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经济视点

次贷危机与大萧条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之比较研究

周伟|甘羽 · 2012-02-2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一、提出问题  

2007年以来,由美国房地产市场引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向金融市场推进,并向欧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以及新经济体扩散,与此同时,危机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汽车制造业三巨头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先后申请破产保护。当前的金融海啸已经扩散到全球。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这一全球性金融危机时,纷纷将其与20世纪发生的全球性或局部金融危机相比较,认为这是继“大萧条”之后的,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其影响的深度远远超过了1992年的欧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为了对本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措施由一个明晰的认识,我们将对其有关的社会经济指标和“大萧条”时期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我们对经济危机成因和实施措施的一些认识。在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①本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但是并不等同于次贷危机,由于经济学家还没有为本次金融危机给出一个被我们普遍接受的命名,所以本文依然使用次贷危机来代表本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②目前金融危机还在进行之中,它的影响深度和范围还很难确定,于是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以便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和预测。③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引用经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早期,尤其在“大萧条”时期,有相当部分的数据是经济史学家们根据并不完全的资料估算出来,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是容易引起争论的地方。为了保证引用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关大萧条时期的数据主要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对部分相互矛盾的地方我们进行了鉴别。  

论文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两个时期统计指标的比较;第三部分是危机成因的分析;最后是结论和对一些问题的讨论。  

二、统计指标的比较  

(一)社会统计指标的比较  

基于联合国审核通过的“最基本的国家社会指标”,同时考虑到“大萧条”时期的数据可得性,选择2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国际移(入)民和失业率。  

1、国际移(入)民  

表1                 金融危机前后的国际移民年均变化率(%)  

   

   

“大萧条”之前  

“大萧条”之后  

次贷危机之前  

1926-1927年  

1928-1929年  

1930-1933年  

2000-2005年  

美国  

西班牙  

俄罗斯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澳大利亚  

巴西  

墨西哥  

南非  

6.80   

4.64   

-  

7.09   

38.46   

-0.12   

-  

-13.51   

-  

9.46   

12.86   

-23.08   

10.83   

-8.58   

-6.47   

-  

11.26   

1.92   

0.60   

-  

-6.16   

-  

-30.85   

1.33   

99.36   

9.83   

-43.12   

-0.24   

-  

-5.44   

-42.01   

2.49   

-  

-11.84   

-  

73.73   

10.00   

-8.65   

-19.54   

0.94   

52.06   

-11.64   

-2.36   

8.40   

18.38   

127.34   

17.50   

-0.72   

52.00   

 -  

 -  

 -  

注:“大萧条”时期的数据是根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整理得到的;2000-2005年的数据根据《2009世界指标发展数据库》整理得到的;大萧条时期的指标为国际移入民变化率,次贷危机前的指标为国家净移民变化率。  

国际移民可被认为是劳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劳动力倾向于向资本边际产出高的地区流动,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是国际移民的输入地[3]。表1的数据表明:在“大萧条”发生的前两年,向美国的国际移民已经开始下降。“大萧条”发生之后,向美国的国际移民大幅度下降。当然,1930-1933年移民数量的锐减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经济的衰退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一是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公民的就业采取了移民紧缩政策。自1929年起,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南非和美国的国际移入民统计数字一路走低,特别是美国以及加拿大的移民进程受到严重遏止和影响。  

21世纪初的移民状况在世界范围内,除俄罗斯和日本外,其他主要国家的移民皆为正数。在移民增长的国家中美国是增长最慢的国家,然而美国确实最缺乏劳动力的国家,这也反映出美国的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新经济体的影响,在2000至2005年中,美国净移民数从2000年的6200千人到2005年的6493千人,增长却只有4.7%,平均每年还不到1.2%的增长率。  

2、失业率  

众所周之,失业率是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政策的制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值[4]。默里.罗斯巴得认为经济危机的两个重要表现形式为:第一,经济出现了显著的衰退,即GDP增长率较繁荣时期降低,甚至为负值;第二,失业率急剧上升。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重大影响,劳动力过剩使得失业率又创新高。  

表2                   主要国家两个时期的失业率(%)  

   

   

德国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澳大利亚  

大萧条  

1925  

1929  

1930  

1931  

1932  

1939  

6.7  

13.1  

15.3  

23.3  

30.1  

1.2  

7.9  

7.3  

11.2  

15.1  

15.6  

5.8  

3.2  

3.2  

8.7  

15.9  

23.6  

17.2  

4.4  

2.9  

9.1  

11.6  

17.6  

11.4  

…  

5.3  

6.1  

6.8  

5.6  

3.1  

6.3  

6.7  

9.8  

16.4  

19.7  

8.5  

次贷危机  

2005  

2006  

2007  

10.61  

9.83  

8.38  

4.79  

5.39  

5.4  

5.08  

4.62  

4.63  

6.75  

6.3  

6.01  

4.43  

4.13  

3.85  

5.05  

4.78  

4.38  

数据来源:根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整理。  

在“大萧条”发生之前,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失业率都比较低,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失业率相对较高,德国的失业率十分高,远远超出其他主要国家的失业率。  

21世纪世界各国在开始这几年里失业率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基本都在                                       2%的范围内波动,可见社会经济相当繁荣和稳定。美国的年均失业率在上述主要几个国家中并不算大,在欧美国家中失业率甚至偏低的。  

(二)经济统计指标的比较  

经济指标是用来记录、反映、预测经济现象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它的设定和统计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选取的指标为:GDP;进出口贸易额;外汇储备;消费者物价指数;货币供给量。  

1、GDP  

GDP是一国经济实力的有力体现。根据表4世界上主要经济体GDP从1925年到1929年期间年年是上升的。大萧条的到来,GDP出现了负增长。需要说明的是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受战单赔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下滑。  

表3:                    主要国家两个时期的GDP  

   

年份  

日本  

澳大利亚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大萧条  

1925  

1929  

1930  

1933  

1939  

16265  

13735  

13493  

14660  

22117  

1722  

907  

918  

898  

1051  

55724  

63912  

62079  

58453  

61884  

67346  

51694  

49289  

47375  

81479  

4215  

4216  

4210  

4046  

5190  

931000  

1039000  

912000  

560000  

913000  

-  

16894  

16174  

11811  

17774  

次贷危机  

2004  

2007  

2008  

2009  

45848  

43767  

49237  

49928  

-  

-  

-  

-  

20598  

25623  

28657  

24991  

27509  

32972  

36675  

30603  

21320  

27278  

26740  

20070  

116792  

138112  

142646  

140027  

9767  

13264  

15109  

12293  

注:大萧条时期GDP的单位为百万本币,次贷危机时期GDP的单位为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整理。2008和2009的数据为预测值。  

对于美国,根据表3的数据对大萧条前期和大萧条后期进行比较可知,在1926年至1929年美国GDP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19%、-2.17%、2.21%和7.11%,年均增长率约为2.84%,居世界第五。而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形势很不乐观,其GDP年增长率在1930至1933年分别为-12.22%、-16.23%、-23.43%和-4.27%,年均降幅达到14.04%,一举成为世界上年均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据第二的是加拿大,其降幅为12.99%,由此北美洲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21世纪初期,世界上主要经济体GDP保持良好稳定并且有序的增长,并且涨幅也保持可控状态;唯有美国在一路向上直走,涨幅明显大于其他国家。由表3分析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中占强有力的地位,就2004年至2008年的GDP经济指标显示,美国占各国总值之和的比重分别为:35.32%、35.17%、35.0%、33.04%和31.0%,,虽然增长率年复一年呈现微小的下降现象,却基本保持世界经济1/3的稳定比例。但是这几年美国的GDP年增长率并不在世界国家中列前,从2005年的GDP年增长率为6.31%到2007年为4.62%,2008年预计增长率约为3.28%,年均增长率约为5.13%,在表4的 16个国家中里排名倒数第二。  

