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碳交易市场中的不公平贸易及对策
--基于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劣势地位分析
【摘要】当前气候变化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对碳交易方式进行了详尽且具操作性的阐述后,国际碳排放权市场获得了难得的新发展机会。在此新兴市场中,发展中国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充分保证自己的权利。就中国而言,我国已成为全球碳交易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碳交易市场刚刚兴起,大量经济利益被国际买家套走,在不公平的贸易环境中受到损失。本文立足国情,从世界和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出发,分析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和问题,并就避免不公平贸易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能够对完善中国碳交易市场提出建议,也对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 不公平贸易 中国
一、世界碳市场现状
根据COP3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的规定,目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联合履约(简称JI)和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是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形式。它们都是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JI是附件一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CDM是附件一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称为经核证的减排量(CER)。另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以国际排放贸易(简称IET)为主要的交易形式,也在附件一国家中进行。中国作为非附件一国家,主要参与碳交易的形式为CDM。
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庞大。据测算,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或将超过石油交易市场的规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宗商品交易[1]。欧洲建立的EUETS(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首先在发达国家内部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做出了有益尝试,之后又建立了欧洲气候交易所。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也成功运用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的功能,在《京都议定书》之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全球来看,世界碳交易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意识的滞后,没有能够及时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未能实现对CDM机制的灵活使用,碳交易市场上形成了南北之间新的不公平贸易的形式。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巨大,成长迅速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输出国,在国际碳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国已成为全球碳交易量最大的国家。
|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大、增长迅速,占据世界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份额。截至2010年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2785个[2],根据UNFCCC官方数据:截至2011年6月21日,共有3190个项目通过联合国注册,中国通过注册的项共1433个,约占世界总数的44.92%,居世界第一。
图1东道国CDM注册项目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UNFCCC cdm.unfccc.int
我国提供的原始清洁发展机制减排量(CERs)达到了总项目的63.65%,清洁发展机制交易的份额一直处于统治地位。CERs的占到世界最大份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输出国。
图2 CDM项目东道国产生的年均CERs数量
数据来源:UNFCCC cdm.unfccc.int
(二)我国减排成本低,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减少碳排放的成本要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明显,减排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工业能耗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达到减排目标要比发达国家节省很多资金。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应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而其国内技术发达,能源节约型技术比较成熟,温室气体的减排空间较小,成本过大,国内直接通过技术改进实现减排目标十分困难。
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形成了强大的贸易基础,发达国家积极进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一最大的减排市场寻找合作项目,以完成自己的减排指标。中国市场对全球市场的战略意义重大,必然成为成熟碳交易市场主体(如欧盟)国家为完成自己减排目标的必争之地。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不公平贸易现状
我国虽然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但一直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大量碳排放量低价出售。外国买家通过投行等碳交易中间商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在中国一级市场购买排放额,然后出售到二级市场,冲抵自身的强制减排额度,或进行套利。
全球最大的排放权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ECX)在欧盟排放权交易体制(ETS)框架下,CDM产生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s)期货价格在2008年6、7月保持在20欧元/吨以上,另一国际碳交易价格指标“欧盟排碳配额"(EUA)现货价格更是在2008年6月摸高至31欧元/吨。我国产生的大量CERs被贱卖至国外二级交易市场,其间利差被投机者攫取。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碳交易价格开始下滑。欧洲气候交易所二级市场价格在2009年2月曾跌至最低的7欧元/吨,此后价格亦一直在10欧元上下徘徊。之后,我国交易价格与国际二级市场价格相差无几,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国际市场对于我国的配额交易也持观望态度,使得我国碳交易受到很大挫折。
碳交易市场上不公平贸易的被动局面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在国际市场机制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成熟的交易体系,制定游戏规则。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很强的定价能力,使得我国所参与的碳交易活动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外国企业需求。我国企业参与CDM的模式基本是通过双边/中介途径或招标与出价高的买家签订CER远期交付合同,合同价格多为8~10欧元/CER。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标准均在国外,导致我国一直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创造的利益无法充分回报本国。
(二)从国内市场主体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接近完全竞争,CDM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现有碳排放交易产品的品种虽多但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减排项目,减排产品多集中于低成本、高效益的资源利用型项目(风能、水电、沼气等),而对于减排困难的项目却少有人问津。据国际数据计算,我国的非优先领域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庞大,占据了世界总量的36.56%,而优先领域项目仅占同期世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总量的15.75%[3]。我国虽然拥有大量的碳排放资源,但真正用于交易的领域却过于单一,企业间竞争激烈,无法充分享受CERs价格带来的利益。
(三)从国内市场机制看,我国碳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不健全,市场调节效率低。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建立了能源交易所,但尚未建立系统的碳交易机制。我国没有建立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碳交易市场,也没有专门从事碳交易的金融机构,因此在以CDM项目为基础的碳交易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2008年9月25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建立环境交易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其还未对整个我国谈市场的规范做出贡献。同时,对于其他的价格发现和灵活的市场机制,我国还暂无尝试。
综上,我国碳交易市场不够完善,面临着成熟碳交易市场的挑战,在国际碳交易过程中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充分实现。随着后京都时代的到来,改善现有的市场不足,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机制,是我国在之后的碳交易过程中取得主动地位,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对我国改变现有不公平贸易状况的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福利损失的现状,为完善现有市场机制,摆脱不公平贸易带来的困境,我国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一)企业作为碳交易的主体,应当强化积极参与的意识,丰富产品品种,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减少竞争带来的收益的损失,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针对我国开展碳交易领域和产品的限制,我国应积极开发减排较为困难的行业和产业,优化碳交易产品结构,推出具有创新性的针对传统能源行业的大宗碳交易产品,如火电行业和煤炭行业等的交易产品,实现交易产品的差异化。
(二)完善碳排放期货市场,完善市场机制,逐步掌握在碳交易市场上定价权。随着碳交易现货交易的成熟,期货市场作为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有效的金融工具,能够部分解决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无定价权的难题。期货市场主要从事大宗同质商品远期交易,而CERs满足交易量大、商品同质的要求,CERs价格变化可根据市场供需、谈判前景的变化而变化,不易受买方或卖方操纵,只要CDM市场够大,CERs很可能成为期货市场的一种交易商品。
(三)在完善现有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着眼于自愿减排市场,而不只局限于强制减排市场的清洁发展机制,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自愿减排市场主要分为场内交易(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项目合作)。场内交易的重点是对于我国已经建立的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进行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场外交易则从国情出发,考虑积极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合作,通过森林产生的减排指标在自愿市场上参与交易,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扩大除CDM之外的交易类型。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可有效降低CDM机制的局限和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后京都时代的到来提供保障。
五、结语
我国必须对本国的碳市场制度进行完善,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实体经济成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以充分利用低碳浪潮带来的新的机遇。提高参与者的意识和素质,是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新兴市场的根本保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碳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案,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为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以扭转碳交易中的剪刀差,实现本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修华,赵越《我国碳交易的定价困境及破解思路》经济研究 2010年03期
[2] 吴洁,曲如晓 《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完善及中国的对策选择》亚太经济 2010年03期
[3] 吴洁,曲如晓 《国际碳市场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 2010年06期
[4] 杨志,郭兆晖《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发展与中国的对策》中国经济报告2009年04期
[5] 郑爽 《提高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竞争力研究》
[1]王颖,管清友.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理论、现实与选择 当代亚太,2009,(1)
[2] 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网http://cdm.ccchina.gov.cn/WebSite/CDM/UpFile/File2536.pdf
[3]国际新能源网 www.in-en.com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