摘要:侵占洞朗是印度精英集团的国策,印度在洞朗有一个长远的军事战略计划,此事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支暴露了其计划的端倪,印度的整体战略在于控制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也许条件成熟之时还会寻求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战略缓冲地带,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小心处理,切不可贸然行事。
印度在洞朗的越界行为已近两个月,现在仍然没有解决的迹象。那么到底是否会和平解决呢?这个很难简单说清楚,为此必须从印度的历史、事件挑起人莫迪说起,也要涉及中印之间近代关系史。
一、印度简史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1] 。
在四千年的时间,在印度次大陆发生了许许多多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沿革,产生了不断进步的印度(巴基斯坦)文化。自远古时期,到列国时期的十六雄国,以及以来的孔雀王朝、贵霜帝国、拉其普特人时代、德里苏丹王国、莫卧尔帝国等民族战乱不断。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并且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从远古到殖民时期,即便是印度独立以后。这块大陆的文明坎坷发展,印度次大陆版图分分合合,城头也不断地变换着大王旗。最近的一次就是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王国,使其成为锡金邦。
综观印度次大陆的风云变幻,其实就是西亚游牧民族向东扩张,印度农耕民族向西扩张,两者相得益彰一进一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彼此的文化、习俗、生产、科技、技术等得以交融发展。
二、印度的宗教文化
印度文化既有多样性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美丽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业特大都市孟买可以说是印度宗教、民族、语言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市内除了以上各教的庙、堂外,还有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神道教庙和大同教庙等。
最为独特的就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这一点在印度教“婆罗门”中得到淋漓的体现,实质上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这种制度或文化实质上也影响到在印度传播的其他一些宗教思想,如在印度南亚伊斯兰教信众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种姓”的等级划分,只是他们不接受“种姓”这一说法罢了。这也足见印度教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和同化。尽管如此,但是在印度宗教冲突不断,有时会爆发严重的宗教仇杀。如1647年印巴分治时的宗教大仇杀,2002年古吉拉特邦的宗教仇杀。每次宗教仇杀都造成重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三、印度独立运动及其扩张性
3.1. 印度独立运动
印度独立过程经过1920年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的“退出印度运动”。直到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事件之后英国立刻派遣内阁特使团前来谈判,主要内容在于讨论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矛盾以便移交政权。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3.2. 对同门兄弟巴基斯坦的侵略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2]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2]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2]但是实际上战事仍不断发生。
3.3. 对尼不锡的夸张
