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和信用评级垄断支撑美国霸权
白钦先 黄鑫
摘 要:本文在阐述美元霸权的形成与演变及其掠夺世界财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描述了美国信用评级的高度政治性、封闭性、扩张性、垄断性等特征,揭示其通过信用评级国际话语权垄断而掌控全球资本市场、威胁其他国家金融安全与主权这一事实。
著名国际战略学家亨廷顿在其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国家必须优先掌控的14个战略性领域,他将控制全球硬通货、控制全球银行体系和控制全球资本市场列为其中之第一、第二和第四位,而只将“军事控制”列为倒数第二。这不仅是美国学者的理论论证与对策建议,而事实上也是美国政府的做法。二战后美国一直将这三大金融控制列为其国家战略中的超级目标。在三大金融战略目标中,除了透过主导世界银行、IMF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金融理论、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等的主导权与游戏规则制定权以控制全球银行体系以外,又以美元霸权控制了全球硬通货,并以三大评级机构为媒介,通过信用评级的话语垄断与霸权控制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定价权。本文仅从美元霸权和资本市场定价权垄断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美元霸权的形成与美国国家信用的无限扩张
美元霸权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战略格局变化的产物,更是美国深思熟虑、精心策划、自觉构造的结果。
1.美元霸权始于二战后全球战略格局的历史性改变
二战前英国是世界最强国、英镑是世界主导货币,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格局。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就已分析与预期这场战争将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失败和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并研究准备战后构筑以美国为中心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果不出所料,战争的最终结局是“三败一片伤,美国相对强”。战争中,号称拥有260万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仅三周就被德军击溃:英国耗尽了全部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也仅剩15吨,而且还以租借的方式购买了美国价值40亿美元的武器。最终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英镑也不再是世界主导储备货币,国际金融中心由伦敦转到纽约。
从1944年开始,美国从国际政治、金融和贸易三方面巧妙出击,居高临下地构筑以自己为中心的战后世界新秩序。美国这三大战略举措在政治上建立了当时它可以主导操控的“联合国”,金融上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和IMF,贸易上就是GATT的建立。首当其冲的是布雷顿森林会议构筑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这是美元霸权之始。
2.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疯狂地做大美元,以此实现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疯狂地做大美元,疯狂地扩张美国国家信用,最大限度地绑架世界各国,以极端的消费主义文化为手段,以推行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过度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过度的虚拟经济与虚拟金融为武器,做大美元。
谓予不信,请看事实:(1)截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元的发行量已达23万亿之巨,且2/3在美国国外。(2)美国金融业迅速扩张为美国第一产业,它所创造的GDP占其总量的21%左右,这在全球绝无仅有,而号称美国第一产业的制造业却退居第二,仅占美国GDP的14%。由此可见,美国国家信用扩张之烈,美国金融业泡沫化之深,美国经济结构虚拟化、空壳化程度之盛。有数据显示,美国企业60%的利润集中在金融部门。(3)各国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中的美元储备从l万亿美元增加到2万亿美元,用了整整10年.而从2万亿美元扩张到6、7万亿美元,仅用了五、六年,美国借债度日的程度已相当之高,其国债已超过14万亿美元。美国做大美元的速度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已达到疯狂的程度。伴随着疯狂的信用扩张.紧随而来的便是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性经济衰退。(4)从个人消费与储蓄的方面侧观也可见一斑,90年代美国人收入100美元,消费80美元,储蓄10美元,还贷10美元:进入21世纪是收入100美元,消费90美元,还贷12美元,储蓄变为负数,以借新债度日。
3.美国危机全世界买单靠的是“美元霸权”与“倒逼机制”
2007年4月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性经济衰退在世界蔓延三、四年之久。但在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经济衰退,美国都不是最严重的,反倒是欧洲.特别是西欧和亚洲的日韩等国更为严重深入,持续时间更久、不稳定性更大,至今希腊、冰岛等国仍主权债务危机缠身。
这场危机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本质,只是结果而非原因。这场危机实际是:(1)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国家道德危机及全球性信用与信心危机;(2)美国极端的消费主义文化危机;(3)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危机;(4)过度虚拟、过度衍生、过度创新的金融资源危机;(5)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文价值观认同危机;(6)全球性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国际金融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危机;(7)人类现存的某种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持续发展危机。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反危机反衰退政策,美国尽管有七千亿美元的拯救计划,但同许多欧洲国家例如法德英等国和日韩等许多亚洲国家以及中国相比,救助资金占各该国GDP的比重,美国是最低的,别国反而比美国高二至三倍。
