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以来,新股一个月发行一次。而每逢新股发行,货币市场利率都会出现飙升,至少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是这样。6月19日新股发行之前隔夜国债回购利率升值30%,而这次又是。下周11支新股开始认购,今天(7月18日)是本周最后一天,市场再度上演机构疯抢资金的情况。截至上午收盘,交易所GC001利率报15.36%,涨幅达484.03%;GC002报15.435%,涨幅达379.35%;GC003报9.98%,涨幅达144.91%;GC007报6.43%,涨幅达62.58%。
国债回购市场“闹月惊”,这真是“中国特色的金融奇观”。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欧洲,哪怕是香港,市场应当如何理解?很显然,是金融市场出大事了。但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却屡见不鲜,暂且不说会不会出事,单就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就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劣质属性”。这就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化吗?
不能责怪机构或投资者的选择,更不能说投资者不理性,因为它们为了利益做出这样的选择没有错。全部的责任应当都在管理者,因为是它们塑造了一个扭曲的市场,因而产生了扭曲的利益,而诱使投资者趋之若鹜。
我们曾经无数次的分析、提醒,新股上市首日开盘时,在新股发行价附近市场只有需求,没有供给。这不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市场建设中“有意无意”留下的“巨大缺口”。这是中国新股发行机制的“致命软肋”。然而,市场改革的主导者明知这里有问题,却对此避而不改,听之任之。以致于新股发行问题迄今得不到有效解决。难道不是吗?中签率只有0.28%的新股“北特科技”,开盘一分钟就达到44%的涨停位置,其间成交仅3400股;而在此价位上共有1.35亿股的买盘,而且一个上午卖盘总共只有5万股。
这说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发行市场依然混乱不堪。而国债回购利率为新股发行而飙升,就是例证,这严重干扰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样,新股上市后的大幅飙升,也是“恶炒”的结果。尤其是在资金成本极高的情况下,为了覆盖这一成本,机构更需要疯狂的拉高新股。有统计显示,按照上个月千分之六的新股中签率、新股认购资金锁定3天、平均折年8%的利率成本计算,新股上市后必须上涨100%才能覆盖机构的资金成本。有了这样的计算,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个月发行的新股平均涨幅高达280%,开盘后连续数日“秒停”(极短的时间内涨停)。
有这样的市场机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股市会如此乱象丛生了。管理者总在责怪投资者不成熟、不理性。但就算投资者不成熟、不理性也是市场机制扭曲引导的结果。另据测算,7月24日,因认购新股而锁定的资金将达到8000多亿元的高潮。
如此混乱的金融市场,后果已经出现。7月18日当天,两年期、边际利率4.1%的260亿元国债拍卖失败(流标)。这说明,市场对两年期国债4.1%的利率不满意,因为当下市场中,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几乎所有安全性较强的金融商品,其收益率都远高于国债。更何况是在国债回购利率平均在8%以上的时候。
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还要持续多久?这显然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更不该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