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分析的三种逻辑
埃里克•欧林•赖特
---------------------------------------------------------------------
主题:阶级分析的三种逻辑
主讲人:埃里克·欧林·赖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时间: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下午3:00——5:00
地点:北大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 书社(010-62760856)
---------------------------------------------------------------------
赖特教授在讲座之初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30年多年前,中国文革还在进行的1974年,当赖特教授作为一个学生在伯克利读书时,组织召开一个研究中产阶级的会议。正当会议进行时,一个名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联盟”的社团闯进会场,这个社团的成员身着类似中国红卫兵的服装,举着标语、大字报,高喊着口号,他们指责赖特麻痹工人阶级,抗议赖特组织的这次会议。赖特教授解释说,他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不只是对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它也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随后,赖特教授正式开始了他的讲座。
赖特教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财富,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剥夺、苦难和不幸,为什么会这样?
赖特教授介绍了三种回答这个问题的理论:
个人属性分析方法(The individual attributes approach)。这种理论认为富人之所以是富人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学历、技能、家庭背景等属性,而穷人之所以是穷人就在于他们缺少这些好的属性。这在欧美是一种主导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应该通过对穷人进行教育和培训等来解决这个问题。赖特教授不反对对穷人进行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但是他认为这种分析方法误解了根本的问题,掩盖了社会结构造成富人和穷人的分野这个基本事实。
第二种和第三种分析方法都强调社会关系对造成贫富差距的作用。
机会囤积分析方法(The opportunity-hoarding approach)。这是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理论认为富人采取策略把生产资料、土地、教育机会、技能等资源控制在自己手里,从而把穷人排除出去,从而导致穷人在市场的分配关系中处于劣势的位置。
主导和剥削分析方法(The exploitation and domination approach)。这是马克思主义对贫富差距的解释。该理论和机会囤积理论都认识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但机会囤积理论强调穷人和富人在进入市场时处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位置,而这种理论更强调穷人在生产关系内部即生产环节就处于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从而处于被统治和被剥削的地位。
赖特教授认为在分析阶级和不平等这个问题时可以综合运用这三种理论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社会学分析,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了如何把这三种理论进行结合。同时,赖特教授认为阶级斗争对社会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对应上面三种分析阶级和不平等的方法,赖特教授又介绍了三种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第一种,中产阶级——经济福利的中间位置,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本身就反映了从个人属性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第二种,中产阶级是在劳动市场中具有文凭、技能等并排除其他一些人从而可以保证社会结构稳定的阶层;第三种,中产阶级——矛盾的阶级位置:他们作为工人被资本家剥削,但作为管理者又主导着普通工人。
最后赖特教授通过漫画“斯姆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Shmoo)”应用上述理论生动有趣地解释了剥削的概念。
讲座之后,赖特教授又就听众朋友感兴趣的几个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