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取决于劳动力价格(一般指工资)和生产效率,单纯根据工人工资多少是无法确定劳动成本高低,仅仅根据工人工资上升是无法推论出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么,近年来最低工资上涨,用工成本上升了吗?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文溥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
(原题为: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不同的变动趋势)
近年来,反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利润微薄。提高劳动报酬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两亏。
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似乎已经成为官产学三界的一种主流看法。随之而来的是对进一步提高劳工工资水平的担心,对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状况的种种忧虑。
但是,对于这个“主流看法”,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存在着诸多似乎与之相悖的现象。
悖论一:近十年以来,国内消费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不振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国内消费不振,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国民经济结构因此严重扭曲。居民消费不振,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
悖论二:在国民经济19个部门中,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的制造业,其平均工资水平排倒数第五,不及金融业的一半,而在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一般与金融业等我们视为高收入行业的部门是大体相当的。因此,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缩小与金融业等部门的收入差距。
悖论三:在中国,劳资双方就工资进行集体协商,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至今为止,能够真正代表劳动利益与资方进行工资谈判的组织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边是雇佣几百上千甚至几万工人的企业,一边是一盘散沙的劳工个体,只要懂得经济学ABC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劳动市场结构,工人的工资水平一定是低于双方力量均等下的均衡工资水平。实现均衡,势必要求提高劳工工资水平。
悖论四:产业升级缓慢,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产业在沿海地区至今仍占相当比重,因此,对低技能劳工的需求一直非常强盛。如果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贸易型产业将很快退出沿海地区。事实是2002年之后,沿海地区甚至有了更大发展。
当然,对于这些以及更多未能一一举出的悖论,可以有各种各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因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进行全面系统地实证研究。
在讨论劳动力成本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讨论的对象。我认为,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价格,虽然相互联系,但却是两个概念。
劳动力价格,是指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使用权所支付的货币价格,通常称之为工资,在不严格区分的情况下,也可以把它作为劳动力成本,但是,由于每个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里可以完成的工作量是不同的,因此,单纯根据劳动报酬的大小,是无法确定产品成本中的劳动成本高低,从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格而非企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在严格意义上,劳动力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只有这样定义的劳动力成本才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价格以及目前所讨论的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有关。这个成本在国际上被称为单位劳动成本。它是衡量劳动成本高低的基本指标,也是观察一国一地区乃至特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下面的讨论是建立在单位劳动成本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研究发现: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呈现以下变化特征:
(1)小时劳动生产率和小时劳动报酬都呈较快增长态势,但制造业小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16%,比小时劳动报酬增速(13.81%)高出1.35个百分点。
(2)制造业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在1999年-2004年间逐年下降;2004年之后虽开始呈上升趋势,但是2009年仍然低于1999年,前者仅为后者的88.9%。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说的劳动力成本是指单位劳动成本的话,中国近十年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
我们进一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1)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绝对优势。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30.35%、中国香港的48.23%、日本的31.73%、德国的19.24%、英国的25.79%、意大利的24.56%、法国的27.44%、荷兰的22.58%、韩国的22.69%、新加坡的20.07%、中国台湾的53.98%、俄罗斯的22.22%。
(2)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也是最低的。2008年,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巴西的13.74%、墨西哥的30.85%、印度的30.27%、印尼的78.21%、菲律宾的14.44%、泰国的62.84%。
(3)从动态上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不断强化中。2002年—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然而,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以及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总体而言,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速为负数,也就是说,所谓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说法,就1999年以来的数据而言,是不能成立的。得益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负增长,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提高了。
以上是就制造业整体而言,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把制造业中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列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余算作资本密集型行业。研究发现,就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看,趋势不同。
按广义劳动力成本 (工资+非工资费用)计算2009年制造业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资本密集型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要低于劳动密集型。2009年,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为0.283,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324,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225,比劳动密集型行业低0.99。就动态而言,1999年—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约有一半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是在上升的,但是有一半仍然是下降的。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则基本上是下降的。
近年来,反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利润微薄。提高劳动报酬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两亏。
我们通过计算发现:
(1)从静态来看,提高劳动报酬对制造业企业当年的利润率是有明显影响的。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受劳动成本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以2009年为例,人均劳动报酬提高1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当年利润率将相应下降8.6%—29.7%;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8%—17.6%。但是,劳动报酬上升对利润率影响是逐年下降的。就影响最大的文教体育用品行业来看,劳动报酬提高10%,行业利润率在2006年会下降41.4%,但是在2009年,下降幅度就降为29.7%。这说明我国企业对于劳动力成本变化,有着较大的调整适应能力。
