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在经历了许多天的跌宕起伏之后,希腊内阁通过了总额为33亿欧元的新财政紧缩措施。当地时间13日凌晨时分,希腊议会终于以199票赞成、7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该项措施。
根据该协议,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向希腊提供1300亿欧元的新救援贷款。作为条件,希腊政府要做到将私营部门的最低工资标准降低22%、年内减少32亿欧元政府开支并在2015年之前裁减15万名公务员等。
在议会表决时,组成联合政府的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PASOK)、新民主党(New Democracy)共有43名议员对议案投了反对票,这些议员随后被开除出各自的议会党团。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认为,那些不能担当"历史责任"的成员应当离开内阁。"一场混乱的拖延将使我国陷入绝境,将造成不能控制的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
帕潘德里欧希望希腊保留还债能力,并且留在欧元区。但他有一个难题,自己的45人内阁是由三个长期争执的不同党派成员组成,又缺少职业政客和专业人员,如其中规模最小的人民东正教阵线(LAOS)领袖卡拉扎菲利斯是个前健美先生和电视台老板。就连卡氏也指出帕潘德里欧应当起用更多的专业人员任职内阁。
随着四月份换届选举的临近,希腊国内各党的支持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年前选票最多的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持率降至8%。反对紧缩措施的左翼党派支持率正在上升。萨马拉斯领导的新民主党支持率目前最高。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极端民粹主义党派的支持率也在上升,如金色黎明党,以袭击移民闻名,得到了3%的支持率。
"三驾马车"(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相信希腊将贯彻新的紧缩措施,因为希腊还在沿用之前的一些措施,例如国有财产私有化以及职业自由化。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两年多来,希腊承诺的每一项紧缩和改革措施都没有落到实处。往往在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拨款前,希腊议会都忙着通过紧缩措施。而一旦贷款到手,立刻天下太平,紧缩措施落实问题就乏人问津了。
由于政府通过财政紧缩将影响民众的福利,希腊警察和示威者在首都雅典的街头爆发了冲突,大约10万名示威者走上首都雅典街头。根据希腊媒体12日发布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目前48%的希腊人宁愿国家违约也不愿接受痛苦的紧缩措施,38%的希腊人支持实施紧缩措施。
希腊是否要继续留在欧元区?德拉克马的阴影逐渐笼罩着这个国家。
希腊媒体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70%的希腊民众希望该国留在欧元区之内。然而继续采取紧缩措施的前景并不乐观。希腊已连续四年经济衰退,失业率达到22%,48%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2011年11万余间商家倒闭。希腊的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60%。
在欧元区内部,把希腊驱逐出欧元区的话题不再是禁忌。而此次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第二轮救援贷款条件问题上寸步不让的强硬态度应该令希腊明白:它的机会不多了。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希腊央行行长普罗沃普洛斯表示,假如希腊重新使用德拉克马,这将是一场灾难,他警告称,此举将意味着该国货币将贬值60%-70%。
德拉克马不仅代表了迅速的贫穷,也象征着退到过去。对于很多希腊人来说,离开欧元区意味着在欧洲被孤立,这种处境将使他们更加不知所措。(编译 桃桃)
屈宏斌:中国何来过度投资?
·尽管投资占GDP比重很高,但仍低于国内储蓄占GDP比重
·尽管近期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但铁路网络仍不及美国1880年的水平
·平均劳动力资本存量不及韩国的20%,此时担忧收益递减还为时过早
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已经过度投资,因此无法再依赖投资来维持其经济增长。但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确实,在过去三十年中投资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1980年代的36%上升至1990年代的39%,2000年后更是增至50.5%。
过去三十年中,固定资产投资以平均同比22%的增速扩张。因此,2011年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由1980年的28.8%上升至46%左右。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对增速未形成增值的土地购买,因此其占GDP比重甚至更高。
特别是近年来以投资为中心的刺激计划导致2009-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激增至近28%,投资占GDP比重跃升5个百分点。
城市化与工业化浪潮
过去三十年惊人的投资增长反映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率由1980年的19.3%激增至2011年的近51.2%。这意味着城市化率在过去三十年内年均增长近一个百分点。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需要增加相当于GDP5%左右的投资。
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基础设施的面貌发生巨变。
举几个例子:
2010及2011年平均年增5.5亿平米新建住房。
截至2010年,高速公路系统长度超过4百万公里,为1980年88.8万公里的四倍多。
2010年农村铁路网络长度达91,179公里,几乎为1980年53,300公里的两倍。
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收入增长推动过去的自行车王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制造业部门投资增速持续快于总投资增速(2008-09年金融危机时期除外)。
这使得2000-2011年的工业产出总值实现了10倍的增长以及出口总价7.6倍的增长(以美元当前价格计算)。以上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世界最大出口国。
高储蓄,高投资
中国的投资占GDP比重的确很高,但仍低于国内储蓄占GDP比重。中国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得益于由人口、社保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储蓄习惯以及缺乏投资渠道三大因素造成的高储蓄率。