在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不仅占领了尼泊尔、不丹、锡金的大量土地,并将其沦为英国的被保护国。在印巴独立分治之后,印度非但没有归还三国被殖民者占领的土地,反而在继承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上,对三国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控,还将这三个国家沦为其附庸国。更有甚者在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动军队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软禁国王并迫使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4月23日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
3.4. 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展
尽管印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其对中国的侵略却是不争的事实。1950年代新中国刚刚独立,朝鲜战争拖累中国,在台湾国民党还在企图反攻大陆,中国西藏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印度利用这个有利的时间差,表面的友善,以麻痹和掩盖对中国的领土大事侵略,并且此后一再对中国的友好谈判提议置之不理,并且插手中国西藏的内政问题。被迫无奈1962年我们发起自卫反击战,其中的详情这里不必赘述,其结果也是如所周知的。
无论是在在印巴关系上,还是在最初对待尼不锡三国的问题上印度的扩张性和地区霸权主义行径都是显而易见的。而锡金最终被吞并,其扩张性和霸权主义的殖民行为则一览无遗。在对待中国方面则显示了印度的不自量力。
四、1962年以后印度精英的心态及莫迪其人其事
在中国自卫反击中,可以说印军是完败,并且是在自以为形势一片大好具有必胜信心前提下的完败,所以那时印度举国沮丧、堵心就如鲠在喉。特别是印度的精英阶层更是难以从战前的喧嚣中走出来,更难以从印度跳跃式的大国之梦跳出来。此后,他们为自己找寻了无数条败给中国的理由,为自己解脱,不过这些理由万变不离之中地、一股脑地将责任推到了中国的头上,将中国塑造成了背信弃义的背后插刀者、地区霸权者,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威胁力量。印度精英也不乏理性思维者,能够客观理性的分析讲述1962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他们往往只能在私下或非公开的谈论,很难成为舆论的中坚力量,哪怕是成为一点舆论噪音都不可能。
现年91岁的马克斯韦尔,一位英裔澳大利亚学者,是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权威专家。1959年,他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常驻新德里。从1962年开始,他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印边境争端和战争的报道。1970年,他出版《印度对华战争》一书,明确指出战争是印度挑起的。
这些年来,再加上不断有为了个人自身的利益,为了选票而不择手段不负责任政客的渲染,使得印度政界深深的沉浸在战败伤痛之中,以致在印度的政治精英中演变为长期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但是由于这部分人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力,也就绑架了整个印度民众,于是在战后的60年里成长起来的三代人,大多是在被扭曲的信息中长大,这就造就了部分印度人对中国的仇恨心态,也创建了复仇的决心。为此,某些印度及西方的有心人可谓是煞费苦心,印度的核弹计划就是其谋略之一,而本次洞朗越界行为更是包藏祸心,也是其险恶用心之一。
五、莫迪其人其事
最近网路一篇唐驳虎先生编写的文章《莫迪,一个心狠手辣的草根枭雄!》的文章广为传播,文中简述了莫迪的生平,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识莫迪,下面摘编部分文字供大家参考(未经许可,深表歉意,同时表示感谢):
莫迪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老三,从小就在火车站帮忙卖茶水,补贴家用。但他喜爱看书,镇上有一个小图书馆的书都借来看完了。从八岁开始,莫迪就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英文为National Cadet Corps),并开始参加当地训练营,在那里接受体能训练和教义熏陶。该组织除了教派宗教特征,还具有强烈的右翼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性质。他们的宗旨是鼓吹“复兴印度教国家”,要求“种族和文化纯洁”。二战时期,他们公开膜拜希特勒。战后,他们又推崇以色列。1948年2月,刚独立的印度政府宣布它为非法组织。1949年7月,该组织与尼赫鲁政府达成协议,才恢复合法地位。
1967年高中毕业后,他拒绝家人安排的包办婚姻,在举办完婚礼以后便离家出走,花两年时间苦行游历了大半个印度,膜拜了诸多印度教圣地,去了喜马拉雅山,也去了恒河。1971年,莫迪决定成为RSS的全职成员,仅靠补贴维持生存。
