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网站新闻又老生常谈的说东北新生和崛起,说实话,我对于这样的话题不怎样敏感了,前几年也曾就此问题发表过自我看法,咱屁民一枚,在汗牛充栋的此话题里,连百度都无能为力咱的观点。和放屁一样,除了臭臭当时的几个人,过之后,谁还记得!
我们不生活在东北的普通老百姓寻常可以不上心东北的存在和发展,但国家领导人是无法把它忘却的,毕竟那里是共和国长子,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大功臣;毕竟那里加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几千万的人口,无论如何说,都不能忘却的。更何况“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家的整体的现代化和富裕,是大中国情怀的普通中国人国家领导人的愿望。
但东北确确实实的没落了,谈论没落的问题没有实际价值了,而如何复兴东北才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的东西。国家待东北也算不薄,近几年没有少出振兴东北的政策,但都是没有起色。前几个月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吉林报告》引起的又一轮复兴东北的大讨论,毕竟林毅夫超高人气带来的效应,到今日关于东北经济复兴的热度都没有退却。这应该算是一个好事情,因为媒体关注的本身,对于东北复兴就是一个好事。
林毅夫开出的东北复兴发展轻工业的药方是正确的。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都是轻工业发达,而后带动重工业发展,形成经济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而东北目前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匮乏。一个健康的可持续产业链和健康的自然环境一样,就是最底层的苔藓植物、草本、藤蔓植物发达,而后木本植物才能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的东北恰恰是高大上的金字塔尖的木本植物发达,而维护金字塔安全的金字塔底层苔藓植物、草本、藤蔓植物却不怎样发达、不怎健康的状况。
但林毅夫的开出的药方对症,但未必能够治好病。因为林毅夫和先前的国家大水漫灌的政策区别不大。仍然没有真正走出对症下药的路数。因为国家的政策是大水漫灌,“博爱无爱”,雨露均沾,没有重点,白白浪费了资金和政策。这是先前政策不见成效的主要原因。
看似说对问题的林毅夫之所以会失败,是由于林毅夫最后一公里的路径不正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何况最后一公里没有对口呢?
如果国家对东北复兴的政策,不能以点带面据于一点,进行类似于深圳、上海外滩和雄安新区的投入,带来全国性的可持续的人才资本的流入,那么东北的振兴只能指望东北人和东北地方自己的资金。网络上抨击东北经济的没落很多人拿义乌、苏南等地方做例子,而恰恰义乌、苏南和珠三角很多地方的发展,开始都是自身先天的优势,然后政府支持做大才有今天规模的。
即便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比较优势有选择的重点发展,但不可挑肥拣瘦,对别的经济放弃发展。木桶的盛水量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和最长的那块板没有关系。一位山西网友在林毅夫的《吉林报告》下留言说,他说他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前非常不错,产业错落有致。改革开放后,煤炭价格暴涨,他的家乡是煤乡,当年什么产业都没有煤炭赚钱,其他行业都进入煤炭行业。现在国家为了环境和子孙,要求小煤矿封存。但家乡由于当年一窝蜂的进入煤炭业,其他行业早就不复存在了,都不知道如何发展了。
当年有个伪经济学家茅于轼,痛陈中国粮食十八亿亩红线,说国家不应该死抱着十八亿亩红线不丢,在经济社会,要明白比较优势,中国应该把土地都发展成房地产和工厂,中国没有粮食,可以从国际进口。前几个月的卡塔尔和沙特的矛盾,一下子就让茅于轼的比较优势成了笑话。卡塔尔就是国家石油和天然气丰富,算起来发展农业不合算,卡塔尔国家没有学习以色列在沙漠里开展农业生产。沙特一和卡塔尔闹矛盾,封锁卡塔尔的粮食进口渠道,卡塔尔即刻进入粮食危机时刻。这就是极端比较优势害人的一个个鲜活例子。所以发展经济需要比较优势,但不可唯比较优势。
所以,东北复兴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国家不可以大水漫灌,需要找出两三个点,国家持续的投入。雪中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东北复兴任何人都靠不住,只能靠东北人自己,尤其是东北复兴艰苦的创业阶段,其他地方的资本和人才是看不到东北,当他们看到东北的时候,东北就已经崛起了。所以东北地方政府最看重的应该是东北本地人才和资金的挖掘,其他地方过去的非实体经济资金就是候鸟,他们随时都可能展翅飞走,不值得托付和信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