储蓄要么投资于海外市场要么国内市场。在过去三十年内,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很小,部分原因是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以及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因此储蓄被用于支持国内投资的发展。
企业和政府是储蓄率高企的主要推动部门。我们估计2010年企业储蓄占GDP比重超过22%,几乎为1992年11.7%的两倍,政府储蓄占GDP比重同样如此(由1992年的4.4%上升至2010年的8%左右)。这些数据能够解释同期总储蓄率增长近90%的原因。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占GDP比重在1990年代末下降后仅略有上升。
自下而上:并无过度投资迹象
有人质疑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规模及可持续性。然而事实是中国的基础设施部门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铁路:尽管2011年底中国铁路系统可能突破99,000公里,但这仅相当于美国1870年代的规模。美国铁路系统尽管在20世纪下半叶扩张后回归理性,但在2009年仍超过226,000公里,为中国的两倍有余。事实上,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繁忙和最高效的铁路系统。其铁路网络占世界铁路总网络的6%左右,但运量占全球的24%。
地铁:中国超过500万人口有城市近100个,且该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但其中有80多个城市尚无地铁系统。中国现有及在建铁路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有限。上海及北京是例外,这两个城市拥有中国最先进的地铁系统。北京(358公里)得益于2008年奥运会,上海(420公里)得益于2010年世博会。上海目前取代伦敦成为世界上地铁最长的城市。但在人口超过2千万(纽约或伦敦约8百万)的北京和上海,地铁系统仍需进一步发展。事实上,北京市委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1,000公里,这意味着未来数年内至少投资3,600亿人民币。
高速公路:尽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尤其在内陆省份)的建设飞快,但整体而言中国的高速公路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即便在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公路密度也仅为每平方公里1公里,低于经合组织国家20%以上。内陆地区的差距则更大。
自上而下:仍需继续投资
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我们对中国的总资本存量规模、其与GDP的比率及平均劳动力资本作了的估计。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比,部分结果较为突出。
尽管过去三十年(1980-2010年)中国年均资本存量增速超过16%,但总量仍较低。据我们估计,中国的资本存量(按当前价格计算)于2010年底达到93.3万亿人民币,合13.8万亿美元,仅为美国资本存量(2010年底为44.7万亿美元)的30%。以200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我们估计2010年中国的资本存量为13.5万亿美元,远低于美国的41.3万亿美元和日本的14万亿美元。
尽管中国资本存量对GDP的比率有所提高,但并不显著高于美国。资本存量对GDP的比率在经历前二十年的下降后,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该比率在投资导向的一揽子刺激计划落实后显著增长。尽管近期中国的资本存量对GDP的比率有所回升,2010年接近于3,与美国相近,略低于韩国。
回顾历史,中国的资本存量对GDP的比率在过去三十年内的发展轨迹与美国1950-70年代极为相似,当时美国经济年均增速为4%,高于其3.5%的长期增速。
中国人均平均劳动力资本存量极低。2010年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为1万美元左右,不足美国的8%,为韩国的17%左右。中国平均劳动力资本存量与美国的差距更大,仅相当于美国的6%和韩国的15%。
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并未过度投资。事实上,中国的资本存量无论以总规模和(或)人均/平均劳动力计算均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换言之,中国需要更多的投资而非减少投资。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资本回报率高于其他国家。中国1979-92年资本实际回报率平均为25%,1993-05年为20%左右(白重恩,2006)。此外,如果将库存考虑在内并剔除住宅建设及税收的影响,2003年资本回报率从1990年代的个位数提高至11-12%左右。
近期以基础建设为中心的投资加快可能导致资本回报率有所回落。但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基础设施项目的特性是由公共部门投资且回报周期较长。在我们看来,目前担忧资本收益递减还为时过早。
政策含义
因此我们认为既然并无过度投资之虑,投资将在支撑经济增长和应对外需疲软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2012年1月31日由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政府将进行政策微调并提高政策的灵活性,以“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抓紧布局、有序推进新的国家重点项目,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显然,尽管通胀1月出现季节性反弹,但已不再是中国政府优先关注的问题,而投资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受到持续紧缩的房地产政策影响,私人房产投资可能进一步减速。中国政府有多个选择来抵消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同时防止过度刺激投资增长:
1、对投资管制的放松,允许私人投资涉足更多行业。国务院已于2010年5月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首次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的重要性。我们认为目前是出台更多实质性的措施来促进个人投资的时机。根据温总理的讲话,我们预计最快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出台细则。
2、加快保障房的建设。2012年目标规模已从2011年的1,000万套下降到700万套。大量的在建保障房建设将继续缓冲私人投资增速的下降。如有必要,中国政府仍可加码保障房建设,而融资并非大问题,譬如中央政府可以为此发行特别国债(而储蓄存款高达35万亿人民币)。