在1975-77年尼赫鲁女儿英迪拉·甘地实施的国家紧急状态与对反对党的镇压中,莫迪还坚守组织,积极投身地下政治活动,获得组织高层赞许。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1978年,莫迪通过自学考试从德里大学开放学院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1982年,又从古吉拉特大学获得了远程教育的政治学硕士学位。
1985年,35岁的莫迪转入与RSS有紧密关系的印度人民党。在帮助人民党组织参加当地的市政选举之后,1987年莫迪成为人民党古吉拉特邦组织秘书(组织部长),正式进入主流政治圈。第二年,他又提升为人民党的古邦书记。经人民党领袖、内政部长阿德瓦尼和总理瓦杰帕伊两位党内大佬商议之后,2002年10月莫迪获得党提名,补位继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主政一方。并于次年2月24日正式通过议会补选。
2002年2月27日早晨,在当时印度北方邦圣城阿约提亚(Ayodhya)寺庙之争的冲突背景下,在古吉拉特邦的戈特拉(Godhra)火车站,满载约2000名印度教徒的19167次长途特快列车的6号卧铺车厢被点燃,造成58人死亡。其中有25名妇女以及14名儿童。
事发当天,地方行政长官莫迪马上发表声明,称袭击是当地穆斯林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并且引用了牛顿第三定律:“每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否则社会秩序的天平不可能维持自然平衡。”随后,印度教狂热分子对无辜穆斯林民众的屠杀立即在古吉拉特邦蔓延。尤其是那些居住在混合社区,穆斯林处于劣势的被沦为袭击和残杀对象;同样印度教民众处于劣势的被沦为袭击和残杀对象。据官方统计,仇杀期间共有790名穆斯林和254名印度教徒遇害,另有223人失踪,总死亡人数1267人。非官方组织估计认为死亡人数多达2000~5000人,穆斯林占大多数。共有4万印度教徒和10万穆斯林逃进100多个难民营。古吉拉特邦大仇杀震惊了印度全国和世界,欧美多国都对莫迪采取入境禁令。连人民党总理瓦杰帕伊也在谴责莫迪的不作为,各界普遍呼吁莫迪辞职以示负责。但他坚持三不原则:不道歉,不负责,不辞职。
后来在舆论的巨大压力,迫使莫迪7月19日宣布辞职,并要求解散议会,提前举行新一届选举。当年12月,在古吉拉特邦选举中,人民党再度大胜国大党,拿下议会议席的三分之二,莫迪继续执政,用选票堵上了反对者的嘴。原因很简单,莫迪在当地挑起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生死冲突,并因恐惧和抱团,轻松收割印度教徒的选票。
在上千穆斯林的血液浇灌自己的权杖之后,首席部长莫迪开始采取各项措施来发展经济,在邦首席部长的任上四度访华,力邀投资和经贸往来。
事实证明莫迪擅长使用社交媒体,他在推特上的粉丝仅次于奥巴马,排名全球第二。他还开通了中文微博。
在其2012年三度连任后,印度上下乃至世界舆论均认识到,在国大党政府受制于经济不振、贪腐丑闻的局势下,下一任总理已经非莫迪莫属。
很快,英国和欧盟都取消了他的入境禁令。美国也在他当选总理后,把他邀请到华盛顿。[3]
通过唐驳虎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认识到另一个莫迪,无论他如何表面上如何慈善,也无论他在古吉拉特邦时如何对待中国,从洞朗事件可以清楚的看出,他实际上骨子里充满对中国的敌意。它在古吉拉特邦任职期间,政治职位没有达到首位时,他能常来中国,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经验,并且吸引中资到他的辖区帮助他发展经济,并且最终帮助他问鼎印度的最高职位。在我看来他这是受到我们中国人常用的一个训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启迪。这些年以来印度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莫迪在虚心的向中国学习,而我们却有不少企业和人员纷纷到印度,在那投资建厂帮助印度发展经济,那么莫迪是否要“制夷”呢?也就是说是否通过学习中国的“长技”发展起来以后,现在要反制中国呢?
这个问题现在确实不易准确的回答,不过在莫迪执政后的种种政策导向而言,他已经开始逐步向中国发难了,也就是说莫迪感觉到他第一步“师夷之长技”已经取得成功,再加上他已经拥有核武器做后盾,他是否完全可以实施他的第二步行动计划,就是“制夷”——遏制入侵中国这一行动呢。而此次洞朗事件可以说是有利证据之一,我们千万不要被这个貌似慈眉善目、和蔼宽厚、满头白发的老人所迷惑。
