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目前尽管还占据着讲台,但它已经步入膏肓,因为它不能回答利润从哪里来?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滞涨如何解决?人们追求财富的目的何在?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等,它不能有效解释世界,更无法解决难题,新宏观主义全面改写了经济学,给出了答案。
一、经济学
集体与个体快速致富的科学。它包含四个层面,主体、效率、目的、科学。具体地讲,集体的致富与个体的致富由于所受的约束条件不同,故使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据此可分划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经济学要求的效率,一是速度要快,二是更加节俭。目的是致富,即正当合法地获取财富。经济学不是主观臆断与道德规范,而是一门科学,因此需要严谨的数理论证。
二、财富
指个人或集体所拥有的、能带来收益的各种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前者如洁净的空气、干净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藏等;后者如各种人造品、飞机、汽车、电视、粮食、艺术品、专利、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社会关系,因为和谐的社会秩序要比动乱的好得多,反映了组织管理程度的水平。还可以分为增量财富与存量财富,前者为当前的产出,如GDP,森林的自然生长;后者为所有时期的成果总和,如果当期GDP的增加是以损害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也就是损害了存量财富,并危害了发展后劲,是不可持续的。以及个人财富与集体财富,两者的重大区别在于对货币的不同看法,对个人来讲,拥有更多的财富,意味着更加富有,因为他在整体货币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可获得更多的货币请求权;而对于集体来讲,货币仅是一种激励人们追逐、创造财富的手段,具有影子引导作用,但并不是货币越多,整个社会越富有。
三、利润
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额。在自然经济时代,利润就是剩余产品,也即存货;而在商品经济时代,利润则表现为价值差,实体生产是由货币带动的,存货只有销售出去才有价值。
为了增加利润,个体生产者增加劳动时间,提高技术,更新设备,加强管理,控制原材料与市场,甚至出现了垄断,可以获得高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但全行业的亏损,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亏损周期性地发作,其根本原因何在?
在分工与货币出现后,利润由存货利润转化为货币利润,人们追逐利润变成了追逐货币,甚至出现了金钱万能论,由央行贷出的债务货币发生了货币利润漏出沉淀,使最终消费需求衰减,乃至不足,顶级产业陷入必然亏损的系统性病症,偿还利息更无从谈起了。
因此,对于个体来讲,通过增强自身竞争力可以获得利润,而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竞争却无法解决这个宏观价值约束,也就是所谓的高新技术无助于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
四、有限产权
以法律形式界定市场主体占有、使用、交换、收益财富的权利义务。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公有产权,前者规模小、形式多样、反应灵敏;后者规模大、形式单一、反应迟钝。由于人的理性自利本性无法改变,只能加以引导利用,私有可以充分调动个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但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并有可能损害整体利益;公有可以保证具有正外部性事业的发展,比如环境保护、外交国防、最低保障等,但由于机构庞大,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垄断保护,搭便车等行为。因此,私有公有都要有一定限度,相互制衡,共同发展,反对将一方绝对化,极端化。公有一般与计划经济相联系,尤其是指令性计划,丝丝入扣的计划既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利;市场经济是多主体平等交易的机制,在以贡献为尺度换取报酬的历史条件下,分工与货币不可能消失,它能激励个体增加自己的贡献。一般说来,私有产权组织普遍存在于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竞争充分,但产业门槛低,技术进步较慢,它可以逐步进化为规模较大的公有产权组织;而高度公有产权组织因为垄断的存在而效率低下,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则应适当分割,增强竞争性。在最终分配上,需要通过遗产税、奢侈税、递进所得税等平衡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以增进共同福利。
五、供求定理