3、产业和区域发展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需要更多的投资。其中包括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西部开发的十二五计划以及振兴东北的十二五计划等。
所有这些,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确保今年投资实现将近20%的增长,实现8.5%左右的GDP增速,从而帮助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屈宏斌为汇丰银行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张旭州:人民币将会成为亚洲的锚货币
多次降息,然后果断多次加息,而后又迅速多次降息,泰国央行近几年来的货币政策恐怕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多变”的,而这些政策背后的导火索分别是金融危机、强劲复苏和洪灾。 多次降息,然后果断多次加息,而后又迅速多次降息,泰国央行近几年来的货币政策恐怕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多变”的,而这些政策背后的导火索分别是金融危机、强劲复苏和洪灾。
作为2008年泰国央行法案重大修正后的首位央行行长,果断执行货币政策的张旭州(Prasarn Trairatvorakul)日前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上任以来,他致力于让其领导的泰国央行更加透明、独立,基于共识,并加强和公众的沟通。
和亚洲的不少央行行长一样,张旭州寄望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升。他认为,亚洲不会有一体化的货币,而人民币未来将会成为“主要货币”,以及亚洲的“锚货币”。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末了,思维缜密、温文尔雅的张旭州为了表明自己的一部分中国血统,特意在名片上写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一眼望去,三个字不仅工整,还颇为隽秀。
“鹰派”货币政策?
第一财经日报:危机后,泰国央行被认为是全球最为鹰派的几大央行之一,到去年10月曾多次加息。但在去年11月30日和今年1月25日,又两次降息,直到3%。两次降息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洪灾?还是因为经济趋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张旭州:我可能并不认同我们是最鹰派央行之一这样的说法。但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一年半之前,我们的政策利率很低,仅为1.25%。当然这是事出有因,2008~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影响了泰国。因此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降低利率来应对危机,因此利率最低降至了1.25%。之后对于央行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将利率政策正常化。因为在2010年和2011年初,泰国经济增长强劲,如果再将利率维持在那么低的水平上,对于经济平衡并不利。因此央行决定逐步将利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与此同时,政策也意外地受到了洪灾的影响。我们预计,泰国经济将在2012年第三季度恢复到灾前水平。由于全球环境充满不确定性,考虑到通胀风险有限,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货币政策可以进一步为国内复苏提供支持。因此我们在最近的两次会议上将基准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到目前的3%。
日报:最新数据显示,泰国在2011年第四季度GDP收缩了9%,大大高于预期,在全球都疲弱增长的前提下,你如何看待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前景?
张旭州:最近的洪灾对泰国经济造成了比预期更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制造业。2011年第四季度洪灾的影响立竿见影。但始于2012年第一季度,洪灾影响开始减弱,经济复苏进程已经开始。我们预计明年初,各类生产都会逐渐恢复。我们对2012年经济增速的最新预测值为4.9%,2013年复苏动能将进一步提升,预计GDP将升至5.6%。
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与我们的中期趋势相一致,因为泰国的强劲基本面意味着泰国的长期增长轨迹依然完好无恙,但全球经济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这将会是泰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下行风险。
日报:你如何看待欧债危机的影响?泰国经济增长的70%都来自于出口。
张旭州:由于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并影响到核心国家,欧元区将会进入衰退。尽管美国经济有一些积极数据,但美国的经济复苏依然脆弱,公共债务等结构性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泰国央行认为,经济增速的风险趋于下行,主要来自于国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是的,我们70%依赖于出口,但我们对欧元区的出口仅占10%,低于对中国的11%左右,也低于对东盟的23%,和亚洲内出口的50%。所以如果从贸易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日报:但欧洲的危机可能会对全球产生系统性风险。而中国也会受到影响,或者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放缓增速。那么全球经济就会被拖累而放缓。
张旭州:是的,事实上我们对201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4.9%已经考虑到了欧元区危机的因素。
从泰国出口到欧洲的商品多数是生活必需品,受到的影响会更小一些。即使是工业产品,也通常都是必需的工业产品。因此,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影响也是有限的。原因有二:第一,我们刚才谈到了对欧元区出口份额较低,以及出口产品多为必需品;第二,我们的国内消费需求也可以作为缓冲。泰国的国内消费占GDP总额的65%,因此内需可以为经济放缓提供缓冲。
泰国在地理位置上能够很好地受益于亚洲经济增长。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崛起为亚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机遇。为了抓住这些机遇,泰国经济将不得不进行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劳动力和资本从“日落产业”流向“日出产业”。如果泰国能够成功转型,将会在区域内出口更多高科技产品,成为区域内供应链的一部分,并享受更大范围的进口商品。
从核心通胀到整体通胀
日报:我注意到,泰国央行历任行长的任期长短差距很大,最短的一年不到,而最长的可以达十年之久。原因何在呢?
