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历史成因。
1.二战后美国的国际总战略:
二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法、德、日等昔日的各个列强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阵营里最强盛的国家,而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苏联,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都落后于美国,于是美国就成了世界上最强盛的霸权国。二战后的世界将处在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整体和平时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欧佩克组织等多方面的经济控制手段,不断提升其美元霸权地位,发动货币战争,从经济上掠夺其他国家财富、控制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同时积极的向世界各国推行其民主、自由、人权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不断挑起世界局部军事战争,掠夺他国资源,削弱威胁其霸权地位的潜在竞争对手,妄图同化世界、颠覆世界、控制世界,维护其持续永久的世界霸主地位。
2.二战后美国的隐蔽金融货币战争思路:
二战后美国为维护其持续永久的世界霸主地位,从金融、政治、意识形态、军事等多个层面对其他国家进行入侵,掠夺他国资源财富,意图从以上多个方面对世界各国进行控制和掠夺,以达到其世界永久性霸主的国际地位。
这里,我们抛开政治、意识形态、军事等层面,仅就美国在二战后针对世界各国发动的隐蔽金融货币战争思路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不劳而获享受他国劳动果实、将美元推向世界成为世界货币、集中力量发展高端军事科技产品从而提升综合国力”的国家经济金融总战略,通过一系列步骤措施,悄然发动了不易察觉的隐蔽金融货币战争,将美元成功推向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实现了其蓄谋已久的国家经济金融总战略。
下面,我们看一下二战后美国发动隐蔽金融货币战争的步骤措施:
第一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史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 一盎司 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 一盎司 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
简评:布雷顿森林会议所确定的美元、黄金、各国货币“双挂钩制”,是美国意图将美元推向世界货币地位从而发动隐蔽货币战争所迈出的第一步。美国通过其强大的国内黄金储备做后盾,将美元与黄金储备捆绑起来,又将各国货币与美元捆绑起来,初步实现了其将美元推向世界进行流通的意图。而随之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RD)是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效运转的两个重要国际金融机构。5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竞争力减弱,其国际收支开始恶化,特别是在美越战争中美国入不敷出,美国开始偷偷的赠发货币,出现“美元过剩”的情况,于是法国总统戴高乐,率先发难要求把寄存在美国的所有法国金条运回法国,并把美元资产兑换成金银,从而引发全球对美元的不信任。尼克松政府被迫于1971年8月将固有的钉住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美元的国际地位开始削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美元既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作为一国货币,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给又必须适应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美元的这种两难,即“特里芬两难”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该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原则,由此导致的体系危机是美元的可兑换的危机,或人们对美元可兑换的信心危机。
第二步,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建立。
为消除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削减关税,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经过多次谈判,美国等23个国家于 1947年10月30日 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实施以后,即开始进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40多年来,经过多次关税减让谈判,缔约国关税已有大幅度的削减,世界贸易已增长十几倍,其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关贸总协定中存在着歧视性贸易政策、解决争端机制不健全等缺陷,1996年关贸总协定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取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简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以及后期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是美国意图通过美元霸权地位发动隐蔽货币战争所迈出的第二步。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消除了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降低了关税,有力的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这是其积极面。但同时,使得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任意流通至各成员国,这就为美国向世界各国输出通货膨胀、掠夺各国资源财富铺好了道路。
第三步,1971年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组织签订秘密协议。
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基辛格博士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缔结秘密协议。这个协议确定美元与欧佩克的石油销售挂钩,即美元必须作为欧佩克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这就意味着,世界各国只要想通过欧佩克国家买进石油,就必须拥有美元。这也意味着:只要世界各国存在石油需求、存在石油贸易和价格,那么无论美元怎样贬值,也不会发生崩溃。这就是美国推出的石油美元霸权战略。
在欧佩克成员国中,基本上分为“鹰派”和“鸽派”两个派系。“鹰派”比较激进,以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利比亚为代表,强调石油是战略武器,与美国分歧较大。“鸽派”比较温和,以沙特、卡塔尔、阿联酋为代表,把石油产业当作国家经济支柱,外交上比较亲美。近些年来,随着欧元对美元霸权地位的威胁及伊核问题的矛盾激化,“鹰派”与美国及其中东代言人以色列的对抗日益加深,近几年美国发动的针对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以及即将可能要发生的叙利亚、伊朗战争,其根源就是美国为维护其在中东的石油美元霸权战略、铲除异己派系所发动的军事战争。
简评:1971年美国基辛格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签订的秘密协议,就是美国为推行美元霸权发动货币战争而实施的又一重要经济金融战略。美国通过跟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国签订秘密协议,推出石油美元战略,将欧佩克石油销售与美元挂钩,使世界各国为购买石油不得不大量储备美元,从而保证了美元向世界各国的流通输出,这样以来,无论美元如何贬值,都不会过多影响到美元的强势地位而发生崩溃。
第四步,通过QFII制度由高盛、摩根等大型投资机构对新兴经济体进行金融渗透,洗掠财富,转嫁金融危机。