2、进出口贸易额  

表4               主要国家两个时期的进出口贸易额  

   

年份  

中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英国  

美国  

大萧条  

1925  

1929  

1930  

1933  

2687  

3613  

3537  

2093  

294  

269  

217  

163  

2142  

2477  

1891  

936  

89850  

108360  

82947  

46281  

21713  

26845  

22385  

9071  

44370  

36070  

29466  

13423  

5776  

5369  

3876  

4815  

2094  

1946  

1615  

1043  

9301  

9787  

7001  

3204  

次贷危机  

2003  

2007  

8510  

21738  

1589  

3066  

5183  

8086  

7804  

11686  

13533  

23850  

5883  

9960  

8548  

13339  

5444  

8606  

16112  

24582  

注:大萧条时期GDP的单位为百万本币,次贷危机时期GDP的单位为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和《2009国际统计年鉴》。  

世界各国从1929年开始极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希望尽最大努力保护本国经济和本国货币价值 。分析美国数据可知,在1926年到1929年美国进口总额年增长率依次为4.87%, -5.80%, -1.91%, 7.31%,年均增长率达到1.12%。而在1930年至1933年的四年中,美国进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为-30.45%, -29.16%,为-38.97%以及 12.52%,年均增长率达到-21.51%。很明显。美国在大危机发生之前进口总额呈现逐年增加,而在危机爆发后进口总额逐年下降,直到1933年开始好转。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性,因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共同的声音。美国,在2003-2007年的货物进口总额占主要经济体国家(15国)进口总额之和的比例,2003年27%,2004和2005年均为26%,2006年25%和2007年23%,可见美国在进口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美国的进口总额波动将对世界进口大有影响。  

3、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状况是外汇交易基本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重要功能就是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我们把1925年至1933年这个时期分成两个阶段,分别为危机爆发前阶段1925年至1929年和危机爆发后阶段1930年至1933年。显然就各国储备变动情况看,1930年至1932年是一个剧变的时期。以美国为例,在危机前的阶段中美国年储备变动的变化率为1926年较1925年减少近1.93倍,1927年较1926年减少近2.43倍,1928年较1927年增加近0.79倍,1929年较1928年减少近1.6倍,平均每年就上一年减少1.29倍。而再看危机爆发后那个阶段,1930年较1929年增加近1.7倍,1931年较1930年减少近1.43倍,1932年较1931年减少近1.4倍,1933年较1932年减少近3.47倍,年均就上年减少1.28倍。这两个阶段的年均变动绝对值为0.01,而其他国家阶段性变动较大的是朝鲜和德国,分别为10.9和6.04,而较小的是中国和日本,分别为0.35和0.38,美国变动达到最小。  

21世纪初期,首先由计算得美国在表中16个国家的加总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2004年为3.25%,2005年为2.08%,2006年为1.32%,到2007年为1.13%,最高占有年也不超过5%,可见美国在国际储备上并不占世界很大比重。再看美国在2005年到2007年在国际储备指标上的年增长率情况,2005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下降了28.75%,2006年继续下降,比2005年下降24.28%,而在2007年却意外地出现上升,从2006年的409.435亿美元上升到458.038亿美元,整整上升了11.87%。  

4、消费者物价指数  

总体上世界各国受到危机影响,CPI纷纷下跌,经济衰退,货币汇率走势不利。拿美国来说,在1926年它的CPI小增0.567%,转而1927年和1928年皆进入下降状态,   

分别下降1.68%和1.15%。而受到1929年的危机爆发的影响,此后的美国CPI的下降幅度是之前的2倍多,甚至不止。1930年CPI指数比1929年下降2.89%,1931年在前一年基础上又下降5.6%,1932年还是下降了2.25%,直至1933年出现转机,CPI在1932年的基础上上升了约5.94%。  

显而易见,不管在危机前还是危机后,美国的CPI年均变动幅度均是波动最小的国家。在1926年至1929年年据降幅约为0.57%,到1930年至1933年阶段的年均降幅为1.2%。虽变动比以前大了一些,但是在同一时期还是没有其他国家变动得多。  

同时考察中16个国家的2004年至2008年的CPI数据可知以上各国CPI从2004到2008一直是缓和的上升状态,除了日本一直处于100以下,其他国家都是在100以上上升。而美国在这几年里CPI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上升3.382%,2006年上升3.218%,2007年上升2.862%,到2008年还是保持上升势头,一年突破3.795%的上升幅度,在这4年里就美国的CPI年均上升幅度为3.314%。  

5、货币供给量  

纵观1925年直至1933年世界各国的货币流通量,基本格调是1929年前平稳增长,1929年后各国的变化和趋势不尽相同。美国在危机爆发前期的货币流通增长率,1926年至1929年分别约为1.45%,-0.70%,-1.11%和-1.06%,年均负增长0.355%。而在危机爆发后期美国的货币流通在1930年有一次大跌,1931年回涨之后1932年又经历一次大跌,而在1933年略有小涨。这几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72%,6.192%,18.59%和0.457%,年均增长5.13%。很显然,危机爆发前后美国整体的货币流通领域的情况截然不同。  

在21世纪刚刚起步这几年里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货币供应量,从2003-2007年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M2值都在逐年上升,货币供给增长较大的是中国、朝鲜和俄罗斯这些亚洲国家,而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加拿大这些国家增长幅度居中,属于缓和型增长。美国在2003-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比2005年到2007年的年均增  

长率高,数据显示美国2003-2005年货币供给分别为74222亿美元、76800亿美元、93809.81亿美元,其年增长率分别为3.473%和22.15%。2005-2007年美国货币供给分别为93809.81亿美元、102335.23亿美元、114777.05亿美元,年增长率分别为9.08%和12.16%。  

(三)影响广度的比较  

广度比较即是对危机影响范围的比较,本文就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和价格指数这三个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宏观变量进行研究说明。  

由表6可以看出各国GDP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1929年底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表5                  大萧条时期主要国家GDP年均增长率  

国家  

1926-1929  

GDP年均增长率  

1930-1933  

GDP年均增长率  

危机前后  

年均增长率变动  

澳大利亚  

巴西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印度  

意大利  

朝鲜  

墨西哥  

南非  

西班牙  

英国  

美国  

俄罗斯  

-0.004  

0.036  

0.061  

0.095  

0.048  

0.015  

-0.016  

-0.013  

-0.017  

0.028  

0.004  

0.003  

0.028  

0.120  

0.000  

-0.062  

-0.130  

-0.079  

-0.074  

0.006  

-0.081  

-0.009  

-0.049  

-0.025  

0.004  

-0.019  

-0.140  

1.502  

0.003  

-0.098  

-0.191  

-0.174  

-0.122  

-0.009  

-0.065  

0.004  

-0.032  

-0.053  

0.000  

-0.022  

-0.169  

1.382  

“大萧条”当然首当其冲的是美国,虽然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经济大危机,但就其危及的范围来讲,主要是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变动在10%以上的国家有加拿大、法国、德国,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影响较小,如澳大利亚、朝鲜和印度的变动处于1%以下,而巴西和南非的变动则处于10%以下;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即表中的“俄罗斯”,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且经济社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5]。   