张旭州:泰国央行的设置与英格兰银行类似,央行行长的人选一般由财政部提名,行长的任命和换届通常在法律上取决于执政政府的更迭,因此并不固定。
但泰国央行的法案在2008年有一次重大修正,第一次正式规定央行行长任期为5年,最长不超过2任,每次任期开始时的年龄不得超过60岁。与过去相比,央行行长的任命过程更加透明:政府通过提名委员会提名,执行过程是公开的,执行要求也比过去严格。希望在2008年的改革后,行长任期会更加稳定。
日报:在2008年的修正案之后,泰国央行新增了两项重要的职责,其一是建立了防范危机的机制,其二是建立了确保央行透明度和独立性的机制。
张旭州:是的,包含了很多变化。你提到的只是其中两点。此外还有对货币政策决策的改革。至此之后,货币政策不再是少数人的专断,而是由7个成员组成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决定。
日报:关于泰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你提议将通胀目标由核心通胀率改为整体通胀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旭州:因为这更容易对公众作出解释,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更相关。核心通胀率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十年前我们决定使用核心通胀率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两者的价格波动太大,我们不想在短期内对货币政策作出太大变动。所以我们选择了核心通胀率。但十年过去了,人们对于通胀目标越来越熟悉,我认为是时候让货币政策委员会转向整体通胀率了。
这一转变并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政策方式。整体通胀率确实要比核心通胀率波动更大,波动甚至高出一倍,但在这份提案中,我们也建议,与其使用季度平均价格数据,不如使用年度平均价格。换句话说,是用全年平均价格来替代季度平均价格,就能产生更加平稳的平均价格数据。从统计学上说,四个季度的移动平均值要比单个季度的平均值更加稳定。
日报:这是否意味着泰国央行对通胀的容忍度增加了?我注意到通胀目标从原先的0.5%~3%放宽到了1.5%~4.5%,通胀目标范围有所放宽。
张旭州:我认为更相关的问题是,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中间值,而非范围。过去我们的通胀目标是0.5%~3%,但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上限,以3%为目标。现在我们说1.5%~4.5%,我们的官方目标是3%,置信区间是1.5个百分点。这一变动的目标是让公众明白,我们的目标是3%,从而更好把握货币政策走向,也可以让货币政策更加稳定。
日报:你们是否建立了应对危机的工具或机制,如宏观审慎或金融稳定方面的专门委员会,正如美国和英国在危机后那样?
张旭州:没有。我们只是让整个程序变得比过去更加清晰。对于危机,第一层防御来自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例如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责任和管理层质量等。还有第二层次的防御机制,如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等。自然,中央银行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应对危机的措施。
亚洲不会货币一体化
日报:在亚洲,我们没有单一货币联盟,没有成形的AMF,但有一个比EFSF更加强劲的清迈多边协议(CMIM)。
张旭州:我认为我们的机制更好。当多个国家绑在一起的时候,降低了汇率风险,但增加了信用风险。而欧洲的问题在于信用风险而并不在于货币。但货币联盟剥夺了成员国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即汇率。对于亚洲而言,货币联盟是不现实的。清迈多边协议,作为IMF和各国自身金融安全网的补充,可以来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日报:长期来看,你是否认为亚洲会走货币一体化的道路?
张旭州:不会是这样的模式,不会有单一货币联盟。
日报:也许这是因为欧洲现在正处在这样的处境中。但如果我们放眼未来呢?
张旭州:即使是在欧元区债务危机之前,很多亚洲的政策制定者们都认为,亚洲单一货币联盟是不现实的。更现实的可能性是,存在几种主要货币,而其他货币以此为参照。以东盟经济共同体为例,我们谈到过生产基础的一体化,市场商品和服务的一体化,我们在劳动力和资本方面都有交换,我们进行贸易,但没有人会提到单一货币。
日报:人民币在这一过程或机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张旭州:我会称之为“主要货币”。事实上,如果你看一下亚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变化,我们各国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预计未来会出现一些主要货币,无论是人民币还是日元,将会扮演“锚货币”的角色,作为其他货币的参考,因为我们依赖类似的供应链,亚洲的货币存在相关性。
日报:亚洲的“主要货币”与欧美之间的关系将会如何?
