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浅析
本文内容概要
1、 探讨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失败的根本原因。
2、 比较并初步分析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3、 提出了重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具体建议。
本文匆匆拟就,旨在抛砖引玉,供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和命运的人们参考。
经历过建国初期甚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人们,对教科书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描述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不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在失去工作、没有生活来源、生存发生困难的情况下,资本家还要把成吨牛奶倒入海中,把整列车的生猪抛入海中。后来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生产过剩危机”,我们仍然不能接受,不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吗?为什么宁愿让一部分人饿死冻死,也不把工厂积压的食品和衣服用来挽救他们的生命。我们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再穷,也不会看着人民饿死却把食品倒入海中。
三十年后,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不知道那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痛恨谁,我们下岗,我们失业,我们无奈。一切都是合理的,都在法律的有效保护之下。
是潘多拉魔盒赶走了我们的保护神。这个潘多拉魔盒就是人的没有制约的私欲,这个保护神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实际效果对比,许多数据已经明确证明了结果。不存在资本主义效率高于社会主义的结论,事实正相反。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内部问题,是人的问题。最初是认识问题,后来就成了执行问题,到现在就成了体制问题。并不是我们的体制一开始就有问题,而是没有对经济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科学、系统、有效地约束。因为我们既不了解人性,也不愿意约束自己。
本文所讨论的计划经济所指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所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为更清楚理解两种经济模式的本质,我们要先了解一些社会伦理和财富的基本概念。
一、人类社会的伦理基础
a) 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综合概念。幸福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良好感受。财富不是幸福的全部,但是幸福的重要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主要有财富和闲暇时间两个方面。财富是人们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享受生活的重要条件。闲暇也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财富,人们的生存不能保证,再多的闲暇也没有作用。反之,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也同样不能享受生活。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给人们留下足够的财富与闲暇时间。
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幸福观,幸福所指必然就是全体人民的幸福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幸福。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习惯的观念都被大大地扭曲了。根据现有各国的游戏规则,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社会上有权有钱的人的享受奢侈的生活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些既是现实,又为法律所允许、所保护。而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要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整个社会就很幸福了。要求全体人民都像少数权势阶层那样生活是奢侈的,是不应当的。”这是多年适应社会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不公平,也不合理。
社会幸福观的基础是社会公平。而许多人认为这种公平是错误的。他们有种种理由,诸如:自然资源有限,某些商品供应有限,某些阶层对社会很重要,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一步步来,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先享受等等。制定政策或有权势的人们,就是利用了这些理由,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得不到保障。绝对公平的却很难实现,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不公平是天经地义的,从而放弃对公平的组追求和对不公平的保护。
一句话,整个社会的伦理基础,就是要把全体公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围绕着这一伦理所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然是合理的、健康的、永续发展的。
b) 幸福的标志
不为生存而拼命,工作目的是为享受生活。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说自己幸福了?只有全体公民都感觉自己不是在为了生存而拼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生活的时候,整个社会才是幸福的。
而能够实现这种标志的经济模式,就是人类最进步的经济发展模式。
c) 闲暇、幸福与贫困
现代化生产,可以使人们在较少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下,拥有更多的闲暇,从而享受更多的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家为了自己获取更多的利润,本能地将本属于劳动者的闲暇剥夺到最小的程度。这与现代化生产的效率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一切生产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生活需要。能用越来越少的人工劳动,创造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品,意味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因此享受幸福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样的话整个人类社会就能够进入全人类幸福的良性循环。现实生活却完全不同。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是:人们的闲暇时间越多,人们就越贫困,人们就离经济危机越来越近。这种情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未能发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屡屡发生,市场经济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况下,人们还顽固地坚持市场经济,反对计划经济,背后一定有更加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都与少数人贪婪及个人利益有重大关系。
二、财富概说
a) 财富的定义
财富是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品。
b) 财富的来源
人类劳动、大自然生成。
人类劳动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没有争议。但最重要的一点往往被混淆:商品或产品交换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而供求关系不是。恰恰相反,供求关系对交换结果的影响破坏了劳动交换的核心,从而造成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混乱与灾难。
大自然提供的天然产品,在人类经济活动的早期阶段,对交换过程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所有制,土地、资源每个人都可以随意使用。第二,人类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所以,当交换的一方采用了某种较好的原料制作产品,对方也可以很快找到相同的材料来制作自己的产品。这么一来,原材料对交换价值的影响就很小很小了。当所有制产生,人的活动范围变大,以至于一种原材料即使对交换的影响很大时,吃亏的一方也由于很难找到产地或产地的所有权已有所属而无法零成本获取,只能接受不平等的交换条件。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各种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十分常见,最典型的就是石油输出。
1. 计划经济的劳动产品称为产品,市场经济则对一切可以在市场中进行交换的对象称为商品。即便是商品交换,也应当严格遵从劳动价值的规律,否则就会造成混乱。现实社会就是这种混乱的情况。
2. 大自然提供的财富的来源主要是各种资源,有些对象不需要人类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如空气、阳光、水、河流以及大自然的生成物,如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还有一些需要经过人类加工后才能成为对人类有用的对象,如树木、矿藏、土地等。
由于人类劳动产品一般都是经过原材料、人类加工、运输交换、使用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过程中有许多因素直接来自大自然,其中并没有包含人类的劳动,某些特殊自然对象如空气,无需任何加工,人类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因素,给人类的经济活动管理带来许多混乱,经济学也从来没有清楚地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理解这些因素,就不能正确看待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不能有效防范一波又一波对人类造成巨大损害的经济危机。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对象称为自然贡献。
自然贡献的第一种,直接可用的对象,如阳光、空气等。有些人说由于没有人类的劳动,也没有交换,所以不是商品。这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又人从这些不是商品的对象中获得了利益,那就不公平了。因为不是商品,是大自然所赐,每个人生来就应当无偿享有。但在商品社会,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比如,商品房的地理位置(空气、自然景观)、朝向(阳光)等条件不同,价格就有极大的差异。
自然贡献的第二种:原材料。因为是人类劳动产品的加工对象,它的使用价值被转移到了人类产品中,于是也就在交换中为人们带来利益。
自然贡献本身并没有包含人类劳动,但可以在市场交换中获取财富。这就为攻击劳动价值的人带来了依据。当然,这种依据是错误的。
自然贡献是大自然所赐,当然就应当为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所无偿共享。当人们通过各种游戏规则使得这一对象为少数人获取了利润,这就不合理了。这样这个问题就引伸出两个问题:
第一、 什么原因使少数人能够获取本应人类共享的利益?
第二、 这些利益应当怎样分配才合理?
第一个问题的原因是社会资源所有制问题。少数人和政府根据自己的利益制定了不合理游戏规则(法律),从而占有了本应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的资源。准确地说,就是不合理的所有制造成了这一结果。这种占有的背后是国家机器或暴力工具的支持。对于一些具有唯一性的资源,如土地,任何个人或少数权力团体(如政府)占有,必然伤害其他人的利益。而这种利益是天赋的,一个人的生命权是天赋的。任何一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拥有对与这个世界的全部自然资源的共享权。少数人或政府占有了这些自然资源,必然会影响到多数人的生存。所以这种从根本上就不合理的情况必须改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曾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说土地。土地是人们粮食的根源。每个人都有共享权,所以,如果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负责经营这块耕地,他们就有义务为其他人提供与这块耕地相应的生存必须的口粮,当然其他人也不能不劳而获,他们要用其他劳动产品与土地所有者进行公平交换,政府则保证这种交换能够进行。如果土地所有者在正常条件下不耕作而失去自己生存必须的粮食,这个后果当然只有自己负责。但是由于他占据了耕地而不耕作影响到其他人的生存,其他人就有权利取消他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将其赋予能够耕作的人。
如果我们把这种关系到人们生存的因素片面地归结于商品交换关系,就会使很多无辜的人们失去生存的权力。现在的经济理论就是这种情况。
私有制的表面上看似合理,其本质还是少数人有钱人和政府相互合作,以法律形式将历史上形成的对自然资源私人占有的不合理结果法律化,从而形成对不合理的国家保护。而私有制也宣称对所有平民的所有财产进行保护,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也又很大差异。平民本身没有什么财产,甚至生存都很难维持,而一旦平民的利益与少数富豪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资本主义政府往往本能地其维护富豪的利益(私有制合法,保护私有财产时国家的性质所决定。财产冲突时,当然越大的财产保护力度就越大)。这种结果对于富豪来说只是赚更多的钱,但对于穷人来说,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这时问题就看的清楚了:天赋的人权,生存权,究竟到哪里去了?如果根据劳动价值的交换原则,我们很难想象,同样都是人,其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差异怎么可能形成如此巨大的财富差别?