据统计,危机爆发前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年均失业率最高的也不超过9%,而美国失业率仅为3.34%。危机爆发引起了全世界普遍失业,失业率年复一年不可遏止地上升,年均失业率超过了14%。澳大利亚从危机前年均  

5.7%飙升到危机后年均16.2%的高失业率,加拿大从年均2.76%到14.4%,德国从8.98%到23.75%,英国从7.6%到14.0%,美国从3.34%跃居18.375%,在1930年至1933年中美国年均失业率高达77.1%,成为这个时期世界上的最高失业率国家。而普遍失业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表6                  大萧条时期主要国家CPI            (1929=100)  

国家  

危机前五年  

CPI年均值  

危机后4年  

CPI年均值  

危机前后CPI  

年均值变化  

中国  

澳大利亚  

巴西  

法国  

德国  

印度  

意大利  

日本  

南非  

西班牙  

英国  

美国  

101.1  

98.0  

99.8  

89.4  

95.6  

102.1  

85.8  

106.8  

99.5  

101.6  

103.0  

101.3  

65.1  

76.8  

77.4  

74.2  

67.8  

61.4  

53.7  

59.0  

70.2  

82.6  

71.8  

74.7  

-35.58%  

-21.68%  

-22.47%  

-17.00%  

-29.08%  

-39.87%  

-37.44%  

-44.76%  

-29.49%  

-18.70%  

-30.29%  

-26.27%  

大萧条前五年世界主要国家的CPI年平均值都在89以上,而危机的来临引起CPI疯狂下跌,危机后四年里世界各国的CPI没有一个国家超过85,最高是西班牙为82.6。经比较,法国和西班牙的下跌还算小,但也是十分惨重,法国跌17%,同期西班牙跌了18.7%;而中国、印度、日本、意大利和英国跌幅均超过30%,而澳大利亚和巴西处在22%左右的水平,美国数据显示下跌26.37%。  

不管在2008年前失业率年均是增加还是减少,在2009的失业率预测数据中各国都出现高失业现象,亚洲受到的影响较小,预测日本和韩国失业分别为15.29%和17.81%,而其他国家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预测失业率都超过20%,尤澳大利亚、西班牙和美国  

     表7        21世纪初期主要国家的失业率和CPI的变化(%)  

   

国家  

06-08年均  

失业率增长  

09年失业率预测值增长  

06-08年CPI年均增长  

09年CPI预测增长  

06-08年均GDP增长率  

09年预测值GDP增长率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韩国  

-5.48  

-2.92  

-5.58  

-11.66  

-3.92  

-3.31  

-4.95  

60.56  

36.85  

23.36  

22.74  

31.85  

15.29  

17.81  

3.41  

2.18  

2.23  

2.27  

2.58  

0.56  

3.15  

1.60  

0.03  

0.46  

0.09  

0.71  

-1.01  

1.7  

12.48  

8.94  

9.50  

9.56  

9.18  

2.82  

4.38  

-25.29  

-19.46  

-13.24  

-16.56  

-14.09  

1.40  

-23.22  

西班牙  

英国  

美国  

9.04  

5.16  

5.55  

56.22  

34.05  

52.67  

2.82  

2.76  

3.29  

0.35  

1.47  

-0.94  

12.54  

5.77  

4.72  

-13.31  

-24.94  

-1.84  

为甚。再看CPI,从2006至2008年的CPI年均增长率美国达到3.29%,而在2009的预测之中,美国CPI和日本并驾齐驱,成为为数不多的二个负增长的国家,但是日本在危机前后的增长率变动还是远远不及美国,同期其他国家CPI还是保持正向增长,只是增长率没有前几年高。  

(四)影响深度的比较  

大萧条时期胡佛政府的不当干预并没有给危机的解决提供什么力量,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2830千人,德国5575千人,英国2745千人,加拿大826千人,日本486千人以及澳大利亚517千人(1932年的最大数据)。1932年后,社会统计指标和经济统计指标等各方面的迹象都明白显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某些地区的经济甚至开始呼啸前进。不过众人希望的高涨却始终不曾到来。世界依然陷在一片萧条中[6]。  

我们从两个方面说明“大萧条”的经济衰退的深度。失业率在大萧条期间一直居高不下——在14%以上,大大超过了自然失业率(当时普遍认为自然失业率为5%)。从结构上看非制造业活动在维持就业方面表现比制造业要好的多但是其1923年时的就业水平仅相当于1929年但81%。在美国,大萧条开始后,真实GDP下降,并于1939年达到最低点,仅相当于1929年对70%,其经济的衰退是令人震惊的。  

自2007年12月经济衰退爆发到现在,已经延续了17个月,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时经济面临较大困境,美国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减少。世界各国的GDP基本走势如下:2007年到2008年呈现短暂的上升过程,2008年到2009年是个下跌过程;失业率经历连续两年上升,就业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就美国而言,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8075.5亿美元,失业率4.63%,而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2646亿美元,失业率5.81%,就业人数14537万,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0027.4亿美元,失业率8.87%,就业人数14166万。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2009年美国的GDP还在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两场危机造成的影响都是深重的,它不仅影响全球,而且它造成的影响绝非短期内能消除的,克服危机需要时间。  

三、危机成因  

自大萧条以来,古今中外众多经济学家对危机成因给出许多解释,最主要的有三种:坚持自由放任的奥地利学派观点、认为国家干预太少的货币主义观点以及基于总需求分析的凯恩斯主义观点。  

奥地利学派包括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和美国经济学家默里.罗斯巴德,他们认为导致危机的原因是货币供应的膨胀,导致不可持续的信贷驱动的繁荣[9]。信贷扩张降低了信贷利率,促使投资由“低级”(接近消费者)的生产领域向“高级”(远离消费者)的生产领域转移,造成消费品生产不足的同时在资本商品行业造成生产过剩。“繁荣”中充斥着不当投资,危机应运而生。他们认为美联储对市场的干预摧毁和延长了经济对新均衡所做的调整。  

货币主义者包括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当前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伯南克,认为大萧条的原因是货币紧缩[10]。他们一致认为货币供给最初的温和的下降将会造成银行倒闭浪费和引起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下降和“恐惧的传染”,而美联储又没有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贴现窗口向困境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以阻止银行的倒闭,由此进一步引起货币供给急速下降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外由货币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加重了危机的影响。他们批判货币当局没有采取足够的政策,否则危机的严重性会减轻,并且几乎肯定能缩短危机的延续时间。  

凯恩斯学派基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凯恩斯恒等式的分析认为引起危机的关键是消费不足,主要包括凯恩斯和哈佛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使得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但是生产率的上升并没有完全体现真实的名义工资的上升。其结果,生产产品的能力超过了购买能力,于是危机接踵而来[①]。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经济正在放缓时,私人部门不会做足够的投资;为了让人民充分就业,政府必须执行赤字政策,以增加生产和扭转经济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呼吁各国政府遇到经济危机时,增加政府开支和削减税收[11]。   

然而,对于30年代的大萧条和次贷危机的成因并没有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解释,可喜的是并不是所有解释都是彼此绝对排斥的,我们将在结论中作一分析。  