张旭州: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本质上说,展望未来,多数拥有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的货币将会比美元强劲,正如我们过去两年所观察到的那样。亚洲国家需要提高人均GDP,而升值可以帮助促进国内消费,平衡经济发展。
汉斯·辛恩:受灾国应休病假脱离欧元区
在持续的外部压力之下,那些遭到危机侵袭的欧元区国家终于放弃了长期以来的抵抗,开始忍痛削减财政预算。一方面大幅下调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削减公务员职位,希望能令新增债务的规模维持在一个可忍受的水平上。
但这些国家的竞争力——尤其是希腊和葡萄牙——却并未得到改善。最新的欧盟统计局数字显示:无论哪个受灾国家的自产商品价格指数(扣除GDP中的通货膨胀因素后)都没有出现向实质性贬值靠拢的趋势,而如果要重新树立竞争力优势的话就只能通过压低与其他欧元区国家竞争时的我方报价,也就是实质性贬值。也只有在真正实现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单位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才能转化为竞争力的提升。
毕竟,正是在引入欧元后廉价信贷大量涌入,随后引发价格通货膨胀才最终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竞争力下降,经常账户赤字膨胀和大量外债的积累。如今资本市场已不愿再去填补这些赤字缺口,因此价格应该逆向走低,但很显然,预料中的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2010年,某些欧元区危机国的通胀水平仅比同区竞争者低一点点。但最新的2011年第三季度欧盟统计局数字则展示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葡萄牙和希腊的价格水平在经历了一整年的救灾行动后依然维持原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价格水平甚至还分别略微上升了0.4%和0.3%。
只有爱尔兰继续在迅速贬值——从该国2006年地产泡沫爆破之后就是如此,至今相对价格已经下跌了2.2%。从整体上看,在经历了五年调整后爱尔兰相对于其他欧元区竞争者来说价格已经便宜了总共15%。
这一内部贬值进程是有所回报的:爱尔兰在2008年时的经常账户赤字相当于GDP的5.6%,而欧盟委员会预计该国会在2011年实现相当于GDP0.7%的盈余。没错,考虑到爱尔兰可以自己印刷货币来偿还那些利率只有1%的外债,上述大部分成果都仅仅是缓解了债务偿付问题。但爱尔兰的大宗贸易盈余确实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爱尔兰所实现的逆转大部分都归功于其高效的出口部门——这些部门的支持者们有能力促成政治上的转向。相反希腊国内进口部门的游说力量却极为强大。正如希腊经济部长米哈利斯·赫里索希季斯(MichalisChrysochoidis)所说,这都要怪欧盟实施的补贴政策,搞得企业家们都跑到进口部门去挣快钱了。
如今这些进口商已经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壁垒来抵制任何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政策,即便降低价格——并因此将希腊的需求从外部转向内部产品同时扶助旅游业发展——才是让希腊经济重回正轨的唯一方法。由于希腊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例比爱尔兰高三倍,希腊的价格水平也必须下跌一半才能取得爱尔兰那样的成就。但谁也不相信希腊能在避免大规模社会动乱——说不定还会濒临内战边缘——的情况下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实现这一点。
而且阻止实质性贬值的不仅仅是进口商,工会也在抵制必要的工资削减,虽然债务总额依然不变,但无论公私债务人都害怕国家破产预期会令自己的资产和收益估值降低。由此可见,情况相当棘手。
许多人都认为债务缓解以及债务社会化才是唯一出路。但其实这类手段早就实施了。最近签订的协议减免了希腊2370亿欧元(折合3160亿美元)的债务,比希腊约1800亿欧元的净国民收入还高出30%。但这类援助仅仅是巩固了那些错误的价格——以及随之产生的国家竞争力低下状况。这些债务会像一个肿瘤一样重新滋长起来,一天比一天更大,同时还会腐蚀那些稳健欧元区国家的资信可靠度。