(2)从动态来看,现有的劳动报酬上升幅度尚未对企业利润造成负面影响。2006年—2009年制造业劳动报酬年均增速超过10%,但是,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三个行业外,制造业其他行业利润总额和利润率都在增长,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这三个行业的利润下滑,却与这些行业的劳动力成本无关,因为同期这三个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都在大幅度地下降。这说明目前为止,提高劳动报酬尚未导致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下降,相反,利润总额随着劳动报酬的增长而更快增长。
很多人担心提高劳动力报酬将对我国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区分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根据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化来衡量劳动力成本的变化,那么,结论是很清楚的。这个结论也得到了相应的数据证实。
我们用贸易竞争指数(TC)考察了中国2001年-2009年的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变化情况,在此期间内,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劳动报酬也即劳动力价格年均增长都超过了10%。研究结果发现:
(1)2009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TC)都大于0。其中,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具有强竞争力(0
(2)从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看,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2001年—2009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基本上是正增长。除家具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微小下调外,其他七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都进一步提高了。
(3)虽然从制造业不同行业看,贸易竞争指数的边际变化有正有负。但是,贸易竞争指数变化为负的这些行业基本上没有根本改变原来的竞争力状况。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也即劳动力价格)上升,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变化与劳动报酬水平变化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总结一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年递增10%以上,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 (ULC)仍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甚至不及1999年的90%。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超过了劳动报酬增长,劳动报酬占产业附加值比重持续下降了。国际比较发现,不管是与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主要贸易伙伴还是与吸引外资、出口商品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IC)不仅具有绝对优势,而且优势在继续强化。
(2)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中劳动密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增速均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部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这是由于近年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报酬在原有较低基数基础上增速较大导致的;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基本上仍呈下降趋势。
(3)从静态看,劳动报酬变化对企业利润率有较大影响,但程度逐年减弱。就现实情况而言,劳动报酬对企业利润率的动态影响却是相反的。伴随着不同行业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也在迅速增长,而且利润总额的增速还高于劳动报酬的增速。因此,从长期看,合理地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不仅不会对制造业企业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会促进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提高。
(4)劳动报酬与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也不存在着此消彼长关系。近十年数据说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随着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伴随着劳动报酬增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上升与下降的行业数目前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就其中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最大的行业而论,其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下降的。劳动报酬仅仅是影响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因素,认为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其影响的方向及程度还取决国内外其他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当然,我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与深化。但是,如果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大体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基本情况,那么,不能不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主流看法”竟会得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并已经危及企业利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结论?当然,一个解释是:没有区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仅根据劳动报酬上升就得出了上述结论。尽管作为专业人士,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不应当有,但是偶有疏忽,也可以谅解。但是,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系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文溥:谁说给工人涨工资 就提升劳动力成本了?
时间:2013-3-13:李文溥点击量:244编辑: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7.9
劳动力成本取决于劳动力价格(一般指工资)和生产效率,单纯根据工人工资多少是无法确定劳动成本高低,仅仅根据工人工资上升是无法推论出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么,近年来最低工资上涨,用工成本上升了吗?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文溥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
(原题为: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不同的变动趋势)
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似乎已经成为官产学三界的一种主流看法。随之而来的是对进一步提高劳工工资水平的担心,对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状况的种种忧虑。
但是,对于这个“主流看法”,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存在着诸多似乎与之相悖的现象。
悖论一:近十年以来,国内消费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不振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国内消费不振,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国民经济结构因此严重扭曲。居民消费不振,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
悖论二:在国民经济19个部门中,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的制造业,其平均工资水平排倒数第五,不及金融业的一半,而在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一般与金融业等我们视为高收入行业的部门是大体相当的。因此,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缩小与金融业等部门的收入差距。
悖论三:在中国,劳资双方就工资进行集体协商,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至今为止,能够真正代表劳动利益与资方进行工资谈判的组织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边是雇佣几百上千甚至几万工人的企业,一边是一盘散沙的劳工个体,只要懂得经济学ABC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劳动市场结构,工人的工资水平一定是低于双方力量均等下的均衡工资水平。实现均衡,势必要求提高劳工工资水平。
悖论四:产业升级缓慢,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产业在沿海地区至今仍占相当比重,因此,对低技能劳工的需求一直非常强盛。如果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贸易型产业将很快退出沿海地区。事实是2002年之后,沿海地区甚至有了更大发展。
当然,对于这些以及更多未能一一举出的悖论,可以有各种各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因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进行全面系统地实证研究。
在讨论劳动力成本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讨论的对象。我认为,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价格,虽然相互联系,但却是两个概念。