四、结论和讨论  

次贷危机首先是金融危机,实体经济未受很大影响。而1929年是实体经济发生衰退后,才爆发危机。对比之下,两次危机各有异同,首先将国内外已有的观点归纳如下。  

(一)两次危机相似之处  

1、从背景和原因来看。两次危机的爆发点是相似的,即都是由房地产市场问题引发的。两次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都经历了较长的繁荣时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盛行一时。大萧条爆发初期,房地产市场生产过剩,而且所有住宅中大约一半被抵押[12]。其后,大规模的违约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而次贷危机的引爆点,也是众所周知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泡沫[13]。  

2、从危机的特点来看[14]。首先都是从银行倒闭开始,影响到各个行业。在大萧条爆发时,美国银行纷纷倒闭破产,甚至到后来的“银行休假”政策。直到1933年-1935年,罗斯福新政之后,重建金融体系,经济才缓慢复苏。美国次贷危机,截至2008年6月底,已经产生了几百家“问题银行”。随着“两房”被接管,雷曼、美林倒下,AIG被国有化,可能还会有上百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  

3、从危机的传导机制来看。大萧条和新一轮次贷危机中的金融合约是非指数化的,这样,货币存量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就可能通过债务型通货紧缩和流动性及其稳定性来影响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15]。如果债务型通缩足够严重,就会引致金融危机,如果金融市场资金融通功能丧失逐步累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被堵塞,那么最后的宏观表现就是经济衰退。  

4、从危机的破坏程度来看。两次危机都造成很大的破坏力,首先是都有范围广的特点,此次次贷危机的范围更广,不但席卷发达国家,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受波及,比如东欧,拉美国家,甚至东亚一些国家也会受影响。其次是受影响的时间都不是暂时性的,经济的恢复需要一定的年份,各国需要加强合作。  

5、从各国的对策来看,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通过调整金融,农业和社会福利,刺激消费能力,从而使经济逐渐复苏。面对次贷危机,主要经济体国家主要着眼于稳定金融。通过对银行注资,保证银行的信用,从而稳定经济。  

6、从世界格局变化来看。大萧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苏联的国力也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使社会主义国家超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两极格局。次贷危机也会对现在一超多强局面产生影响。美国的实力会大大下降,对世界的影响力会大大削弱。同时,中国,俄罗斯国力和影响力会迅速增加,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二)两次危机存在的差异  

1、从危机性质来看。虽然都属于系统性危机,但是大萧条首先银行危机,还是清偿危机,更是经济危机,其诱因不仅是货币紧缩,还有实体经济的因素;而本轮次贷危机首先是流动性危机,再是信用危机,再到实体经济。  

2、从危机波及范围来看。30年代的大危机就危机范围而言主要是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影响较小;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经济却节节高升。而次贷危机由于全球化而波及至全世界,各大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从应对危机方面看。大萧条发生时,各国政府束手无策,反应相时迟缓,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第三年才出台的。而这一次各国政府反应迅速,纷纷出台了一些刺激经济增长和救市政策。另外,30年代危机爆发后各国严重缺乏国际合作。而面对这次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相互协调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三)我们的认识  

首先,我们认为两次金融危机危机成因从层面上讲不一样。  

大萧条是由经济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一战中德国大败,之后英国和法国危机四伏,此时的美国却处于经济蒸蒸日上时期。以一战为主体的生产资料结构到1928年都没有改变,这期间耐用品行业的利润一直很丰厚,直到1929年整个经济结构才开始扭曲,以至于胡佛总统认为这种“繁荣”是正常的。而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正式政府对经济体的干预。由于20年代膨胀的货币供应量,导致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和债券)和资本产品不可持续的繁荣,然而美联储理事会于1928年才开始决定收紧货币供给,但为时已晚,大萧条已不可避免。  

次贷危机是由新经济体在增长能力中存在巨大的外汇问题引起的。美国的生产力较其他国家高,所以同一商品进口价格远低于美国国内生产价格,美国的大量进口使得美元大量外流,当美国房地产和耐用品出现高利润分配的时候大量美元开始向这些地方投资,美元的扩张必然导致利率降低。这些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预期乐观的房地产领域又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然而当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②]。  

其次,从政府应对措施方面来看。大萧条时期的法律限制导致了紧缩的货币供应量,其直接结果是消费需求的下降,面对这个情况胡佛总统没有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只是采用财政政策来干预当时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强力反对“清算主义”,在公共建设、关税、工资率、国际移民和破产法等方面进行干预。不仅加深了危机的破坏力,也延长了危机的存在时间。相反的是,面对当前次贷危机,美联储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体进行干预。  

深究其因,我们认为金融危机的成因是社会利益分配扭曲所导致的,当长期的社会利益分配的扭曲被积累到相当的水平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扭曲的社会利益分配将会被矫正。遗憾的是,金融体系的缺陷将这一矫正过程的成本放大了,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成因方面,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将“次贷危机”与“大萧条”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发现两者具有不同的形成原因,而且这种成因上的差异性不具有可比性;在应对措施方面,虽然在经济理论上我们支持“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但在实际操作上,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最终“积极干预”必将成为政府无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郑联胜.美国新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历史比较[J].国际经济评论(中国财政部),2009.  

[2]杂谈.1929年经济大萧条及其长远影响[J/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  

d0255090100arv7.html, 2008-09-15 .  

[3]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8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07-01 .  

[4]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7.  

[5]徐则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比较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2009(3).  

[6]此次金融危机和30年代大萧条的比较[Z]http://du.shoujiang.blog.163.com/blog  

/static/71816236200811278452938/,2008-12.  

[7]余永定.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 当代亚太, 2008,(05) .  

[8]于旭辉,蒋健容.次贷风暴或止于2010年——从历次重大金融危机比较看当下危机[J].CFO Word.2008-11.  

[9] Rothbard,M.N.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M].ISBN 7-208-04739-1,2000.  

[10] (美)本·S.伯南克.大萧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02-108.  

[11] 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赛尔.新美国经济史第2版(下)——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J]. 经济学家, 1998,(05)  

[13]何帆,张明.美国次贷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20)  

[14]何德旭,郑联盛.美国金融危机和“大萧条”:比较和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院学报,2009,(1):2-7.  

[15]安辉.现代国际危机和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生院,2003.  

[16]徐则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比较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2009(3).  

   

   

   

   

   

   

   

   

附录  

附表1           大萧条时期主要国家国际移入民人数         (单位:千)  

年份  

国别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澳大利亚  

56  

59  

67  

48  

32  

巴西  

83  

119  

98  

78  

96  

加拿大  

85  

136  

159  

167  

165  

德国  

78  

76.4  

88.8  

103.3  

109.7  

意大利  

189.1  

177.6  

140.4  

98.8  

115.9  

墨西哥  

44  

35  

26  

30  

85  

南非  

6  

7.3  

7.3  

7.8  

8.8  

西班牙  

37.9  

39.9  

41.5  

38.6  

36.3  

英国  

56.3  

51.1  

55.7  

59.1  

56.2  

美国  

294  

304  

335  

307  

280  

附表1  续表        大萧条时期主要国家国际移入民人数        (单位:千)  

年份  

国别  

1930  

1931  

1932  

1933  

澳大利亚  

18  

94  

99  

11  

巴西  

63  

127  

31  

46  

加拿大  

105  

28  

21  

14  

德国  

129.2  

110.2  

106.6  

83.6  

意大利  

129  

107.7  

73.2  

65.8  

墨西哥  

85  

136  

82  

37  

南非  

7.1  

5  

3.8  

3.6  

西班牙  

41.6  

53.9  

47.5  

31.7  

英国  

66.2  

71.4  

75.6  

59.3  

美国  

242  

97  

36  

23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2             金融危机相关时期主要国家净移民          (单位:千)  

