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许小年教授商榷
许有伦
【内容提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历史局限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计划为指导、共同富裕为目标。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计划为指导,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难免发生经济危机。这是事实证明的真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历史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是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计划为指导、共同富裕为目标。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有些经济学家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为一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接受记者采访,发表了三篇谈话,题目是:《中国的改革不容倒退》、《计划回潮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我们现在大步往回走,走向权贵资本主义》,内容是否认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计划为指导,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笔者发表几点评论,与许小年教授商榷。(引文来自许小年的三篇谈话,不再注释。)
一、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这是《宪法》规定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许小年教授无视中央文件和国家宪法,否定公有制为主体,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他说:“市场经济不需要央企,它垄断资源,垄断经营,没有效率。”认为国有企业没有效率,不符合事实。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国有企业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特别是技术实力远远超过私营企业。例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在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的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30.8%、35.6%、32.9%,私营企业仅占18.4%、9.5%、13.8%:在新产品项目数、开发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出口销售收入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44.4%、41.2%、42.8%、43.4%、21.2%,私营企业仅占10.9%、10.3%、8.6%、8.4%、7.1%。在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央企业共获奖10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比例达到62.5%,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私营企业的经营方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唯利是图,千方百计,牟取暴利,产生了一批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同时,在市场竞争中,私营企业亏损、破产现象屡见不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私营企业800多万户,平均寿命不到3年,存活10年以上的不到5%,很多私营企业老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淘汰了。笔者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民意测验,问他们毕业以后,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还是到私营企业工作?大多数学生回答: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理由是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工资福利待遇比私营企业好。私营企业工作不稳定,生活条件差,没有安全感。
许小年还说:“几十万亿的国有资产可以分给13亿民众,国有资产在国资委手里管着,一分钱都不能用于消费,如果分给民众就可以变成消费购买力。”这是哗众取宠,不负责任。据统计,2010年,中央国有企业总资产价值21万亿元,其中大多数是固定资产,卖给谁?怎么分?分现金还是分股票?分配结果与俄罗斯“休克疗法”是否相同?2011年7月26日,在网易财经读书会专场论坛上,许小年推销自己的著作《从来没有救世主》,同时回答观众的问题。有观众质疑许小年的私有化观点,提出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很多国家都是失败的。中央企业私有化,民营企业没能力接盘。
许小年不仅想取消国有企业,还想取消农村集体经济。他说:“要从立法上明确农民个人的产权,取消集体所有制,土地才能入市。现在农地入市,流通的是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解决不了问题。……所有权是绕不过去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以个人所有权作为基础的。土地制度改革推不动,原因就是政府与民争地,政府与民争利。”土地私有化,回到解放前,不是新观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是邓小平讲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家庭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都是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土地私有化,买卖自由化,必然产生两极分化。
二、国家计划为指导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包含三层含义: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国家计划为指导,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调节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计划性的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制定了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发展计划、规划,就没有发展目标。离开发展目标,就是盲目发展。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等,就是盲目发展的例证,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关键在于抓落实。
许小年教授坚持自由市场制度,反对国家计划、规划,他说:“我们改革30多年,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解散了国家计委、解散了国家经委。我们认为经济活动在市场价格信号的指导之下就可以顺利地进行,用不着有人去计划,用不着有人去规划。本来都已经解散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回来了。”“现在我们同样在做着计划经济的梦,忘了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我说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我说规划都是鬼画。”这些话不仅完全否定计划经济的历史成绩,而且根本反对国家发展规划。
计划经济的历史成绩是不能否认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1982年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不到二十年。有些经济学家说,新中国六十年,前三十年实行计划经济,已经失败了;后三十年实行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废墟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80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千多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3700多亿元。同完成经济恢复任务的1952年相比,28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2%。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没有外资企业,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很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指出:“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程恩富教授在人民网发表谈话《谈划清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的界限》说:“怎么评价计划经济?我的看法是这样,我们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注重时政资料,注重数据,认为计划经济是功成身退。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有相当的弊端,出现过很多失误”,因此需要改革。
