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经济视点

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

贾根良 · 2013-08-14 ·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严峻的事实说明,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无法承担起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重任,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仍然试图通过“第一种机会窗口”即继续沿袭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应对新工业革命。

  [摘要] 按照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有关经济追赶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第一种机会窗口”不可能存在追赶机会。在佩蕾丝的理论中,“第一种机会窗口”只与传统产业相关,但是,由于产品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第一种机会窗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也大量地出现了,那么,这是否有追赶成功的可能呢?本文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本文的案例研究表明,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实际上仍处于“担水劈柴”的地位,是一种为他人作嫁衣的“飞地型经济”;与光伏产业缺乏国内市场相反,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并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我国的机器人产业目前基本上已被跨国公司所垄断。严峻的事实说明,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无法承担起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重任,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仍然试图通过“第一种机会窗口”即继续沿袭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应对新工业革命。为了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第二种机会窗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亟需重大变革;经济史的深入研究揭示,这种替代性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历史规律存在于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历史上跳跃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我国应该探讨适合本国国情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光伏产业;机器人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自2012年5月媒体报道了国外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的预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相关话题在商界、政界和学界迅速传播,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议一直延续至今。鉴于我国曾经错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教训,许多文章充满危机感,强调我国再也不能错过这种重大历史机遇。但也有一些文章过于乐观,例如,柳卸林认为,中国不会再错过新工业革命了;[①]约翰•马修斯(John A. Mathews)在对当前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革命浪潮进行研究时,直接断定“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为世界领导地位”[②]。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柳卸林和马修斯的乐观态度都来自于他们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研究,但笔者通过这个产业以及机器人产业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两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存在着有可能使我国痛失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的巨大危险。由于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分别是可再生能源革命和制造业数字化革命的代表性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主导部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通过对这两个产业的案例研究,我们就可揭示出我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首先从佩蕾丝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及其修正入手,为笔者的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然后,分别讨论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最后则从理论和历史经验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导部门发展模式上变革的历史必要性。

  一、佩蕾丝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及其修正

  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和苏蒂根据历史经验,提出了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追赶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一种是当某种技术体系在发达国家趋于成熟后,发展中国家就具备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这种追赶方式被称之为“第一种机会窗口”。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无论怎样追赶,也难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和经济差距,用佩蕾丝的话说就是,“在成熟的技术上不可能存在追赶机会。”[③]在佩蕾丝和苏蒂看来,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经济追赶真正具有意义的,则是处于酝酿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第二种机会窗口”,通过进入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像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和德国取代英国的技术领导地位那样,实现跳跃式发展。在佩蕾丝和苏蒂看来,除了美国和德国的成功外,法国和许多欧洲小国在19世纪的工业化、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实践都为“第二种机会窗口”在追赶成功上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④]芬兰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例证,尽管这些国家并没有取代先行者的技术和制度领导地位。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对佩蕾丝和苏蒂的两种“机会窗口”的真实含义进行辨析。所谓“第二种机会窗口”是由新技术革命的激进创新所提供的,正如德国和美国的经验所说明的,抓住这种机会窗口就必须从机器设备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入手,虽然后来者刚开始并不是新技术的最初发明者,但却可以很快地通过自主创新等措施和广阔国内市场规模等条件占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这包括拥有设备制造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能掌控整个产业价值链。而“第一种机会窗口”则是按照维纳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当产品成熟后,整个产业的生产就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为后者利用劳动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从价值链低端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机会。很显然,在佩雷斯和苏蒂的理论中,“第一种机会窗口”只与传统产业相关,与新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无关。

  但是,在佩蕾丝和苏蒂于1988年提出两种“机会窗口”理论时,以产品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为特征的“新国际分工”还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所以,他们的理论也就没有考虑到这种新发展对不同“机会窗口”产生的影响。由于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⑤]和全球价值链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就不用再等待产品成熟,就可以把新兴产业的新产品加工和组装等环节作为一个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的早期就可以通过廉价劳动力加入到这种新产品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机会窗口”在新兴产业中也就出现了,它不再是一个只与传统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因此,佩蕾丝的两种“机会窗口”理论需要加以修正:我们不应该再把新兴产业等同于“第二种机会窗口”,只有那些不与廉价劳动力相联系的高创新率的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才具备“第二种机会窗口”的资格。

