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单再生产假定下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内容提要:
本文在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及简单再生产假定下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四个基本要素(变量),,给出了二部门经济简单再生产假定下经济增长的总公式。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经济增长、简单再生产、总公式
:郝建民 1960年生人,1976年参加工作,国企职工。1976-1982学习驾驶(技校)、汉语言文学(职大肄业)、汽车制造专业(职大肄业);1982-1988年学习行政管理、(高自考肄业)政治管理(高自考肄业)、法律(高自考毕业)专业,1990年学习英语(电大肄业)专业。1976-1999汽车司机,1999—门卫。
无数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总资本,用马克思使用的符号来说就是总资本C。
从价值形态上看总资本C=(c+v)。
c是不变资本是企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它们只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经济大词典》上册于光远主编1992年版202页)。
v是可变资本是企业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为企业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m:所谓剩余价值m就是工人在生产中不仅要用他的必要劳动创造出补偿可变资本v的新价值,还要用他的剩余劳动创造出超过不变资v(工资)的价值增加额,这个价值增加额就是剩余价值或它的转化形式利润。
从实物构成上看总资本C分为劳动资料、劳动者。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在总资本C的实物构成上没有劳动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我们知道商品的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切新价值的创造都离不开劳动。
生产时间是以日、月、季、年来计算的。从简化了的形式上考察,劳动者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会给社会提供一个总产品,这个总产品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年产品价值。我们从这个总产品中扣除当年转移过来的不变资本价值——折旧、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于是得到一个纯产品,这个纯产品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国民收入,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年价值产品。
从价值上看它是劳动者年劳动的凝结、物化,从实物形态上看它源于自然界是改变了的物质存在形式,正是劳动者的有用劳动使康德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年价值产品(纯产品)的一部分用于补偿可变资本v,另一部分剩余价值m成为企业所有者的收入,它们的转化形式工资、利润、租金、税收的总和就是所谓的国民收入。从价值上看这个年价值产品中没有包含任何一个过去劳动即资本的分子,它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如图一所示,假定社会上只有企业主和工人两个阶级即“家(g)(L)庭”中的 (g)与(L),g是资本家是货币所有者,L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他们来到 “市(W)≡(L)场”,这个“市(W)≡(L)场”中的(W)是真正的商品市场,而(L)则是工人出卖他的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劳动市场(劳务市场),企业在真正的商品市场购买生产资料(W),在劳动力市场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L),企业主在劳动市场可以仅仅观念地支付货币而得到实在的劳动力商品,企业家能够在多长时间内预支工人阶级的劳动力,既取决于阶级间的对抗能力亦取决于个别资本间的竞争,同时,它的累积效应会最终影响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企业主在市场买到了合意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把“←资本品与劳动力投入←”到“ 生产(c+L)”当中。我们知道生产与再生产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的目光朝向这个过程的任何一个时点,它既是过去过程的终点又是未来过程的起点,“生产”是“再生产”,“再生产”同时也是“生产”,就象24点与零点一样终点与起点是辨证同一的;不仅如此,“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也是“简单(再)生产”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统一,这又象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样,简单生产与规模扩大的生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不论各阶段持续的时间是短暂还是久远,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经济过程。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没有任何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是一种奇怪的假定”(《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另参阅第一卷第二十一章),这是就资本主义生产本质而非它的过程而言的。当我们把过去过程的终点作为起点来抽象地考察时就有了以下的规定性:第一,作为起点的“简单生产”自身蕴涵着“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要素,它为“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任何“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达到最初的临界点后都会自行转化为一个“简单再生产”,在如此的循环往复中,经济的叠加效应掩盖了两种生产的边界,这是竞争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看到西方经济学在这里陷入了极大的混乱。
一个阶段和另一个阶段相比较国民收入(或增长率)的变化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增加(提高)、不变或减少(下降)。当国民收入增加时我们说实现了经济增长,如果上一阶段的国民收入是100本阶段的国民收入是110,用110减去100我们就得到了10个货币单位的价值增加额,经济增长率就是这个价值增加额10与始(基)期100之比率,用我们的例子来说经济增长率是10%,用它(或增长率之比)来度量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相对变化。国民收入不变就是零增长如日本就有相当时间处于零增长状态,国民收入减少就是负增长,增长率下降一定程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就称之为经济危机或衰退。
在附图一中,生产的起点“生产(c+L)→”我用L表示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在预付资本中,劳动力是作为价值计算的,而在生产过程中,它是作为价值形成的要素执行职能的。在预付资本中出现的劳动力价值,在实际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中,为形成价值的活的劳动力自身所代替”(《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章)。