劳动力价格,是指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使用权所支付的货币价格,通常称之为工资,在不严格区分的情况下,也可以把它作为劳动力成本,但是,由于每个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里可以完成的工作量是不同的,因此,单纯根据劳动报酬的大小,是无法确定产品成本中的劳动成本高低,从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格而非企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在严格意义上,劳动力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只有这样定义的劳动力成本才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价格以及目前所讨论的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有关。这个成本在国际上被称为单位劳动成本。它是衡量劳动成本高低的基本指标,也是观察一国一地区乃至特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下面的讨论是建立在单位劳动成本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研究发现: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呈现以下变化特征:
(1)小时劳动生产率和小时劳动报酬都呈较快增长态势,但制造业小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16%,比小时劳动报酬增速(13.81%)高出1.35个百分点。
(2)制造业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在1999年-2004年间逐年下降;2004年之后虽开始呈上升趋势,但是2009年仍然低于1999年,前者仅为后者的88.9%。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说的劳动力成本是指单位劳动成本的话,中国近十年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
我们进一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1)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绝对优势。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30.35%、中国香港的48.23%、日本的31.73%、德国的19.24%、英国的25.79%、意大利的24.56%、法国的27.44%、荷兰的22.58%、韩国的22.69%、新加坡的20.07%、中国台湾的53.98%、俄罗斯的22.22%。
(2)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也是最低的。2008年,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巴西的13.74%、墨西哥的30.85%、印度的30.27%、印尼的78.21%、菲律宾的14.44%、泰国的62.84%。
(3)从动态上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不断强化中。2002年—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然而,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以及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总体而言,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速为负数,也就是说,所谓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说法,就1999年以来的数据而言,是不能成立的。得益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负增长,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提高了。
以上是就制造业整体而言,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把制造业中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列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余算作资本密集型行业。研究发现,就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看,趋势不同。
按广义劳动力成本 (工资+非工资费用)计算2009年制造业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资本密集型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要低于劳动密集型。2009年,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为0.283,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324,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225,比劳动密集型行业低0.99。就动态而言,1999年—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约有一半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是在上升的,但是有一半仍然是下降的。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则基本上是下降的。
近年来,反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利润微薄。提高劳动报酬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两亏。
我们通过计算发现:
(1)从静态来看,提高劳动报酬对制造业企业当年的利润率是有明显影响的。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受劳动成本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以2009年为例,人均劳动报酬提高1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当年利润率将相应下降8.6%—29.7%;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8%—17.6%。但是,劳动报酬上升对利润率影响是逐年下降的。就影响最大的文教体育用品行业来看,劳动报酬提高10%,行业利润率在2006年会下降41.4%,但是在2009年,下降幅度就降为29.7%。这说明我国企业对于劳动力成本变化,有着较大的调整适应能力。
(2)从动态来看,现有的劳动报酬上升幅度尚未对企业利润造成负面影响。2006年—2009年制造业劳动报酬年均增速超过10%,但是,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三个行业外,制造业其他行业利润总额和利润率都在增长,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这三个行业的利润下滑,却与这些行业的劳动力成本无关,因为同期这三个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都在大幅度地下降。这说明目前为止,提高劳动报酬尚未导致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下降,相反,利润总额随着劳动报酬的增长而更快增长。
很多人担心提高劳动力报酬将对我国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区分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根据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化来衡量劳动力成本的变化,那么,结论是很清楚的。这个结论也得到了相应的数据证实。
我们用贸易竞争指数(TC)考察了中国2001年-2009年的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变化情况,在此期间内,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劳动报酬也即劳动力价格年均增长都超过了10%。研究结果发现:
(1)2009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TC)都大于0。其中,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具有强竞争力(0
(2)从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看,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2001年—2009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基本上是正增长。除家具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微小下调外,其他七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都进一步提高了。
(3)虽然从制造业不同行业看,贸易竞争指数的边际变化有正有负。但是,贸易竞争指数变化为负的这些行业基本上没有根本改变原来的竞争力状况。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也即劳动力价格)上升,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变化与劳动报酬水平变化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总结一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年递增10%以上,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 (ULC)仍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甚至不及1999年的90%。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超过了劳动报酬增长,劳动报酬占产业附加值比重持续下降了。国际比较发现,不管是与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主要贸易伙伴还是与吸引外资、出口商品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IC)不仅具有绝对优势,而且优势在继续强化。
(2)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中劳动密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增速均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部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这是由于近年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报酬在原有较低基数基础上增速较大导致的;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基本上仍呈下降趋势。