国家计划委员会是1952年成立的,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又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是改变名称,转变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提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建议;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等等。许小年教授不仅反对国家计划、规划,而且反对政府宏观调控。他批评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凯恩斯主义,“比凯恩斯走得更远”,违背了邓小平的改革精神。他说:“邓小平做得非常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政府退出经济。”“现在违背的太多了。……邓小平的这个政策是国退民进,你现在是国进民退;邓小平是放开市场,你现在是管制市场,限价、限购,一直发展到没收人家的财产等等这些东西,这太明显了。”这些过激言论,歪曲了邓小平理论。
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集体制定的,不是个人制定的。“邓小平的这个政策”这一提法,不合逻辑。邓小平从未说过“国退民进”、“政府退出经济”,也没有说过“放开市场”,不要政府监管。邓小平说:“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总量平衡、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分配公平等等。宏观调控的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等。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正确履行职能,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现在市场秩序不好,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血汗工厂、夺命煤矿、走私贩毒、卖淫嫖娼等等,引起人民群众不满,政府必须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开发商囤积地皮,投机商贷款炒房,商品房大量积压,房价不断上涨,群众怨声载道。国务院出台房地产政策,增加保障房供给,限制投机商炒房,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共同富裕为目标
共同富裕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三层含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两个因素:人力(劳动者)和物力(生产资料)。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科技开发物力资源。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因此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邓小平指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有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别。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讲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分配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产生阶级剥削,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发生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消灭了阶级剥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绝不能搞私有化和两极分化。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讲的是生产目的。生产目的决定生产方式,显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允许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些,先富起来;由于个人劳动能力有差别,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实现共同富裕。进入新世纪,走过第二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由于分配不公平,出现了两极分化趋势。一部分人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其中有不少人是“暴发户”。与此对比,全国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全国城市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低保线以下,需要政府社会救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相对过剩,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分配不够公平,贫富差距过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实证明,贫富差距扩大化,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导致犯罪率上升,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发生的争论,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改革方向的争论。邓小平说过:“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做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
许小年谈话的重点是改革问题,强调“中国的改革不容倒退”。这句话不是警告老百姓,而是警告政府官员。他批评政府官员不懂经济,不懂市场,瞎指挥。他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政府在市场中成为特殊的利益集团,对这个利益集团而言,目前这种半市场半管制的状态是最理想的,通过管制和审批‘造租’,然后拿到市场上‘寻租’。如果推动市场化改革,就会限制它‘造租’的能力,但它也不会取消市场,没有市场,手中的审批权就没地方套现。权贵转化为经济利益,这样的市场经济发展下去很危险,这是印尼苏哈托的路子,菲律宾马科斯的路子,压制民众的权利和企业的权利,与邓小平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他还说:“我们现在大步往回走,走向计划经济,走向权贵资本主义。”“计划回潮阻碍中国经济发展。”这些话言过其实,必须予以澄清。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中国如果走向资本主义是个什么结局呢?不但发展不起来,富强不起来,而且连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也保不住,势必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没有什么独立自主权。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就讲清楚了。有些人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搞市场经济好啊,可是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认为是多余的,总是感到有点不顺眼、不舒服。国外一些人提这种问题,有这种看法,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看惯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也希望中国完全照他们那个样子去搞。我对西方国家一些来访的人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许小年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否定公有制为主体,主张私有化;反对政府宏观调控,主张自由化;反对国家计划指导,主张市场化。他的改革方向是什么?就是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难免发生经济危机。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是因果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计划为指导、共同富裕为目标。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许小年教授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要谦虚谨慎,不能发表过激言论,不要指望政府接受他的观点。许小年教授坦言:“作为一个自由市场学派的信奉者,这个日子过得就艰难一些,因为他不会得到政府的赏识。”这种矛盾心理说明,新自由主义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学派,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主流。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应该明白这一点。
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不需要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34期,摘自2011年第11期《马克思主义研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