既然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那么它的转化形式国民收入的量的变化就是劳动变化的指数。以下我们考察劳动在生产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国民收入的改变。
一 、社会总资本的构成
假定过去过程的一定阶段例如一年(一日、一月、一季也不会改变问题的性质),资本的技术机构成是合意的,且总资本C= (c+v)=( 800c +200v)(总资本的价值构成)=(w+L)=(w+ 100L )(资本的技术构成:w表示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L表示活劳动, 100L 表示实际的就业人口)=( 800c /w+200v/ 100L )(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实际的剩余价值是 200m ,剩余价值率m'=m/v=100%,同时假定,不变资本 800c 的价值在一年的生产中有1/2转移到新产品中,我们在过程结束时就有了以下的国民生产总值(年产品价值)和国民收入(年价值产品)。
附图二:
第一周期
生产的起点( 800c /w+200v/ 100L )→经过一定的时间到终点,⊿( 800c /w+200v/ 100L )+200(m)总产值 =800,国民收入=400 ,就业人口 100L 。
在w总产值800中有 400c 是当年转移的体现在总产品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它的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生产材料),200v是当年劳动所创造的用于补偿可变资本v的新价值,它的实物形式是消费资料, 200m 是年劳动新创造的剩余价值,它的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过去过程的各种条件如生产的组织结构、劳动人口、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科学技术状态等可以在合理范围内任意假定,一旦固定下来它就作为过去过程的事实状态而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增长率的各种变化。
二、 简单再生产假定下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在上一节中我们假定当年的社会总产品是800,扣除掉当年转移的 400c /w还剩下400的国民收入,其中有200v/w是当年新生产的消费资料,对社会而言这200v/w是新创造的价值,是个价值增加额,对企业主而言它只是能够换回他们付出的200v的价值等价物,而 200m 剩余价值或利润才是企业主最关心的。在积累或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 200m /w的实物形式必然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部分: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金银货币材料等。
“如果这种收入〈 200m /w〉只是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只是生产过程在原来规模上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简单再生产假定下,所有的剩余价值只是消费资料供个人消费,没有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照第一周期简单再生产的假定,( 800c /w+200v/ 100L )→⊿(c+v)= 200m + [ 400c +( 400c +200v)],总产值 = 400c +200v+ 200m =800,国民收入=200v+ 200m =400 ,剩余价值率m'=m/v=100%,利润率p'=m/C=200/1000=20%,就业人口 100L 。
第二周期
第二周期的资本有机构成与第一周期完全相同,且生产的主观条件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在第二周期生产活动结束时我们就得到与第一周期完全相同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剩余价值率100%、利润率20%,经济增长率之比正负为零,经济规模、企业主与工人的生活水平亦不变。
如前指出的那样,“‘简单生产’自身蕴涵着‘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要素,它为‘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指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因此,劳动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的唯一原因,问题只是劳动在何种形式上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国民收入的改变。如果生产的客观状况如外部自然界的条件变得更有利或更不利于生产,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生产的前提下,一定的社会总产品(总产值)会表现为更多或更少的使用价值量,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格,也会影响下一周期的再生产,但不会改变这一周期的国民收入,从而不会影响我们对本周期经济增长率的分析。第二,我们要假定劳动人口与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例如工资的提高或降低会改变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与利润率,但不是直接决定国民收入的变量,它是一个分配问题而非增长问题,是研究长期均衡与波动问题中的重要变量。
无论“⊿”作为价值增加额是表示剩余价值、利润、国民收入,还是表示剩余价值率、利润率、经济增长率,只要在⊿'/⊿两个周期比较中它们是同名的量其意义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附图三:
增长率Y=⊿'/⊿=(L)'/(L)=F(t'/t+q'/q+j'/j+z'/z)
第二周期 A:劳动时间t'/t的变化引起的增长率Y的变化。
第一周期( 800c /w+200v/ 100L )+ 200m 总产值800 国民收入400
1月1日 →200天×8小时→ 12 月31 日
第二周期( 800c /w+200v/ 100L )+ 300m 总产值1000 国民收入500
1月1日 →200天×10小时→ 12月31日
第二周期( 800c /w+200v/ 100L )+ 300m 总产值1000 国民收入500
1月1日 →250天×8小时 → 12月31日
国民收入:⊿'/⊿=500/400=10/8=250天/200天=50%/40%
剩余价值:⊿'/⊿=300/ 200=6/4 =150%/100%
利润 :⊿'/⊿=300/ 200=6/4 =30%/20%
第二周期 B:劳动强度q'/q的变化引起增长率Y的变化。
第二周期( 800c /w+200v/ 100L )+ 300m 总产值1000 国民收入500
1月1日 →200天×8小时→ 12 月31 日
在生产的组织结构、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科学技术状态等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一定是劳动强度发生了变化。
第二周期C:科学技术状态j'/j的变化引起增长率Y的变化。
第二周期D:生产的组织结构z'/z的变化引起增长率Y的变化
第二周期E:增长率变化的总和为±100%,每种因素在总和的变化中会在±1之间波动,增长率的变化100%是由某一因素引起的这种极端情况在理论上是允许的,但在实践上可能是个例,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引起增长率变化的各种组合有几十种,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文为2010.12•成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 辑 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主题发言稿,本人因故未参加会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