总供给:某一时点社会全部商品与劳务的最终总量,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形下,总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反之,越高。
总需求:某一时点有效的最终购买力,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形下,总需求越大,价格越高;反之,越低。
在形态上,前者是实物,后者是货币,在产业链的循环上,物流与价值流同步,但方向相反。
表面看来,居民购买消费品,厂商购买劳动力,彼此互为供求,可以反复循环;但事实上由于货币利润的沉淀,顶级产业总存在消费不足,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静态的两者共同决定某一时点的成交价格、成交量;动态的总供求则形成生产路径,这就是宏观决定。经济路径并非只有传统的单一菲利普斯曲线,而是有四大路径,八个方向。
而微观供求则依据宏观供求所形成的价格——成交量环境,决定自身的生产与消费,此为微观适应。
即 P=D/S 其中,P为价格,D为总需求,S为总供给。
由此可以推出费雪货币等式。
设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q为商品数量,则mv为一定时期内所有货币购买力的总和,也即等于D。又S=q,由p=D/S,故mv=pq。
这里的微观适应具有正反馈的机制,规模效应与羊群效应起相当大的作用。
由于存在总需求约束与总供给约束,这两大约束不但有总量失衡,而且有时间分布上的不同步,以及正反馈机制,经济系统变得非常不稳定,必须进行宏观调控管理。
六、总供给约束
总供给是商品与劳务的最终总供给量,其约束是实体性约束。
影响总供给的约束条件有资源、技术、组织、管理、信息、物流等,它们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也就是供给方的剩余商品水平,在微观个体、中观行业、宏观整体各有不同的表现。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前者有土地、矿藏、能源、水、环境等,后者有劳动力数量、年龄分布、技能、教育程度等,充分及时的资源供应是保障总供给的必要条件,为此,必须确保足够的自然资源存量与增量,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它还可分为国内资源国外资源,现有资源与未来资源,要统筹规划。资源的紧缺、垄断、大宗期货操控都会引起生产的波动、甚至中断。
必须保证适宜的技术进步,这就要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对发明创造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保护专利与版权,设立智力产品份额化交易所。另一方面,技术革命也会引起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原来的系统不同步,引发系统扰动。
良好的组织架构与管理能够提供高效的服务,有利于统筹生产,降低成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对管理的要求。伟大的艺术品能安抚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增加幸福感,有利于减少组织成本。
信息是高效生产的纽带,它的采集、流动、管理直接决定了现代生产的规模与品质。
简洁、通畅的物流是商品流动的生命线,从原料的采购、到商品的生产、销售,完全由它来连接。
七、总需求约束
需求分为个体需求与整体需求,前者可以通过加强营销手段,打败竞争对手来解决。但后者则受到系统性的价值约束,无法依靠竞争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需求不是意愿,而是实际货币支付,其约束是价值约束。
论证如下:
将经济分为不同的产业层级,顶级为最终消费品产业;中间层级为加工企业,层级数为n;最低端为原材料级;
假设顶级企业从银行总贷款为G,工资率为v,利润率为m,消费需求为Ⅰ,投资需求为Ⅱ,
那么,顶级企业将贷款的G(1-v)购买机械设备,Gv雇佣工人;
则次级企业获得G(1-v)的订单,将扣留G(1-v)m的利润,以G(1-v)(1-m)(1-v) 购买机械设备, G(1-v)(1-m)v雇佣工人;
再次级企业获得收入G(1-v)(1-m)(1-v),利润G(1-v)(1-m)(1-v)m,分配工资G(1-v)(1-m)(1-v)(1-m)v,设备支出G(1-v)(1-m)(1-v)(1-m)(1-v);
如此递推,直至产业最低端。
将所有的消费需求相加:Ⅰ=Gv+ G(1-v)(1-m)v+G(1-v)(1-m)(1-v)(1-m)v+……
Ⅰ=Gv[1+(1-v)(1-m)+ (1-v)2 (1-m)2 +……]
Ⅰ=Gv/[1-(1-v)(1-m)]= Gv/(m+v-mv)
同理得所有的利润和为:Ⅱ=G(1-v)m/(m+v-mv)
可以发现Ⅰ+Ⅱ= Gv/(m+v-mv)+ G(1-v)m/(m+v-mv)=G
它表达的经济事实是顶级产业的所有投资在一次产业循环中最终被分配到了居民和企业主手里。。
而所有的消费需求Ⅰ既是原始投入的一部分,又是最终需求,也就是包含着顶级投资者的利润期望,势必要求Ⅰ<G<G+GM=Ⅰ,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顶级企业不能实现利润,无法偿还贷款与利息,只能破产倒闭,这将直接导致次级及以下的企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不可能扩大投资,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利润成为了过剩资本,时刻寻找出路牟利。