如果出现这个情况的话,欧元将最终走向崩溃。只有降低价格才能创造经常账户盈余并令这些受灾国家得以偿还自身外债。而欧洲如今也是时候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了。
那些不愿意自己行动起来降低价格的受灾国家应该获得一个暂时脱离欧元区以削减价格和债务的机会。换句话说,他们应该放一个欧元意义上的离岗病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Rogoff)建议的那样。
在随之而来的金融风暴逐渐散去之后,阳光将很快重新普照大地。那些债权国可能要承担因债务减免而带来的巨大损失,但相对于把那些受灾国留在欧元区内的做法,前者最终获得的好处会更多,因为这些受灾国通过脱离而实现的繁荣才是重新追回所有资产的唯一机会。
汉斯·沃纳·辛恩,慕尼黑大学经济与公共财政学教授,德国经济信息研究所主席
张捷:资本开放路径图、世行报告与欧洲LTRO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领衔的课题组撰写的一份《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报告正式公布,同时世界银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指摘中国国有企业行为,遭到独立学者抗议,抗议者杜建国表示:银行不能私有化,国企不能私有化,华尔街都是骗子,世行报告是对中国经济的毒药。在这两个事件发生后我们看到欧洲央行第二轮LTRO开始了。
2012年2月29日据MarketWatch报道,欧洲央行周三宣布的第二轮三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总规模5295亿欧元(7134亿美元),共800家银行竞标。再融资规模高于接受彭博和路透调查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的约5000亿欧元。根据LTRO相关规定,银行当时可使用抵押品以1%的固定再融资利率获得欧洲央行的贷款。在此之前2011年12月的第一轮LTRO为4892亿欧元,共523家银行竞标。把两轮LTRO合并计算,欧洲央行共计LTRO上万亿欧元,折合美元约14000亿,规模与美联储的两轮量化宽松是相当的,而且LTRO与之类似也是一种定向宽松,哪一个银行向欧洲央行可以融资就是有选择的,这个选择怎么样也不够透明,例如希腊的银行就有特别的待遇。
下面详细解读一下LTRO。LTRO的英文全文是Long Term Refinance Operation,即长期再融资操作。它为什么重要呢?因为首先可以压低欧洲债务深重国家的国债收益率,降低它们的借贷成本。欧洲央行这一向银行系统注资的工具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套利交易渠道,本质上就是银行从欧洲央行以极低的利率(1%)贷款,然后可以用这笔钱购买主权国家的债券,赚取息差。举例来说,你今天购买3年期意大利国债,其最新收益率约3.06%,你就可以赚2.06%。去年12月21日的首轮LTRO,就使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短期国债收益率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货币供应数据显示,第一轮LTRO还扭转了欧元区1月份的信贷紧缩。
欧洲央行的LTRO就是变相的印钞。依据1992年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欧盟的立盟性法规,欧洲央行不能直接购买各国的国债,只能打擦边球。再融资操作让欧洲央行成为中间人,欧洲央行出钱(其实是印钱),银行拿到钱后购买国债,然后再把国债返还给欧洲央行当贷款抵押。这些国债最终还是回到欧洲央行的手里,欧央行其实“买了”国债,但它没有违法。这和美国的盖特纳与伯南克采取的手段是一样一样的。
虽然再融资操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能把债务问题推后。所有的印钞为了不出现通胀让本国社会承担,必然是需要将所印钞的货币变成资产,也就是要用这些货币购买到资产,我们看到这一次欧洲印钞上万亿美元,美联储前面的量化宽松也印钞16000亿美元,这些货币经过金融衍生以后就是十万亿美元以上的规模,而放眼全球,哪里有十万亿美元以上规模的资产可以被购买呢?西方世界的资产都已经私有化,都是有主人的,而亚非拉其他国家的资产也是被西方控制的或者是私人的,唯一一块可以想象的十万亿美元以上的资产就是中国的央企啊!想明白这一点大家就可以知道西方的各种舆论和机构都把眼球盯住了中国央企,都为中国所谓的深化改革“开药方”了,中国与世界相比还是一个弱小的乌鸦,周边的一大群狐狸已经盯住了乌鸦嘴里的奶酪了,正以各种方式让乌鸦唱歌呢!