    年份  

国家  

2000  

2005  

增长率/%  

    年份  

国家  

2000  

2005  

增长率/%  

美国  

6200   

6493   

4.7   

英国  

494   

948   

91.9   

西班牙  

790   

2846   

260.3  

法国  

98   

722   

636.7   

俄罗斯  

2193   

917   

-58.2   

意大利  

600   

1125   

87.5   

德国  

1134   

1000   

-11.8   

日本  

280   

270   

-3.6   

加拿大  

733   

1041   

42.0   

澳大利亚  

50   

180   

260    

数据来源:2009世界指标发展数据库  

附表3               大萧条时期主要国家GDP             (单位:百万本币)  

   国家  

年份  

巴西  

印度  

意大利  

朝鲜  

墨西哥  

南非  

西班牙  

1925  

22  

26.6  

150  

1889  

4937  

537  

31.3  

1926  

23  

27.3  

160  

1914  

5154  

555  

31.1  

1927  

25  

26.9  

139  

1904  

4700  

580  

31.2  

1928  

28  

27.6  

140  

1891  

4729  

601  

31  

1929  

25  

28.2  

139  

1791  

4583  

599  

31.8  

1930  

22  

28.2  

125  

1517  

4399  

551  

31.5  

1931  

18  

27.7  

111  

1405  

3976  

497  

31.9  

1932  

18  

28.2  

107  

1440  

3021  

466  

32.9  

1933  

19  

28.9  

99.1  

1677  

3564  

531  

32.3  

附表3  续表         大萧条时期主要国家GDP             (单位:百万本币)  

     国家  

年份  

日本  

澳大利亚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1925  

16265  

1722  

55724  

67346  

4215  

931000  

…  

1926  

15975  

1659  

57179  

65472  

3947  

970000  

5146  

1927  

16293  

1729  

55968  

80466  

4134  

949000  

5561  

1928  

16506  

1739  

59879  

83964  

4166  

970000  

6050  

1929  

13735  

907  

63912  

51694  

4216  

1039000  

16894  

1930  

13493  

918  

62079  

49289  

4210  

912000  

16174  

1931  

13492  

819  

58372  

43913  

454  

764000  

14118  

1932  

14071  

847  

54584  

41760  

347  

585000  

12654  

1933  

14660  

898  

58453  

47375  

4046  

560000  

11811  

1934  

16293  

931  

57883  

52102  

4334  

656000  

13245  

1935  

16631  

952  

56416  

58653  

4496  

728000  

14279  

1936  

17157  

1002  

58535  

66226  

4633  

831000  

14912  

1937  

21220  

1032  

61956  

73167  

4834  

9113000  

16410  

1938  

21935  

1101  

61671  

81335  

4985  

854000  

16545  

1939  

22117  

1051  

61884  

81479  

5190  

913000  

17774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4        金融危机相关时期主要国家GDP统计数据[1]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家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中国  

19317.1   

22438.5   

26680.7   

32801.0   

44016.1   

48329.9   

澳大利亚  

6556.3   

7327.8   

7681.8   

8217.0   

10107.0   

7550.7   

巴西  

6637.6   

8824.7   

10679.6   

13142.0   

15728.4   

65262.5   

附表4  续表     金融危机相关时期主要国家GDP统计数据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家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加拿大  

9767.6   

11138.1   

12514.6   

13264.0   

15109.6   

12293.7   

法国  

20598.7   

21266.3   

22307.2   

25623.0   

28657.4   

24991.5   

德国  

27509.9   

27949.3   

29066.8   

32972.0   

36675.1   

30603.1   

印度  

6958.6   

8057.3   

9062.7   

11710.0   

12096.9   

11857.3   

意大利  

17244.5   

17625.2   

18447.5   

21075.0   

23138.9   

19878.4   

日本  

45848.8   

45339.7   

43401.3   

43767.0   

49237.6   

49928.5   

韩国  

6804.9   

7914.3   

8880.2   

9698.0   

9470.1   

7271.1   

墨西哥  

6834.9   

7676.9   

8391.8   

8934.0   

10881.3   

8271.9   

俄罗斯  

5917.4   

7645.0   

9869.4   

14292.0   

16765.9   

11636.5   

南非  

2164.4   

2420.6   

2549.9   

2776.0   

2771.9   

2433.2   

西班牙  

10396.3   

11246.4   

12239.9   

14292.0   

16117.7   

13972.3   

英国  

21320.8   

22015.9   

23450.2   

27278.0   

26740.9   

20070.5   

美国  

116792.0   

124165.1   

132018.2   

138112.0   

142646.0   

140027.4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附表5              大萧条时期工资或收入标准[2]         (制造业,1929=100)  

年份  

国家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中国  

89.13  

92.39  

90.22  

92.39  

100.00  

加拿大  

94.44  

95.03  

97.08  

98.56  

100.00  

法国  

70  

84  

85  

88  

100.00  

德国  

73  

76  

85  

97  

100.00  

意大利  

104  

112  

111  

102  

100.00  

日本  

   

96.23  

96.23  

98.11  

100.00  

俄罗斯  

56  

71  

78  

88  

100.00  

南非  

98  

98  

99  

99  

100.00  

英国  

103  

103  

101  

100  

100.00  

美国  

96.35  

97.21  

99.03  

99.54  

100.00  

附表5  续表1       大萧条时期工资或收入标准         (制造业,1929=100)  

年份  

国家  

1930  

1931  

1932  

1933  

中国  

90.22  

80.43  

82.61  

82.61  

加拿大  

88.74  

67.56  

50.94  

47.45  

法国  

107.00  

107.00  

104.00  

103.00  

德国  

92.00  

81.00  

67.00  

68.00  

附表5  续表2       大萧条时期工资或收入标准         (制造业,1929=100)  

年份  

国家  

1930  

1931  

1932  

1933  

印度  

94.71  

77.06  

77.50  

70.59  

意大利  

99.00  

92.00  

87.00  

84.00  

日本  

96.23  

92.45  

95.28  

96.23  

俄罗斯  

117.00  

141.00  

178.00  

196.00  

南非  

100.00  

96.97  

93.94  

94.95  

英国  

99.00  

98.00  

96.00  

95.00  

美国  

76.10  

75.33  

73.79  

73.02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6                2003-2007年制造业平均工资[3]          (单位:本币)  

    年份  

国家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中国  

1041.33  

1169.42  

1313.08  

1497.17  

1740.33  

 加拿大  

844.16  

860.24  

884.61  

904.4  

936.04  

 日本  

296.5  

293.1  

292.1  

299.6  

296.8  

 韩国  

201.8  

220.93  

238.76  

252.25  

268.8  

 墨西哥  

3752.6  

3887.4  

4140.3  

4422.6  

4689.2  

 俄罗斯  

5603  

6849  

8421  

10199  

12879  

 西班牙  

11.5  

12  

12.4  

12.9  

13.35  

 英国  

431  

437  

467  

477  

       494  

美国  

15.7  

16.2  

16.6  

16.8  

17.3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  

附表7              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失业率[4]             (单位:千/%)  