顶级企业获得的最大销售收入为Ⅰ= Gv/(m+v-mv),其过剩商品被迫打折处理,乃至销毁,造成社会劳动与财富的巨大浪费。
而它的价值恰与Ⅱ=G(1-v)m/(m+v-mv)相等,这就为储备需求的实施准备了客观条件,即商业银行设立储备基金,吸收储蓄资金,过剩资本,适时购买能储备的过剩顶级商品储备起来,慰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这样仅能实现简单再生产的价值与实体的匹配,要扩大再生产,必须由央行增发货币买入荒漠绿化、重大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重大基础设施等,向社会免费公开使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
八、规模效应
即规模经济,指公司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而使生产、管理成本下降,从而利润增加的现象。新宏观讨论它的目的在于:尽管价格下降,但某些优势公司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增加供给量,扩大市场份额。规模不经济则是过大或过小引起的成本上升,比如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减产提高价格,导致经济步入滞涨;而家庭作坊由于规模小、产品单一、缺乏研发能力等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新产品上市,由于研发成本高,市场小,同样可以产生规模不经济。生产者总是努力追求规模效应,增强自身竞争力。
九、羊群效应
指的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经济学上的表现即随行就市追涨杀跌,也就是所谓的跟着趋势走,这是微观个体主动适应环境的表现,因为不如此,可能被市场吞掉。
但它助长了价格波动,极易引起暴涨暴跌,造成生产规模剧烈变化,导致财富损失。
要改变这种羊群效应,必须通过宏观力量扭转趋势,高抛低吸,引导其运行于合理区间,保障系统安全。
规模效应与羊群效应是形成市场经济系统正反馈机制的重要元素。
十、菲利普斯曲线是唯一的存在吗?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事实上,该曲线仅是众多经济路径中的一种,即由总需求主导的路径,随着总需求的增加,物价上升,厂商增加供给,形成所谓的温和通胀局面。
反之,总需求下降,则价格急剧下跌,同时带动产量减少,这就是硬着陆。
但是,常见的还有滞涨:物价上涨,而供给减少。
以及软着陆:物价下跌,而供给增加。
另外还有物价恒定,而供给量可增可减,比如价格管制。
供应量恒定,而价格可以上下浮动,则是供给管制。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表达了某种经济事实,但远不是全部,不能受其束缚。
十一、四大经济危机状态
一:低物价、低产出;比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二:高物价、高产出;历次的经济过热情形,大幅扩张的信贷货币拉动造成的;
三:低物价、高产出;严重的通货紧缩,一般发生在经济周期后期;
四:高物价、低产出;为了拉动经济,投放的大量货币沉淀到资本性生产要素中,引起生产成本上涨,而企业已经历练成寡头,因此减产保价成为主要的策略,形成所谓的滞涨。
这四大危机状态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换。
它们都是危险的状态,不但引发经济系统崩溃,更会引发社会动荡。
十二、八大经济路径
一:物价上涨,产量增加;
二:物价下跌,产量减少;
三:物价下跌,产量增加;
四:物价上涨,产量减少;
五:物价恒定,产量增加;
六:物价恒定,产量减少;
七:物价上涨,产量恒定;
八:物价下跌,产量恒定;
前四种比较常见,后四种则是管制情形。
十三、过剩商品
即卖不出去的存货,比如倾斜入海的牛奶、无人收割的白菜土豆、人迹罕至的巨大空城等。尽管有因为技术落后而被淘汰的商品,但它们不是,有很多人需要牛奶、土豆与住房,但他们支付不起奶钱、菜钱、房租;白送当然会一抢而空;只是商家不愿意,因为白送将使仅存的需求也消失了,剩下的商品更没有了销路。
于是,大量的资源、劳动力投入被白白浪费消灭,另一面是饥寒交迫的穷人在煎熬,但这却是市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十四、过剩资本
即在分层产业模型中,初级与中间级产业供应商的利润货币与工资剩余储蓄以及政府财政盈余,它们不再当前消费,而是要求保值增值,由于总需求约束,它们继续投资则必然亏损,于是被迫逸出寻找出路。
汇市、股票、国债、黄金、房地产、艺术品、贵金属、大宗商品、甚至酒、茶、葱、姜、蒜都成了它们炒作的对象,但由于没有持续的外部货币增量注入,也就是缺乏制度性的利润增值机制,注定了它们的零和负和游戏本性,因此,泡沫此起彼伏。
它们的危害显而易见,其一推高了社会生产要素的成本,形成滞涨;其二导致大量社会财富浪费,比如空置房,其买入不是为了居住,也不是出租,而是空置等待升值卖出;其三它们的逸出是总需求约束的主要原因。
所以应当加以节制、引导、利用。
十五、大企业死局
据总需求约束的数学模型可以看出,居于顶层产业的大企业受到的总需求约束最大,一方面它是最大的借贷者,产值也最大,另一方面亏损也最大。
它给出的指导意义是在经济高涨期,大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必须保持冷静,不得按线性思维进行激进投资,扩大规模,因为它已经触到了发展红线。