相比海外发达国家的印钞,中国央行把流动性收紧到了历史高位,中国的资金非常紧缺,想一下如果此时央企私有化,中国国内可会有足够的货币购买这些资产?按照货币数量理论的费雪方程式,MV=PT,央企的私有化增加了资本市场几十万亿的T,我们没有足够的货币的情况下价格P会是怎样?此时我们还看到央行要开放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央行名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报告将资本账户开放步骤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短期安排为1-3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本身较为稳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中期安排3-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安排5-10年,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替代数量型管制。
在世界金融危机流动性泛滥的时候,让海外印钞的货币流动性进来,这些货币以外汇的形式卖给央行后换成人民币购买我们的央企资产,然后我们的央行又剩下一大堆冗余的外汇储备只能再买西方的债券拿着西方的欠条,中国就将再一次的被彻底掠夺。西方印钞再融资的LTRO推后了危机的发生,就是在等着中国资产出售的盛宴的到来以此摆脱危机,欧洲央行LTRO的时间是三年,而我们资本市场开放的短期目标和开放外资直接投资的时间正好是1-3年。而且中国的资本开放是先开放外资购买国内资产,西方印钞换取中国资产将更为方便。
在世界印钞的模式下,一切的货币持有者都要贬值受到损失,唯有持有资产可以避免,中国老百姓的福利需要政府来保障,这个保障的来源就是政府的资产,如果央企卖掉了变成一堆欠条,而欠条的利息还几乎为零,欠条的货币价值还在进一步的贬值,这样的结果就是把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危机转化为了中国老百姓社会保障体系的危机了,虽然现在央企分红、回馈老百姓做的不足,但是我们的政府、社会和老百姓还可以提出要求,如果这些企业成为了外国人的,谁有权提出主张要他们对中国的社会保障负责呢?因此这些央企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在本次危机当中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不仅仅是中国的关键,也是西方摆脱危机的关键,在列强都惦记着你的财富的时候,就如中国老话所说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我们现在根本不是什么重大的历史机遇,而是面临了重大的历史性危险,如果不是世界的危机和西方的印钞,他们还没有如此的惦记着中国的央企呢!
世行报告里一条核心要点是这样表述的:“改革须包括推进银行系统的商业化,逐步取消利率管制,深化资本市场,进一步建立独立的、强有力的监管机构来支持中国的金融部门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未来二十年的金融部门改革应该是果断、全面和配套的改革,按照一个合理排序的路线图推进。一个优先重点是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利率的自由化。”这样的表述与资本管制的开放报告内容是互相呼应,把中国的核心金融资产卖光以推进银行系统的商业化为掩盖,这实际上是“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华盛顿共识”是1989年由洛克菲勒系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牵头,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在华盛顿共同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提出的。会后“华盛顿共识”得到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推行。华盛顿共识主要内容包括:利率自由化;竞争性汇率制度;资本准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自由化;私有化;贸易自由化等。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就是把一个国家的金融主权国际化置于国际货币美元的从属地位,从而被美联储及其背后的金融大鳄所控制。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华盛顿共识是毒药已经成为共识,它已经被历史所抛弃,2009年,英国时任首相戈登•布朗在20国集团峰会上宣布了华盛顿共识失败,但是新的世界银行的药方,由将这个过时的东西借尸还魂,这也不难理解独立学者要说世界银行的这个药方是毒药。
所以中国的政策千万不能被忽悠,西方的经济、金融理论先进,让众多的中国学者和从业人士、政府官员神往,但是就如大家质疑韩寒一样,很多理论做的再漂亮,也离不开常识,违反常识的事情就是值得怀疑的,西方现在印钞多少是明摆着,印钞要真的取得利益必须把钞票换成资产这是常识,而这样多的印钞能够满足其置换的资产只有中国央企也是常识,因此他们的目的在哪里就很好理解,但是你要是追寻着他们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就会深陷其中被他们忽悠,我们还可以回望一下美国当年赶出英国的做法,美国当年实行的是孤立主义,而不是与英国接轨,美国当年的成功经验应当借鉴也是常识啊!中国当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但是背景是什么?当时是美联储把利率逐步拉高到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历史高位让全球美元回流美国,时移世易不能刻舟求剑也是常识,对于那么多的常识给出的指引,我们难道不应当多想一下吗?所有违反常识的事物,我们都应当质疑一下,这也是探究真相的科学精神,通过常识和逻辑关系得到的结论还被西方司法以心证的形式予以认可。
我们的资本开放路线图、世界银行的报告和欧洲央行的LTRO似乎是完全不相干的事件,时间赶到一起似乎也是巧合,但是太凑巧的事情如果太多,则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下更深层次的原因,这还是常识。在这样的常识思维下,杜建国的抗议和质疑似乎越来越有道理了。
黄金暴跌100美元 伯南克到底说了什么?
- 经济
周三黄金在纽约暴跌,最低与最高价格相差100多美元。
许多人都责怪是伯南克造成的。他没有接下欧洲央行的宽松接力棒。
但伯南克究竟说了什么?Nothing!