  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在新兴产业中把“第一种机会窗口”作为切入点,在跨国公司所掌控的全球价值链中通过从低端到高端的逐步升级,实现技术经济追赶甚至跳跃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许多学者如格雷菲[⑥]和刘志彪[⑦]等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可以实现工艺和产品的升级,但对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功能升级和部门间升级却缺乏经验支持,而这两种升级对于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升级至关重要;霍布德[⑧]和刘志彪[⑨]等人的研究说明,全球价值链甚至构成了本土企业推进这两种升级的障碍。宋磊[⑩]和贾根良[11]等人认为,模块化生产阻断了落后国家试图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入手对发达国家进行追赶的道路。然而,尽管这些理论和经验研究指出了加入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追赶的不利影响,但仍会有人对此提出反驳:韩国和芬兰的信息技术产业不就是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成功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追赶和跳跃式发展的吗?

  确实,韩国和芬兰由于国内市场狭小,20世纪80年代在信息技术范式迅速变革的时代不得不主要通过国际市场为其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但他们却是在保护国内市场(芬兰在1987年之前禁止外国电子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情况下,通过严格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并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价值链高端入手切入全球价值链的,而全球自由贸易特别是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则为其抓住“第二种机会窗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分工(技术创新)受市场规模限制”的斯密定理,如果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如果没有中国低端产业价值链为其高端产品提供市场,那么,由于国内市场狭小,韩国和芬兰的高端信息技术创新根本就不具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正是全球自由贸易特别是中国开放广阔的国内市场为这两个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价值链高端发展战略提供了根本性的市场保障。

  因此,无论是按照两种机会窗口的理论逻辑,还是当代国际比较的经验证据,我们都可以得出这种结论:与佩蕾丝所谓“在传统产业上不可能存在追赶机会”一样,在新技术和新产业中,由新国际分工所提供的“第一种机会窗口”也不存在追赶的可能,更不可能存在跳跃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如果我国要想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就必须从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价值链高端入手,这是“第二种机会窗口”原本的含义;而要抓住“第二种机会窗口”的历史性机遇,就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幸的,与历史上所有实现技术经济追赶成功的国家不同,我国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上仍沿袭着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老路,缘木求鱼般地企图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部门上通过“第一种机会窗口”渐进式地应对这场革命,并严重地忽视了市场的重要性,这将使我国有可能痛失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下面就以我国光伏和机器人这两个产业在2012年所揭露出来的问题对此加以说明。

  二、我国光伏产业:“世界领军地位”还是“飞地型经济”?

  柳卸林之所以认为中国再也不会错过新工业革命了,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研究。柳卸林及其合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实现了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赶超;光伏产业的崛起,显示出中国完全有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在他们看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很深的中国烙印:依靠显著的成本优势,快速的学习能力,政府的培育支持,但其中更隐藏着中国产业崛起的新基因,是中国创新的新希望。据此,他们把光伏产业的成功模式提炼为五个要素:通过深度的全球化,发展全新的产业;发挥中国的柔性制造优势,抢战产业制高点;中央地方合力打造产业技术平台,助推产业升级;市场机会重于技术突破;产业链培育重于龙头企业。[12]

  确实,我国光伏产业在过去的十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面板生产国。然而,尽管这是不小的成就,但仍没有逃脱“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老路。笔者认为,我国光伏产业模式的核心仍是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异军突起的,这实际上利用的是最近二十年在新兴产业中新出现的“第一种机会窗口”。因此,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虽然存在着值得借鉴光伏产业发展经验的地方,如柳卸林及其合所归纳的最后两点,也就是市场机会重于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培育重于龙头企业,但这些可借鉴之处并不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因为在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立的内需主导型经济中,由于具有广阔的市场规模,这些发展经验同样也会应运而生的。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光伏产业是否抢战了产业制高点,是否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深度全球化是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福音。笔者对这三点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并没有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包括光伏材料加工设备、高纯硅提纯技术和新型光伏材料的研究。但柳卸林等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整理的《中国典型光伏企业发明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并没有显示我国在光伏产业中具有关键性地位的光伏材料加工设备和高纯硅提纯技术的发明专利情况,在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关键设备以及依附于这些设备的工艺都来自于国外,而在高纯硅领域的专利申请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难占据技术领先地位;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太阳能专利一半以上集中在新型光伏材料的研究上,而我国专利在相关技术领域只占1/3。从柳卸林等人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光伏产业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电池、组件和硅片的加工制造方面,而这些方面都不属于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赶超呢?