 国家  

德国  

英国  

美国  

   指标  

年份  

失业人数  

失业率  

失业人数   

失业率   

失业人数   

失业率   

1925  

682  

6.7  

1228  

7.9  

1453  

3.2  

1926  

2025  

18  

1385  

8.8  

801  

1.8  

1927  

1312  

8.8  

1109  

6.8  

1519  

3.3  

1928  

1391  

8.4  

1246  

7.5  

1982  

4.2  

1929  

1899  

13.1  

1240  

7.3  

1550  

3.2  

1930  

3076  

15.3  

1954  

11.2  

4340  

8.7  

1931  

4520  

23.3  

2647  

15.1  

8020  

15.9  

1932  

5575  

30.1  

2745  

15.6  

12830  

23.6  

1933  

4804  

26.3  

2512  

14.1  

12060  

24.9  

1934  

2718  

14.9  

2159  

11.9  

11340  

21.7  

附表7  续表1          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失业率          (单位:千/%)  

 国家  

德国  

英国  

美国  

   指标  

年份  

失业人数  

失业率  

失业人数   

失业率   

失业人数   

失业率   

1935  

2151  

11.6  

2036  

11  

10610  

20.1  

1936  

1593  

8.3  

1755  

9.4  

9030  

16.9  

1937  

912  

4.6  

1484  

7.8  

7700  

14.3  

1938  

429  

2.1  

1791  

9.3  

10390  

19  

1939  

119  

   1.2  

1514  

5.8  

9480  

17.2  

附表7  续表2         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失业率           (单位:千/%)  

国家  

加拿大  

日本  

澳大利亚  

   指标  

年份  

失业人数/千  

失业率/%  

失业人数/千  

失业率/%  

失业人数/千  

失业率/%  

1925  

157  

4.4  

…  

…  

154  

6.3  

1926  

108  

3.0  

…  

…  

121  

4.9  

1927  

67  

1.8  

…  

…  

105  

4.2  

1928  

65  

1.7  

   

   

158  

6.2  

1929  

116  

2.9  

369  

5.3  

171  

6.7  

1930  

371  

9.1  

432  

6.1  

250  

9.8  

1931  

481  

11.6  

409  

6.8  

419  

16.4  

1932  

826  

17.6  

486  

5.6  

517  

19.7  

1933  

741  

19.3  

373  

5  

514  

18.9  

1934  

631  

14.5  

356  

4.6  

441  

16  

1935  

625  

14.2  

338  

4.3  

394  

14  

1936  

571  

12.8  

295  

3.7  

310  

11  

1937  

411  

9.1  

237  

3  

249  

8.8  

1938  

522  

11.4  

266  

3.5  

243  

8.6  

1939  

529  

11.4  

        281  

3.1  

239  

8.5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8          2005-2009年主要国家失业率/就业人数      (单位:%/百万)  

             年份  

国家/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预测  

2009预测  

澳大利亚  

失业率  

5.05  

4.78  

4.38  

4.26  

6.84  

就业人数  

9.99  

10.19  

10.47  

10.71  

10.59  

加拿大  

失业率  

6.75  

6.3  

6.01  

6.16  

8.43  

就业人数  

16.17  

16.49  

16.87  

17.12  

16.75  

附表8  续表      2005-2009年主要国家失业率/就业人数    (单位:%/百万)  

             年份  

国家/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预测  

2009预测  

法国  

失业率  

9.28  

9.23  

8.28  

7.79  

9.61  

就业人数  

25.12  

25.36  

25.78  

25.92  

25.47  

德国  

失业率  

10.61  

9.83  

8.38  

7.3  

8.96  

就业人数  

38.76  

39.02  

39.69  

40.26  

40.1  

意大利  

失业率  

7.73  

6.8  

6.13  

6.75  

8.9  

就业人数  

22.56  

22.99  

23.21  

23.4  

23  

日本  

失业率  

4.43  

4.13  

3.85  

3.99  

4.6  

就业人数  

63.56  

63.82  

64.12  

63.85  

63.11  

韩国  

失业率  

3.73  

3.47  

3.25  

3.2  

3.77  

就业人数  

22.86  

23.15  

23.43  

23.72  

24.01  

西班牙  

失业率  

19.27  

20.02  

20.63  

20.47  

19.75  

就业人数  

43.4  

44.09  

44.88  

45.62  

46.19  

英国  

失业率  

4.79  

5.39  

5.4  

5.55  

7.44  

就业人数  

28.77  

29.03  

29.22  

29.44  

28.95  

美国  

失业率  

5.08  

4.62  

4.63  

5.81  

8.87  

就业人数  

141.71  

144.42  

146.05  

145.37  

141.66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附表9             1925年-1933年货物进口总额         (单位:百万本币)  

年份  

国家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中国  

1477  

1752  

1578  

1863  

2031  

2143  

2142  

1799  

1481  

澳大利亚  

133  

137  

149  

134  

130  

119  

62  

51  

65  

加拿大  

890  

1008  

1087  

1222  

1299  

1008  

628  

453  

401  

法国  

44095  

59598  

53050  

53436  

58221  

52511  

42206  

29808  

28431  

德国  

12429  

9984  

14114  

13931  

13359  

10349  

6713  

4653  

4199  

印度  

2361  

2048  

2615  

2634  

2497  

865  

1351  

1366  

1181  

意大利  

26200  

25879  

20375  

21920  

21303  

17347  

11643  

8268  

7432  

日本  

3106  

2918  

2712  

2745  

2765  

2005  

1686  

1936  

2464  

朝鲜  

340  

372  

383  

414  

432  

367  

270  

320  

404  

墨西哥  

391  

381  

346  

358  

382  

350  

217  

181  

244  

俄罗斯  

567  

593  

560  

741  

691  

830  

807  

552  

273  

南非  

66  

70  

69  

74  

78  

63  

52  

34  

49  

西班牙  

3364  

2679  

2696  

3028  

729  

571  

391  

365  

368  

英国  

1321  

1241  

1218  

1196  

1221  

1044  

861  

702  

675  

美国  

4292  

4501  

4240  

4159  

4463  

3104  

2199  

1342  

1510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10                2003-2007年货物进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家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中国  

4128.4  

5612  

6600  

7916  

9560  

澳大利亚  

886.18  

1094  

1253  

1396  

1653  

巴西  

506.65  

664  

776  

885  

1266  

加拿大  

2456.18  

2799  

3214  

3573  

3896  

法国  

3883.73  

4709  

5041  

5334  

6152  

德国  

6016.64  

7157  

7771  

9102  

10586  

印度  

697.43  

991  

1394  

1744  

2166  

意大利  

2890.17  

3553  

3848  

4361  

5045  

日本  

3829.59  

4545  

5149  

5775  

6211  

韩国  

1787.84  

2245  

2612  

3093  

3568  

墨西哥  

1789.90  

2066.00  

2325.00  

2682.00  

2963.00  

俄罗斯  

744.96  

974  

1253  

1639  

2234  

西班牙  

2000.88  

2583  

2888  

3188  

3726  

英国  

3882.82  

4706  

5137  

6008  

6196  

美国  

13056.48  

15257.00  

17351.00  

19196.00  

20204  

数据来源:《2009国际统计年鉴》  

附表11             1925年-1933年货物出口总额          (单位:百万本币)  

