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经济的,对金融是外行,且还有些“偏见”。因为金融总的来讲,是个“分蛋糕”的游戏,不是“造蛋糕”的游戏。金融研究的是怎么把别人创造的财富捞到自己的兜里来,这是最简单的概括,所以我觉得学习金融,是对社会财富和个人才华的巨大浪费。下面我来讲讲我对金融、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危机的理解。
什么是金融资本呢?金融资本就是在实现剩余商品到货币的转换以后,在如何分配这些货币资本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的资本。也就是金融资本是在工业资本完成了由货币到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雇工)和再由商品到货币(即产品市场出卖)的两个转换以后,在蛋糕造好了以后,就如何分蛋糕的抢夺中,通过贷款利息、股权和期货交易等等手段大显身手的资本。金融资本本身和商品价值的创造毫无关系,因而它是寄生性的。
美国之所以有了霸权,是因为他的工业资本。在八十年代以前,金融资本还不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太上皇。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依靠的是制造业,而非金融。大萧条期间美国工业资本势力对萧条期大肆兴风作浪胡作非为的金融资本可以说是痛恨恶绝,因为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胡作非为,兴风作浪,把很多好端端的企业给弄破产了。所以工业资本特别恨金融资本,对金融资本立了很多的“紧箍咒”,严重地管制着金融资本的活动范围。比如银行不能跨州去开门户,投行不能和零售银行合到一起,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限制。当时美国的工业资本确实最强大,美元的强大是建立在这个条件下的。
二战以后美国的制造业达到了顶峰,表现在这一句口号上:“凡是对通用汽车好的,就是对美国好。”但是,随着美国世界霸权的确立和战后德日等帝国经济的复苏,在垄断资本集中化所必然产生的金融化趋势和美元霸权的推动下,美国的金融业迅速扩张,而制造业的垄断地位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美国资本主义走向腐朽,金融业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太上皇”,进而影响了美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美元的强大对金融业在世界的扩张有利,但却严重地危害了美国当地制造业的利益。里根上台后美联署主动制造的深度危机可以说是“金融资本”最后战胜“工业资本”的标记性事件。从此以后,美国的制造业日落千丈,空心化日益严重,美国资本主义从制造业垄断的腐朽转向金融业的寄生。美国是靠“造蛋糕”起家的,现在他是靠“抢蛋糕”生存的。美国工业的严重空心化是其工业资本没落的表现,其实也是帝国主义走向寄生的一个典型标志。
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它反映了金融资本在二战后的利益。他们一再地向禁锢金融资本的管制发起进攻,一步步地甩掉那些30年代套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其直接的后果就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迎来了史上最大的救市措施。不光是华尔街的投行被拯救,连通用汽车也一度被国有化,以防破产。金融资本的双重标准是对新自由主义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工业资本赚了钱以后,他不一定会马上把这些资金重新投入到自己原有的企业,他总是逐利的,他会把钱通过金融机构,投到其他行业。所以一个一个企业,一个一个行业,慢慢的都金融化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哪怕福特家族的钱,在福特公司里面只占很少一部分。在福特汽车公司里,福特家族的股权只占百分之几,比如3%,5%。但是那个家族的钱,主要的不在哪个公司里面。美国所有有钱人,他的钱几乎都是分散地投在股市里面了。所以大家对具体一个行业是否发达,国家政策对某个行业好不好,不太在乎,都在乎股市好不好。政府这个政策是对股市有利,还是对股市没利,对金融资本有利,还是对金融资本没利,所以金融资本成为美国资本的太上皇。他才能一步步把过去工业资本套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一个一个地扔掉,才造成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
美元是应该升值还是降?就看升值对工业好,还是对金融好,降对工业好,还是对金融好。美元要是便宜,那么美国进口的商品就少,出口就多。但是美元要是不值钱,到全世界购买资产,投资就值不了那么多。所以强美元是符合金融资本利益的东西,但是违背了工业资本的利益,俩打架,造成通胀的困局。
下面我们通俗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分别地分析一下为什么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起因。
简言之,宏观上,任何一个社会的所有产出,就其使用价值来讲,最终都是要被消费掉的。另外,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假设只有劳资两个阶级)的总产出,刨除折旧和两大阶级的消费以外,是会有一部分剩余。这些剩余越多,资产阶级的利润就可能会越大。
在这里,使用价值和利润是对立的。一方面,没有被工人阶级消费掉了的剩余越多资产阶级的利润就有可能越高。另一方面,所有的生产最终还是要为消费服务的,消费不了的剩余迟早就会变成过剩而被浪费掉。
要使剩余不变成浪费,资产阶级必须想方设法把它统统地变成新的投资去扩大生产。只有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去投资才能避免那些剩余变成过剩而被浪费掉。但是扩大了的产出最终还是要被消费掉了的,消费不了的就是过剩,且工人阶级消费的越多,或无人消费的剩余即浪费越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的利润就越少。
