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笫17次研讨会发言之十八
市场开放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
——兼议新自由主义粮食安全观
郭晓东
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结束,进入2009年,外资企业在国内从事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进出口等粮食经营活动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快的背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外资加紧进入和垄断我国粮食产业
(一)布局我国粮食加工领域
几大跨国粮商利用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迅速在我国粮食加工业领域布局。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其投资项目包括饲料蛋白、稻谷、棉籽、芝麻、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种食品配料,动物饲料和化肥等。目前仅ADM、嘉吉和邦基三大跨国粮商已经掌握我国近1/3的大豆加工能力,如果加上金光、正大等,外资已控制我国40%的加工能力。若按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国内大豆加工实际被外资控制50%以上。2004年以来,随着国内中小企业的停产关闭,外资进一步加快了扩张步伐。如ADM已经参股13个工厂(约1500万吨加工能力),今年拟通过其控股托福公司收购华农集团30%的股份;嘉吉已在东莞、南通投资建厂(约250万吨加工能力),;邦基已收购山东三维。现在国内 90多家榨油企业,有64家已经变成外资独资或合资,中国85%的油脂加工总量已经被外资控制。仅益海嘉里一家,旗下拥有金龙鱼、胡姬花等知名品牌,参股生产鲁花等品牌,占据了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
(二)开始垄断粮食加工原料
2008年以来,根据WTO相关条款,外资进入中国粮食加工流通领域的设限消除,跨国粮商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布网收粮”。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我国大豆进口供应也主要由少数跨国粮商控制,如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公司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据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量占2007年世界贸易量的40.9%,比2000年提高22.0个百分点。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3743.6万吨,比2007年的3082万吨增长21.5%;价值218.1亿美元,增长90.1%;进口均价582.7美元/吨,上涨56.5%。随着国际粮商巨头大举进入,进口大豆来势汹涌,国产大豆市场份额迅速降低到30%以下。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中国棕榈油几乎全部都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达50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丰益国际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在中国棕榈油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
图1 我国大豆进口情况(1998-2008)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三)操纵销售渠道
外资粮商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借助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市场。目前,外资粮商不满足于在农民与粮库、粮食加工企业之间充当搬运工角色。一些外资企业通过收购粮食企业,控制中国粮食流通的意向非常明确。据统计,益海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省。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自2005年获得国内玉米贸易许可证后,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着手将华北和东北玉米销往南方和西南地区。占据我国市场半壁江山的粮油巨头金龙鱼高调推出了大米。自2004年后,因为逐步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基层粮库不再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完全自负盈亏。这使部分粮库生产经营艰难,负债沉重。对于实力雄厚的外资粮商的控股意向,不少基层粮库认为是解困良方。外资通过收购中国粮食流通中的中小企业来把持销售环节,而且农民也更愿意把粮食以高价格卖给它们。外资的渗透给中国带来的粮食安全风险问题益发显著,进而挑战国家储备粮制度。
(四)控制技术设备
我国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往往经济效益低,难以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位于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也不雄厚,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搞研发。由此导致粮食加工企业自身造血机能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在粮食加工设备方面,现有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由于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材质等多种原因,大型关键设备的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设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重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仍没有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深加工领域实施技术垄断和封锁。如具有战略意义的粮食深加工产品——聚乳酸,可以生产可降解、无污染的塑料和地膜;又如清洁生产大豆浓缩蛋白的醇法制取技术;运用于粮食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超微技术等高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对我国进行技术垄断,从而垄断我国的产品市场和掠取最大利润。
二、粮食进口增长导致“大国效应”
(一)我国粮食进口代价将不断加大
所谓粮食进口的“大国效应”是指大国的粮食进口量即使只占国内总供求量的较小比重,其占国际市场总供求的比重也会较大,大量的进口势必拉动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国在粮食进口贸易中存在着产生“大国效应”的风险性,应警惕这种风险性。
粮食贸易市场化阶段(2001年至今)。中国加入WTO以来,在粮食贸易方面也逐步对外开放,取消了全部出口补贴及限制进口的计划,管理改为关税配额管理,使粮食的进口有了较大的增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乔召旗、罗荣海2009年计算:从品种上看,小麦净进口对于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都具有正的相关性,我国小麦净进口带动了国际小麦市场价格的上涨。就玉米净进口来看,我国玉米净进口与国内外玉米的价格也是正相关,且国内的影响较大。就不同品种比较来看,大豆的净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是0.50,其次是大米0.40,小麦与玉米分别是0.29与0.24。(相关系数ρ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当ρ>0时,表示两变量正相关,ρ<0时,两变量为负相关。当0<|ρ|<1时,表示两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且|ρ|越接近1,两变量间线性关系越密切;|ρ|越接近于0,表示两变量的线性相关越弱。一般可按三级划分:|ρ|<0.4为低度线性相关;0.4≤|ρ|<0.7为显著性相关;0.7≤|ρ|<1为高度线性相关。)我国对大豆的大量进口对世界的大豆价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十年来,中国的大豆消费增长了10倍,大豆供应严重不足,70%需要依靠进口。中国大豆增量需求将很难通过自身增产解决,而必然和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只要大豆价格和全球价格联动,其他粮食价格也将随之上涨。可见,我国的粮食净进口对世界粮食价格具有一定的正影响,我国粮食净进口量的增加,将带动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存在着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同步增长甚至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粮食进口的高弹性反应趋势。