当然,但愿是我说错了,莫迪没有使用中国的训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亦或他能够及时悬崖勒马。否则,我相信他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他的下场会比尼赫鲁更惨,会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更大的痛苦和灾难。因为当他怀着邪恶的思想去执行一个拥有善良之心的民族所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妙计时,貌似应验了“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定律,似乎有必胜的条件。然而其实他是用错了地方,我们的先人当初谋出此妙策训律的前提是:当时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凌辱,所以我们是发自内心的自卫和自强,此妙策训律对于我们而言是充满正能量。莫迪使用此计则有两大基本错误。首先、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列强,没有侵略印度领土,也没有奴役印度国民,相反的是印度在侵占中国的领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对印度释出善意。其次,莫迪学习中国的妙策训律,又从中国学习技术和发展技能,这在妙策训律的发明之国还有一条戒律,就是“欺师灭祖”。所以莫迪使用此妙策训律不但没有一点点正能量,反而是满满的负能量。失道者寡助,所以这就注定莫迪会一败涂地。
六、洞朗事件印度的真实意图
6.1. 洞朗地区特殊地形及战略地势
在探讨洞朗事件印度的真实意图以前,我没有必要了解一下洞朗地区的战略地理情况。洞朗地理位置图如图6.1-1。
图6.1-1 洞朗地理位置图
洞朗地区就像一个小盲肠,其西侧为印度的锡金邦,东侧为不丹。如果放大此处地形图,并且南侧空中侧视,我们会发现洞朗地带其实是一个军事伏击的口袋,由于印度控制了不丹的部分外交和军事权,并且印度在不丹有1.5万驻军,所以这个军事伏击口袋特别适应于印度军队,印军可以在其控制范围内,离边界稍远的位置预先布置火炮、碉堡等军事阵地,在此以逸待劳的灵活使用。如果运用灵活也许可以按投入兵力的多少,印军可以设置大小不同的口袋来使用,我们姑且将其分为大、中、小三个口袋,见图6.1-2。
图6.1-2 洞朗战略伏击口袋划分图
上图中右侧为北,是中国所在的方向。将这个“小盲肠”北端印度锡金邦和不丹连接起来(红线),我们就会发现,其形状就类似一个“鱼获网袋”。在这其中的西部有三条海拔4000多米的冰雪山岭,只有东侧一条山谷建有S204国道通向中国,其交通通路狭窄,战略回旋余地狭小,所以此地在战略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军事伏击区。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雷达、火炮、火箭炮、武装直升机等远视和精确打击武器的大量应用,在各兵种综合战术的密切配合下,现代伏击战完全可以是开口式的,即在现代战争中运用口袋伏击战时,在火力配合完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火炮、武装直升机封口。这个伏击口袋的战略纵深约为86km,他的口宽约为74.0km,整个口袋的面积约为3182平方千米。同样我们可以在这个“网袋”宽度明显变化处还可以画出紫色,黄色两条线段,于是就分别形成小型一个伏击口袋和中型伏击口袋。这些口袋的有关地理数据见表6.1-1。
表6.1-1 洞朗战略伏击口袋划分图
序号/颜色 |
命名 |
战略纵深(km) |
袋口宽度(km) |
战略面积(km2) |
备注 |
1/红色 |
大口袋 |
86 |
74 |
3182 |
|
2/黄色 |
中口袋 |
61 |
40 |
1670 |
|
3/紫色 |
小口袋 |
22 |
21 |
308 |
|
图二 洞朗战略伏击口袋划分图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现在印度在这个口袋的最底部不计后果的挑衅,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无意之举,是有其贴别的用意的。这对于我们中国而言将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无论如何处置我们都必须有所顾忌,切不可掉进印军的圈套,就这一点本人将在下面加以阐述。
6.2. 洞朗事件印度精英的意图
想搞清楚洞朗事件印度精英的意图,我们先短暂的观察印度精英对待中印1962战事的反思认识。在1962战事以前印度精英尼赫鲁集团拒绝与中国就边界问题举行友好会谈,哪怕是在得知中国已经释出莫大的善意之后,也拒绝与中国和谈。因而错失和平良机,最后双方以战争暂时缓解了问题。战后这么多年,印度精英始终拒绝中国有关边界谈判的善意邀约,其实也不是印度精英阶层当中缺少认识到他们自身犯有严重失误或错误的人,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五个基本理由:
① 1947年印度独立,自尼赫鲁时期印度就将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脉确定为印度的两大屏障堡垒,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了这两大堡垒,也就控制了印度安全的主动权。印度洋上没有外来者的立足点,所以控制喜马拉雅山脉(其中包括洞朗地区),在建国之初就成了印度不对外公开的国家最高战略目标。为此在印度洋方向作为发展中较贫穷的国家,印度在1957年购买了首艘航空母舰,加上现在在建的航空母舰印度先后拥有四艘航空母舰。而在喜马拉雅山脉方向,印度首先蚕食尼不锡三国,设法最大限度的控制三国的外交、军事主权,计划在机会适于印度之时分别吞并之,锡金王国已经被吞并。在不丹进驻约1.5万军人,而且印度派出一名少将率领的“军事训练团”(约有4000人)训练不丹军队。军事装备全部由印度提供。并且不断加强对尼泊尔的渗透和挟持;与此同时则加强对中国藏南地区的入侵和蚕食。基于这一战略要求,印度精英不但不可能认真反思1962的过失,反倒会“卧薪尝胆”增强完全占领喜马拉雅山脉的决心,甚至会有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建立战略部署地带的密谋。