如果我们在经济分析中能够把自然贡献与人类劳动清晰低分开,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这种清晰的认识框架内,我们看到了两个重要规则:
1、一切自然贡献带来的利益归全体人民。
2、商品、产品按劳动价值进行交换。
遵照这两个规则,人类经济活动将建立在更加稳定与合理的基础上。
c) 财富与货币
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一种度量财富的工具。
自从公共货币产生以来,人们逐渐将注意力从物质财富转向了货币。又由于货币的抽象性,少数控制货币的人群找到了不通过物质财富的生产而获取巨额货币财富的窍门和手段。他们一代又一代人,一步步地通过各种游说,制定了经济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和国家法律,从而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吸富机器。这架机器就是基于国家的金融和资本体系,他们所吸走的财富就是亿万普通劳动辛苦劳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
少数人如此成功地混淆了货币与财富,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把财富与货币从生活上和概念上真正地分清楚了。
社会要彻底摆脱经济危机和不公平,必须将货币与财富的概念彻底分开,并对货币及衍生物的发行、流通及管理进行彻底的改造并建立起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制约机制。
为清楚地分析问题,我们约定在本文所讨论的财富,都是指物质财富,不是货币。
d) 财富的增长及影响因素
i. 自然资源的新发现
有限的自然资源经人类的劳动变成财富,这种财富最后会走向消亡。新发现的自然资源则可以延长这种财富走向消亡的时间。如果人类不能形成完全依靠可循环的自然资源而生存,消亡就离我们不远了。
ii. 劳动力增长
财富是由劳动所创造的,劳动力的增长必然使得财富也获得增长。但这种增长对于物质财富增长的影响是慢速的。
从某种角度上看,人类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数量与品种的多少,标志着人类的财富。大多数情况,人们都将物质财富认为是财富,而现实生活中和观念上人们也认为货币因为可以随时兑换物质财富,再加上货币携带、储存、交换的方便性,使得人们在物质财富和货币之间更愿意保留货币。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服务在经济活动中的比例也随着增加,而服务的主要构成是人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人类社会中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大。所以,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劳动力的发展也会大大提高社会财富的增长。在劳动力数量增长的情况下,劳动力能够提供的是一些正常的物质财富,而在劳动力质量提高的情况下,它将直接导致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的物质财富增长。
iii. 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使人类在劳动力不增加的情况下,劳动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增长速度快、幅度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类自身的发展结果。因此,教育与科学技术受到重视的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财富增长水平。
衡量一个国家富裕与否,不是看它的GDP,而是看人均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实际购买力可以在国际社会之间进行直接比较。人均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基础
对于两种经济模式的理解,要全面、综合、透彻地理解。事实上,两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站在客观、科学、冷静的角度看待这两种模式,就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模式。
计划经济模式优越,但没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就是人的私欲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大锅饭、懒汉思想、低效率的结果就出现了。
市场经济由于巨大利益驱使,资本家会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极限。而广大劳动者,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在资本家的疯狂剥削下,拼命工作以保证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两种模式各有其内在的道理,只有理解了这些道理,我们才能看清他们各自的发展特点,从而找到一种科学、有效、永续的发展模式。
a) 计划经济
i. 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民或集体所有。
ii. 社会生产的目的: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iii. 总体经济主导思想: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iv. 社会利益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
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实质是保护所有社会公民的劳动权力。如果生产资料为少数人或团体、政府占有,个人就失去了劳动的权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权力。
联合国人权宣言中说:“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美国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国宪法所表达的是同一种本质: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同任何其他人一样拥有共享这个世界的权利。人类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如果剥夺了一个人对大自然的共享权,他就失去了劳动的自由。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其他人对这个世界共享的权力,因为这种共享的权力是天赋的。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河流等已经被私人或政府所拥有,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他有权力共享的那些资源事实上已经不能共享了。于是,他未来的劳动权力和生存权力就受到了巨大影响。这与天赋的共享世界的权力相冲突,因此就形成了人类冲突、流血、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与这个原因有关。
我们看到,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还是联合国,都明确地声明了每一个人的与生俱来权力,但这种权力,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保证。
所以,生产资料的真正公有,是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基本权力的重要基础。当然,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基础,就是承认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源是由整个社会的全部成员所共享的。
同样基于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国宪法的本质,社会生产的目的就很明确了,那就是“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所有制保证的是生产条件,还没有解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的问题。如果是为了政府、为了企业主而生产,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存质量就没有保障,也就无从谈起共享大自然的天赋权力。
政府的需求,包括在“全体人民的需求”之中。当然,政府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法人,拥有自己特定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成为强烈伤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实践最后走向失败,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是人就必然会有私心。”政府的私心就是各级官员们的共同私心,它们一个又一个地产生于不同的权力共享体,常常被隐藏在公共利益的华丽外衣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并被国家及其所保护和强制满足。社会主义政府的私心在实践过程中几乎完全被忽视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具体政府官员的私心,这往往被解释成“极个别现象,政府会彻底纠正。”事实并不如此。
人类社会永远充满着各种利益和冲突,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应当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解决这些利益和冲突的根本原则就是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这个原则下才可以达到社会资源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做到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健康、快速、永续。
这个原则所包含的道理很清楚: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集合。离开了具体的人,社会就不存在了。社会通常由层级结构组成,从塔尖向下,人数逐渐增多,在塔的最底层,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他们支撑着整个社会。塔的最上方,是最高权力拥有者。显而易见,离开了这个基础的社会是不能存在的。如果一个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这个社会自身也就得不到保障。又因为社会金字塔中的每一层都以下一层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整个社会是层层依赖的,由此可见,虽然权力的最高层在最上方,但从存在角度来看,最下方的状态最重要。人类的全部发展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现实社会的这种权力与实际存在相互矛盾的依赖关系,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权力的分配方式不合理。权力制定规则,规则有利于权力所有者。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各级官员是可以正常存在的,但没了底层民众,各级官员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官员本身也是人,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自己就来自社会大众。我们知道,永久的王朝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社会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原因。人民的利益满足了,整个社会就有活力了。
人民的利益如何保证呢?当然是通过公平的财富分配来保证。人民由许多个人组成,在这些个人中什么样的人都有,如何保证社会的财富在这些人的分配中公平呢?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多社会承担着义务和责任,这些责任和义务只能通过个人的劳动来实现。而个人的劳动,则是衡量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唯一尺度。没有任何有劳动能力的人有权力不劳而获,因为如果有人能不劳而获,一定有人的劳动被无偿占有,那是不公平的。因此,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就是一个合理的标准。
劳动量如何计算,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异究竟能够多大?
劳动量应当用劳动时间、劳动质量和劳动环境三个尺度进行衡量。
劳动量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多做讨论。
劳动质量对于同一个劳动岗位来说主要指单位时间的劳动结果产出量与劳动结果的质量。比如单位时间的产品生产量以及产品的合格率及各个产品的合格率。这里的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不同的岗位则要用不同岗位的劳动复杂程度进行区分。比如,一名普通的手工清洁方式打扫马路的清洁工和一名大学教授,各自的工资大致是多少。同样在大学教授之间,普 通 教授和诺贝尔获奖教授的工资又是多少,都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客观判断。所有这些劳动之间是可以比较客观而公平地得出相互之间的工作所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存在剥削,其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合理,但这些误差,应当在社会公平的允许范围之内。
不同岗位的劳动环境需要进行比较后进行处理。对于一些艰苦、危险的工作条件进行一些补偿是必需的。具体补偿的水平要根据各岗位对人身心的有害影响程度进行确定。这是一个专业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有许多专门的理论和解决方案。
企业主、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的收入应当多少?
