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市场经济系统存在着正反馈机制,可以分为正向的正反馈,即震荡愈来愈强;负向的则是愈来愈弱。还可以分为价格正反馈和产量正反馈,前者是价格越来越高,即严重通胀;或者越来越低,即严重通缩;后者表现为产量越来越大,即持续增长;或者产量越来越小,即持续衰退。
举例描述其中之一的路径:假设经济启动初期,物价低、产量低,随着大量货币供应的增加,总需求快速增加,厂商看到有利可图,则增加产量;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分增加,则引发人们的恐慌,纷纷抢购,羊群效应出现,厂商此刻发现生产的速度跟不上物价的涨幅,于是停止供应,转而囤积,商品供应量急剧减少,于是物价高涨;这进一步刺激人群的恐慌情绪,物价暴涨失控。反之,如果控制货币增速,稳定预期,企业则安心生产,并且通过规模效应增加产出,物价下跌,加上就业增加,收入的增加,会进一步增加需求,拉升了物价,于是又推动厂商增产,形成产量的正反馈。这就是所谓的软着陆——产量持续增加,而物价逐步下跌。
当然,由于总需求约束,以及总供给多行业生产存在的供求分布不匹配,正反馈机制极易走向危险状态,形成系统崩溃,因此,必须依靠宏观的力量调控其走向,于是政府的角色出现了。
而自由主义的所谓均衡不过是前提假设错误的产物,其结论是负反馈,经济事实却时刻在反驳它。
二、政府大楼多少层?
政府的初级职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油、气、交通、通信保障、原材料的供给等,属于硬件层次。
中级职能则是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明晰产权,培养信用文化,降低交易成本;激励创新,提升技术;征收资源税、碳排放税、保护环境;遗产税、高消费税、递进所得税避免两极分化;加强医疗、通识教育、职业培训,改善民生;实施最低保障,建立社会安全网。
高级职能需要引导社会价值观,如节俭、环保、公益、贡献激励、稳定预期等,防范弱肉强食、欺诈盗抢、极端自利的野蛮生长,它们一般具有正外部性,一般个体不会积极参与,而它的实现方式主要应通过经济、法律等手段,而不是行政强制。储备需求可以成为其主要选择。
三、如何实施储备需求?
储备需求的实施需要央行改造其资产负债表,不再买入金融债、国债、消费债,作为宏观总体的价值管理者,它不应拘泥于微观个体的债权债务纠纷,而应买入重大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荒漠绿林,并向社会免费使用。全国人大在设定外汇储备上下限之后,废除外汇占款制度。
而商业银行的储备基金则需要组织厂家、仓储、物流、卖场、期货等部门,根据全国生产力布局,经济运行状态,由发改委国储局统一调度。
完备、深入、动态的信息监测系统必不可少,建立历史数据库与数学模型,预测趋势变化,设立预警区间,实时报告。跟踪的经济变量包括主要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粮食、出厂价、销售价、房价、采购指数、信心指数、股票指数、利率、汇率等,收集产业生产成本与规模变化数据信息,追踪经济周期脉搏。
目前粮、棉、油、糖、贵金属、原油、煤炭已经建立了储备制度,但存在的问题一是资本完全依赖于财政,不可持续;二是范围不够广,重大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公益林等尚未入围。
四、央行的主要职能
央行的职能不外乎两点:发行货币,保持比值稳定。其他的比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都可以由此派生。问题在于发行什么性质的货币?是传统的信用货币?由于市场经济是依靠利润推动的,随着顶级产业的投入,中间级与初级产业的利润货币漏出会越来越多,而顶级企业的销售收入却仅来自工资,但该工资只是顶级企业的总贷款的一部分,因此,顶级企业必然亏损,本钱不能还上,更无法偿还利息。
故必须改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不以市场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为依据发行货币,而是新增货币购买社会财富储备,实现价值与实物的可持续发展。
要使央行发行的货币不贬值,必须解决利润货币与过剩商品分离的问题,即以利润货币适时购买过剩商品加以储备,一方面弥补了顶级企业的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保护了劳动成果,解决了总供给总需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提高了货币的流动性与使用效率,从源头上制止了粗放的货币发行模式。
另外,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制度产生的巨额外储,是人民币的外锚,是人民币的负债,因为新增人民币的发行是以存量人民币的贬值为代价的。在不可自由兑换前,人民币升值,易诱发套利外资出逃,本国多年积累的外汇将被卷走;人民币贬值,则使当前实际财富损失。
储备需求是货币的可靠之锚,是解决被动发行的有效途径。
五、资本市场的出路在哪?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润的存在,总需求呈现逐步递减,而总供给却是逐步递增,两者产生了结构性失衡,于是过剩资本与过剩商品同时存在。
这些过剩资本形成了资本市场,炒股成为全民运动,然而,如同赌博的结局,十赌九输,原因何在?
首先,如果这些过剩资本存进银行,贷给产业资本,比如100元获利10元,银行收取利息7元,储户得5元,收益率为5%。
现在,厂商感觉银行利息负担过重,于是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同样的获利能力,100元的资本股价可以定到200元,因为银行利率为5%,也就是20倍的市盈率,20*10=200,这样,上市公司将原来的贷款负债变成股权,钱从哪里来呢?当然还是这些过剩资本,只不过是储户从银行取出钱来买了股票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债转股。在这一过程中,储户获得同一收益,而成本却增加了一倍,焉有不亏之理?
更进一步,中国的股市是为了解救奄奄一息的国企而诞生的,先是财政不堪重负,然后是银行被拖垮,于是只有上市一条路了,华丽包装,粉墨登场,靓女先嫁,高开低走,圈完再来。
中央与地方政府心知肚明,因此对会计造假、虚构利润、内幕交易、股价操纵、利益输送、老鼠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此造就了股市诈骗犯层出不穷,苦的只是中小投资者,而证监会一句投资者需要教育了事,赔偿一般不予受理。
数据统计,从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计融资高达4.3万亿元,但现金分红总额约1.8万亿元,分给普通投资者的红利更少,只有区区5400万元,收益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而09年中国远洋一家亏损即达到75亿元,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却收益客观,最近三年外资股东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套现总额已达2230亿港元,另有33家企业21年来从未分红。
看到了如此肥润的膏腴,各路诸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圈钱套现,但是,凡事总有限度,当能上的国企基本都上了,甚至扑克牌榨菜都已然登场时,这个似乎永不枯竭的金矿塌陷了,中国股市创下了全球跌幅第一的记录。
尽管有庄家、基金、汇金、高管竭力护盘,但股市却如同抽了筋的一头驴,风光不再了。
这里既有总量约束,也有投资性质约束。
前者指的是当股市市值比较小时,可以获得高溢价,而当全社会的公司基本上市时,不但不能获得溢价,而且还要跌破净资产!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后者指的是股市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它的盈利需要从实体经济中来,然而,由于存在着总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亏损却是必然的,投得越多,亏得越多。因此,总体上股市交易是一种负和游戏。另外,过剩资本本身即来源于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因此,通过股市返回再投资不能改变亏损的命运。
要改变这一宿命,必须将过剩资本与过剩商品结合起来,不是再依靠上市公司将所得融资再投入,不再买入生产性企业组织,而是以储蓄、养老金、企业利润等成立储备基金,适时买入股票化的煤炭、原油、粮食、贵金属、重大专利、艺术品、勘探成果、公益林等产出品,区别于一般投机资本的追涨杀跌,囤积居奇,它要体现国家意志,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实施高抛低吸;央行定时择优采购,免费公开使用,此举既解决了通缩,也积累了社会财富,并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过剩资本同时获得了可靠收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