② 历史上,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它的内部四分五裂,地域、种族、宗教等矛盾对立突出,相互之间的仇杀时有发生。只有涉及到1962年战事时,印度人才能从他们的分歧中稍稍摆脱出来,凝结在一起。于是1962战事成了印度民族融合无可取代的神奇融合剂,这也也使得众多印度精英不仅不愿意忘记1962年战事,反而成为他们攫取选票、争取民意、挑动民众神经的灵丹妙药。
③ 复仇心理,尽管这是一般人所具有的最低能的心态。但是在印度却成了印度精英心结,莫名强烈的仇恨、悔恨、失落和复仇心理充斥着印度精英心灵,蒙住了他们的眼睛,智慧之光已经隐退,承担国家和个人责任的勇气丧失殆尽。复仇,不计后果的复仇,成为部分印度精英谋生的职业。
④ 印度精英圈内劣币逐良币的现象,为显示自身的爱国形象民族意识,不至于被主流舆论所鄙视和抛弃,所以即便是有理性认识的人,也不敢在公众环境下公开其真实的思想。
⑤ 最后就是源于英国殖民主义的殖民心态,这一点也是最主要原因。在印度独立之初,几乎全部印度高层精英都长期(甚至是历代)深受英国殖民主义思想的熏陶,并且他们的心灵已经被深深的浸淫。在他们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对这种殖民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并且奋起反抗。但是一旦他们获得独立,浸淫在他们心底的殖民思想便破土而出,在胜利的喜悦、傲慢自大和无所羁绊的沃土中蓬勃发展起来,在天下唯我独尊傲慢自大的心态蛊惑下,其殖民思想更为强烈、其殖民表象更为恶劣,其殖民行为更为夸张。但是他们对外却表达的却是被殖民的痛快和悲哀,他们无视同为被英国殖民过的国家和民主的痛快和悲哀,却以领导者、胜利者、王者的身份对待本应同病相怜其它国家和民族,行使着比原殖民者更加严酷的殖民者的行为,锡金的被吞并就是鲜活的事例。这些印度精英集团不以此为耻,反倒以此为荣。
对于印度高层的精英们而言,上述六种心态对于不同的人、或对一个人的不同时期的心里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第四个心理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而第三个心理确实几乎所有印度精英的本能表现,在有心的印度精英鼓骚之下,“复仇”往往会成为印度人的民族主义标本,从而调动印度的整体国力。
到此我们就该明白了,印度人此次在洞朗挑起事端的真实目的和意图就是完成对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控制和“复仇”!
6.3. 侵占洞朗、在洞朗复仇
综观中印边界,在1962战事以后印度已经不敢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随便闹事,因为那里已经成为他们的死穴,成为他们梦魇之地。在这些地方复仇可以说没有任何把握,无论是印军官兵自上而下的心理障碍,还是精英阶层的恐怖心理,在这些地带都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要报仇就必须选择一个另外合适的地点。也许是他们自己的创意,也或许是国外某些有心的智囊团体的指点,最后他们发现了洞朗地区这个三角地带,这里成为他们复仇的首选地点,关于这里的战略地势分析,本人在前面已经简述。然而此处为中国、不丹、锡金三国的交界点,尽管早在1950年代独立之初,印度一度已经控制了不丹、锡金的外角和军事权,但是在1962后直接插手这个三角地带,印度还是因师出无名而没有勇气。为此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且一直在一步一步的实施之中。
6.3.1. 吞并锡金和不丹
印度在独立之初其实就有吞并尼不锡,占领西藏的计划或心理准备,只是同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后来印度参入挑起西藏暴乱的失败,使其占领西藏的野心成为泡影,但是其吞并尼不锡、强占藏南(包括洞朗地区)野心并未止步。1962战事在藏南问题上中印两国尽管没有彻底解决矛盾,但是在藏南地区印度已经不敢再像1960年前后那样造次了。但是锡金、不丹、洞朗地区却一直是他们控制喜马拉雅山脉的心病。
大约在65年确定了尽快并吞锡金、不丹的计划,这样首先可以实现前述印度控制喜马拉雅山脉的战略目的,并且中不两国在洞朗地区恰好有一处边界争议地段,在完成对不丹和锡金两国吞并以后,再以中不两国边界争议地区为借口,利用洞朗地区战略地势对印度有利的条件,完成对洞朗地区的吞并,即便不成功,也可以在此实现对中国军队的绞杀,已达到其复仇的目的。但是考虑到国际影响和自己的吃相,以及并吞的难易程度,印度确定了先并吞较小的锡金,而后再吞并不丹的方略。