微观上也确实如此。通俗地讲,资本家各自为战的竞相逐利,在竞争中不断地用生产规模增大来降低成本,压垮竞争对手。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生产的产品总量超过了人们的购买力,因而形成生产过剩。
使用价值和利润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资产阶级本能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就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消费必须少于他的产出,但是产出最终不被消费掉就是过剩。
要想不过剩,工人阶级的消费就必须和生产的扩张同步进行,也就是资本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使得消费滞后于生产的扩张,正是这种滞后的堆积造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而可见,资本主义的经济很矛盾。剩余越多应该是利润越高。但是剩余的商品仅仅是价值的载体。要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即实现资本的增值,剩余越多反而使得这一转换越困难。
如果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产出和消费的同步增长,它就有可能避免生产过剩的危机,实现可持续剥削。但是这种宏观计划调控在各自为政的市场经济里是很难达到的。它只有在资本被迫放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基本上也不会去研究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微观上,生产过剩是资本竞争的核心手段。宏观上,生产过剩会造成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因此,单个资本集团在行业内部的这种“理性”行为成为资本主义整体的“非理性”行为。为了生存,每个单个资本集团都拼命地扩张其生产规模,因而造成资本主义总体生产规模的扩张和总产出的迅速增长。但是这一总产出的增长只有在高于工人阶级总消费的增长时,也就是总的剩余不断地扩大的时候才会有资本总体利润的增长。但这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使得往后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更加严重。
一旦资本对将来那些过剩产品到利润的转换失去信心,也就是对产能泡沫式的不断扩张失去信心,经济危机就必不可免。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要缓解生产过剩危机不外乎以下几个办法:要么通过资本输出去开拓新的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如发现新大陆或拉中国加入世界资本体系),要么通过新科技对原有固定资本的强行淘汰来缓解产能过剩(如电视有一段时间几乎淘汰了电影,手机几乎淘汰了座机,数码相机基本上淘汰了胶卷相机,或汽车和飞机在美国基本上淘汰了火车等等),要么通过自然灾害(直接破坏产能),或通过战争(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是一片废墟)来破坏过剩产能。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帝还有一招:通过购买大量军火物资来消耗过剩产能。没有新市场,没有新技术,没有自然灾害或战争,那么产能的过剩就只有通过经济的危机来解决。实力弱的资本集团在经济危机期间不得不破产,这样就有可能淘汰大量的过剩产能,使得产能与市场重新恢复平衡。
埋葬资本主义的,是生产过剩危机、资源危机、还是生态危机呢?资源和生态危机拯救资本主义,因为它们给资本家的投资创造了新的环境。石油危机使得石油集团破产,但是不会埋葬资本主义,它会为其他新能源行业创造很多非常有利的投资条件。资本主义从来不会被稀缺所制约。稀缺是垄断的条件,稀缺是投资的前提。所以,资源危机虽然威胁了个别资本家,但它威胁不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不可逾越的危机。
在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理论中,只有能够成果预测实验结果的理论才有价值;而在社会科学中,历史就是实验,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过程中找出其客观规律,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从愿望出发,要从历史的过程中出发,只有和实践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理。要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出现,我们不能单单地从愿望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是要考虑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马列主义
既能解释世界,又能改造世界,并且它还在外界的不断批判反驳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它的理论坚固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在分析实际问题时主动地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才是我们学习它的目的。
以上内容由阳和平于2017年6月11日在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协会承办的“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与《资本论》当代意义专题研讨会”上的讲座整理而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