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陈志武教授频频讲座,内容就是他的《清代妻妾价格研究:传统社会女性如何被用作避险资产》
陈志武等人的论文摘要如下:
在现代金融市场出现之前,传统农业社会都必须寻找非金融手段规避生存风险。而妻女则是不同社会不约而同找到的人格化避险工具之一,所以,尽管各大洲之间在近代之前交往不多,但在面对风险事件挑战时都有通过嫁卖妻女获得全家生存空间的习俗。为了检验在传统社会里“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这一命题,本文从清代中国 1736 年到 1896 年间73216 件婚姻奸情类刑科题本案件中,把所有记录了买卖妻妾价格、寡妇再嫁财礼、正常婚嫁财礼信息的案件找出来,共收集 3119 个可用案件;然后,我们检验妻妾价格是否在生存风险变大时显著更低。在分析中,我们用粮价作为生存风险的代理指标,亦即,粮价越高,意味着粮食短缺越严重,生存风险越大, 被迫卖妻嫁女的压力也越大,导致妻妾市场供应增加、供大于求局面恶化,妻妾价格因此相对平时下降。我们发现,对清代妻妾价格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粮价即生存风险,粮价越高时,妻妾价格尤其买卖妻妾的价格越低;其次是当地受贞洁等儒家妇道文化影响的程度: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即列女数量越多)的州府,妻妾市场上的总体供给越少,妻妾价格尤其寡妇再嫁的价格则越高。以旱灾作为工具变量的两阶段估计表明,旱灾年份里粮价多上升 10%,会导致妻妾价格下降 33%,证实了“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假说。把女性作为“避险资产”虽然是在缺乏金融市场的条件下的迫不得已行为,但是以摧残女性身心和压制女性自由选择权利为代价的。因此,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把人尤其是女人从经济工具的角色以及相应的制度约束中解放出来,给个人以更多自由选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28724&page=1
对陈志武等人的这文章,我可以说是史料功夫是有的,如果是一个社会学的学者或是历史学的学者,咱们不好说太多,但对一个金融学者而言,对避险工具的概念和商品金融化的概念是起码的,能够成为这样的避险工具的,首先就是要持有成本低,在古代粮食紧缺的社会,这样的资产带有巨大的持有成本,是绝对成为不了避险资产的,尤其是风险来临的时候,其价格还是上升的,就更谈不上避险,这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残酷的一面,在埋儿奉母能够进入二十四孝的社会,如此的养人成本下,根本不是避险,而是残酷的现实。而且文章中所说的传统儒家礼教强的地区,恰恰是中国古代相对富裕的地区,仓廪实而知礼节,其他地方礼崩乐坏当然会更糟糕,真正的避险资产其实是黄金,古代的货币在中国的青铜和白银,但到危机的时候黄金就要暴涨,我们所谓的乱世买金是自古就有的,不是我们现在想像的纸币变成贵金属货币,而是激昂的金银的比价会因此而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围观一下这个奇文,看一下带路党的水平,抹黑中国只要美国的普世价值正确就可以了,其中的逻辑是可以不讲的,历史数据是为其目的罗织的,但功夫确是花费了不少,还非常能够博取眼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