美国为使其货币美元能够直接渗透至其他国家的金融证券体系,通过QFII机制由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实力雄厚的大型国际投资机构对新兴经济体进行金融入侵,洗掠这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财富,转嫁金融危机,做空这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例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1世纪初南美洲金融危机等,其诱因都与美国的国际金融炒家有关。
简评:近些年来,美国利用QFII制度通过其实力雄厚的高盛公司等国际金融投资机构适时的对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进行金融渗透,并择机引爆金融危机,做空这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掠夺金融财富,转嫁金融危机。
第五步,通过零利率、QE量化宽松政策等用国债形式让美元回流,缓解增印美元所造成的美元贬值,同时为下一轮从新兴经济体购买低端产品从而输出通货膨胀、转嫁金融危机做好准备。
近些年来,美国一直实施接近零利率的超低利率政策,刺激鼓励对外投资和进口,从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口了大量的低端产品,以至于美国本国的低端产业十分稀少,以超低价剥夺了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大量的劳动果实。在实行零利率政策的同时,美国还不断通过央行向各商业银行增发货币,让美元不断贬值,并通过对外贸易向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输出通胀,制造金融泡沫。当然,这些流出国外的美元货币,也可能通过股票市场回流美国,造成美国自身经济的巨大泡沫。为了吸收和管理这些国外美元,美国又适时推出了QE1和QE2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国债来吸纳这些国外的美元,使这些国外美元重新回流美国央行,避免美元自发流入或流出,从而严重冲击美国经济。通过国债这种金融工具,美国使得大量国外的纸币美元,又重新回流至美国央行,以便控制,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但是国债是要支付利息的,为了削减国债,美国不断的迫使他国货币升值,或让美元贬值,从而削减美元在其他国家的实质存量。同时用借回的美元建设自己的军队,用来打击对美元霸权地位形成威胁的国家。
简评:为缓解因赠发货币所引起的国内通货膨胀,近些年来,美国通过实行零利率政策、QE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国债向世界各地借贷,让美元大幅回流,从而减少因过度增发货币所可能带来的美元贬值,并为下一轮从新兴经济体进口低端产品供国内消费做好准备。这点从近些年来美国的国债不断增加、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美元储备不断增加以及美元的不断贬值可以看出端倪。美国通过增发货币以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不断向世界各地输出通胀,转嫁国内金融危机。
3.欧债危机成因及现状分析:
欧债危机是引发本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另一导火索。欧债危机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盟国家所持续发生的债务危机。
这次欧债危机,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可分为欧元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内部原因有:
第一,人口结构老龄化和过渡的福利主义政策。欧洲人口增长率极低,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长此下去导致了欧洲国家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这种人口结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欧洲整体劳动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多的老龄化人口要享受过多的社会福利却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此外,欧洲还长期实行整体高福利政策,结果导致财政紧缩,为了维持高福利政策,不得不大量举债,结果积累了庞大的政府债务。
第二,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疲弱。欧洲的经济更多依赖于航运业、旅游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这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更多的依赖外部市场需求,受危机冲击比较大。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欧洲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变得异常脆弱。
第三,欧元区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分散。欧洲这种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分散的制度,存在着先天性缺陷。欧盟各国经济情况不一样,某些成员国无法根据本国特殊情况来适时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造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错位,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内在机制存在隐患,破坏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
外部原因:
第一,欧元威胁到美元霸权地位,美国针对欧元发动金融货币战争,打压欧元。一方面,欧元不断升值使美元的霸权地位遭到削弱,各国政府扩大对欧元债券的持有,欧洲的高福利政策,使欧洲举债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欧元的坚挺威胁到美元霸权地位,为了打压欧元,美国通过高盛公司等跨国大型金融投资机构向德、法等国银行推销金融衍生品和银行信贷,帮助希腊等国隐藏债务并择机引爆危机。欧洲银行业信贷扩张,在美国的诱导下引进了美国大量有毒的金融衍生资产,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第二,美国操纵标普、穆迪、惠誉等三大全球主权信用评级机构不断调低欧元区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利用评级机构调低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评级,趁机打压欧元,是美国维护其美元霸权的又一重要手段。陷于债务违约的欧元区国家,使本来就财政紧缩的状况变得雪上加霜,评级下调后,欧元区国家进行融资举债更加困难,使危机更加向纵深发展,元气大伤。
4.小结:
由以上对美国发动隐蔽货币金融战争思路和欧债危机成因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欧债危机有欧元区国家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美国实施金融货币战争对欧元进行打压的外部因素。而美国则是导致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与其多年以来密谋发动实施的金融货币战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表面现象看,欧洲多年以来实行的是高福利主义的借债消费;而美国多年以来实行的是借贷性超前消费。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美债危机,其本质都是由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剥夺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果实所造成的。
二.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现状。
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必然也会受到危机的严重影响。受这次危机的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现状是:
1.经济增速放缓:
近些年来,中国的GDP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增速在世界上居于前列。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很大程度上是靠房地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低端产品出口来拉动的。进入2011年以来,针对物价上涨、房价过高、工薪阶层购房难的现实状况,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抑制房价上涨,并通过多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收缩银根,抑制物价上涨。受这次金融危机以及美元贬值的影响,中国的低端加工制造业出口额大幅收缩,同时因银根收缩,中国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中小企业和房地产业都出现了融资难、资金链断裂的经营困境。受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双重影响,中国经济自2011年开始进入低速增长的下降通道。为了改善民生,应对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于2011年开始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了“抑通胀、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抓改革、促和谐”的基本政策方针。
下面我们看一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和中小低端加工制造业”所面临的现状。
(1)房地产业陷入经营困境。
近些年来,国际金融资本大量涌入中国的楼市,加上中国国内的垄断资本炒家对楼市的炒作,使得中国楼价不断攀升,出现了大量的泡沫。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普通工薪阶层工资并没有大幅上涨,楼价的高速上涨造成了楼市的巨大泡沫,并让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工薪阶层购不起房。而掌握行政权力的一些官员和商业贵族却拥有几套甚至几十套住房,严重的贫富分化使普通百姓对日益上涨的房价产生了许多怨言。
针对楼市泡沫、房价过高、普通百姓购房困难的情况,中国政府2011年专门出台了建设保障房、商品房限购等一系列打压房价的政策措施。这样以来,楼市的销售渠道收缩,而低价的保障房又参与了销售竞争,使得房价出现下滑。此外,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到2011年末,中国政府又针对国内出现的物价上涨过快现象,通过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多次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房地产业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如此,楼市的投资建设资金被收缩遏制,房地产业经营困难,雪上加霜。
总之,受这次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对楼市调控惠民政策的双重影响,过去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房地产业”进入了销售业绩下滑、利润收缩的艰难处境,这就是当前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2)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除房地产外,低端产业中小企业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引擎。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抑制通胀、降低物价指数CPI,通过央行多次加息并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的这一收缩银根的货币政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使CPI很快下降了两个百分点,物价过度上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与此同时,银根收缩使得中小企业出现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贷到经营资金,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缺乏运营资金,生存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下岗工人增多。除受中国政府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影响外,这次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也都从外部市场影响着中国的中小企业出口额,作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欧美国家,其国内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剧增,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他们的进口贸易,受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大幅缩水;同时,美国的量化宽松、增发美元政策,使得美元不断贬值,也对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出口额进一步下滑。
总之,受中国政府货币政策调控和危机中的外部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过去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引擎“低端中小企业”出口额大幅缩水,而且融资困难,中小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
2.其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除房地产业和中小型进出口企业这两大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处于生存困境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这些因素有:
第一,权贵阶层的财富向国外转移。这些权贵阶层既有大大小小向海外转移财产的政府裸官,又包括向海外移民的各行各业的不法投机富商,他们将数目不菲的财产转移至海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二,军事对抗导致贸易减少。由美国主导的环中国黄海、东海、南海等大大小小的军事对抗和演习,恶化了中国与周围各国的贸易关系和贸易通道,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外资热钱撤离。这些外资热钱既包括外资企业的股权转让资金,又包括股市中的热钱,进入2011年以来,大批的外资热钱撤离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金融的的萧条和萎靡。
第四,自然灾害的影响。像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如进入2012年以来,云南旱情严重,对农业经济会有消极的影响。
三.中国经济发展及应对金融危机对策。
为了改善民生,应对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于2011年开始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了“控物价、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抓改革、促和谐”的基本政策方针。
在中国政府制定了“控物价、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抓改革、促和谐”的基本政策方针后,中央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关的政策措施:
第一,房地产调控。进入2011年,中央连续出台保障房建设、商品房限购等措施,打压房价。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是有效而且科学的。对房地产的调控,一方面可以改善民生,缩小工薪阶层购买力与房价不断上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设立防火墙,将国际国内的炒房大鳄阻挡住,消减房地产泡沫。经过一年多的调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跌幅较大,中小城市跌幅不明显,很多购房者都存在房价还会继续下跌的预期,故观望者多,购房者少,再加上货币政策带来的银根收缩,许多实力薄弱的房地产公司叫苦不迭,经营艰难。
