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远讲座简讯:《农村——货币缺乏型贫困》
2010年10月30日,中央民族大学杨思远教授应邀请一场题目为《农村——货币缺乏型贫困》的学术讲座。
杨老师自述主要是研究中国的农民问题,并从07年开始连续四年去农村实际考察研究。这次的讲座内容主要是去年在甘肃东乡族的调研结果。
杨老师首先给出结论,认为自给但不能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是造成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总根源。
接下来杨老师简单介绍了下东乡族的基本情况。东乡族人口大约51万人,大约有一半(28多万人)居住于我国甘肃省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国际级贫困县。其他大部分人居住在临近两个县以及散落在一些伊斯兰地区。
谈到造成贫困的原因,杨老师首先给出了当地人对贫困原因的一些看法。第一种是把贫困的原因归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认为是因为地下没有矿才造成贫困;第二种说法是因病治穷,认为是因为人生病花钱而治穷;第三种说法是把贫困归因于缺乏自信,无钱无资金建厂房企业;第四种是归因于路不好走,基础设施落后。其他的还有诸如市场发育程度低,劳动力不足,财政不独立,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杨老师依次对这些看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些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贫困的结果。例如,不是因为生病而贫困,而是因为贫困而看不起病。也不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而造成贫困,而是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不是盖不起厂房而贫穷,是根本就没钱。这些都只是同义反复的说法,只在现象里找,是贫困的表现。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说话是胡说八道的,任何一个看似极其荒谬的观点仔细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杨老师也承认这些说法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最后,杨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当地的贫困实质是货币缺乏型贫困。并指出当地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吃穿虽然还很简朴,但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贫困不是在基本需求上,而是在自己生产无法达到的领域,例如吃药、孩子上学、修建房屋、丧葬以及结婚等。这些只能靠钱才能实现。并就当地看到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分别进行了具体讲解。例如丧葬方面,当地人不给逝者准备棺材,但要给前来参加葬礼的人每人发一些钱,从几块到几十不等,并且人数非常多。并进一步总结说,当地人只能解决自己能生产的,例如吃饭,不能解决自己不能生产的,只提供实物,不提供货币收入。
当地对这种矛盾也有一些化解措施。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一、养羊。自家养一些羊,然后拿到市场上去换一些货币。二、外出打工。东乡族自治县是劳动力输出县。大部分人是外出做工。其他还有去新疆采棉花等,包括青藏铁路修建时就有很多人参加。三、政府补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据说国家各类补贴总共有270多项。四、借债。这其中又主要有三类:高利贷和银行小额贷款,还有一项是伊斯兰信用。这种贷款没有利息,并且没有具体期限,但额度也比较小。只能解决些小问题,如果投资做生意等就不行了。具体每个家庭里,如果有其中一两项的还可以。例如家中有劳动力,有自己养的羊。其中任何一项都没有的生活就会很困难。这四项措施在解决当地问题的同时,也无形中使这种自给半自足的经济得以苟延残喘下来。
然后,杨思远老师进一步提出了根本解决办法是改造小农经济。
要改造这种小农经济,有三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一、走资本主义大农场的道路;二、走集体经济的道路。杨老师在对前两条路给出否定的结论后提出了第三条路,走合作经济的道路。并进一步解释了合作经济的具体含义。那就是所有权归个人,占有权归集体,合作社管理人员只代表集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比重。
讲座结束后,来参加讲座的朋友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杨老师进行了提问。主要关于具体解决道路以及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异同点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