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全民或集体所有,不存在规模很大的私人企业主。这种条件下,企业主与企业中各岗位的普通劳动者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同样。他们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区别,可以参考已有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岗位的工资差别。
有一种说法,由于企业管理者的岗位更重要,所以在这个岗位上对社会的贡献就更大。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以一个岗位对社会的重要性来决定改岗位工的收入大小,是违反价值规律的。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一个掌握核武器发射按钮的士兵的工资应当是多少?一艘战略核潜艇艇长的收入应当是多少?此外,在经济活动中,更多的是企业主收入远高于企业员工,其依据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主通常是资本方,第二是企业主的管理(现在多数情况是企业聘任的最高管理者CEO)。这种情况下看得更清楚,因为企业主和官员对社会的贡献和重要性很难说谁大谁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官员的权力涉及到的人数更多,事务更广,官员应当对社会更重要一些,但官员的直接收入小于企业主。企业主贡献大的理论,实质上是为特权阶层的不公平、不合理高收入进行辩护。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所有制和资本本质及应对的问题。
政府官员的工作,可以根据工作强度和复杂程度,参考普通社会劳动者的岗位特点类比后确定。
至于官员以权谋私,获取巨额利益的情况,即便是封建社会,也没有任何法律支持。利用体制缺陷和潜规则及个人权利获利,是监督管理的问题,与经济模式无关。
事实上,无论在企业管理和还是国家管理,都不存在绝对的能力差异的问题。任何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职位的人选,都可以通过教育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由一个普通社会公民来完成。重要的事企业和政府运行的机制和科学的工作流程。一台复杂机器能够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不是因为某个部件或螺丝钉的存在,而是因为生产机器的运行机制和工艺流程。政府官员、国企管理人员都只是这架机器上的部件或螺丝钉,完全可以有效替换,不存在唯一性选择。
今天,在企业和国家管理职务上的某些重要人选之所以成功,更多的是通过更多的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结果。企业主能够预见到许多问题,是因为他拥有企业人财物的大权,他能够与自己相近的同行或政府部门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拥有更多的管理时间。换一个人到这个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熟悉工作之后也能正常胜任。政府情况也是如此,这类例子举不胜举,或者说这就是客观规律。环境造就人,机遇造就奇迹。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仅仅依赖个别人的个人能力获取成功,这个企业和国家就是不成功的。可能这个企业和国家能在某一阶段获得成功,但这种成功不能保持,因此,基于这种依赖的企业和国家是危险的。企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不是部件和螺丝钉,而是运行机制和工艺流程。如运行机制和工艺流程合理,即便某些部件和螺丝钉有问题,及时更换后就能够正常生产。
无论政府如何反腐,贪官也如韭菜一样,一批被割掉,新的一批又立刻长出来。仅仅通过产品检验,永远也解决不了废品问题。只有彻底改造了不断生产出废品的机器,才能有效减少或杜绝废品的出现。如果短期内不能将机器改造好,也应当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寻找原因,在过程中解决废品的问题。
计划经济之所以没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系的图纸在施工阶段出了问题。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有充足理由认为计划经济是人类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计划经济有最合理的运行机制与工艺流程。下一步要做的,只是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来并予以解决。
计划经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符合劳动价值规律,排除了将个人能力的有限差异形成个人收入差异无限扩大的结果,无疑是公平、正确的。
科学合理的分配决定社会的健康状况。
b) 市场经济
i. 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
而个人所有权的来源比较复杂,有通过继承而来,有企业赠送(如高管人员的
管理股),也有通过资本购买获得的(如股权购买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
个人创业积累。
ii. 社会生产的目的:满足企业和政府的需要。
资本主义制度下,几乎所有企业都归私人所有。政府只拥有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的所有权。从私人企业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利益,企业主就可以不生产。企业主对社会不承担生产责任。
政府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法人,它的一切行为深处,都隐藏着有利于政府自身的私心。所以,站在政府角度,一切经济活动当然是尽量对政府有利才会去做。表面上看政府也为民众做了许多工作,政府的许多政策决策都是为了全体国民,事实上,当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能够执行,政府必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如果行不通,政府也只是被迫暂时作出让步。
政府的这种表现,在任何社会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早期的社会主义,由于体制的规定,政府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单纯地以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如早期的中国经济,价格剪刀差虽然大一些,但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整个国家工业的发展,而这种暂时和局部的不合理的目的是为了整个国家,也是整个民众的利益。这种情况,从全局、从整个过程看,国家的做法是合理的,不是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
政府与社会争夺利益,结果当然是政府的利益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至于以什么名目都不重要,所以,今天的美国政府即便欠了56万亿美元的债务,它还照样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尽管欠了那么多的债务,它并不缺钱花。为了钱,它必然会讨好财团阶层、必然会动用国家军事力量发动侵略战争。
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每次战争的结果,美国都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战争,就没有美国的繁荣。所以,一旦遇到了重大经济利益与经济危机,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就是战争。至于战争的借口,就完全看美国政府的综合评估了,当它确定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解决方案时,它就必然会发动战争。今天中国南海的情景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政府没有钱,它会这么做吗?所以,政府的利益太大,会造成国家的危险。美国现在是表面上强大,离开了对其他国家的剥削,离开了美元国际税的收益,离开了美国的军事威胁,美国剩下的就是虚弱的经济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最大角色就是输出美元和输入商品,当外债太多的时候就通过金融和政治手段进行平衡,如对日本的干涉、对中国汇率的干涉、对欧元的打压等等。至于政治手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最好说明。自从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后,可以说,如果不是国内财富的绝大多数都被一小部分财阀所占有,美国人几乎可以不工作就能够过上世界上最悠闲的生活。凭什么?凭的是他们可以用印刷品(美元)来交换别国的商品。而一旦他们输出的印刷品太多,别人要向他们购买商品的时候,他们就用高价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而别人想要的东西他们可以不卖。当贸易逆差太大时,就开始动用政治手段。如中国的汇率和贸易逆差,就是政治的结果。中国手中掌握了巨额美元,只能购买美国的国债。国债是什么?甚至连印刷品都不是,就是一个数字。我们买来了数字,过了几年,美国可以还给我们更大的数字,这个数字代表美元,而它所代表的美元却不能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真正的高科技产品、有价值的公司等)。
所以,当少数企业主和政府太有钱的时候,整个世界就危险了。这后面的本质是丛林法则,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大就一定想控制世界,企业过于强大就一定想控制全球经济,因为只有这样,他们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最终的保证。而他们本国和别国人民的利益与此相比是不重要的。
iii. 总体经济主导思想:资本的利益高于一切。
资本在资本主义是国家的核心,国家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资本运转。资本的实质就是利润,而大资本的所有者只是极少数富豪。
在这样一个总体主导思想下,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会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本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罪恶。不幸的是这种罪恶最后却演变成了世世代代可以因此而受惠的最大根据。
资本,就是可以带来财富的金钱。这里所指的财富,是指物质财富,其中包括可以用劳动价值衡量的一切存在。
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强盗逻辑。前面说过,由于货币的产生,造成了一系列的概念混淆,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的货币完全取代了劳动价值。这个取代是灾难性的。
iv. 社会利益分配原则:在国家制定的最低工资基础上,企业主以最低价格支付员工劳动报酬。
即使是国家制定的最低工资,由于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使得社会基本民众在社会高层没有利益代言人。而企业主则可以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影响政府的各项有关决策,从而形成不公的结果。如最近一次美国金融危机,罪魁是华尔街的各大金融公司,而政府则从纳税人的手中拿出巨资救助这些由于过度贪婪而对全球造成巨大损失的公司,而这些公司自己面对如此危险和尴尬的局面,还能够毫不知羞耻地领取巨额奖金,还能够气定神闲地挥霍巨资到旅游胜地去度假。仿佛那些因为他们的贪婪而失去居所、失去工作的人们的苦难与他们毫不相关,仿佛全球的金融危机与他们毫不相关。
美国政府面对民意,也挥舞着大棒,号称要惩罚造成这次罪恶的元凶,矛头直指高盛之后,最后也只是以一笔小小罚金结束金融整顿的闹剧。
在这样的制度下,即便是法律对民众最低工资的保护,也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协商的结果,也是在企业最低容忍度条件下的标准。另一方面,面对员工工资的压力,企业还可以通过裁员,合法地降低工资总量,为自己的利润留下足够空间。员工的就业有什么保证?如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就业没有保证,他们的生活又能在什么状态下?