  第二,我国光伏产业不仅没有抢战产业制高点,而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陷入了“出口低端产品并进口高端产品”的“坏贸易”陷阱。“以欧盟各国为例,2011年,对华出口光伏设备及原材料总值达75亿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贸易方面,欧盟也基本处于顺差状态。而从整个光伏产业的价值链看,以规模、制造为优势的中国,生产大多集中在组件端,中国仅占整个光伏价值链的8%-10%。”[13]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段引文中的“原材料”并不是指未经加工的“原材料”,而是高附加值的“原材料”:我国拥有丰富的硅矿资源,但由于我国多晶硅提纯技术不高,企业仅能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纯度只有98%-99%的工业硅,然后作为工业原料以极其低廉价格卖到国外,经国外提纯至99.9999%以上再采购回来。粗硅的工业技术极为简单,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14]在这种贸易结构中,我国光伏产业实际上仍是出口“原材料”,进口高附加值的投入品和资本设备,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制造再出口低附加值的制成品,这是一种在经济史中一直被贸易战略家所诟病的“坏贸易”模式。[15]

  第三,我国光伏产业的“坏贸易”模式是建立在所谓廉价资源、能源、环境成本和劳动力等所谓成本优势之上的,而这种成本优势却是我国国民福利巨大损失的代名词。马修斯认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将处于领军地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我国光伏和风力发电装置的生产成本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然而,这些竞争力的确立都是建立在我国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贱价消耗和低端劳动力成本之上的。仍然以最具代表性的光伏产业为例,其主要污染集中在多晶硅的初级提纯上。由于国内环境污染的成本过低,大量中小企业甚至将污染物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晶科能源”污染事件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16]。另外,即使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具备了对污染物进行环保处理的能力,但是光伏组件的生产依然是不折不扣的高能耗产业,尤其是硅料提纯需要消耗巨大的电能。据估计,一块屋顶太阳能多晶硅电池板,需要7年的工作时间才能“回收”制造它所使用的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能在我国主要都是由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提供的。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9%,光伏发电装置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3.8%,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成品却90%以上用于出口。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光伏(尤其是多晶硅)企业的用地和用电成本却享受了政策优惠,许多企业的用电按照民用电价供应,土地使用甚至免费。相比而言,虽然欧洲国家政府也都以优惠和补贴政策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欧洲国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国家生产多晶硅,都把多晶硅的生产放到了发展中国家”[17]。在光伏产业高能耗的现实面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对国外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廉价“能源补贴”。

  第四,我国光伏产业虽不乏技术创新,但基本上都是工序创新,这种创新提高生产率的结果导致了我国光伏产品生产者受损而进口国受益的价格下降,因而没有带来我国国民福利的提高。虽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不同创新类型在国家间创新收益的分配上却截然相反,著名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就揭示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普雷维什—辛格假说),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创新改善了他们的工资收入和资本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却降低了其出口价格,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我国光伏产业处于类似的境地: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由于具有高度进入壁垒和动态不完全竞争的特点,所以,技术进步的收益只有很少部分被中国的购买者所分享,而大部分则以利润或工资收入的形式作为动态熊彼特租金归发达国家国内生产者(包括资本家和工人)所占有,这种技术进步的收益分配方式被称作是“共谋型”的。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我国光伏组件的工序创新导致了使消费者受益而使生产者受损的价格下降,这种价格下降使光伏组件的利润和工资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这种技术进步的收益分配方式被称作是“古典型”的,我国光伏产品的90%以上销往国外市场,技术进步的收益绝大部分被外国消费者所占有,这实际上是在为他人作嫁衣。[18]

