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CPI持续回落至1.4%,PPI连续33个月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机构警告,中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缩局面。近日《人民日报》一篇专访文章也提到,通缩压力不得不防。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前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但是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图表来自山西证券报告)
物价的持续下跌将抑制投资和生产,导致失业率走高以及经济衰退。姚景源具体提到:
表面上看,商品价格便宜了,生活成本更低了。但是,物价回落会影响投资与消费预期。企业产品价格下降,预期收益减少,投资就会相应减少,就业就不会增加。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消费萎缩,企业产品就会积压、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
他还认为,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至于如何应对,姚景源表示:
经济增速换挡期的主要风险不是通胀,而是通缩,更应关注的是下限。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防止通缩。由于当前通缩压力主要来自于“三期叠加”,靠过去加大投资、放松货币的老方法进行调控是行不通的。要避免出现通缩的局面,还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
在供给层面,应当加大力度化解产能过剩,不妨多采用“走出去”的方法。过去我们化解产能过剩,特别强调“淘汰”与“整合”,在“转移”上下的功夫不够。现在应该把视野扩展到国际上,利用“一带一路”,更多地运用“转移”的方法。以高铁“走出去”为例,就能带动上游钢铁、电子、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的产能消化。
在拉动内需方面,他提到:首先,应当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其次,拉动工业投资。再次,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差距还很大,需要补齐短板。此外,还要通过改善民生来促进消费。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