如果过去的三十年中,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其根本原因也不是美国的市场经济有多么大的优势,而是美国利用布雷顿体系的结果,成功地将剥削的对象转移到国外而已。尽管1971年该体系崩溃,但美国仍然能够利用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控制国际经济。这次金融风暴,由于国际社会对美国提高了警惕,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美国的“国际贸易”红利大大压缩,同时国内的经济结构本来就不能为民众带来稳定的生活水平的增长,更不能有效消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给美国带来的压力。无奈之下,只好使用其传统的无赖手段,在大打贸易保护战的同时将其制度的必然恶果归咎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更有甚者,“途穷匕首见”,公然宣称准备对伊朗开战,准备对中国开战(中日钓鱼岛争端中鼓励日本的强硬,公开表态在军事上支持日本)。
四、计划经济分析
a) 经济模式指导思想
i. 经济发展目的
ii. 经济发展原则
这两个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前面已经对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基础和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基础进行了简单说明。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经济发展目的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经济发展原则则是具体经济活动的指导依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指导原则是多数人原则,即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尽量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当然,在这些原则之上还有人类基本道德的约束,以保证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如古罗马斗兽场的角斗,就不符合人类基本道德。再比如房屋拆迁,一个人居住权被剥夺,也许会给另一些人带来利益,但因为不符合人类道德,所以不能允许。吸毒也是一个例子,即便自己愿意,但不符合人类健康,也必须禁止。
社会学中的少数人原则是对多数人伤害少数人的情况的限制。在许多实际经济活动中很难掌握。这主要是少数原则的核心没有表达清楚。前面说过这是一个社会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私的,如果伤害别人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多数人会选择伤害别人。关键是如果伤害到自己,每个人就都不愿意了。所以,所谓少数人原则的本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掌握住这一点,就能够正确处理现实社会的许多问题。另外一点就是公平公正,人人平等。
所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指导原则就是“在公平公正、人人平等的条件下尽量满足的多数人的利益。”
真正的计划经济必然要以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为前提。这是一种经济模式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如武器一样,武器自身不能决定善与恶,关键在武器的使用者用来做什么。资本主义也可以实行计划经济,但由于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保护大财团的利益和政府利益(在大选之前看得尤其清楚),所以其经济计划必然不能以整个社会的需要为中心,因而不成其位真正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经济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个目标下,就必然要综合考虑到避免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杜绝腐败、杜绝两极分化分配不公等现象的产生。社会因此可以进入良性、永续的发展轨道。
基础是否牢固,是否能够永久性支撑整个社会大厦,必然决定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是否稳定。由于资本主义基础是建立在极少数人的利益基础上,所以必然会发生周期性的重大危机。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历史已经证明,在有效执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也不会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导致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所以,仅仅从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基础,两种模式的本质优劣已见分晓。也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才是人类社会的唯一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任何人类的社会实践一样,也有一定的不足,也需要做出必要调整,但从根本上、方向上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它只是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解决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资本主义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有成熟的经验和解决办法,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内容。但从本质上来说,仅仅对于极少数人有益的社会体制结构下,什么样的办法都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没落。
今天全球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第一轮较量,资本主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就能够代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原因是资本主义体制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对人性的估计不足,从而导致掌权者自身逐步从追求社会进步沦落为最求个人和集团的利益,逐步走向与人民为敌的方向。另一方面,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受到全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绞杀。背后的推手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而是极少数掌握着整个西方国家财富的资本集团以及被他们控制的政府。他们利用一切手段,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动用了一切宣传机器,不顾客观事实地歪曲和诋毁社会主义,成功地为社会主义塑造了“铁幕”、“恶魔”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又充分利用人的本性,通过种种手段影响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寻找代理人,最后完成和平演变。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所以,要充分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客观冷静考虑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为下一步社会主义的崛起做好准备。总体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缺点,也就是对人的自私、贪婪本性估计和防范不足,从而造成一方面我们拥有最好的社会制度(不配套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具体问题),却带来社会发展速度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结果。
为什么社会主义是最好的制度,首先是因为从社会基础上,它根本解决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性这一矛盾。由于没有估计到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逐步转变为私人所有和政府所有的结果,所以导致许多基本正常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变为资本主义。当然,许多理论上的研究受到种种限制,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导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混乱。比如,政府在所有制上的定位,政府性质的真正归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理论禁区。这些人为的感情因素,造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失败。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理论上定义为全民和集体所有,这是保证全体公民正常生存的最根本因素。由于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是由具体的人来执行,也就是政府的各级官员来执行。当各级官员不约而同地默契到他们是一个共同的利益整体的时候,他们的种种观念就与资本家没有什么区别了,而结果是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因为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还真正地受到国家和法律的约束。而掌握了生产资料就掌握了经济生活的一切,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走到了反面。政府性质的归属是另一个相关的基础问题。理论上,社会主义政府是“工人阶级为主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的管理机构,很明显,它属于全体人民,也就是他的权利基础是全体工农大众。具体表现上,它只是一个服务机构,服务的目的是为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生活提供保障。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全体人民可以收回它的权利,而重新赋予一个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新政府以管理权力。但是,权力的获得使得政府脱离了全体人民而独立运转,政府成为了一个具有所有人性弱点的法人,贪婪、自私、凶狠。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政府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但又同时可以利用法律控制他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就可以不断产生出对自己单方面有力的法律条款,并用法律背后的国家机器予以强制执行。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政府,面对如此高效的掠夺机器,就像外星人比地球人一样。
政府性质的异化,使得政府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人民争夺资源、土地,利用高税收、高缴费获取利益,不顾社会底线优先将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资源化为私有并不断涨价,鼓励、支持和保护直属企业垄断经营,打击排斥竞争对手。在金融领域,通过货币发行、银行、证券市场等一切可以获取经济利益的方面,为自身谋取利益。
这些行为的背后,全部都是掌握和控制了这些领域的大小官员的人性使然。如果官员的个人利益能够以政府的面孔出现,那么其结果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什么可能呢,是与人民的利益相互对立的可能。
所有这些结果,都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错。事实上,恰恰相反,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结果说明了资本主义纵容自私和贪婪的危险。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演变的结果,使得原有的政府职能、官员责任荡然无存,国家机器被利用在为资本服务方面,于是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方面在短短一、二十年赶上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水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弥补和纠正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犯下的错误,还社会主义一个清白,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
也许社会主义会暂时淡出人们的生活,但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以更强大的生命力重新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好选择。
b) 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的和经济发展原则而设计的科学体系。该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彻底摆脱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在计划、组织、原料分配、产品生产、成本核算、产品定价、资金使用、运输、存储、销售、售后服务、利润分配等所有经济环节中,都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较少和避免环境破坏,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为核心。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构架如下:
社会发展总体原则: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社会发展保障条件: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架构:
战略规划: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目标以及三者之间综合平衡关系。
计划制定的基础数据:
经济统计数据。其中又分为各级政府上报数据、统计局调查统计数据、
专项统计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等。
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
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战略规划