  第五,光伏产业名列前茅的前十位大企业悉数在海外上市,这种所谓的“融资全球化”不仅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和陷入“美元陷阱”的重要原因,而且也造就了导致国民福利损失的融资结构。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尚未成熟,融资上市手续繁琐,因此我国光伏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融资额度和融资效率,大多数选择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但是,这种“国内扎根、海外上市”的融资方式存在着两大明显的弊端。首先,光伏产业从海外资本市场筹得的美元只有在中国人民银行兑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使用,这种因外汇占款而增发的人民币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根源;而中国人民银行用这些美元购买不断贬值的美国国债则使我国陷入“美元陷阱”。其次,面对“双反”等不利局面,我国主要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高达80%以上,在境外融资无望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能转而求助政府救济和银行担保进行“输血”,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光伏企业自身的亏损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这种“上市在外,兜底在内”的扭曲性融资结构使我国光伏产业陷入了“盈利则被外国人分享、亏本却由中国人买单”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采取的措施应该是任由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破产,再由国内资本接手重建。

  综上所述,我国光伏产业虽然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与抓住新技术革命的“第二种机会窗口”相距甚远,实际上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担水劈柴”的地位,这种通过进口国外关键机器设备和高附加值投入,90%以上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各地政府在土地、税收、环境和融资等方面提供的低成本扶持政策打造的低端加工制造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为他人作嫁衣的“飞地型经济”。在这种发展模式中,由于各地政府竞相上马光伏产业,在缺乏核心技术和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被跨国公司所“虏获”地位的情况下,过度竞争导致了大量的产能过剩,从而使整个行业陷入了成本大战之中,其结果是整个产业重蹈作为我国制造业痼疾的“暴生暴滥”的覆辙,光伏产业很快就被做“滥”了,[19]2012年,光伏产业出现全行业亏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由于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当美欧国家在2012年挥舞起“双反”的保护主义大棒时,我国整个光伏产业顷刻之间又面临着“灭顶之灾”。因此,我国光伏产业不仅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反而应该是后者引以为戒的一个案例。深度全球化不仅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福音,反而是其陷入依附状态的主因,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三、我国机器人产业:跨国公司唱主角的舞台

  制造业智能化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而机器人则与3D打印、新材料构成了其核心技术。美国的沃德瓦(Vivek Wadhwa)教授2012年1月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的结合正在引发制造业的一场革命,中国在未来二十年中将出现制造业空心化,而美国将重新获得制造业的领导权。沃德瓦的预测是否正确暂且不论,显而易见的是,尽管3D打印技术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还不会很快到来,但机器人的大规模采用已经指日可待,这将使我国制造业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所谓“比较优势”面临着大规模被废弃的危险,我们应该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机器人产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那么,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状况又如何呢?

  与光伏产业缺乏国内市场恰恰相反,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升级要求趋于强烈和机器人价格下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正快速上升: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51%。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企业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明显少于制造业强国;在绝对数量上,机器人在中国采用的数量仅为日本的18%、德国的35%;而在有代表性的汽车产业,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配备量,中国更只有日本的1/14,德国的1/11,由于我国机器人存量大大落后于其它制造业国家,国内劳动力和机器人成本又出现一升一降,因此,我国对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0]据德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1/2期报道,国际机器人工业联合会(IFR)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为3.5万部,比2011年增长约60%,占全球总销量17%,德国制造商将从中大幅受益。[21]

  然而,面对我国市场对机器人的巨大需求,我国企业处于何种地位呢?从企业性质来看,外资企业以中国工业机器人全行业60%的企业数量占有了93.3%的市场份额,可见外资企业在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中遥遥领先。[22]上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但上海的机器人产业目前基本上已被跨国公司牢牢掌控,世界四大机器人整机企业——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德国的库卡,其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都在上海,上海的产量其实是他们的产量;上海虽发育出了30多家本地的中小型机器人企业,但绝大部分都是背靠跨国公司从事下游低端的配套组装和服务。[23]“中国真正有规模、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几乎没有,主要是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性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受制于人。而采用国外关键零部件生产的国产机器人,价格上并没有多少优势,所以客户大多选择国外的机器人。”[24]

  与光伏产业由于缺乏国内市场为他人作嫁衣的“飞地型经济”不同,我国高附加值的机器人市场却被跨国公司所垄断。这两个产业的状况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典型性:“丢了西瓜捡芝麻”。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呢?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方明伦[25]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以上海为例分析了造成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的原因:第一,掌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但目前国内的研发还处于零散、分隔和不连续状态,且基本上局限于实验室。第二,有影响力、有研发能力的上海国企、央企不积极介入,它们目前仍然趋于合资或者购买进口产品,对自主研发的热情不高,这就导致上海的机器人市场严重缺乏本土产品,目前上海市场几乎被日本与欧洲机器人产品垄断。第三,令人匪夷所思的关税政策。机器人整机进口为零关税,而零部件进口却要缴纳关税,这对国内企业尤其整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利,不利于机器人的进口替代。第四,国内发展机器人产业注重引进外资,但事实表明,“市场换技术”并未奏效,相反,外资已经完成了对通用机器人技术路线的锁定,中国企业被迫处于被动的跟踪模仿阶段。为了应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迅速扩大,外企一方面扩大本国产能,另一方面通过设厂等战略扩大在中国的存在。[26]

