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萧条——对周期运动的理论分析
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yclical Movement.(1937)
【简介】哈伯勒,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伯勒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价格水准概念和使用价值指数衡量其变动的方法。他根据当代的一般均衡理论详细阐述了古典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并以此引伸出福利含义,对于自由贸易和保护的优点与不足作出了精确地表述:他还综合了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剖析了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医治办法。哈伯勒的主要著述有《指数的意义》(1927);《国际贸易》(1933);《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商业政策上的应用》(1936);《繁荣与萧条》(1937、1958);《经济增长与稳定》(1974)。
本书原为英文版,发表于1937年,由国际联盟印行,第一版问世后,曾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引起了关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热烈讨论,并由国际联盟先后四次重印;1957年,本书首次由私人出版商印行。中译本由朱应庚、王锟、袁绩藩根据1958年新版本翻译,1963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542页。
本书是西方有关经济周期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找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然后对于经济周期的发生与发展作出了综合地表述,并为避免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哈伯勒在绪论中所说的,“本书所研究的只限于分析现存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从而对经济波动的性质及其各种可能的原因作出综合地说明。”“……目的是在于找出萧条的原因和挽救方法。”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有系统地分析
在这一部分中,哈伯勒主要是分析现存的经济周期理论。他首先指出,各种理论的分歧往往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所致,所以他的目的是要揭示其共同之处。他把要研究的问题归纳成几个要点:一般特征;高涨的解释;高涨转折点的解释;低落的解释;低潮转折点的解释;反复性、周期性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国际复杂关系。然后便以此开始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是纯货币理论。哈伯勒选择霍特里的学说作为代表,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乃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即“货币流动”是产生繁荣与萧条的惟一具有充分理由的原因。经济周期的高涨是由累积地信用扩张引起的,而信用扩张中止以后,繁荣也就到了尽头;然后是累积性的收缩过程,使经济陷于漫长而痛苦的萧条之中,直至信用的再一次扩张带来经济的复苏。哈伯勒指出,“ 霍特里 先生关于经济周期的货币理论,其间格外有意味的一个特点是,对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累积性这一点的论证和分析。”在这一点上,各派理论家之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至于霍特里理论的另外一些特点,“是比较有疑问的”。
其次是投资过度论。这是许多理论家所提出的相互间密切关联理论的概括。他们的中心论点是,生产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工业,跟生产消费品工业对照,有了过度的发展。即:资本品工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远比那些生产日常消费品的工业更为严重。持这一论点的理论家们还可以分为三派:第一派,货币投安过度论。他们认为,生产所以会发生繁荣与萧条之间的不平衡,是由于在某种信用机构——银行体系——形成下活动的货币力量。在这一点上,他们可以被列入经济周期货币解释的范围,所不同的是,对这类作家说来,经济周期还不只是一个纯货币现象。
通过货币因素造成了实际上的生产结构失调,结果使繁荣趋于崩溃。这一派的代表是哈耶克、马克路普、米塞斯、罗宾斯、罗布凯和斯特里尔。第二派,哈伯勒称之为非货币投资过度论。斯庇索夫和卡斯耳是这一派的杰出代表。与前一派不同,他们把对经济周期研究的重点放在生产范围内的那些因素.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开辟等等,也就是为新投资提供机会的那些环境。在他们的论断中,萧条往往是资本品生产过剩与消费品不足所致。第三派,由制成品需求变动引起的投资过度——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则。这一派的理论家认为,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消费品生产的变动,会引起一般生产品生产——尤其是固定资本设备的生产——发生更为猛烈地波动,这就是所谓“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的原则,它为阿夫坦利翁、比克达克、庇古等人加以阐述,并为克拉克和哈罗德用来解释经济周期。
在分析了成本变动,横的失调与负债过度等危机与萧条的原因之后,哈伯勒又探讨了“消费不足论”、“心理理论”和农业与经济周期——“收获论”。