中期经济发展计划:十年计划
短期经济发展计划:五年计划
当前经济发展计划:年度经济计划
政府预算
生产计划
销售计划
库存计划
分配计划
与这些计划配套的保证措施有:价格管理、市场管理、外汇管理、资源管理、教育科研配套体系、医疗养老体系、住房分配体系、老弱病残保障体系、经济数据统计汇总与上报体系。
c) 计划经济的优点
i. 前面说过,要使计划经济发挥真正的作用,必须有一个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作为支撑基础。这个基础有问题,再好的经济模式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个基础在这里的最大作用,就是要克服由于人的自私本性对经济计划执行造成的干扰,从而保证国家的经济计划能够顺利完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支撑基础就是社会发展的总体原则与保障条件。
发展原则决定了政府的性质与做事原则。在这一原则基础下,人民的利益是由政府的日常工作所保证的。
保障条件确定的是国家机器的性质以及由谁掌握。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无产阶级原指的是社会底层的贫民百姓,在这里指的是全体人民。所以,这一条规定的是国家机器由人民掌握,为人民服务。
国家机器是强制力,也是最终手段。如果最终手段出了问题,整个社会就会发生大问题。
由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国家机器是通过相关政府官员操作,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偏差。这是需要完善的方面。但这种偏差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结构本身有问题。
ii. 国家的整个经济有一个全盘计划,从远期(五年以上)、中期(五年计划)、到短期(年度计划)的经济发展,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由于是全面规划,就可以从一开始就避免无序的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巨大浪费。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钢铁厂的建立,由于没有计划就会出现多家企业重复投资,盲目开采资源,交叉运输,产品布局混乱,库存增加,供求不稳定。由于市场反馈要经过多轮交易,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滞后,等反馈的信息能够有效制止重复投资的时候,多数产能已经建成,浪费已经不可挽回了。另一方面,资本家的竞争也是相互竞争,他们明明知道产能重复,但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许多人还是会坚决地投入,早产出就早获得利润,市场做得好就能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就像股票市场,每一个人都知道风险,但每一个人都不相信最后赔钱的是自己。
规划的内容有产业布局、发展方向、资金分配、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科研规划、教育规划(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计划相配套)、就业计划、分配计划、货币计划、税收计划、物价计划、资源管理等。
在各个规划和计划内容中,还有大量的经济、政治规则与之配套,如物价管理、统计管理、人口管理、科学与教育管理等。
所有这些内容,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良性、健康地运行,保证了所有社会公民的生存、发展需要,同时也保证了社会公平、绿色发展(无环境污染)、避免浪费。
从宏观角度看,产业布局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资源、人口、地理位置、气候等综合情况确定,结合全局发展确定各个区域合理的行业及方向。就像一盘围棋的棋局,每一颗子,都是全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颗子投下去,就不能轻易改变。由此可见,局部和全局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全局合理的结果,就会使得全局效率提高,于是社会发展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是必然的结果。
早期资本主义就不存在产业布局,所有生产都是由资本家自己决定,局部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比较活跃,但与全局的关系非常不协调。当资本家发现布局不合理之后,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局部调整,原来的工厂生产其他产品,或者将原来的工厂关闭,迁移到他认为适合的地方。这样的反复,最后当然会趋于一个合理的结果,但成千上万的企业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调整,其结果就是大批的企业破产、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掉。这种资源的浪费极其巨大,达到什么程度呢?达到了人类100年工业发展消耗了自300万年人类诞生以来消耗的总和都比不上的自然资源,浪费到整个人类的自然能源只有短短20~30年的使用时间了!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产品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新的产品进入社会,这些新产品的生产者就开始面临又一轮破产、资源浪费的循环之中。这些破产和浪费给人民大众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iii. 总体规划之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研资源、资金等)也将根据计划陆续到位,微观进程启动过程也有一系列科学而合理的规则所引导,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
iv. 物价稳定、合理。物价稳定的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劳动价值理论依据。
我们说过,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它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自然贡献的影响是系统性因素,可以通过国家制定相应规则予以平衡。正常情况下,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是稳定的,因此,它的价格就应当稳定。因此,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阶段,物价是非常稳定的。稳定的物价包含了公平的因素。
计划经济的物价不取决于市场供求变化,而物价的制定也十分科学。出厂产品定价,主要通过国家物价部门对整个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包装成本、售后服务成本、储运成本等因素进行客观计算后得到整个产品的实际成本,再按照规定的适当利润计算出产品的出厂价格。
这个价格一旦确认之后不会轻易变化。除非有重大影响因素,如原材料、能源、新技术引入等影响,生产厂家才能在经过申请批准后,再由国家物价部门重新核准新的价格。
产品出厂的销售,由于是国家统一包销,经过一级批发、二级批发后最后流转到零售企业。其中每一级批发的加价率都是国家考虑了该产品的总体产销情况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后,最后确认下来。同样,各级批发及最后零售的加价率,也都是这么确定下来的。这些价格一经确定,也不会轻易改变。
v. 产品销售
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都由国家统一包销,所以生产企业不存在产品库存的问题。这样企业就可以安心组织生产,控制产品质量。
由于企业的生产计划也是根据国家总体经济计划层层分解下来,企业的生产状态很稳定。如果有变化,也会告知企业提前做好准备,如产量的增减、新产品研发、企业转产等。
如果由于上级生产计划变化导致企业发生困难,如就业、资金、设备、人才等,有关上级部门会协调各相关部门启动资源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及时市场出现了问题,企业本身还是稳定的。企业员工的生存也是有保障的。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日常工作的重点,就是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和出厂质量,以及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完全没有仿造及假冒伪劣等情况,因为没有必要。
d) 计划经济的缺点
i. 没有设立社会底线
所谓社会底线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生命得以存在的保证条件。
这里的条件是全体,不是局部、个别或大多数。就是说,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把这一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没有资格管理自己的国家。极端的情况,面临外来侵略,民众做出部分必要牺牲甚至生命的付出,是特例。
如果我们把生存和发展放在同等水平上,就会导致悲剧产生。一个家庭经济条件再好,也要考虑到维持一个家庭正常生活的最低消费水平。当消费使这个家庭存款达到了临界状态,它必然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以维持最低生存。一个在地震废墟或井下被困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用最后一瓶矿泉水去洗澡。
就像中国耕地的红线一样,国家经济也必须考虑一条全体民众物质生存条件与生活资料的红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越过。所谓发展,是在这条红线之上的事情。历史上我们吃过亏,如大跃进时期,没有考虑到必要的生存底线,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大悲剧。
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这条底线。有人说,社保就是底线。这是错误认识。底线不是钱,钱本身不能维持生存,底线是物质资料和生存条件,如食品、住房、医疗条件、教育条件。当社会发生危机,如粮食歉收、自然灾害或国际形势恶化,一个国家受到实质性影响的不是钱,而是物资。其次,社保的钱会随着物价、货币、汇率等综合因素而变化。最后,还有社会腐败直接侵蚀。如上海社保资金挪用一案的情况。
社会底线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全部人口的就业保证;基本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保证;稳定的物价(水电气、燃料、主粮、副食及日用必需品)、食品安全等。在没有这个底线的条件下搞任何改革,都不会有好结果。无视社会底线强行改革,社会是危险的。
没有一个永续、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底线原则就无法坚持。社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有了底线,就相当于一个人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没有这个底线,一个人就会变成一个怪胎,或者四肢萎缩、头特别大,或者眼睛特别鼓出,或者有一只特大的耳朵等,一定是非常不正常的状态。社会如果发展到了这种状态,结果会怎样呢?现在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所以说资本主义没有健康发展的机制,不是一个好的社会形式。
只有在任何时候都有效保证了这条底线,社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应当说,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这一条还是相当重视的,关键是政府的其他目标与这一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没有正确地处理两者关系。
社会底线是一个变化条件,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底线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当全世界多数国家都享受着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时候,国家的底线就应当及时调整,以包含这些内容。无视这些差异的增大,只满足于原始生存,就会导致失去民心。
ii. 原始统计数据不准确。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计划经济的缺点,但在计划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却因为这一点做的不好,导致计划的错误。
统计数据对于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勿容置疑。人的缺点使得统计数据发生扭曲。在官本位的大环境下,“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成了计划经济后期统计工作的真是写照。
统计工具的影响也很大。计划越准确,统计工作就需要越详细。但细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统计的速度跟不上计划的要求,统计的成本却超过了的承受的极限,这样就会使得统计工作影响经济建设。在计算机技术大大发展的今天,许多过去曾经是梦想的事情将可以成为现实。
即使在今天,统计的详细程度也需要进行合理界定。于此相应的计划也同样需要适度。过于详细的计划会导致经济活动僵化,缺乏活力。理论上说,统计数据当然越详细越好,而计划就不是这样了。
iii. 计划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全部需求。
社会是复杂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的。经济计划主要是把能够确定的全局的、重要的产品的产供销确定下来。这样,就必然顾不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细小、琐碎的小商品内容。同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也很难准确预测。而新产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不断更新的。简单地说,就是计划不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必要其他形式的补充。
尽管有这种不足,但并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就会僵化、粗糙到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因为计划本身也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任何计划也都会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必要修正和调整。对于暂时没有照顾到的方面,也会在问题出现之后很快得到解决。这取决于计划制定者的工作能力、态度及社会对他们工作质量的监督。
iv. 一些经济要素的灵活性不足。
比如物价、销售等。