(3)从静态看,劳动报酬变化对企业利润率有较大影响,但程度逐年减弱。就现实情况而言,劳动报酬对企业利润率的动态影响却是相反的。伴随着不同行业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也在迅速增长,而且利润总额的增速还高于劳动报酬的增速。因此,从长期看,合理地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不仅不会对制造业企业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会促进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提高。
(4)劳动报酬与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也不存在着此消彼长关系。近十年数据说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随着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伴随着劳动报酬增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上升与下降的行业数目前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就其中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最大的行业而论,其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下降的。劳动报酬仅仅是影响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因素,认为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其影响的方向及程度还取决国内外其他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当然,我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与深化。但是,如果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大体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基本情况,那么,不能不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主流看法”竟会得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并已经危及企业利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结论?当然,一个解释是:没有区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仅根据劳动报酬上升就得出了上述结论。尽管作为专业人士,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不应当有,但是偶有疏忽,也可以谅解。但是,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系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劳动力成本取决于劳动力价格(一般指工资)和生产效率,单纯根据工人工资多少是无法确定劳动成本高低,仅仅根据工人工资上升是无法推论出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么,近年来最低工资上涨,用工成本上升了吗?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文溥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
(原题为: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不同的变动趋势)
近年来,反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利润微薄。提高劳动报酬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两亏。
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似乎已经成为官产学三界的一种主流看法。随之而来的是对进一步提高劳工工资水平的担心,对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状况的种种忧虑。
但是,对于这个“主流看法”,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存在着诸多似乎与之相悖的现象。
悖论一:近十年以来,国内消费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不振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国内消费不振,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国民经济结构因此严重扭曲。居民消费不振,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
悖论二:在国民经济19个部门中,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的制造业,其平均工资水平排倒数第五,不及金融业的一半,而在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一般与金融业等我们视为高收入行业的部门是大体相当的。因此,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缩小与金融业等部门的收入差距。
悖论三:在中国,劳资双方就工资进行集体协商,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至今为止,能够真正代表劳动利益与资方进行工资谈判的组织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边是雇佣几百上千甚至几万工人的企业,一边是一盘散沙的劳工个体,只要懂得经济学ABC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劳动市场结构,工人的工资水平一定是低于双方力量均等下的均衡工资水平。实现均衡,势必要求提高劳工工资水平。
悖论四:产业升级缓慢,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产业在沿海地区至今仍占相当比重,因此,对低技能劳工的需求一直非常强盛。如果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贸易型产业将很快退出沿海地区。事实是2002年之后,沿海地区甚至有了更大发展。
当然,对于这些以及更多未能一一举出的悖论,可以有各种各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因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进行全面系统地实证研究。
在讨论劳动力成本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讨论的对象。我认为,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价格,虽然相互联系,但却是两个概念。
劳动力价格,是指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使用权所支付的货币价格,通常称之为工资,在不严格区分的情况下,也可以把它作为劳动力成本,但是,由于每个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里可以完成的工作量是不同的,因此,单纯根据劳动报酬的大小,是无法确定产品成本中的劳动成本高低,从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格而非企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在严格意义上,劳动力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只有这样定义的劳动力成本才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价格以及目前所讨论的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有关。这个成本在国际上被称为单位劳动成本。它是衡量劳动成本高低的基本指标,也是观察一国一地区乃至特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下面的讨论是建立在单位劳动成本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研究发现: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呈现以下变化特征:
(1)小时劳动生产率和小时劳动报酬都呈较快增长态势,但制造业小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16%,比小时劳动报酬增速(13.81%)高出1.35个百分点。
(2)制造业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在1999年-2004年间逐年下降;2004年之后虽开始呈上升趋势,但是2009年仍然低于1999年,前者仅为后者的88.9%。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说的劳动力成本是指单位劳动成本的话,中国近十年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
我们进一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1)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绝对优势。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30.35%、中国香港的48.23%、日本的31.73%、德国的19.24%、英国的25.79%、意大利的24.56%、法国的27.44%、荷兰的22.58%、韩国的22.69%、新加坡的20.07%、中国台湾的53.98%、俄罗斯的22.22%。
(2)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也是最低的。2008年,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巴西的13.74%、墨西哥的30.85%、印度的30.27%、印尼的78.21%、菲律宾的14.44%、泰国的62.84%。
(3)从动态上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不断强化中。2002年—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然而,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以及吸引外资和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总体而言,1999年-2009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速为负数,也就是说,所谓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说法,就1999年以来的数据而言,是不能成立的。得益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负增长,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因此进一步提高了。