    年份  

国家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中国  

1210  

1347  

1431  

1545  

1582  

1394  

1417  

768  

612  

澳大利亚  

161  

144  

133  

138  

139  

98  

90  

96  

98  

加拿大  

1252  

1277  

1231  

1364  

1178  

883  

600  

498  

535  

法国  

45755  

59678  

54925  

51375  

50139  

30436  

19705  

18474  

17850  

德国  

9284  

10415  

10801  

12055  

13486  

12036  

9592  

5741  

4872  

印度  

3868  

3111  

3303  

3392  

3190  

2290  

1661  

1396  

1583  

意大利  

18170  

8043  

9160  

10950  

14767  

12119  

10210  

6812  

5991  

日本  

2670  

2414  

2383  

2400  

2604  

1871  

1480  

1802  

2351  

朝鲜  

342  

363  

359  

366  

346  

267  

262  

311  

369  

墨西哥  

682  

692  

634  

592  

591  

459  

400  

305  

365  

俄罗斯  

453  

552  

633  

621  

724  

813  

636  

451  

389  

南非  

46  

38  

48  

49  

47  

36  

20  

20  

25  

西班牙  

2297  

2249  

2148  

2518  

2506  

3250  

2525  

1757  

1488  

英国  

773  

653  

709  

724  

725  

571  

391  

365  

368  

美国  

5009  

4901  

4941  

5215  

5324  

3897  

2451  

1625  

1694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12             2000年-2007年货物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家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中国  

4382  

5933  

7619.53  

9689.35  

12177.76  

澳大利亚  

703.00  

866  

1060.972  

1234.374  

1413.172  

巴西  

731.00  

965  

1185.29  

1378.07  

1606.49  

加拿大  

2727.00  

3165  

3600.87  

3882.27  

4189.74  

法国  

3920.00  

4521  

4634.28  

4958.678  

5533.982  

德国  

7516.00  

9099  

9709.145  

11081.07  

13264.11  

印度  

571.00  

756  

996.196  

1208.61  

1453.25  

意大利  

2993.00  

3538  

3731.347  

4168.754  

4915.066  

日本  

4718.00  

5657  

5949.05  

6470.062  

7127.69  

韩国  

1938.00  

2538  

2844.19  

3254.65  

3714.89  

墨西哥  

1654.00  

1880.00  

2142.07  

2499.61  

2719.90  

俄罗斯  

1359.00  

1832  

2437.98  

3039.26  

3551.75  

南非  

365.00  

460  

516.257  

581.751  

697.878  

西班牙  

1561.00  

1826  

1926.444  

2137.168  

2410.18  

英国  

3056.00  

3475  

3844.771  

4486.531  

4378.075  

美国  

7248.00  

8188.00  

9042.89  

10366.35  

11624.79  

数据来源:《2009国际统计年鉴》  

   

附表13             1925年-1933年储备变动               (单位:百万本币)  

        年份  

国家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中国  

-824  

-534  

-521  

-821  

-398  

澳大利亚  

-23.9  

4.2  

25.2  

-22.3  

7.5  

加拿大  

19.9  

-38  

7  

-49  

-37  

德国  

90  

-568  

-452  

931  

-165  

印度  

-349  

-194  

-181  

-212  

-142  

意大利  

-108  

-1391  

-5543  

1047  

753  

日本  

-87.2  

-54.2  

-80.4  

-69.3  

143.3  

朝鲜  

-14  

-591  

-57  

-453  

-275  

英国  

8  

-11  

-3  

13  

15  

美国  

100  

-93  

133  

238  

-143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13  续表1          1925年-1933年储备变动          (单位:百万本币)  

        年份  

国家  

1930  

1931  

1932  

1933  

中国  

-546  

-250  

-627  

-536  

澳大利亚  

39.4  

4.8  

-2.9  

-11.4  

加拿大  

-38  

-33  

-3  

-6  

德国  

-120  

-1653  

-256  

-447  

印度  

-128  

-580  

-655  

-570  

意大利  

746  

1839  

652  

-253  

日本  

-395.7  

-416.7  

-78.8  

-81.8  

朝鲜  

-315  

-1237  

-1243  

-1465  

英国  

-5  

35  

-18  

-191  

美国  

-310  

133  

-53  

131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14   2004-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国际储备(不含黄金)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别  

2004  

2005  

2006  

2007  

中国  

6145.00  

8215.10  

10663.40  

15282.50  

澳大利亚  

322.76[5]  

419.40  

528.21  

242.37  

巴西  

527.40  

535.70  

851.48  

1794.31  

加拿大  

344.30  

329.60  

331.98  

393.14  

法国  

353.10  

277.50  

402.87  

435.87  

德国  

488.20  

451.30  

377.19  

407.68  

印度  

1265.90  

1319.00  

1701.87  

2665.53  

意大利  

278.60  

255.10  

244.13  

273.19  

日本  

8338.9  

8341.2  

8749.36  

9483.56  

韩国  

1990  

2102.8  

2383.88  

2617.71  

墨西哥  

641.4  

740.4  

754.477  

863.094  

俄罗斯  

1208.1  

1758.6  

2952.77  

4655.04  

南非  

131.4  

185.8  

227.201  

292.342  

西班牙  

123.9  

96.8  

100.882  

107.92  

英国  

399.4  

384.6  

388.886  

474.978  

美国  

758.9  

540.7  

409.435  

458.038  

数据来源:《2009国际统计年鉴》  

附表15               1925-1933年消费者物价指数[6]            (1929=100)  

       年份  

国家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中国  

106.38  

96.81  

98.94  

103.19  

100.00  

澳大利亚  

96.40  

97.30  

97.30  

99.10  

100.00  

巴西  

96.56  

99.62  

102.29  

100.76  

100.00  

法国  

69  

90  

94  

94  

100.00  

德国  

91  

92  

96  

99  

100.00  

印度  

104.14  

104.14  

103.45  

98.62  

100.00  

意大利  

83.08  

89.23  

81.45  

75.38  

100.00  

日本  

119.78  

109.89  

103.3  

101.1  

100.00  

南非  

98.33  

99.17  

100  

100  

100.00  

西班牙  

104  

103  

104  

97  

100.00  

英国  

107  

105  

102  

101  

100.00  

美国  

102.31  

102.89  

101.16  

100  

100.00  

附表15  续表           1925-1933年消费者物价指数[7]          (1929=100)  

       年份  

国家  

1930  

1931  

1932  

1933  

中国  

87.23  

78.72  

77.66  

81.91  

澳大利亚  

100.00  

91.89  

96.06  

95.92  

巴西  

90.84  

96.64  

100.43  

99.13  

法国  

101.00  

97.00  

88.00  

85.00  

德国  

96.00  

88.00  

78.00  

77.00  

印度  

91.72  

73.79  

73.10  

68.28  

意大利  

74.62  

66.92  

65.38  

61.54  

日本  

81.99  

73.54  

71.85  

67.62  

南非  

95.00  

88.30  

85.00  

82.50  

西班牙  

103.00  

107.00  

103.00  

100.00  

英国  

96.00  

90.00  

88.00  

85.00  

美国  

97.11  

91.67  

89.61  

94.93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16             2004-2008年消费者物价指数[8]           (2000=100)  

     年份  

国别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中国  

105.06  

106.97  

108.54  

113.71  

120.37  

澳大利亚  

113.08  

116.10  

120.21  

123.01  

128.37  

巴西  

141.73  

151.49  

157.85  

163.59  

172.87  

加拿大  

109.70  

112.14  

114.41  

116.84  

119.62  

附表16  续表          2004-2008年消费者物价指数[9]         (2000=100)  