在自然贡献归全民所有的前提下,物价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劳动含量。新技术的引入,必然提高生产效率。但新技术的引入在同一产品的生产企业中并不同步,所以物价不是一个常量,而是变量。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制定物价,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很好解决。这一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科技创新,进一步的影响就是整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
计划经济的销售是国家统一包销。这是计划经济的一大优点也是一大缺点。优点是最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危机,缺点就是造成了生产厂家对销售的依赖性,从而造成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v. 劳动者的潜力很难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这是一个比较之下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胁,企业主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得劳动者不得不拼命工作。这种情况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稳定生存有很大差异。由于人的天性,在较稳定的生存条件下,很少人会拼命工作。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的工作效率比社会主义高一些。
许多人指责社会主义会产生官僚和大锅饭等现象,与这个因素有关。更深层的因素,是人的心理平衡因素,如果分配不均,管理者领导水平不高,而员工工作有保障,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多工作。这种情况,与计划经济方式唯一有必然联系的地方是工作有保证,严格说起来这不能说是一个缺点,但对生产率的影响确实是负面的。
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于产权不清晰方面。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反映出全部本质问题。首先,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企业的产权不能归属任何个人(生产资料不允许私人占有),一旦产权清晰,社会的性质就发生逆转,社会主义就变成资本主义了。这不是文字游戏,是必然的现实结果。如果产权不归属个人,又不能有效解决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悖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试图通过民营收购、股份制、MBO等方式提高国企活力,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国企被国家放弃,自生自灭;少数大型国企则简单依赖政府行政支持和垄断地位获取高额暴利。表面上利润提高了,本质上却由于利润来的太容易,造成生产和管理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低下、费用奇高、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表面上在解决国企的产权,本质上是在败家,将建国几十年广大人民群众辛辛苦苦流血流汗建立起来的企业几乎全部摧毁,人民的生存没了保障。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名义上为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真正的所有权不能落实到任何一个自然人身上,管理权和处置权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任命的企业领导。国家任命没有规律可循,企业主要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缺乏强有力的本质联系。产权不清晰,企业就没有一种强有力的内在推动去为企业创造财富、使原有资产增值。管理者、劳动者都没有这种内在动力。唯一的动力是最消极的因素,就是担心企业倒闭,自己没地方开工资。这种担心更多的是企业的员工,而不是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企业管理者在一个企业亏损或破产之后,还可能调到另一家企业当领导,所以他们可以无所谓,甚至有一种改变自身现状的期望。企业员工的担心是徒劳的,因为企业员工无法决定企业的管理。所以,国营企业的经营情况都非常不正常。这是一个规律。
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计划经济模式本身,是一个执行方法的问题。计划经济规定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国家对工资、奖金统得太死(在没有解决控制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个人私利的有效办法之前,只能这么做),加上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的不足,如管理能力、统计能力、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敬业程度等,都很难客观评价员工的劳动绩效。此外,由于心存嫉妒(人的本性),各级领导不愿意看到有人比自己收入高等诸多因素,使得计划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人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员工自身也由于私心,没有更高报酬的情况下不愿意多做工作,至少不会像市场经济中残酷的竞争中员工们所表现得那么拼命。即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可以达到甚至超过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前),全国上下积极努力,人民的工作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那段时期的工作积极性丝毫不比资本主义的员工差,主要原因是那段期间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平等,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在待遇上没有太大差别,住房、医疗不存在等级,教育免费,没有后顾之忧。总体来说,人们在个人收入、政治地位方面比较平等,再加上整个社会有一个“赶英超美”的宏伟目标,又经过朝鲜战争的国内紧张生产留下的积极影响,使得那段时期中国的生产速度和效果远远超出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通劳动者拼命工作是被生存或生活所迫,拼命工作只是一种状态;而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拼命工作的积极性是发自内心的,拼命工作是一种积极性。当然这种积极性的前提是平等、合理、理想教育等。一旦官僚主义发展起来,腐败现象发展起来,分配不公平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就一点一点变得没有了。
vi. 汇率
汇率的本质是国家之间商品等价交换的问题。由于各国政府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汇率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内容。所以,无论汇率如何变化,都已经不能作为国际贸易中的纯经济考量因素了。但对汇率本身的研究,一定不能离开商品交换的中心以及劳动价值的核心。此外,资源的影响成分比国内商品的价格影响因素大,因为自然贡献不能作为全球的共享因素看待。
计划经济实践中的汇率问题是有缺陷的。国家规定的汇率不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国家之间物价差异的真实情况。在早期国际贸易在GDP中的比例还不太大的时候还问题不大,但到了国际贸易大规模发展的时候,这些弊病就表现出来。当然,汇率是一个多边影响的问题。对各国真实物价的及时掌握和比较、各国人均工资的真实数据的掌握、商品交换本质认识的差异、技术和专利本质认识的差异等都由于涉及到多国的多种因素,很难客观而科学地进行测定。浮动汇率实际上是一个操作上难度很大的事情。而一旦汇率被赋予政治功能,就不可能按照客观规律正常发挥作用了。就如中美汇率大战,双方永远也说不清楚,现在美国之所以占了上风,主要是拥有全球话语控制权。美国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可以自如地操纵全球的舆论走向,因此中国很难得到公平表达的机会。
汇率问题的不确定性,就像一把双刃剑,长期影响到国际贸易双方的现实利益。当然也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
汇率的本质问题以及具体操作方式是否合理,现在各国都没有真正解决。
vii.
e) 总结分析
资本已经不能够产生出本不属于自己的“利润”了。甚至“资本”这个名词已经在经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预算”、“投资”、“资金”这些非营利性的词语。
人民的精力和热情总要有地方散发,由于没有对金钱的追逐空间,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空前良好。
五、市场经济分析
a) 经济模式指导思想
i. 经济发展目的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资本获得利益。在这个大前提下,各国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美国的具体目的分成三个等级:第一,大财团的利益;第二政府利益;第三,中小企业和老百姓的利益。一些福利国家则不同:第一,大公司或财团利益;第二,中小企业和老百姓利益;第三,政府利益。
虽然资本利益是根本,由于政府有效调整资本与老百姓的利益关系,社会发展还是比较良性的。由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即商品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没有解决,所以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最终是不稳定的。美国的经济动荡比较剧烈,与美国政府对三等级利益的不同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保护资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核心内容,市场经济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形式。相对于社会主义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现在全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超过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原因除了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解决管理者权利有效约束的人体之外,还有社会发展历史、物质财富积累以及经济管理经验积累等问题。
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是生存。生存的根本问题是获取生活资料。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效率,社会分工就成为必然结果。一旦社会分工出现,劳动产品交换就成为必然。
原始劳动产品交换是公平的,交换的根本原则是劳动时间。后来由于交换的空间范围变大、私有制的出现,原材料对交换的影响也逐步变大。所以现代社会的劳动产品交换包含了两个重要因素:原材料和劳动价值。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看不出资本的贡献,但为什么资本却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最重要内容了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将来可以在其他专题中进行讨论。现在我们先看结论:
资本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位置是人类所犯的最大错误。
资本获得今天的地位是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逐步演变过来的。人类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不断积累和完善了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普通老百姓因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规则的复杂程度而无法看清楚这些规则体系的本质。而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往往受到权利和财富影响较大,或者他们就是财富和权利的所有者,到了今天,历代一边倒的游戏规则逐步把资本推倒了人类社会的核心位置。所以,资本成为社会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是它是权利和财富所有者获取利益的最佳工具。而与此关联的所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则,都是保护政府和金融集团隐蔽获利的。规则越复杂,越庞大、越混乱,政府和金融集团就越安全,他们就越能保证自己的长久利益。
ii. 经济发展原则
1. 国家利益至上(内部再分为大财团、政府、中小企业和民众)
2. 市场运行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第一个原则前面已经讨论。
第二个原则的问题。市场按照无数个体的意志去运转,对外表现出的是一种混乱秩序的综合结果。人都是自私的,无数个体在市场中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毫不考虑他人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于是,地球上的全部石油在短短100年中就很快要消耗完,大多数原材料也消耗掉绝大部分,如金属、石材等,绿色植被、原始森林、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大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几乎全部破坏殆尽。历史文物破坏严重。生活在这100年内的政府、商人、企业主丝毫没有考虑到人类后代的生存需要,他们认为全世界的财富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在人类内部,极少数人又占据了绝大多数世界财富。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所谓的市场规则,“公平地”实现的。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类生存条件和地球生态的毁灭性破坏,有目共睹,无需多说。
西方经济学家的全部经济理论基础就是自由竞争。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只要不出现垄断,自由竞争是有利于社会发展、是能够合理配置资源的。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
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时期,为了冲破封建和宗教的束缚,有其积极和进步的社会意义。但随着封建和宗教统治的消亡、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同时对社会和环境的破坏力也极大提高。在这种生产力面前,人类犯下一个小小错误,就会造成巨大影响。许多经济行为还等不到市场调节,就已经没有资源可用了。