表面看来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但实际上在“根源的背后有更加深刻的根源”。首先,人们看到危机中美元汇率不软反而趋硬,一些人误以为是世人对美国前景看好,是极富信心的表现,实则不然。试想,在一个美国超级霸权全面控制与影响的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中,货币、储备、贸易结构、地区分布、支付与结算货币,投资渠道、工具与手段,决策结构与制度运行,所有这一切都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形成较牢固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是改不了也变不了的。更何况欧亚许多国家及欧元与日元等面临的困难比美国更甚,这实际上是美国美元霸权机制长期绑架世界的表现,并非是什么美国神通广大法力无比之故。其次是“倒逼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在重大风险问题的决策上,投资者乃至于国家,不能感情用事,只能理智行动。试想,危机严重时刻,如果将手中各种形式的美元资产都抛出去,美元将大跌,你也将一贫如洗,更何况你一时也抛不出去,被逼无奈你只能“挺着”,否则损失会更大。这也是一种机制,同样由不得我也由不得你,客观上也就挺了美元。危机中中国持有的美元债券仍在增加,就是这个道理。由此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某种政治权利或权威,可能顷刻瓦解,但某种经济金融社会体制与机制的改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可毕其功于一役。一句话,倒逼机制实际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综上所述,美元霸权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机制。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是一种“货币债务机制”,即美国输出纯信用货币纸美元,输入世界各国的真实财富、财物、货物与劳务。纯信用货币如果失去了信用,信用扩张一旦失去了国家道义与国家道德的约束,就必然导致国家信用与国家道德危机,那么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工具与交易,便都沦为美元掠夺各国真实财富的工具。
二、以信用评级的国际垄断与霸权掌控全球资本市场
1.产生发展历经百年终成霸业
美国以及世界的现代信用评级业产生于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机构的业务范围还大都局限于美国本土。据美国信用评级协会(2010)称,在美国最多曾存在过2000余家信用评级机构,这一高峰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迅速走向世界。到目前为止,它已在北美、欧洲与亚洲主要国家(包括中国)遍设机构,迅速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国际信用评级业务,建构了高度的美国独家垄断与国际超级霸权。
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极其特殊而又影响深远的年代,是美国国家信用开始高度扩张的年代,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及垃圾债券勃兴且一浪高过一浪的年代。互联网和信息产业革命也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资本市场也由传统上相对封闭的国内性市场演变为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市场。只有在此时,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才能掌控全球性信用评级垄断和掌控国际金融话语权:才能迅速将信用评级提升为美国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重要构成部分;才能使其同美元霸权一起成为支撑美国霸权的两大超级战略性武器。
2.高度的政治性、封闭性、扩张性与垄断性霸权
一般而言,一国的或国际的经济金融企业或机构,哪怕是某些特大的商行、投行乃至央行,都无法同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所拥有的国家政治性与国际政治性、特殊敏感度与全球关注度相比,尤其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在虚拟经济与虚拟金融日益脱离实体经济与传统金融的趋势下,此次金融危机更凸显了这一点。
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以其百年历史积累和国际金融运行的路径依赖,及其国家认可特许的超级声誉红利称雄世界:(1)它给世界各国进行“主权信用评级”;(2)给全球著名的上市金融企业与工商企业进行市场信用评级;(3)给各国各类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风险评级。在这三方面,美国都占压倒性优势。例如,在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给负债累累的美国国家信用债券的高评级:前几年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前前后后,对中国国家主权信用、国家银行信用的压抑性低评级,对冰岛、希腊、西班牙等国家主权信用的垃圾级评级.以及危机前多年对CDO和CDS的80%的AAA级、19%从AA到BB级和1%的垃圾级评级,都严重误导、绑架与欺骗了各国的投资者,无不凸显美国国家意愿、国家战略与国家利益对评级强烈的影响。
表面上美国高举经济自由主义和开放主义,而事实上却是对外高度封闭、排斥与自我保护的,尤以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为甚。全球160-180家信用评价机构中,只有10家在美国具有机构和资质,分属于美国(7家)、日本(2家)和加拿大(1家)三国。日本与加拿大的3家评级机构虽在美国有资质,却由于美方的种种高门槛而至今未能开展评级业务。同时,美国又以“没有在美国的办公室和客户”为由,拒绝给予中国“大公国际”在美开展业务的资格认定。由此可见,美国的信用评级体制的对外高封闭、高排斥与高扩张高垄断并存,暴露了美国独霸国际金融话语权这一严重事实。
美国至今有大小评级机构四百家,小机构数量极大而市场占有率极低,早已形成了少数几大机构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而国际垄断则比国内垄断更高,达90%以上。信用评级市场的层次性异常鲜明,低端市场的众多评级机构是过度竞争的、服务是低质低价的;而高端市场则是过度垄断的、服务是低质高价的。二者并存且都剑指评级服务的低质量和经济金融的高风险。
信用评级市场是高风险市场,是金融服务的非均衡卖方市场,评级供给者处主动地位、居强势,评级需求者处被动地位、居弱势。这同该市场的高度垄断性与特殊性相关,也同“刚性需求”相关:评级服务需求者或受迫于信息披露的刚性要求,或受迫于投融资的行政或法律程序。这种现象与机制,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尤其是三大评级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CDO和CDS的极高(低质)信用评级和3倍于一般评级费率的高价评级,助推了高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