因为过去地方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靠卖地给房地产开发公司而取得的,在当前房地产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近期一些地方政府以及房产公司不断向中央及社会释放要求房价合理回归的信号,个别地区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有所松动,中央对此也再次明令禁止。为缓解房地产公司及中小企业因银根收缩造成的融资难、资金链断裂等经营困境,中央在 2011年12月5日 和 2012年2月24日 已经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当微调货币政策,向社会释放8000亿资金,而且存准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笔者认为,中央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不需要松动,只要货币政策趋于宽松、融资渠道缓和之后,普通工薪阶层的降价购房预期达到极限后,房价自然就会合理回归,不必过于忧虑。
第二,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出口额下滑、失业增加等经营困境,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一是减税政策。中央已经上调了个人所得税、个体工商户定税营业额的起征点,减轻了一部分税负,并有进一步扩大减税范围的可能;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社会释放资金。从2011年末至今,中央已经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社会释放了8000亿资金,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并有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三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资金。2011年中央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银行系统很难贷到资金,许多民间借贷出现,积累了很大的风险,例如在浙江温州,就发生了多起老板因还贷困难而纷纷出逃的案例,针对这一状况,中央研究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资金,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是鼓励扩大出口的出口退税政策。中央为缓解中小企业的出口困境,调整出口退税的有关政策,扩大出口退税的范围,提高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同时也鼓励增加进口。
除了制定房地产业、中小企业出口等有关政策措施外,中央还组织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抑制以钱炒钱、加强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中央还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三农”发展,改善民生等等。
总之,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从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另外,为应对这次危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1.调整产业结构。针对中小加工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过多依赖出口的经营状况,应积极调整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这些调整既要有区域发展方面的调整,又要有行业方面的转变,还要有企业自身的技术转型。一方面,中央应积极的鼓励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中小加工制造业企业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要素成本比东部沿海地区要低很多,这是中西部地区的显著优势;另一方面,中央应积极引导中小加工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等其他行业转变,因为加工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中央应鼓励引导中小加工制造业企业由低成本要素向高技术创新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2.积极扩大内需。积极扩大内需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拥有将近14亿的人口,这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中国的经济实力比非洲、南美洲要好的多,中国完全有能力将市场产品在国内消化掉;二是中国的加工制造业产能过剩,在当前金融危机中出口额日渐下降情况下,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中小加工制造业企业占比,推动中小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并努力寻求产品内部消费的途径;三是中国当前“国富民穷”,多年以来形成的贸易顺差使中国拥有巨额的美元储备,数额庞大的美元储备相应要增发巨量的人民币,而多年来的贸易顺差导致巨量的低端产品出口国外,由此导致中国的物价指数连年攀升,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在当前中国中小低端产品企业出口额下降的情况下,流入中国的外汇额日益递减,人民币增发的速度自然要下降,加上低端产品在国内存量的上升,必然会导致物价指数下降,故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向社会释放资金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不会引起物价指数过度上涨。在此基础上,中央应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给普通工薪阶层涨工资,发放福利,以促进国内消费,扩大内需,增强对过剩产能的国内消化能力。
3.建立金融防火墙。中央应组织力量密切监控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金融炒家的投资方向和动态,并适时组织国内基金与其对抗,严防由这些国际金融大鳄的投机行为引起的金融动荡。
4.美元储备用途。多年来,中国几万亿的美元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这是一个错误的战略用途,特别是一旦中美战争爆发,美国国债就变成一堆废纸,到那时中国就吃大亏了。因此,中国应停止继续购买美国国债。那么,中国拥有的这数目庞大的美元储备用在哪儿合适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可利用增发的人民币给工薪阶层涨工资,提高福利,以激励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在当前外资撤逃的情况下,可以趁机利用美元储备收购外资股权,加以改造变成国有企业,壮大国企的力量。再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美元储备从国外购买石油等战略资源,积极储备战略能源。最后,可以利用美元储备救助欧元区,欧元区由众多国家组成,不会跟美国那样,通过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欧元区经济复苏了,也会有利于中国的出口,促进中国贸易额的增长;欧元区复苏了,也会制约美元霸权的世界性扩张;总之,对欧元区的救助帮扶,对中国来说,利大于弊。
5.银行利率政策。多年来,中国银行业存贷款利率基本实行的是同步上调或下调的政策,这种政策对保证银行业的生存和利润空间是科学的。但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大环境下,相比而言,国内众多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微薄,而银行业货币政策却保持着存贷款利率同步上调的惯例,这就使得银行业获利丰厚,过高的贷款利率增加了企业生存经营的难度,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银行利率政策,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压缩银行业利润空间,从而能够更好的扶持处于危机中濒临倒闭的企业。此外,近期政府高层有进行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出现,笔者认为,银行利率市场化是不科学的改革,因为一旦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利率政策将不再受中央约束,一方面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将失效,另一方面银行业将逐步迈入民营私有化的道路,这将动摇中国金融业的根基,进一步动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将朝着贫富分化的歧途加速迈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