目前,国内每年粮食消费量按5亿吨计算,按5%正常允许的进口量应当为2500万吨。每年的进口量相当于每年世界贸易量的12%左右,如此大的比率引起世界粮食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很大。每当世界波动、粮价上涨,国外总有少数人散布“中国粮食威胁论”。13年前有人渲染“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近年来国际上又有人重弹“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导致世界粮食价格暴涨”的老调。2006年以来,一些国际基金以获利为目的,利用全球性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的发展趋势和公众担忧日益增长的市场氛围,在包括农产品、金属和能源在内的商品期货市场上大肆进行投机交易,导致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迅猛上涨。 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会达到16亿的顶峰,届时的粮食消费将达到6.5亿吨,我国自由进口粮食的难度和代价将不断加大。
(二)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世界主要农产品和原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计价。自2002年以来,美元对其它外币不断贬值,促使生产要素价格逐步上扬,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部分国家农产品进口也随之不断增加。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原油涨价,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日趋明显。近年来,随着美元下跌,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部分粮食价格相应高涨。根据2001 --2008年6月的统计数据,美元兑世界主要货币指数与食品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达- 88.00%,与谷类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81.99%,与油脂类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 86.05%。进一步计算表明,美元每贬值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将升高0.5个百分点。鉴于国际粮食市场的情况,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全球基本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将持续到2010年,届时世界粮食平均价格将会上涨20%。
(三)各国存在限制粮食出口倾向
面对全球性粮油价格上涨,为了保护国内消费者,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性措施。例如:一些传统粮油出口国(例如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于2007年秋天开始限制出口数量,取消出口补贴,增设或提高出口税,甚至干脆禁止粮油出口;一些进口国家(例如印度、欧盟、印度尼西亚、泰国、韩国等)则于2008年初开始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增加储备,甚至以国家财政补贴消费者。出口供应减少,而进口需求加大,导致世界粮油价格在2008年4月进一步上涨。
三、加大粮食市场宏观调控难度
(一)流通参与者更为复杂
在粮食市场开放以前,政策的着力点主要在两端:即一头确保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收上来,另一头确保对消费者持续稳定供应。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从田间收购、物流、加工、营销最终到消费者餐桌,由市场多元主体参与,尤其外资的渗入,并已经初步控制了某些粮食的产业链。因此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最终影响粮食生产和消费,增加调控难度。
(二)调控客体由单一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在粮食资源和国际金融产业资本全球配置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动也越来越密切。目前和未来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变数增多,市场运行机理和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价格波动风险加大。通过贸易、金融、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国际粮价高的时候,可能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国际粮价低的时候,又可能冲击国内产业。国际资本加快对粮食产业的进入步伐,而国内主体竞争能力不足,这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
(三) 国有企业在粮食安全调控中的载体地位受冲击
国有粮食企业历来是我国粮食安全宏观调控体系中最主要的载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主要包括:粮食收购企业(农村粮管所、粮站、一部分从事粮食收购工作的粮库);城市国有粮食零售企业(全国2008年前国有城镇粮店、粮油食品店、粮油食品综合店、连锁店、议价粮店、饲料店以及其他零售网点5.2万个,职工总数50.3万人);粮食储运企业;粮油加工企业(2008年前与粮食相关的各类加工厂有11110家左右)。然而,随着粮食产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外资冲击下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保障粮食流通安全的作用出现不稳固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是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尚难以在竞争中真正实现由“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二是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省级政府对粮食流通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到位,企业的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制约了其主渠道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
四、余论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基本主张指导下,目前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领域出现了所谓“市场保安全”说。这种观点声称,只要有国际粮食市场的自由交易,中国就不愁没有粮食;国外市场更可靠,有市场就不存在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问题。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依赖国外市场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或者说依靠国外粮食养活自己。事实上,粮食市场对外开放使国内外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扩大了市场和资源利用空间,带来了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等好处的同时,也使我国粮食安全较以往面临着许多新的风险。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可利用外国资源和资本,但绝不能过度依赖。对于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指出:“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1]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2].世界上,的确有些财力雄厚、人口不多的小国,依靠进口粮食维持国民生计。但是,像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赖进口绝对解决不了民众的吃饭问题,我国必须坚持以国内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方针。粮食安全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能不能吃和谁来吃的问题,而是涉及国家主权完整,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未来时期,跨国粮食资本有可能更大规模、更加迅猛地进入我国粮食领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采取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粮食产业预警机制、规范外资粮食企业进入及经营行为、促进国内粮食企业整合与提升以及加大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建设等措施,从而减少外资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经谋:《2010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任正晓:《农业与粮食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卢良恕:《粮食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5]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6]乔召旗 罗荣海: 我国粮食贸易与世界粮食价格的相关性研究.《粮油加工》2009年第5期
[7]彭珂珊: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观察. 2009-02-06中国食品产业网
[8]夏友仁:外资进入我国粮食产业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经济研究参考,2009(11).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