在完成必要的筹备工作和兵棋推演以后,1973年4月,印度乘锡金甘托克发生反印运动之时,将军队开进锡金的甘托克,接管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锡金签订《锡金协定》,规定印度政府不仅对锡金的国防和外交“负完全责任”,而且对锡金的内政和经济“负责”。该协定削弱国王权力,使锡金的内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1974年6月20日,锡金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同年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1975年2月3日,印度军队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同年4月10日,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4月14日,锡金又为此举行了“全民投票”,决定锡金的未来,过后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4]
在吞并锡金过程中,印度也同时实施对不丹的吞并准备工作,先后以协防、协助培训、工程建设等名义向不丹派驻军队,削弱不丹的武装力量,控制不丹的水电、矿产等主要经济命脉。印度只需等待稍长一点时间,待人们慢慢淡忘他对锡金的吞并记忆以后(中国2005年才认可锡金邦),再创造条件控制不丹政府,最后走完与锡金几乎完全相同的步骤,实现吞并不丹的计划。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不丹老国王辛格为了不重蹈锡金的覆辙,1998年6月突然下令解散了内阁,将政府管理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2001年9月,辛格再次下令筹备起草宪法,以结束世袭君主制,建立议会民主制国家。2006年12月,现任国王凯萨尔登基之后,继续推进其父制定的不丹民主政治进程。直至2008年3月,不丹举行国民议会(下院)选举,首次通过选举产生了议会民主制下的政府,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议会民主制国家。这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印度吞并不丹的原有计划,但是并不太严重,无论不丹政权如何变化,印度终究会不顾一切的寻求(制造)理由吞并不丹。可是最棘手的是现在中国和不丹的领土边界谈判日趋完善,一旦中不两国签署边界协定,中不两国在洞朗地区的边界也将确定,那么在印度吞并不丹以后将无正当的理由展开与中国的边界之争,其侵占洞朗、绞杀中国军人的计划将难以“正当”实施,所以印度百般阻挠不丹与中国达成两国边界协定。此时印度最头痛的是还没有完成对不丹吞并,而中不两国的边界协议一旦达成,并且建立外交关系,印度的后续吞并不丹的计划可能会完全泡汤,这让印度高层精英进退维谷非常为难。
6.3.2. 勇敢的跳到前台
其实中国在洞朗地区修建公路,不丹政府应该是已知且允许的,这一点应该是外交常识。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称:就此事宜中国政府分别于5月18日和6月8日通过边防会晤机制两次向印方提前通报,当时的印度并未做任何反馈,但事后没有任何的通告就派270余人携带武器、连同2台推土机悍然越过锡金段边界线100多米,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方的修路活动。而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巴格拉伊(Gopal Baglay)表示,他拒绝透露细节。“我还没有准备好透露外交互动的细节。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说我不想细讲。”在加之印度一直打着“保护不丹”的幌子,这其实是为保持“中不两国在洞朗地区边界争议地段”的长久存在,并为其吞并不丹以后的计划创造条件。
根据以上事实,本人可以大胆的假设下面一件外交实事的存在,并且在若干年以后解密的文件中会得以证实,这个事件过程是:在中国修建公路时,印度已经通过其外交途径向不丹有关方面提出要求,要求不丹出面与中国对峙,不丹政府没有认可。在中国通告印度外交部门以后,印度再次向不丹有关方面施压,以期达到印度的目的,由于不丹方面对印度的用心非常警惕,所以最终没有答应印度的无理要求。眼看复仇的机会将要消失,想抓住这最后的稻草,印度悍然赤膊上阵,自己冲到了前面,还声称是为了保护不丹。这就是印度在洞朗表演的真实过程。
综上所述,莫迪精英集团在洞朗闹事的真实目的就是:首先侵占洞朗地区,以实现印度独立之初由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精英集团提出的向北控制喜马拉雅山脉的战略要求;其次是在洞朗地区这一天然伏击战术口袋,实现对中国军队的绞杀,以报1962战事的一箭之仇。
七、印度在洞朗的作战计划