假定人类有100000(十万)份资源,早期的资本主义每发展10年,创造1份财富,同时带来了9份浪费。世界上还有99990份资源。等市场调节到每创造1份财富只有1份浪费的时候,需要50年,造成的浪费就是50份。世界上就还剩下99940份资源。如果在今天,资本主义每一天就能创造一份财富,1年带来的浪费就是3600份,等到市场调节到不浪费的时候,资源已经没有了。看看石油储藏,现在全球的石油储藏量大概只能满足人类30年左右的需求。而现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都与石油有关。但人类的生存方式至今没有任何变化,资本对世界资源的开采和掠夺也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例子只是一个比方。要说明的是市场经济的所谓自我调节造成的浪费太大,以至于今天的人类无法承担,地球也无法承担。
计划经济则可以理性地根据现有资源,结合人类社会现在与未来发展,综合制定经济发展和资源使用的规划。
人类许多行为都是自私和非理性的。城市交通在小轿车进入家庭后变得越发拥堵,相比之下,小轿车没有普及之前,城市交通畅通的多,使用的资源也少得多。城市一天天拥堵,汽车数量反而一天天增加,当然,石油的消耗也一天天增加。在不久的将来,石油枯竭,人们的交通、日用品、纺织材料、建筑材料、电器材料都没了来源,世界会怎么样?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应当对此负责。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汽车生产就是一个,如果不大量生产汽车,全球的石油消耗量就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军事上的使用,飞机、坦克、舰船所消耗的石油就更加惊人。战争的背后都是利益。
所以,任由市场经济走下去,人类很快就要走到尽头。不仅仅是石油,所有的地球资源,空气、水、甚至阳光,都成为越来越昂贵的商品。
人类很快就等不到市场调节的结果了。
所以,全球经济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性质的计划经济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完全可以和平过渡到这种状态,只是大财团、金融寡头不愿意。如果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认清了市场经济的本质,了解清楚计划经济的好处,他们会有办法的。
b) 经济发展工具:科学技术、金融、股票、债券、金融衍生物、期货、WTO规则、世界银行等
i. 股票发行是极大的剥削。股东所持有的股票与公众花钱购买的股票根本不成比例。假定在双方预期相同的水平上,双方所获得的利益差异极大。这完全不符合劳动之间正常的差异水平。一个与他人基本相近的体力和脑力水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什么原因使得他的劳动比其他人价值高那么多?游戏规则。也就是社会法律。
美国之所以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是对其他国家的剥削。美国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将自己的国家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而最终这些剥削的主要结果都落到其他国家头上,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本国人民对其社会制度的警惕和反抗。
美国转嫁剥削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股票、债券和美元输出的方式完成的。此外,还通过高科技输出的方式,将价格极高、成本极低的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获取巨额利益。
ii. 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本钱就是科学技术,它依靠科学技术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相对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带来的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iii. 由于市场经济的性质,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和加快社会的两极分化,于是,资本主义中期发展通过科学技术完成了最大的资本集团的巨额资本积累。
iv.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既生产资料(包括科学技术)的私人占有和商品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变一个又一个地接踵而至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复杂而持续时间长。西方经济学家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条件下提出了国家干预和货币理论,于是,货币代替了商品和技术粉墨登场,世界进入了金融时代。人类社会最大的经济悲剧,即最大的人类剥削由此开始。今天的世界,极少数金融寡头几乎占据了全世界的90%以上的金钱,而这些金钱在今天的游戏规则里就等于实际财富,所以,他们也占据了全世界的大多数财富。
如果说早期的市场经济人们的注意力从商品本身转移到交换上,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当货币占据了经济中心的时候,最大的浩劫就开始了。世界金融的游戏规则使得全球金融行业就像生长在实体经济上的一个巨大的毒瘤,它拼命从实体经济中榨取营养,不断地疯长,而实体经济以及在实体经济下生存的人民一天天地虚弱下去。控制着这个毒瘤的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寡头和各国政府,他们只有一个希望,就是看到这个毒瘤无限地发展下去,而各国政府或不明就里,或为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经济的、政治的、名誉的)所驱动,推波助澜,将人民推到生存边缘。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集团对全球的统治,他们就是要通过金融的方法逐步实现对世界长久、稳定的控制。今天,他们甚至已经开始了对部分国家的试验,如冰岛、希腊、西班牙、迪拜等。早在上个世纪,他们对各国货币的狙击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的大萧条,就是这个集团一系列计划的序曲。从某种角度上看,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不是一场真正的经济危机,而是一场有目的导演的节目。看看今天的金融危机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什么,而他们却可以把自己的损失让美国政府买单,还能在对全世界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情况下领取巨额年薪、奖金,可以悠闲地到旅游胜地度假,一旦他们控制了世界,人类将会如何生存?
他们不会成功,人民终有觉悟的一天。但首先各国的政府要看清这一点。
v. 银行的本质。银行所获取的,是本不属于金融资本家的闲暇。银行将子虚乌有的“资本”实际上只是数字(游戏规则允许其这么操作)投放到生产市场,“购买”了新的工人的劳动(真实的价值),从而获取巨大的利益。现代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之所以成为核心,就是因为获取利益最容易、效率最高。高到它是其它剥削方式的数千数万倍。同时它又是最高明的,高明到把全世界的财富都欺骗到手后别人还无话可说。
另一方面,之所以高明,还因为他们创造了金融、股票、债券、金融衍生物、期货、WTO规则、世界银行等一大批令人眼花缭乱,无法判断的游戏规则和怪物,令各国政府和经济管理层如坠云里雾里,应接不暇,分辨不清。
今天,最优秀的经济学家都看不清楚这一系列经济规则和金融机构对社会经济、对全球经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但是,设计者知道。这个设计者,就是华尔街。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表象所迷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就能有效地防止损失,使自己快速发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美国政府的一切对华政策,都是不怀好意的,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所有历史已经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
c) 市场经济的优点
i. 发展速度快
市场经济的最大优点,就是发展速度快。其本质就是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因此,其发展就可以用残酷和疯狂来形容。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保护私人资本,在国家的保护下,所以资本家可以不顾员工的死活而疯狂地对他们进行剥削。有人说资本主义有完整的法律和制度来保护社会公民,那么,有完整的法律来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就业吗?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强迫资本家招收工人吗?强迫资本家给工人涨工资吗(只有最低工资的法律规定)?没有。既然不能保证社会公民就业,全体人民的生存权就完全掌握在资本家手里,他的招工的唯一理由就是获取利润。一旦资本家无利可图,劳动人民的就业就没有着落,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前提下,资本主义可以达到很高的生产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但这只是局部的效率。由于没有计划,大量浪费和重复投资要等到几轮市场循环之后才能起到调整的作用。当然,即便是资本主义的局部高效率,也值得社会主义很好地研究和借鉴,这也是未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就像一个走路很快的人,但是每往前走10步,就要再倒退7步。实际只前进了3步。相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来说,社会主义朝前走了5步,资本主义已经走了17步,这种差距显然很大。也显然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痛苦带来的快速。但资本主义实际上却比社会主义慢了2步,也许快了2步,但决不会快太多,同时资本主义倒退的7步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环境资源浪费。这种情况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苏联东欧解体之前与同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综合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按照可比性原则进行比较的话,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许多方面还更快一些。东欧受到苏联的干扰较多,中国则受政治干扰较多,扣除这些干扰,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强大的经济发展效率。
只要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
ii. 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优点。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私有化,如果没有私有化,市场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
因为是自己的财产,所以就非常珍惜、非常爱护。从人性来说,不是自己的财产,爱护也好、增值也好,与自己的关系不是很大。即使自己的收入和奖金与企业效益有关,但自己的收入所占比重终究很小,所以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企业主的,企业能够盈利,企业主就能得到大部分利润。而作为计划经济的主体国营企业,谁的都不是。早期由于政府的各种纪律以及政治前途的吸引还比较认真,到了引入市场经济之后,不清晰的产权不但不能使一家国营企业很好地运行,反而会因为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小利益而损失企业的大利益。所以,中国国营企业现在所走的只是一条垄断、暴利、腐败、亏损、破产、民营化、盈利、国有化,再继续垄断这样一条路。小一点的国营企业就彻底私有化了。政府通过私有,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统统推得一干二净,通过自负盈亏、自由组合、企业用工自由等一系列措施,大批工人下岗失业,谁都说不出话来。私有化的方法可以说有些恶毒,在企业员工的基本待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所有制,然后国家退出,私人老板再一点点将老员工裁员,老员工无法向国家申诉,国家也不承担任何责任。社会主义企业有一项基本义务,就是保证企业员工的生活,这也是政府对公民承担的责任。私有化之后,政府的税收不变,人不管了,而税收上来的钱,与原来的企业没有任何关系。
只有产权清晰,才能责任明确。但私有化绝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也不是一种好的方式。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
iii. 生产调整速度快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决策无需计划,企业可以完全独立运营。只通过市场反馈就可以迅速调整。所以企业产品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方面要好。这也是市场经济可以在社会的许多具体细节得到有效调整,从而造成社会繁荣、产品丰富的结果。这种结果在轻工、纺织、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社会日用商品的丰富程度以及日常生活的方便之处给中国社会带来强烈的震撼的原因。不过这种调整主要是微观方面,在宏观上,计划经济仍然具有市场经济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所以,尽管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差距明显,但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关键经济要素差距不大,甚至各有千秋。如产业布局、重工业发展速度、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军事工业发展水平、尖端技术水平等。
iv. 日用商品丰富
日用商品丰富几乎是生产调整速度快的必然产物。而日用商品丰富可以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在早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中,如何丰富民众的日用商品供给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后来计划经济受到排挤的重要原因。中国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同时也引入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矛盾。
d) 市场经济的缺点
i. 产生剥削
ii.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整个社会的财富以极大速度向极少数人手里集中。
iii. 局部优化,全局浪费
iv. 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动荡
v. 不公平竞争,形成国际剥削。
vi. 国际剥削输出还不能缓解基本矛盾时,可能爆发战争。
