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个月,美联储再下一剂猛药,推出了被称作QE3升级版的QE4。
QE4意味着什么?一个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一年下来就是上万亿的规模。若持续两年,在非危机环境下,积累下来的庞大流动性对全球的金融市场而言将是一场灾难。长期来看,它不仅将引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进一步通胀、助推“热钱”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更可能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伏笔。
升级 QE4欲巩固复苏成果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宁愿落下“通胀制造者”的名号,也不想成为“衰退制造者”。在本年度最后一次议息会议后,美联储宣布扩大现有资产购买计划(QE4),并用量化数据指标来明确超低利率期限。
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承诺每月将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继续执行今年9月开始实施的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计划,同时到期债券回笼的资金再投入市场购买债券。这意味着,美联储每月的资产采购额将达到850亿元。
这就是为什么此次的QE4被更多业内人士称为QE3的“升级版”。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边卫红指出,每月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是对即将于年底到期的扭转操作的替代,不过,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比扭转操作“量化”的规模更大,扭转操作的实质是“购买长期国债,卖出短期国债”,但此次全部是新的购买。
与此同时,美联储首次将货币政策取向与失业率指标挂钩,将维持利率于接近零的水平,直到美国失业率降至6.5%,并称只要预计未来一两年的通胀不超过2.5%,且通胀预期受控,上述新的利率承诺就不会改变。
“此次美联储的声明超出市场预期的地方在于提出了一个数字化的框架,6.5%的失业率指标的设定,实际上给了政策调整更大的空间。这实际上提出了两种可能性,若达到该指标,则不再继续宽松,若达不到,则继续宽松。这种数字化的框架更具有政策灵活性。”边卫红指出。
从经济数据看,美国就业市场正在稳步复苏。尽管如此,美联储还是选择了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使美国经济能够得到持续的复苏。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的失业率下降得很快,房地产市场也恢复得不错,但由于全球经济整体复苏态势仍比较脆弱,美联储不会贸然停止量化宽松的步伐。
英国《金融时报》也称,新政策变化表明,美国正竭尽全力重振尚不稳固的经济复苏,也表明美联储对下月可能触发增税减支的“财政悬崖”仍感担忧,而且没有对房地产市场数据的改善感到振奋。
星展银行财资市场部高级副总裁王良享称,“随着欧债危机的缓和以及中国经济软着陆,避险情绪下跌,美国国债受青睐程度有所下降。若要确保房贷利率走低,加大量化宽松规模是不可避免的。”
担忧 推高热钱入境风险
由于美联储此次举动在市场预料之内,当天市场对宽松措施的反应显得有些波澜不惊。美联储消息当天公布后,美元指数回到79.9附近,与消息公布前的80整数关口相差无几;美国三大股指走势12日盘中一度冲高后回落,截至收盘道指跌0.02%,标普涨0.04%,纳斯达克跌0.28%。黄金一度追随非美货币出现一波跳涨,但这波涨势仅仅是昙花一现。13日,黄金点位已经重新回归1710美元。
但是,边卫红指出,虽然短期内很多投资者都消化了这个消息,但是美联储此举的影响绝不是短期的,而是中长期的效应。她直言,在未来两年内,美联储极有可能继续扩大其购债的规模,而由此带来美元的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令人担忧,甚至为下一个危机埋下伏笔。
美联储第一轮量化宽松(QE1)期间,平均每月购债约1150亿美元,累计购买1.725万亿美元资产,规模相当庞大,但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挽救金融体系;第二轮量化宽松(QE2)期间,美联储平均每月购债约750亿美元,累计购债6000亿美元,总体规模下降不少,当时旨在应对通缩风险和刺激经济复苏。有分析认为,考虑到美国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好于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期间,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力度已超过QE2期间的水平。
“一个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一年下来就是上万亿的规模。若持续两年,在非危机环境下,积累下来的庞大流动性对全球的金融市场而言将是一场灾难。”边卫红指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将更容易受到美联储溢出效应的影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报告称,展望201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回升、各国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的情况下,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规模有望增加。“2013年新兴经济体需格外关注资本无序流动和货币无序波动对本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及早采取预警性措施予以应对。”报告指出。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QE4是前几轮量化宽松的延续,也将会使之前“热钱入境”的问题重演。在今年9月份QE3推出之后,香港就遭遇了“热钱”的持续袭击,由于国际资金的大量流入屡屡推高港元汇率,香港金管局不得不多次出手干预汇市。而更多分析认为,热钱来港的意图是流入香港的股市和楼市,但这只是第一步,其最终目的是押注人民币升值,甚至通过香港人民币市场进入中国内地。
今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外汇形势答记者问时就明确表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其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增加新兴市场管理资本流入的难度。”外汇局称,将加强对跨境资本异常流入流出的双向监测和管理。
影响 中国宏观调控面临更严峻挑战