既然印度精英集团有在洞朗地区大动作的意图,那么他们必定有一个详尽的军事行动长远计划,为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形势他们也会有相应的应变,这次洞朗事件就是莫迪精英集团在原长远军事计划的基础上产生的临时应变,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分别简述说明。
7.1. 印度在洞朗地区的长远作战计划
印度占领洞朗地区并在此对中国复仇是一个国家超级绝密的长远计划,其计划实施的前提是先后吞并锡金和不丹,这样在锡金和不丹之间就形成一个极大的、对印度战略地势有利的战术伏击口袋——洞朗地区,这个区域的南端(袋底)以及东西两条边界处(口袋边缘)都是战略制高点。在印度掌控这个伏击口袋之后,印度就可以在这些战略制高点加速实施其战略部署,并且展开对洞朗地区的侵占和对中国军人的绞杀。其具体步骤有以下几个要点:
1) 在洞朗地区东、南、西三面的高地上部署强大的普通火炮、火箭炮、碉堡等阵地,在火力配置上,可以达到三面交叉无死角火力攻击,再配以武装直升机完全可以一切进入该地的任何军队,并且在洞朗南部周边派驻大量的军队,可机动处置各种事件。此时的军事形势图见图7.1-1。
图7.1-1 印度在洞朗意向军事形势图
2) 以原中不两国边界争议地区为突破点,制造危机和武装冲突,或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软暴力”强行占领中国洞朗地区南部的少部分土地,再制造借口以其军队人员强势多数,怼杀中国在边界的少数军人,以此诱使中国向该地区内派遣大量部队。
3) 如果中国不派军队进入,印度军人将顺势慢慢北上,慢慢蚕食洞朗地区,直到他们自以为满足为准。
4) 在印度自洞朗南部(伏击口袋的底部)向北推进时,如果中国派少量的部队进入,将成为印度大部队的小菜;如果中国派团级以上的大部队进入,那时印度将动用他的口袋阵绞杀中国军人。
真对于图7.1-1印度的军事部署,以及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软暴力”进攻,以“毒蛇碰瓷”为生存技能的印度,我是想不出在不扩大战争范围的情况下,中国如何能够保住洞朗地区不被印度侵占,同时又保证中国军人不成为印军活靶子的办法,尤其是现在印度也拥有核武器做后盾的情况下,我们更要谨慎行事。
7.2. 印度在洞朗地区的近期计划
前面讲述了印度在洞朗地区多年前制定的长远计划,实际上中不两国的边界谈判,不丹政治体制的自我改变,以及中不两国可能建立外交关系的传言,无论那一条都在跳动着印度的神经,但是这些都不足以为印度提供贸然出兵吞并不丹或直接插手洞朗的借口。在收到中国修建公路的通报以后,在莫迪集团以强压试图让不丹政府出面干预的最后计划落空,印度怕以后落人口舌,所以就以保护不丹为借口赤膊上阵,自己大言不惭跳了出来,这正应验一句名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依据那个长远计划制定了一个短期计划,其概要如下:
① 明确必须以保护不丹为借口阻止中国的公路建设。
② 在阻止中国修建公路方面,他们将祭出印度人的看家训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这种“软暴力”来对付中国,这样一直将事情拖下去,最好激怒中国。
③ 印度在其辖区内以及不丹境内调集部队,部署在洞朗地区的东南西三个方向,特别是重火炮、火箭炮对洞朗地区形成火力交叉配置。居高临下可以将中国军队的动向一览无遗。
④ 在中国不被激怒的情况下,印度以小部队挑起正面冲突,大部队侧后攻击,以求歼灭中国在边境的现有部队。
⑤ 然后派部队向洞朗纵深慢慢推进,第一步的范围是在达洞朗底部小型口袋范围内,诱使中国必须派出更多的军队进入口袋,此时中国如果派入营级建制的军队进入洞朗,由于数量较少,印军可能还是以其军队数量的绝对优势来绞杀中国军人;
⑥ 此后印军可能将进入洞朗中型口袋范围内,然后继续采用卑鄙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行动,以此激怒中国,如果中国派入团级及以上建制的部队,印军就可以动用其已经布置就绪的口袋阵歼灭中国军队。
经过以上过程反复以后,将使中国置身于两难的处境,要么放弃洞朗地区归印度所有,要么就是一切进入洞朗地区的军人被绞杀。印度精英的如意算盘可是精算到家了,以为他们不但也可以迫使中国放弃洞朗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歼灭大量的中国部队,完全可以实现报1962一箭之仇的目的,他们也可以完成全线占领喜马拉雅山脉高地的梦想。
针对以上形势分析,所以我们切不可贸然向洞朗派出大部队,以免中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印度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国驻印度大使馆网[引用日期2017-08-12
2、蒙巴顿方案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7-08-12
3、《莫迪,一个心狠手辣的草根枭雄!》 :唐驳虎 .百度[引用日期2017-08-12
4、锡金邦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7-08-12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