  面对我国机器人产业被跨国公司所垄断的严峻局面,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提出的对策是中国企业应迅速占据低端细分市场。在该课题组负责人王迎春看来,中国市场复杂,细分程度高;而目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集中在传统高端市场(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加工等),暂时无暇顾及低端和新兴的市场,这是本土企业错位竞争的机会。但一旦传统高端市场增长放缓,跨国企业转而寻找新增长点,连这种机会都有可能失去,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占据这些市场。该课题组还认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难以“自主”;但技术与产业并非单向的“因果关系”,因此,他们建议先建立产业化平台,扶持自主品牌整机企业,以规模化应用带动持续研发,寻求技术突破。

  笔者认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的对策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跨国公司垄断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问题,因为发达国家成功的历史经验和拉丁美洲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都说明,如果没有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我国企业根本就无法与在核心技术、高薪吸引本土人才、研发能力和生产规模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竞争。除了政府强力支持的个别企业不计成本地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有可能取得成功外(显而易见,这不符合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原则),得不到这种支持的大量民族资本将因跨国公司消灭竞争对手的战略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而对自主创新望而却步,[27]而大量的国内机器人应用企业仍将热衷于合资或者购买进口机器人,这将大大压缩本土机器人企业生存的国内市场规模。

  机器人产业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有什么好处?确实,跨国公司能够带来一些因人员流动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除了这种收益,还有别的收益吗?没有。但是,这种技术溢出效应的收益远远小于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何况在禁止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人才(特别是华裔工程师)获得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出路是核心技术的进口替代(国产化),这就需要采取与我国机器人产业现行关税政策反其道而行之的国家政策,即实行整机进口高关税,零部件进口低关税并逐步提高其关税率。然而,这种政策将因跨国公司在我国大量生产并销售机器人而流产,因此,在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口替代(国产化)的根本性障碍。

  正如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指出的,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性技术,应用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是我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跳跃式发展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半期,美国就是利用其巨大国内市场规模的关键作用,在技术落后于欧洲大陆的情况下,通过抓住“第二种机会窗口”,一举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半期,欧洲国家由于本国市场狭小,技术创新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难以开发新产品,难以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国,由于美国巨大的市场规模,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很快开发出了生产率高于欧洲的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申请了新专利,开辟了新的技术轨道,摇身一变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领导者,并反过来占领甚至垄断技术先发国的市场。市场重于技术,在市场规模对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上,高铁是一个最近的例子:德国的高铁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德国和欧盟却无用武之地,而在中国却可以取得快速的技术进步。

  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半期的崛起是在高度保护国内市场的关键作用下实现的。在19世纪,工业是高端产业,农业是低端产业,正如美国经济史学家福克纳指出的,由于美国工业无法与欧洲竞争,所以,“美国的制造商不能企望那些较老的国家供给一个大市场,而必须在国内创造市场,同外国的产品进行竞争”;[28]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史学家也指出:“我们商业政策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为国内制造商保留国内市场,而排斥外国竞争的”,[29]其措施就是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直接投资。[30]因此,笔者一直以来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我国高端产业不为“国内制造商保留国内市场,而排斥外国竞争”呢?反而却以优惠政策引进强大的跨国公司,其目的难道就是为了支持他们与弱小的本国企业在自己的国土上争夺市场吗?在笔者看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将是一种没有获胜希望的经济战。