3.通过评级国际话语权垄断掌控全球资本市场
就信用评级自身的本质而言,它是公共产品: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和通路,它拥有强大的市场话语权;但在现实经济中,其非排他性却为私人生产提供了可能,使话语权垄断逐渐演变为经济金融垄断。高举市场自由主义大旗和寡头垄断模糊和掩盖了其背后的国家指定与认定;而浓厚的国家政治性和国际政治性共同缔造了国家垄断与国际金融霸权。信用评级产品的市场话语权,可以决定机构的融资成本与交易可行性的大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说,更可以决定一国的经济金融安全与主权。掌控了信用评级的国际话语权就掌握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就落实了亨廷顿“控制全球资本市场”的美国国家战略目标。
三、大举进军中国,威胁我国金融安全与主权
21世纪初,中国国有银行和地方性、区域性中小银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革、并购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都客观上强化了对信用评级的需求,而中国本土的评级机构此时正在成长,一时形成了评级供给缺口,此其“虚”之一;“虚”之二,当时我们还未认识到信用评级业的战略重要性,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引进外资,几部委联合发文强挺境外审计与评级机构,形成对本土机构的“反国民待遇”和对境外相关机构的“超国民待遇”。美国机构乘此良机对中国进行迅猛的战略性进军.短短五六年时间,就迅速控制了中国评级市场的2/3。这意味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本土信用评级和资本市场的战略制高点,乃至于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严重危害与威胁中国国家金融安全与主权。
为说明这一严峻形势,请看如下事实:尽管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进入日本与韩国的时间比进入中国的时间长得多.但迄今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日韩的市场占有率并未超过20%,标普在印度评级机构CRISIL也仅有9.57%的股份,这同美国机构对中国机构49-51%的股份及全国评级市场2/3的极高比率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官方规定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机构的评级报告,日本信用评级机构(JCR)很早就获得了日本监管当局的认证,从而使其可以主导本国评级市场。日韩当局对评级市场战略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对本土机构的刻意扶持与培植,使其可以掌控评级国家主权,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美国三大机构高度垄断世界评级市场,实际上是将美国的国家意志、相关法律法规认可、指定及标准延伸到世界各主权国家,是明目张胆地对他国经济金融安全与主权的侵犯、危害与威胁。
我们的国家战略诉求是:从全球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与处理信用评级问题,牢牢把握中国信用评级的国家主导权、主控权及资本市场定价权,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与监管;以G20为平台,积极参与并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优化,尤其是信用评级体制的改革与适度审慎监管,建立超主权的国际公共信用评级体系:加强该领域的地区及国际合作,开辟中国信用评级走向世界的生存发展空间,逐步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打破美国的国际垄断与霸权,促进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稳定及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的建立。
我们应自觉扶持与规范并做强做大本土信用评级机构,这是一种与美国演进立场相反的演进策略。其中包括:
首先,有计划有选择地催生几家有实力的本土评级机构;其次,实施倾斜性政策扶持。WTO架构并未提及信用评级业,因此可以采取某些特殊性的倾斜政策,这并不违反WTO规则。一是可以仿照日本做法,凡信用评级报告的需求者,必须采用一份本土机构的评级报告;二是凡涉及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与主权的敏感行业,境外评级机构或中外合资评级机构均不可涉足,以防商业秘密与战略信息泄露:三是遵循市场细分策略,先做强后做大。某些机构只专注于一两个领域和行业,例如只专注于本国债券市场和特定产品;四是强化对现有权威评级机构的官方认可,培育有潜力的本土评级机构。本土评级机构是评级话语权的基础,也是境外评级机构进军中国的攻击或争取对象,因此使本土机构先做强后做大是符合特定形势、自身特点的明智之举。
根据国际的一般做法和信用评级的专业特点,笔者认为中国证监会作为信用评级的监管主体是最为适宜的。应尽快制定中国国家《信用评级法》,一可规范行业自身,二可面对信用评级全球化和美国全球垄断霸权这一既成事实。对信用评级机构的金融监管的混乱,以及真正监管主体的缺失,已造成种种不良后果与深远影响。所以,监管对象应包括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本土和外资机构,应明确相应的法律与经济责任和惩治条例。回顾历史,美国政府首先令其自然充分发展,形成集中垄断;进而立法规范、指定认可、正式充权。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宜取后发优势、逆向演进,立法超前,依法规范、约束与保护。
作为自律自治性行业组织,协会可以在制定行业规范、标准与规则及行业道德方面,在上承监管部门和下启协会成员的方面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另可以考虑由公共性评级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产品,即由国家工商业联合会、金融学会、证券业协会、会计审计协会等非营利性公共机构联合组成的公共性信用评级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一旦超越了一国的主权范围,从逻辑与理论上说,就应由超主权的国际性信用评级机构或超主权的区域性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公共评级产品与服务,这不仅将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同时也指明了今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环球视野》第342期,摘自2010年12月《高校理论战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