     年份  

国别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法国  

108.49  

110.55  

112.66  

114.47  

118.09  

德国  

106.22  

108.26  

110.19  

112.70  

115.80  

印度  

116.59  

121.54  

129.05  

137.27  

148.73  

意大利  

110.40  

112.84  

115.34  

117.69  

121.81  

日本  

98.14  

97.85  

98.14  

98.14  

99.51  

韩国  

114.68  

117.83  

120.48  

123.53  

129.3  

墨西哥  

122.28  

127.15  

131.77  

136.99  

144.01  

俄罗斯  

177.25  

199.74  

219.07  

238.8  

272.51  

南非  

123.8  

128  

134  

143.5  

160.01  

西班牙  

113.17  

117  

121.17  

124.62  

129.76  

英国  

105.26  

107.41  

109.88  

112.46  

116.54  

美国  

109.71  

113.42  

117.07  

120.42  

124.99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统计数据库和IMF2009报告  

附表17            1925-1933年货币流通量[10]           (单位:百万本币)  

  年份  

国家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中国  

   

229  

262  

309  

350  

413  

393  

452  

535  

澳大利亚  

55.1  

57  

59.9  

60.3  

59.2  

55.4  

61.7  

60.8  

60.1  

巴西  

2707  

2589  

3005  

3379  

3391  

2842  

2942  

3238  

3037  

加拿大  

199  

213  

216  

218  

213  

188  

187  

171  

177  

法国  

44071  

53420  

53490  

60061  

64647  

72119  

79033  

82139  

83065  

德国  

4627  

5081  

5470  

5653  

5635  

5409  

5389  

4163  

4220  

印度  

1799  

1656  

1770  

1847  

1718  

1544  

1731  

1581  

1628  

意大利  

21450  

20134  

18776  

17456  

16864  

15681  

14295  

13672  

13243  

朝鲜  

121  

111  

125  

132  

119  

91  

101  

125  

148  

墨西哥  

353  

406  

378  

478  

495  

508  

188  

187  

218  

南非  

8.0  

7.9  

8.7  

11  

11  

9.4  

9  

9.7  

13  

西班牙  

4440  

4339  

4202  

4397  

4458  

4767  

4993  

4834  

4825  

英国  

384  

376  

375  

372  

362  

359  

355  

360  

371  

美国  

4815  

4885  

4851  

4797  

4746  

4522  

4802  

5695  

5721  

数据来源:《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附表18                    2003-2007货币供给             (单位:亿本币)  

     年份  

国家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中国  

223553.00  

254107.00  

298380.10  

346091.50  

407109.15  

澳大利亚  

6058.00  

…  

7306.79  

8401.00  

10912.30  

巴西  

4521.00  

4730.00  

11601.11  

13788.95  

16351.66  

加拿大  

8118.00  

8950.00  

20873.04  

23508.38  

17550.71  

印度  

176430.00  

237000.00  

238078.95  

289615.75  

255178.50  

附表18   续表             2003-2007货币供给             (单位:亿本币)  

     年份  

国家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朝鲜  

5535833.00  

5500000.00  

5668591.64  

5918181.22  

5937828.99  

墨西哥  

19669.00  

21600.00  

23378.92  

25978.00  

29550.66  

俄罗斯  

39621.00  

53000.00  

72211.18  

101467.32  

146279.00  

南非  

7777.00  

9140.00  

9371.28  

11356.84  

13645.52  

美国  

74222.00  

76800.00  

93809.81  

102335.23  

114777.05  

数据来源:《2009国际统计年鉴》  



[①]引自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赛尔.新美国经济史第2版(下)——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P581  

[②]何帆,张明.美国次贷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20)  



[1] 2004至2007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2008和2009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为IMF预测值。  

[2]中国指中国台湾;印度采用农业数据;加拿大(农场工资率一般指数)和墨西哥(固定最低月工资率)采用农业中的货币工资;美国采用制造业的平均小时工资;法国指巴黎和外省所有行业小时工资未加权平均数;德国指周工资数;意大利指工业和运输业男性日工资;俄罗斯指成年男性的周工资或月工资;英国指基本周工资,6月和12月的平均。  

[3]日本为千日元,韩国为万韩元①中国、墨西哥、俄罗斯、为每月平均工资。②加拿大、英国为周平均工资。③西班牙为每小时平均工资④中国数据位国有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其它所有制单位职工数据。  

[4] 加拿大统计口径是指没有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的人数;美国指所有16周岁和16周岁以上的失业人数;德国数据1929年指参加工会的失业人数,之后指登记失业者月均人数;英国指登记失业者月均人数,百分比数据来自国民保险体系;澳大利亚估计数每年截止于 6月30日 。  

[5] 澳大利亚2004年数据采用2003年数据代替,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  

[6] 澳大利亚每年结束于 6月30日 ;日本为东京零售价格;中国采用台湾数据;印度采用孟买数据。  

[7] 澳大利亚每年结束于 6月30日 ;日本为东京零售价格;中国采用台湾数据;印度采用孟买数据。  

[8] 印度①指产业工人,西班牙②(2001=100),美国③城市消费者,意大利④不包括烟草  

[9] 印度①指产业工人,西班牙②(2001=100),美国③城市消费者,意大利④不包括烟草  

[10] 南非指银行钞票总额;中国不包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通量;印度指钞票流通数量;日本指政府银行,国民银行,横滨正金银行和日本银行发行钞票;朝鲜指朝鲜银行钞票发行总数;法国是52周平均数;英国是13个四周的周平均流通量的平均数

[1] 2004至2007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2008和2009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为IMF预测值。  

[1]中国指中国台湾;印度采用农业数据;加拿大(农场工资率一般指数)和墨西哥(固定最低月工资率)采用农业中的货币工资;美国采用制造业的平均小时工资;法国指巴黎和外省所有行业小时工资未加权平均数;德国指周工资数;意大利指工业和运输业男性日工资;俄罗斯指成年男性的周工资或月工资;英国指基本周工资,6月和12月的平均。  

[1]日本为千日元,韩国为万韩元①中国、墨西哥、俄罗斯、为每月平均工资。②加拿大、英国为周平均工资。③西班牙为每小时平均工资④中国数据位国有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和其它所有制单位职工数据。  

[1] 加拿大统计口径是指没有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的人数;美国指所有16周岁和16周岁以上的失业人数;德国数据1929年指参加工会的失业人数,之后指登记失业者月均人数;英国指登记失业者月均人数,百分比数据来自国民保险体系;澳大利亚估计数每年截止于 6月30日 。  

[1] 澳大利亚2004年数据采用2003年数据代替,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  

[1] 澳大利亚每年结束于 6月30日 ;日本为东京零售价格;中国采用台湾数据;印度采用孟买数据。  

[1] 澳大利亚每年结束于 6月30日 ;日本为东京零售价格;中国采用台湾数据;印度采用孟买数据。  

[1] 印度①指产业工人,西班牙②(2001=100),美国③城市消费者,意大利④不包括烟草  

[1] 印度①指产业工人,西班牙②(2001=100),美国③城市消费者,意大利④不包括烟草  

[1] 南非指银行钞票总额;中国不包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通量;印度指钞票流通数量;日本指政府银行,国民银行,横滨正金银行和日本银行发行钞票;朝鲜指朝鲜银行钞票发行总数;法国是52周平均数;英国是13个四周的周平均流通量的平均数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8.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9.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10.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