  四、历史教训与我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模式的革命

  本文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再次证明了以产品内分工为代表的新国际分工并没有改变落后国家经济追赶成功的历史规律:在新技术和新产业中,由新国际分工所提供的“第一种机会窗口”与传统产业一样不存在追赶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存在跳跃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研究说明,柳卸林所谓“中国不会再错过新工业革命了”的看法是没有历史根据的,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无法承担起我国对发达国家技术经济追赶的重任;如果不对这种发展模式进行重大改革,我国必将痛失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熊彼特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31]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这在目前的经济学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柳卸林和马修斯之所以对我国光伏产业持有过于乐观的态度,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了解新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追赶模式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自英国崛起一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口原材料并出口工业制成品”是屡试不爽的国家致富模式,但在产品内分工的今天,这种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形: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出口制造业中加工制造环节的低端产品已经无法实现国家致富的目标。因此,在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今天,国家致富的原则就必须从“进口原材料并出口工业制成品”修正为“进口低端产品并出口高端产品”。[32]光伏产业的高端产品就是光伏产业的尖端机器设备、高纯硅提纯技术和新型光伏材料,我国光伏产业进口这些高端产品并出口电池、光伏组件等加工制造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光伏产业怎么有可能会像马修斯所认为的那样,“将崛起为世界领导地位”呢?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它不仅照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按我说的去做,不要按照我做的去做”的两面派手法,而且也照出了中国经济学家们的天真可笑。以美国为例,它一方面宣传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另一方面却在实行关税保护(如对我国销往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和禁止外国企业购并其企业,排斥外国直接投资(如禁止我国华为和中兴两家公司购并其任何企业),最近的例子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亲自签署文件,没收了我国三一重工在美国投资建设的风力发电项目。针对后一事件,我国学者几乎一致地发表了天真的评论,如一位学者指出,奥巴马的决定,打击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动摇了他们对美国的投资热情,是不明智的;而另一位经济学家则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美国法律,而且违反了国际法,违反了中美两国在1980年代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希望美方不要把中国投资者逼到对美国法律完全丧失信心的地步。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学者们天真的可笑,他们真诚地相信美国所宣传的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信条,所以,奥巴马的行为令他们很伤心。然而,殊不知美国经济战略家和政策制定者从不相信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原则,因为他们认真研究了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没有限制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导致其工业力量衰落的历史教训,[33]因此,美国战后以来一直在对国内产业有选择地进行保护,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高科技产品禁运(如2007年美国对出口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实施了比从前更严厉限制的新规定)。实际上,这是美国的一贯做法,例如,针对美国在经济崛起时期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问题,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1913年指出,曾有人说拉丁美洲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但从未听人说美国给外国资本以特许权,这是因为我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原因就在于投资于某个国家的资本会占有并且统治该国。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决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再明显不过地说明了,美国政府继承了经济崛起时期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历史传统。

  笔者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些做法并没有错误,因为英国在19世纪末就是因为过度迷恋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的信条,而被实施保护主义的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力量凌驾于其上的,因此,这是美国政府维护其国家利益的自然表现。所以,如果你天真地相信美国的花言巧语,那只能怪你自己愚蠢透顶,因为美国一贯奉行“按我说的去做,不要按照我做的去做”的行为原则。英国国会议员和英国商务、创新与技术部大学与科学事务大臣威利茨(David Willetts)对此具有清楚的认识,2012年2月,他在欧盟委员会“金融、创新和增长”研究项目的结项会议上所做的“金融、创新和英国的增长战略”的报告中指出,应该从以往经历中吸取的重要教训是要透过美国的花言巧语以及主流的自由化理论去考察美国的现实实践:在美国,对创新的各种各样的支持比起欧洲许多地方要多得多,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几乎支持了所有重大的科学技术领域,它们与美国的国力息息相关,因为美国要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就必须保持科研的领先优势。因此,威利茨告诫说,“不要按美国所说的去做,而应当按照美国所做的去做。”[34]

  由于发达国家的“官方历史学家们”已经非常成功地改写了他们自己国家的经济政策史,现在很少有人了解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真相:富裕国家在过去并不是在他们现在所推荐的、并常常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几乎今天所有的富裕国家在过去都使用关税保护和补贴来发展他们自己的工业。[35]在我国,由于经济史学科在经济学界已经被边缘化,以致于长期以来就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看法: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窒息国内竞争,但只要读一读新自由主义兴起之前的经济史,我们就不难知道,英国、美国、德国等在历史上作为落后国家无一不是在幼稚产业保护政策下成功崛起的,但这些国家的保护主义为什么没有窒息国内竞争呢?而没有采取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拉丁美洲却因自由贸易以及跨国公司支配其技术和产业,长期陷入依附型经济而不能自拔,这一事实又将如何解释呢?