以上是就制造业整体而言,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把制造业中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列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余算作资本密集型行业。研究发现,就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看,趋势不同。
按广义劳动力成本 (工资+非工资费用)计算2009年制造业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资本密集型的单位劳动力成本要低于劳动密集型。2009年,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为0.283,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324,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均值为0.225,比劳动密集型行业低0.99。就动态而言,1999年—2009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约有一半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是在上升的,但是有一半仍然是下降的。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则基本上是下降的。
近年来,反对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利润微薄。提高劳动报酬将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两亏。
我们通过计算发现:
(1)从静态来看,提高劳动报酬对制造业企业当年的利润率是有明显影响的。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受劳动成本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以2009年为例,人均劳动报酬提高10%,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当年利润率将相应下降8.6%—29.7%;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8%—17.6%。但是,劳动报酬上升对利润率影响是逐年下降的。就影响最大的文教体育用品行业来看,劳动报酬提高10%,行业利润率在2006年会下降41.4%,但是在2009年,下降幅度就降为29.7%。这说明我国企业对于劳动力成本变化,有着较大的调整适应能力。
(2)从动态来看,现有的劳动报酬上升幅度尚未对企业利润造成负面影响。2006年—2009年制造业劳动报酬年均增速超过10%,但是,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三个行业外,制造业其他行业利润总额和利润率都在增长,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这三个行业的利润下滑,却与这些行业的劳动力成本无关,因为同期这三个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都在大幅度地下降。这说明目前为止,提高劳动报酬尚未导致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下降,相反,利润总额随着劳动报酬的增长而更快增长。
很多人担心提高劳动力报酬将对我国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区分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根据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化来衡量劳动力成本的变化,那么,结论是很清楚的。这个结论也得到了相应的数据证实。
我们用贸易竞争指数(TC)考察了中国2001年-2009年的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变化情况,在此期间内,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劳动报酬也即劳动力价格年均增长都超过了10%。研究结果发现:
(1)2009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竞争指数(TC)都大于0。其中,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具有强竞争力(0
(2)从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看,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2001年—2009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基本上是正增长。除家具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微小下调外,其他七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都进一步提高了。
(3)虽然从制造业不同行业看,贸易竞争指数的边际变化有正有负。但是,贸易竞争指数变化为负的这些行业基本上没有根本改变原来的竞争力状况。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也即劳动力价格)上升,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变化与劳动报酬水平变化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总结一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年递增10%以上,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 (ULC)仍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甚至不及1999年的90%。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超过了劳动报酬增长,劳动报酬占产业附加值比重持续下降了。国际比较发现,不管是与我国外商投资主要来源地、主要贸易伙伴还是与吸引外资、出口商品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IC)不仅具有绝对优势,而且优势在继续强化。
(2)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中劳动密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增速均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部分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这是由于近年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报酬在原有较低基数基础上增速较大导致的;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基本上仍呈下降趋势。
(3)从静态看,劳动报酬变化对企业利润率有较大影响,但程度逐年减弱。就现实情况而言,劳动报酬对企业利润率的动态影响却是相反的。伴随着不同行业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企业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也在迅速增长,而且利润总额的增速还高于劳动报酬的增速。因此,从长期看,合理地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不仅不会对制造业企业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会促进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提高。
(4)劳动报酬与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也不存在着此消彼长关系。近十年数据说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随着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伴随着劳动报酬增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上升与下降的行业数目前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就其中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最大的行业而论,其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是下降的。劳动报酬仅仅是影响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因素,认为劳动报酬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其影响的方向及程度还取决国内外其他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当然,我们的研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与深化。但是,如果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大体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基本情况,那么,不能不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主流看法”竟会得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并已经危及企业利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结论?当然,一个解释是:没有区分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单位劳动力成本,仅仅根据劳动报酬上升就得出了上述结论。尽管作为专业人士,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不应当有,但是偶有疏忽,也可以谅解。但是,我更为担心的是利益驱动下的异口同声。企业主们总是希望无限制地扩展利润空间,政府部门更多地关心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普通劳工由于意见表达的渠道不畅,往往被迫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个时候,或许,学界应当更多地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研究态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以及政策建议的社会价值取向?
(系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