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央行,分别都对包商银行被接管的事进行了答疑,郑重声明被接管不同于银行破产,不要惊慌,更不要传谣。这种负责任的表态极大地稳定了民心,值得赞赏。
几天前,媒体第一次公开这个消息时报道了风险数据。现在,所有新闻都看不到之前的数据。所以,本人也不准备列表数据。
昨天,银保监会,央行,公开道出了包商银行形成巨大风险的原因:“明天系”违规所致。
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可能略微了解一点“明天系”,大部分老百姓对这个神奇的“系”应该讲是毫不知情,它只是资本市场八系中的一系。
说实话,这件事情本身影响面很广,低调处理是为了不引起恐慌。不过,我们也不能刻意缩小金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对金融创新产品中隐含的金融风险须引起重视,适当的时候还应该有深刻反省。P2P,网贷平台,恐怕还不能代表问题的全部,多少合法的高利贷还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中潜藏?这个大问题应该及时告知公众。
针对包商银行严重的信任危机事件,我们在保持理性和信心的同时,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其一、监管方已经明确认定包商银行的风险来自于明天系的违规,那为什么至今为止,明天系的操纵者还没有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很久之前,曾听说过某人被约束,当然,也就是听说而已,从来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更没有引起轰动。包商银行出这么大的事,始作俑者竟然可以被低调处理,合适吗?明天系的操纵者是否应该被公开?
其二、包商银行由公性转私性是否合规合法?包商银行由国有银行转变为私营银行,国有持股仅剩可怜的0.4%,接近于零。这个过程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商业银行法是否允许这样的转变?由此再推理,中、工、农、交、建等大行是否也可以这样转变?真的要慎之又慎!
其三、包商银行出现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代表性?按央行的说法,包商银行只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不必过度联想。然而,这可能还无法打消公众的疑虑,因为明天系并不只是控股一家银行,它至少控股或参股6家以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它都有深度参与,除包商银行出了问题,其它机构都是良性运行?除明天系之外,其它各资本大系控股的银行全都不存在重大风险?
其四、金融创新到底要走什么道路?安邦,当事人做了处理,但公司的接管处理实际仍是一个谜。海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也都看在了眼里,但它却若然无事。包商银行的接管动作似乎比安邦的被接管更低调,显然是有深层次考虑。2011年,中国资本最有份量的一群人都到过温州,因为当时发生了温州资本危机。在此之后,为了让它们度过难关,金融创新不断探险,各类大闸均为其开放。本人当时最少写了三篇文章供大家探讨,估计我的新浪博客中还有,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包商银行之类的风险及同类事件都在文中有预测。八年多了,我们还能相信“私欲膨胀”的激进式金融创新吗?明天系可以造巨大风险,其它系不可以?外资不可以?
其五、如果风险扩散怎么办?暂且可以相信包商银行是个案,风险是可控的。但是,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地向礁石区创新,不断地推进国退民进,会否可能出现链式反应?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出现阶段性停滞,这类问题是否有可能被恐慌性放大?兑付危机是否会发生?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就是影响极大的问题。现在,是该做预案的时候了,千万不要大意!
其六、如何对百姓进行风险教育?包商银行出现风险,很快就有文章把此事扩展成20多家银行。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造谣,因为资本大鳄涉入的银行确实太广泛,公众并不能凭直觉判断哪一家是否有重大风险,只能靠猜测,只能靠推理。没有出现大面积风险当然是好事,但从长远着想,建议金融机构要尽快对各类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尤其是要适时做好风险预警。象包商银行这样的企业,风险肯定不只是现在才出现,只是过去没有被公开而已。如果监管机构直至今天才知道它的巨大风险,说明监管是失败的,是很难让投资者放心的。
结束语:包商银行的出事是一次提醒,让金融改革出现一个顿号。如果举国上下没有对此事引起足够警惕,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均可能在未来重蹈包商银行的覆辙。
附言:
1、有人让我评易会满讲话。答:他是证监会主席,讲估值已经处历史底部。大家应该记得肖钢曾讲“4000点仅仅是牛市起点”的讲话。后市,不必看讲话,也不必看概念,看国内经济,看外部环境。
2、有人问一边冷一边热的问题。答:中美冲突时,左边是热的,右边是冷的,这很正常,近一二十年,一直都是这个局面,一边是痴情地看护,一边是冷漠的发财。离不开这片热土,他便与土地共患难;能飞到理想国度,他只等时机就成行。
写于2019年6月3日星期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