  为了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第二种机会窗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需要重大变革。我国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应该抱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求国家富强之路的历史规律和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例如,柳卸林等人认为,未来的产业革命将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然而,按照这种说法,从1875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何尝不是在(第一次)全球化下发生的?但与当时的英国因“深度全球化”丧失新工业革命的领导地位不同,美国和德国却通过保护国内市场的“浅度全球化”实现了跳跃式的崛起。本文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作为一种历史规律,替代性的发展模式存在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跳跃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如何在这种历史规律基础之上,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特点,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跳跃式发展模式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①]柳卸林:《新工业革命,中国不会再错过了》,http://roll.sohu.com/20120909/n352726965.shtml,2012-9-9.

  [②]Mathews, J.A.. 2012. The renewable energies technology surge: A new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in the making? Working Papers in Technology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ynamics. No. 44.

  [③][挪威]赖纳特、[中国]贾根良主编:《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④]见钟学义等译:《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1-572页。

  [⑤]贾根良、秦升:《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⑥]Gereffi, Gary and Olga Memedovic. (2003). The Global Apparel Value Chain: What Prospects for Upgrading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Report). Vienna, Austria: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UNIDO).

  [⑦]刘志彪, 2007, 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 学术月刊 2007第2期

  [⑧]Hobday, M. Innovation in East Asia: the challenge to Japan[M].Cheltenham: Edward Elgar,1995

  [⑨]刘志彪; 张杰.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9),59-68

  [⑩]宋磊:《中国版模块化陷阱的起源、形态与企业能力的持续提升》[J],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11]贾根良、秦升:《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12]柳卸林、高伟、吕萍、程鹏:《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期。

  [13]网易财经:《中国制造仅占欧盟整个光伏价值链的8%-10%》,http://money.163.com/12/0727/06/87DAGKJ3002524SQ.html,2012-07-27。

  [14]林艳兴、邓卫华、叶超:《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缺失、装备依赖进口》,经济参考报,2010年1月25日。

  [15]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的综合:第三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127页。

  [16]李春莲. 晶科能源事件暴露光伏产业污染现状. 证券日报,2011年9月21日。

  [17]费维扬:《光伏产业把污染留给中国》, 浙江环保新闻网,2011年11月07日。

  [18]贾根良:《资本品工业的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经济学家,2012年第11期。

  [19]高世楫、张永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4期。

  [20]张懿:《机器人需求正快速上升,“上海牌”机器人如何争胜?》,文汇报,2012年7月18日。

  [21]《中国2014年将成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德企最受益》http://biz.cn.yahoo.com/t/ypen/20130124/1573037.html,2013-1-24。

  [22]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报告:《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广泛,外资占主要地位》,http://www.86mdo.com/AnalystsView/EH75FHH648C7ACK030GJH27GK.html,2010-7-19.

  [23]张懿:《机器人需求正快速上升,“上海牌”机器人如何争胜?》,文汇报,2012年7月18日。

  [24]深圳商报:《机器人迎井喷式发展、国内厂商盼出台扶持政策》,http://www.caigou.com.cn/Exhibition/Detail/107299.shtml,2012年9月17日。

  [25]唐烨、张腾扬:《上海机器人地图·研发篇》,解放日报,2012年8月5日。

  [26]王迎春等:《发展机器人产业、走向RT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切入口的上海选择》,世界科学,2012年第7期,第34页。

  [27]有关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的分析及其影响请见拙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正视外资的十大危害》,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卷,2012年第4期。

  [28]哈罗德•福克纳:《美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下卷第45页。

  [29]转引自左大培:《绕过比较优势“陷阱”、以技术立国》,《绿叶》,2009年第8期。

  [30]贾根良:《美国在经济崛起前排斥外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解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1]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9页。

  [32]贾根良、马国旺:《第三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者——贾根良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

  [33]贾根良:《新李斯特主义:替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新学说》,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

  [34]http://www.finnov-fp7.eu/sites/default/files/FINNOV_Conference_Programme.pdf,2012-3-15.

  [35]张夏准:《踢掉梯子:新自由主义怎样改写了经济政策史》,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5月27日(第21期)。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9.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0.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9.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0.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