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尊敬吴老,但他的观点我不一定同意,尤其是最近他一直在说“房价上涨是超发货币的结果”,我实在不敢苟同。
最近在读一本书《金融的本质》,这是中国央行主导、由巴曙松先生主持翻译的。这本书依据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次讲课录音整理,一共四讲。我读后很受启发,而且证实了我多年来一直主张的一些观点。其中房地产问题就是这样。
在《金融的本质》一书的第二章,伯南克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主要不是货币政策的结果。他说,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采取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但在我看,不是这样。美国房地产泡沫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金融自身和金融监管存在严重漏洞。它的主要诱因是:金融机构基于房地产信贷的“创新”过度,而与此同时金融监管不断放松,加上美国政府又希望解决美国人居住问题的大背景。
伯南克认为,利率高低,中央银行应当主要考虑两大因素: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采用低利率政策主要基于经济稳定的考虑,而绝不是针对房地产。他认为,房地产泡沫通常是房地产方向的政策出问题所导致的。既然如此,解决房地产泡沫的问题也要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监管方向入手,而绝不是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它针对的是整个经济领域,而房地产仅仅是经济的一部分。如果用利率的手段解决房地产问题,势必会使整个经济受到压抑,这不是货币政策正确的选择。
如果说我钮文新人微言轻,吴老可以不予理睬,那伯南克的话是不是应该引发您对房地产问题的重新思考?
实际上,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何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这个回答基本可以获得国人共识。我们多次强调,中国房价过高,是地方政府为了土地拍卖“既顺又贵”而容忍或刻意所为的必然结果。所以根源是房地产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至少主要不是超发货币所致。
我们不妨看看中国是否超发货币。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量近28万亿元(今年一季度),但其中22万多亿元被央行通过法定存准、央票和正回购余额锁定,实际基础货币量不过5.6万亿元。这个数字出现在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诚的文章当中,而且盛松诚以此证明了房地产价格过高,并非货币超发所致。
我们多次做出这样的对比。美国4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发行,不过支撑着16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但中国5.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却支撑着58万亿元的GDP总量。请问,如何证明中国央行超发货币?同时,周小川在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也曾明确解释说:中国M2水平比较高,是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美国完全不一样,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和服务业为主的美国,金融杠杆(信用派生流动性)的水平不可比。而且,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其在M2上的反映也完全不同。
这些都是事实。我们同时质疑那些认为中国超发货币的经济学家,你们难道看不到22万亿元基础货币被央行锁定?那为什么你们口中的M2数据全都不刨除这22万亿元?在中国,有一些问题已经被经济学家变成无须论证的“想当然”。而最典型的就是“中国超发货币”,还有就是“国企低效率”等等。而到底有多少人认真地进行过比对研究?有多少人依据不同国别的经济特征、不同分行的效率特征进行过严谨的综合评价?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经常是“挖掘证据”,这是经济学研究之大忌,但却被我们大量使用。什么叫“挖掘证据”?就是结论现行,然后为了论证而“挖掘证据”,哪怕这些证据严重缺乏严谨性。比如,说“国企低效”,于是就汇总低效方面的证据,而对高效的事实充耳不闻。再比如,说“中国超发货币”,上来就把中国的M2与GDP比值和其他国家相比,而完全无视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特质对M2的影响,甚至无视央行锁定22万亿基础货币的事实。
结果是什么?同一个人研究的不同课题,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央行要论证房价上涨非货币因素,结果就用中国基础货币发行量与GDP比值较低,说明中国央行没有超发货币;而要论证货币宽松空间有限,就用M2与GDP比值较高,说明央行已经发行了过多的货币,不能再发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如果是一般性的、“无厘头”的学者乱说一气,不理他也就罢了。但央行不行,你的研究要变成中国最关键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为自己开脱责任的,所以必须严肃、严谨。
请问,如果中国货币超发,那为什么中国需求这么虚弱?中国的利率水平如此之高?这都是超发货币的结果?我希望吴老这样的一言九鼎式的经济大佬,讲问题也必须严肃、严谨,否则不良影响太大。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