边卫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强调,尤其是在如此高的债务水平和财政赤字下所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其埋下的隐患要远远大于直接的财政刺激政策。美联储是一国的央行,也是全球的央行,它的货币政策具有外溢性,其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的行为不能被独立看待,它可能将推动全球宽松潮流的延续。
将于19至20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的日本央行很可能将紧随美联储的步伐。巴克莱资本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师莫里塔指出,尽管日本央行终极目标是抗击通缩,但美联储12月份利率决议可能会促使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央行也在经济增长上做出承诺,而不是局限于稳定物价。莫里塔预计,日本央行将扩大其资产购买规模和贷款计划,从而使得当前91万亿日元(1.1万亿美元)的宽松规模再扩大5至10万亿日元。日本反对党自由民主党领袖安倍晋三在16日大选前的民意调查中领先,他提议将通胀目标提高至2%,这是日本央行通胀目标的两倍,他还号召实施“无限量”宽松政策来提振经济复苏。
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发展中国家无疑会持续受到美元泛滥造成的本币升值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物价的冲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面对欧美央行的持续放水,未来中国热钱流入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难言放松。
分析指出,如果基于控制通胀和泡沫的目的,货币当局有必要加息,但这不仅给本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还会使平稳复苏的中国经济承受压力。如果不对外部流动性有所控制,中国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必将进一步加剧。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12月14日《经济参考报》)
链接:美国经济已经患上了“量化宽松依赖症”(张茉楠)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远比二战后任何一次经济复苏都要缓慢得多。为提振尚显乏力的经济,美联储义无反顾地第四次踏上了量化宽松之路。可以说,美国经济已经患上了“量化宽松依赖症”,只要美国债务依赖性体制不改变,靠债务货币化融资就难以改变。
量化宽松的本质是债务货币化。随着美国财政赤字连续四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飙升至16万亿美元,但经济增长又面临相当大的困境。未来阻碍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日益凸显的老龄化趋势,美国人口统计局预测,美国婴儿出生率将长期维持低位,到2020年,美国“婴儿潮”一代都将超过65岁,那时近乎20%的美国居民超过65岁,这势必将导致政府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上的开支上升,加剧联邦政府债务负担,估计2010—2019财年财政赤字总额将高达7.1万亿美元,到2035年,美国联邦债务将占GDP的180%,财政体系将处于崩溃的边缘。
不过,眼下美国政府最担心的还是近在咫尺的“财政悬崖”冲击。“财政悬崖”所蕴含的新开支计划和减税措施到期而可能导致的巨大财政缺口。根据计划,各项“布什减税措施”将会于明年1月1日届满,工资税减税优惠也会到期,而较高收入家庭亦将要缴纳新税,以支付总统奥巴马的医保计划。与此同时,由于此前“超级委员会”未能就今后10年的减赤方案达成一致,自动减赤机制将于明年1月1日启动。这一机制计划在未来10年削减1.2万亿美元的赤字,美国国防和其他项目开支将因此被全面削减。因此,制约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危机爆发期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转变为政府部门的去杠杆化和欧债危机的持续拖累,所以即便QE4对美国金融和经济复苏会有所助推,但是对其总体增长与就业也将难有明显效果。
不过,在财政跛脚的大背景下,继续无休止的量化宽松别无他法,现在美国债务依存度已经高达67%,远远高于前40年37%的水平,只能靠“以新债换旧债”为预算赤字融资,并维持越来越脆弱的债务循环,而新发的国债又必须由美联储来购买,这也就注定美联储依然会靠释放货币、稀释债务的方法来保证财政和债务的可持续性,量化宽松政策难言尽头。
美国不断地把国家债务国际化,最后还是要让债权人埋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发展中国家储备资产达7万亿美元,这些储备大多数以美国国债或其他低收益主权债券的形式投资,等于为发达国家进行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货币化势必严重侵蚀债权人资产和金融权益。此外,许多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为了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也在试图通过干预汇市的手段来压低本国货币,从而加剧未来全球货币战争风险。
大规模量化宽松所累积释放出的流动性将进一步推动通胀压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追踪的1929年以来的14轮经济周期中,本轮复苏是最缓慢的,但信贷反弹是最快的。目前,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10年前的两倍。而发达国家深陷债务泥潭都倾向于通过量化宽松等方式来维持债务循环,长期低利率和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将成为常态。
从当前全球经济情况看,由于结构性矛盾产生的“滞”的压力难以轻易化解,而价格方面又很容易出现“胀”。在“滞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QE4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更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给冲击,新一轮输入性通胀将进一步恶化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使全球经济复苏的环境变得越发艰难。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15期,摘自2012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