最后,哈伯勒在“关于新近发展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一章中,系统阐发了凯恩斯的理论:随经济的高涨,收入将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边际消费及储蓄倾向的作用,使得消费的增大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又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投资小于储蓄,这就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
至此,哈伯勒对于现存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为以下关于经济周期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经济周期性质和原因的综合说明
这一部分,是哈伯勒对前面所分析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的一种综合表述。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并不认为这里所提供的是一种完全新的理论,而只不过是就现有的种种理论加以综合和引伸而已。”
哈伯勒重新明确了经济周期的意义,他从就业、消费、生产三个方面来定义萧条与繁荣,并且把一般意义下的经济周期与学术意义下的经济周期相区别。阐明了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高涨、低落、危机和复苏.并指出周期的两个经常性特征:生产和货币需求的平行动向,生产品格外猛烈地波动。在上述基础上哈伯勒对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进行了分析。他从扩张的起点开始分析在存有未运用生产资料条件下扩张的演进,此时劳动力的供应具有充分的弹性,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价格、成本与利润都有提高,固定资本投资受到刺激增长尤为显著;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流通额的扩张是一个必要条件,由于新投资机会的出现,使所吸收的资金超过了储蓄,不足部分,便不得不求助于通货膨胀;资金供应方面的变动,往往会使扩张力量进一步加强,因为经济的扩张,足以使贷出者提高信心,愿意以较低的利率贷出资金,在扩张过程中,由于对制成品需求的反应,预期的作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特别是加速原则的作用,使生产品与耐久品的生产比非耐久消费品的生产增长得更快。扩张过程中不同时期储蓄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扩张本身。
在对收缩过程的分析中,哈伯勒指出:“收缩过程跟扩张过程一样,也是累积性的,自行加强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把通货收缩理解为以货币计量的商品总需求的逐渐减退,那么它就会起主导作用。因为通货收缩的蔓延被各种因素加强,便会造成累积性的经济收缩。这一过程在货币上的表现是总需求的减退,投资的累积性下降,资金供应枯竭。其原因在于中央银行直接发动的通货收缩,个人贮藏黄金与纸币,商业银行收缩信用,企业机构进行贮藏,非银行债务的清偿,债务人被迫出售资产。与扩张过程相反,生产品与耐久品的生产比消费品与非耐久品的生产要减退得快,这里加速原则又起了主要作用。
关于两个转折点——危机与复苏,哈伯勒进行了如下分析。
对于收缩(即危机)的近因,哈伯勒认为有以下几种:局部干扰引起总需求减退,政府与银行实行收缩通货,成本提高引起的局部衰退等。那么,为什么当经济体系扩张演进超过了某一点以后,就越来越经不起通货收缩的冲击呢?这是因为扩张得以顺利进展需要两个最主要的条件:弹性的货币供应和弹性的生产资料供应。而一旦扩张超过了某一点后,货币供应和生产资料供应就变得缺乏弹性,劳动力资源日趋枯竭,障碍便逐渐发生。此时扩张过程自身也酿成干扰。生产结构的失调,加速原理的作用,信用收缩与生产因素不足派生需求的影响,无可避免的生产变更,工人效率的降低,由于需求不足的投资减退等等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走向复苏的近因,主要有生产者支出,可投资金供应增长,可投资金需求增长,对投资的某些刺激和消费支出增长。那么为什么当经济体系收缩演进超过了某一点以后,对扩张刺激会越来越敏感呢?这是由于生产要素供应和信用供应随着收缩的演进逐渐恢复了弹性,从而使收缩丧失了动力,而收缩过程也多半会发生扩张倾向,如信心的恢复,投资的复活,重置的需求,工资的降低等,都会使经济出现新的转机,并走向复苏的高涨。
最后,哈伯特阐述了经济周期的国际方面。
在这一部分,哈伯勒着重分析了以下三个分化因素对国际之间经济周期的影响:第一个是运输成本,也就是商品与劳务的不完全可动性。它可能控制繁荣与萧条共存。第二个是投资、信用与银行业务地方化,即资本的不完全可动性。它们对周期动向所发生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对当地繁荣与萧条会发生挫抑作用,而有时则相反。第三个是国家的通货自主。这里,哈伯勒主要探讨了金本位、汇兑本位和自由汇兑三种条件下的资金国际间流动以及经济周期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三、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
本书的第3篇和两个附录,是哈伯勒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某些倾向的评论和对经济周期最近一些演变的概括和评价。
在这一部分中,哈伯勒的论断是,“时下的经济理论有很大部分‘对实际’因素过于着重,而对‘货币’因素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制度的价格刚性与工资刚性的现象,则略而不论,或者是对于它们的重要意义在大体上没有加以重视”。他指出,“广泛定义下的货币因素,对于短期的经济不稳定,也就是通常的经济周期以及支付平衡不稳定和长期失调之所以会形成,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因为“反应作用比猛烈的外在冲击更加值得重视,而在反应作用中,货币因素是占有首要地位的”。
(据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朱应庚等人译)谢岩撰
资料来源: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 姚开建 梁小民 主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