六、结论
从最重要的方面来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一种理智(浪费少、环境污染少)、科学(发展快)、健康(没有两极分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由于受到管理者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管理工具、道德水平的限制,同时也由于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政权的长期、多角度、高水平、高效率的和平演变的努力,导致了今天人类社会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失败”的普遍认识。
事实上,这种认识也是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不会不意识到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但因为资本主义为资本家服务的性质,使得能够正确认识计划经济优越的学者被边缘化,同时,计划经济的理论也被用于资本主义的政府经济的一些方面作为补充,产生了一定的欺骗性(使人们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因为补充了计划经济成分所以很合理,从而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社会主义计划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其伦理基础、生产目的、所有制方式、分配方式、金融管理模式等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都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
一句话,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的本性对计划经济的执行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毛泽东是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都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毛泽东也由于自身的局限,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最后导致文革的悲剧。许多问题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看得比较清楚。
即便是忽视了人性的约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从社会总体上看也远远优越于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自然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贫富两极分化造成社会周期性动荡、环境污染、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本质都是物质利益)、民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等。如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人均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不如前30年。如果考虑到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因素,大概实际工资水平只能达到改革开放前的1/2至1/3水平。这不是说改革开放的30年没有成绩,而是说民众的生活状况退步了。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
事实上,人在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是多方面的,如果只从物质利益理解,就会错误理解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无论什么利益,物质利益是最长久、最广泛、影响最大的因素。一个新生的政权产生之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执政者必然会逐步从获取民心、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走向获取经济利益、压制民意、破坏经济。这不是一个政权的好坏,而是人的本性。政权要依靠官员来管理,官员是人,就要服从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承认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否认这一点,就是别有用心。
一些较为理智的人认为,人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自私或无私(或善与恶)的两重性。这虽然比共产主义觉悟说进了一步,但还是错误的。个人的行为表现对于社会来说具有善和恶的两种结果,不意味着人的本性是追求善。人的本性所追求的永远是自我需求的满足(仅此一条),但每个人的需求结构与需求层次不一样,因而对社会的影响不一样(产生善与恶的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切物体的引力都是指向自己,而导致这个物体被向外吸引的原因是其他物体的万有引力,而绝不是这个物体自身的引力。在这样的体系下,整个宇宙运行和谐完美。人性也是这样,导致人为社会服务,对他人妥协,主要是因为他人的自私的力量。另一方面,自私本身并不等于善或恶,善与恶是人的行为的结果。这一概念极为重要,如果不能把人性中的自私与善与恶区分清楚,就会造成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理解的混乱。大多数近代人类文明中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的立法原则也都没有提及这个问题,这也是人类社会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但又无法彻底解决的基本原因之一。
在早期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性的性质(自私、顽固、持久),导致了计划经济的失败。
即便是这样一种大大打了折扣的计划经济发展过程,也被证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优越性。当然早期的社会主义发展(不完全是经济发展),由于环境和生存的需要,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充分注意,从而导致后来的改革开放从生活资料的放开开始,逐步扩到的整个计划经济的解体。事实上,执行者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加大了个人私欲的力度,并由于个人私利的推动而导致了计划经济的解体。
准确地说,计划经济并没有失败,而是在体制内部被解体。这种失败是一种政治性原因,而不是计划经济本身。正如“革命不会惩罚成功者”一样,“失败者没有辩护的权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今天已经基本消失,这是一个结果,所以说是失败。这种失败,对于理性来说,绝不意味着放弃。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因为车祸而身故,你不能说他数学水平不行。当然,其他人应当考虑的是一个人如何在走路的时候避免不被车辆撞到,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就是怎样才能避免一个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蹈失败的覆辙,要找出过去被弱化、淡化直至消失的原因,完善实施办法,发挥它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首先,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最重要的。这个目标,决定了社会的命运。理论上,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永续发展、全民受益、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的目标则是短期发展、资本受益、两极分化、有钱人受益。从这一根本基础上看,两种模式的社会基础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两种经济模式从结果看,两种经济模式各有优缺点,是互补的。市场经济对与微观搞活比较有利,计划经济对宏观发展有利。因此,一个社会正确的发展模式是两种模式相结合。而考验一个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社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失控。这不是简单指最高权力,而是指各级政府官员的权力。权力失控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计划经济理论上和形式上的优越性,而没有看到这种模式背后的人以及人背后的人性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即人的自私本性。这种本性是所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哪些规则、哪些模式可以存在,哪些不能存在。
公共汽车原理:一辆非常拥挤的公共汽车,车上的人不希望新的乘客上车,车下面的等待上车者希望尽快回家。一旦车下面的人上了汽车,他就希望后面的人一个都不要上车了。这种心理现象我们称为公共汽车原理。
根据公共汽车原理,人处于不同的位置,思考方式就不同。社会分工所造成的众多岗位相互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尖锐的对立与矛盾。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同时站在所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和平时期的社会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官员管理社会事务。因此社会就自然分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个大的阵营。每个阵营的成员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由于政府官员拥有全部公权力,因此在两大阵营中处于绝对优势。从人性上看,政府官员是一定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因此,再好的经济计划到了官员手里也一定会变质。也就是说,计划经济模式本身拥有巨大的优越性,由于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因素对于这种模式的执行的影响,也就是说计划经济的一个隐含前提是我们党和政府的绝大多数干部职工(政府内部职工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他们都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都是具有高度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前提,导致了计划经济的彻底失败。
由于有了这个前提,对于人性本身的约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的约束。事实上,制定政策的人本身就会因为私心而为自己的个人利益留下“后门”。这种后门由于符合了部分官员的自身利益,必然会再某种默契的情况下,在一大串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成为法律,最后导致法律上的先天不足。
正因为对人的本性认识不足,计划经济作为一个最好的经济模式,在计划制定、修改、执行、检查、总结、再计划的整个过程中,被各级官员的个人私心所干扰,最后落得个失败的结果。
可悲的是国家始终在公开场合下表示这个过程中只有极少数蜕化变质的干部。这背后的原因不得而知,但这么认识的结果就是毁掉了世界上最好的经济模式。
我们将来的路怎么走?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正确执行的条件。在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还没有今天这么普及的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手机。今天的条件能够使得数据收集和统计更加容易,所以计划经济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命力。
简单地说,就是以下五点:
l 设置和保证社会底线,即每一位中国公民的吃饭、穿衣、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这条底线,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现在中国的产能大量过剩,资本大量过剩、劳动力大量过剩,为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l 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宏观上、战略上加强计划,微观上放搞好搞活。当然,还有许多具体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根本问题(经济发展目的、人的本性的有效制约)认识清楚了,后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l 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应当大量引入计算机和互联网、手机通讯等新技术,加强模拟市场的应用* 。
l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对各级官员和国企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和限制,以保证计划的有效完成。这一部分工作的核心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三个方面 :
1、 国家性质的确定(全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确定(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的私有);但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3、 权力赋予及监督(人民决定一切权力的获得与取消,权力的使用过程必须有人民的监督(不是官员自己监督))。
l 国际接轨:双轨制的必然性。如果中国积极地按照价值规律发展经济,国内必然会走向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但由于国际上市场经济模式的存在,我们必须用双轨制予以连接。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到工资、物价、资本方面的往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外国人一律用国际标准、国内居民一律用国内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双轨制的差异就会自然缩小,最后达到平衡。事实上,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就是这种方式。只要我们真正有效执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含必要的市场经济补充。但私有制不是市场补充的必要前提。)发展模式,最终的接轨是资本主义朝着社会主义靠拢,因为他们也要面对现实。
做到了上面五点,我们的经济就会永续、高效率地发展下去。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