现实中,世通、通用、雷曼、贝尔斯登、现代、大宇、柯达等大企业的死局尽管原因千奇百怪,但宏观意义上的约束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十六、银行呆坏账
大企业死局导致的破产倒闭,意味着其巨额债务转嫁到银行身上,于是每一次经济周期都有巨额银行呆坏账产生,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都没有例外。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经济界与政府部门认为银行呆坏账主要是监管不足引起的,但随后的加强监管的法案并未奏效。
银行家的高额薪水成为人们攻击的焦点,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即使他不拿工资,呆坏账一样存在。银行本身的自有资本很少,其利润主要靠借贷差,也就是说,即使零利率,呆坏账也是普遍的,而不是特例。
十七、次贷危机
为了摆脱消费不足,消费信贷迅速发展,即通过消费者向商业银行按揭贷款信用贷款,甚至由央行购买其债券,的确拉动了当时的产出与消费,但其债务负担愈发沉重,其猛增的货币必然引发通胀,央行被迫加息,则不堪重负。如果引发过剩资本回流,势必导致房产缩水贬值,一旦形成负资产,房奴们断供,银行抵押债权破灭,危机爆发。
美国的次贷危机原由不具资格的贷款人引发,后来扩展到正贷,也即所谓的合格贷款人的债务危机。
十八、主权债务危机
所谓的主权债务危机是指由于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政府开支增加投资,以促进就业与产出,企图以此摆脱总需求约束,但该理论只看到了对下级产业的拉动作用,而没有考虑其本身的投资利润实现问题,结果必然是政府债台高筑,不能自拔。
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如此,美国、日本、欧盟、英国等国家的债务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并且没有丝毫减少的迹象。
现在的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而美国好像平安无事的原因仅在于欧盟财政不统一,欧洲央行不能象美联储那样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依靠政府强行扩大投资的做法必然引发滞涨,这是因为投的钱越多,供应商的货币利润沉淀越多,它们迟早要抬高资本性生产要素价格成本;而顶级投资企业的亏损也越多,又只能进一步借贷,其利润被沉重的债务负担吞噬,生产规模逐步萎缩。
十九、贸易战争
借贷消费、政府赤字、企业借贷都不能有效解决总需求约束,于是重商主义出现了,它竭力货币贬值,增设进口壁垒与出口补贴,拼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甚至实施倾销,结果使进口国的逆差大幅增加,就业减少,引发贸易战。
当然,这其中除了政府的主动行为外,也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先发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实施了周期性的粗放的货币投放,基本上都陷入了滞涨的泥潭,而国外的市场化后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极低,且原材料丰富,法制不健全,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产业外移是必然的选择。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对于大国来讲,依靠贸易顺差解决自身经济系统性的约束问题不可持续,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二十、储备需求
储备需求即以过剩资本适时买入可储备的存货,动态更新;以及央行定时增发主权货币买入重大专利、勘探成果、艺术品、荒漠绿化、水资源等财富,并向社会免费使用。
前者由商业银行吸收过剩资本、储蓄、养老金、政府财政盈余,组织储备基金实施,在丰产、过剩时买入粮棉油、钢铁、煤炭、原油等储备起来,在减产、稀缺时卖出;其规模要保持一定水平,不间断地更新。这样一方面使过剩资本重新进入实体经济,防止其绑架经济;另一方面使存货得到有效保护,整体社会财富增加。它的高抛低吸使原材料价格运行于一个基本稳定的区间,避免了生产规模的大起大落。而只有将零散的过剩资本组织起来,才能克服其追涨杀跌的投机本性,具备了扭转乾坤的宏观力量。
央行的定时增发与免费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债务货币的性质,从根本上消除了货币的债务性;它买入的诸多具有正外部性的财富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平抑物价,并可靠地保障了资源供给、环境的改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一、节俭悖论与储蓄难题
节俭悖论即指一方面微观个体的节俭美德能够致富,另一方面凯恩斯却发现在宏观上,总体的节俭导致消费不足,使生产陷入通缩,企业普遍亏损倒闭,工人失业,并进一步使消费衰减,陷入恶性循环。
储蓄难题指的是一方面货币利润、与工资储蓄等累积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它的保值增值却难以实现。
到底要不要节俭?微观个体行为为什么与宏观反应不一致?怎么才能有效解决储蓄难题?
储备需求解决了困扰经济学多年的这两大难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