一些人的解释:
高盛点评伯南克讲话,认为没有明确的宽松信号。
TEAM金融管理公司James Dailey说,“人们原本期待美联储会宽松政策,但当美联储没有承诺作任何事情后,投资者情绪发生了变化。” (彭博)
Halyard资产管理公司主管Michael Kastner说,“黄金那帮家伙以为伯南克对QE3的前景会更加积极。”(FT)
TD证券策略师Steve Scacalossi说,伯南克的言论让更多QE大门继续敞开。“但伯南克说就业复苏比预期好,预示即便QE要来,也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情。” (华尔街日报)
交易员们说,比伯南克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说什么。Lord Abbett固定收益策略师Zane Brown说,“感觉不一样,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伯南克质疑通过QE3更激进宽松,这部分内容很明显在他的证词中缺失,我认为这是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
交易员们说,伯南克在周四的证词中是否提QE的问题将非常重要。(CNBC)
伯南克的讲话只是黄金获利了结的借口?
- 市场
2012年03月01日 14:28文 / 米小兜分析师告诉CNBC,当地时间周三美国黄金价格大跌是由获利盘了结造成的,预计金价随后将出现反弹,因为投资者会把金价回调视作又一个买入时机。
周三美联储伯南克的讲话没有提及量化宽松,导致周三美国金价下跌5%至1690美元/盎司之下,是3年多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Barchetta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总经理Ed Ponsi告诉CNBC,“人们对伯南克的讲话进行了过度的解读,把伯南克的讲话作为获利了结的理由,而获利了结的操作不可能持续。我不认为有关量化宽松的预期将就此扑灭。”周四早盘亚洲金市已经收复部分跌幅,上涨1.4%。
Ponsi说,“很多对冲基金在2月份的获利比过去全年还多,为获利了结和过度反应提供了理由。”
澳新银行研究所高级大宗商品分析师Nick Trevethan也认为,投资者在月底锁定收益是周三金价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事件发生在2月的最后一天,这一点跟伯南克没有说的话一样重要。”
Adam Mesh Trading Group首席策略分析师Matthew Grossman说,伯南克早些时候承诺把超低利率维持至2014年底和美国好坏不一的经济数据将继续对金价构成支撑。他说,“我们不认为就业数据会持续表现良好,当就业数据转坏时,关于QE3的讨论将会重新摆上桌面。”
对于希望购买黄金的投资者来说,Grossman和Trevethan认为周三的下跌给他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买入机会。Grossman说,“对于那些担心列车已经开出,但自己还未上车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入市机会。”
Trevethan认为今年内金价将涨至1800美元/盎司,他说,“目前的金价非常有吸引力,长期来看,黄金牛市的趋势没有改变。金价已经在1710-1760美元/盎司的区间徘徊了一段时间,上周金价向上突破了这个区间。但昨天金价击穿了区间的下限,这种现象应该不会持续很久。”
金融时报: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不要紧
- 经济
2012年03月01日 14:50文 / 若离美国财政部2月29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中国单月减持美国国债逾1000亿美元。
金融时报博客指出,
调整后数据比每月预测更精确,对倾向于通过伦敦交易商购买大量证券的中国尤其重要。
但是,中国和美联储都大量持有美国国债是为了不同的理由;他们出现在国债市场带来不同的问题,他们减持这些债券的时间表也不同。
美联储与中国,这两者谁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大家都在努力把数字弄正确。
上图可以发现(点击看大图),去年6月以来,中国持有量一直在下降,但1月这次并没有像此前几个月那样,在中国减持的同时,英国或者加勒比银行中心持债增加。
那么1月的实情是什么?也许中国真的减持水平超过了2011年底的正常水平,又或者更明智地换了购买美国国债的交易商。
金融时报怀疑是前一种推测,因为这与人民币逐步升值和2011年中国贸易顺差下降一致。
即使考虑面值,中国也有约500亿美元美国国债在手,几乎和美国财政部月度调查预测中国2010年12月持有量相当。
在目前来说,美国国债的需求实际上不是大问题。
美国2011年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
2012-3-01 13:56 中国华尔街资讯 : niuye
据彭博报道,美国能源部表示,2011年,美国汽油、柴油及其他燃料的出口量超过进口量,这是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能源部在其月度石油供给报告中表示,美国石油产品出口量超过进口量达43.9万桶/天,而每天的净进口量平均在26.9万桶。尽管美国燃油消费下滑,美国炼油厂出口的汽油、燃料油和柴油量却达创纪录水平以满足更高的全球需求。据IEA数据显示,本年度拉丁美洲石油需求将上升2.5%至664万桶/天,而欧洲需求将萎缩2.4%,北美下降0.5%。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2011年墨西哥使用美国产汽油量较2010年增长44%。
PIMCO此前发布报告称由于美国新的钻探技术导致的天然气和石油产量上升将改变能源业游戏规则。花旗此前发布报告表示页岩油将埋葬石油产量峰值说。FT表示美国对国外能源依赖的减少将大幅改善经常账户收支,从而支撑美元走强,改变美元与油价之间负相关的关系,影响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深远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