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两 条 道 路 斗 争--纪念毛泽东逝世29周年
笑多
毛泽东历来主张发展经济,同时认为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只有紧紧抓住阶级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生产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但是,有人偏说毛泽东只抓阶级斗争,不重视发展生产力,以至于造成我国经济停滞不前,还有人说什么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等等;更有甚者,有人竟把是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区分毛泽东时代与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这些说法尽管是颠倒黑白,但却非常盛行,影响十分恶劣,至今也没有得到沉清。
一,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历来重视发展生产力。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最集中、概括的是:“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选》第三卷第1079页)建国前夕,他明确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必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毛选》第四卷第1428页)建国以后,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号召:“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将我国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毛选》第五卷第133页)等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上空前辉煌的成就,这里只引用一个外国学者的论述来说明。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指出:“尽管曾经存在着所有这些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录的污点吹毛求疵,而缄口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深恐提及后者便会被视为对前者的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看来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比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还尊重事实。
可见,说毛泽东否定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发展生产力,完全是别有用心的谎言。
二,经济发展与阶级斗争
毛泽东又是怎样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呢?他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当今生产社会化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两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或资本主义道路;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于经济领域,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巩固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而迅速地增长。可见,阶级斗争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必须开展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两条道路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国营工业的生产;建国以后,他又明确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毛选》第五卷第117页)以后他又根据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毛选》第五卷第373-374页)
建国初期,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小农经济逐步实现了集体化,手工业实现了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加上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统治地位,雇佣劳动制度暂时被消灭了。大多数人都承认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以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呢?毛泽东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发现仍然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所谓资本主义复辟,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资本主义复辟,最根本的还是重新实现雇佣劳动制,实现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复辟。有的人却认为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后,就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了;只要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不要再讲阶级斗争;再搞阶级斗争,就是反对经济发展为中心。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的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我国重新实现雇佣劳动制度,而且得到迅速发展的事实,也证明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经济发展存在着两条道路斗争的理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
2,发展公有制经济,还是发展雇佣劳动制经济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走过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存在着不同性质的问题。
存在不存在失业,是经济发展的两条道路的重要结果。
改革开放前,我国发展的是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从质的方面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表现为劳动者不存在被解雇的问题,没有失业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劳动者有了“铁饭碗”;从量的方面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人数的增加或提高工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可见,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劳动者成为物质财富的主人,摆脱雇佣奴隶的地位,不断改善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主要不是为了赚钱。
自新中国建立至1978年,我国坚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职工人数由1952年的1600多万,增加到1978年的9500万,增加了近8000万;农业劳动者也由1.7亿增至2.9亿,增加了1.2亿。(《中国统计年鉴》1983)由于发展公有制经济,我国不存在失业现象,广大劳动者都端上了“铁饭碗”,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加上公费医疗(合作医疗)、义务教育等,劳动者的劳动、生活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量引进外资、大力培育“民营企业”(民族资本),国营企业反而纷纷破产、倒闭,集体企业改变了性质,职工“下岗”、“内退”------,二十六年间,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但是,却由过去没有失业者,发展为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据专家估计,“下岗”工人约3500万,还有“自由流动”的“农民工”约1亿(引自《中国工人》电子杂志创刊)。究其原因,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雇佣劳动制,首先必须砸烂劳动者的“铁饭碗”,使之成为“自由”的劳动力商品出卖者;社会上必须保存大量的失业者,资本家才能压低工人的工资水平,保障获得最多的利润。总之,资本家发展生产,不是为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仅仅是为了利润。我国煤矿连续不断爆炸声,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的必然结果,不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仅靠立几个法规,派几个检查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供不应求还是“需求不足”,是经济发展两条道路的又一不同结果。
毛泽东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自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间,工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以年均11.2%和8.2%的速度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资料),但是,由于劳动者的收入随着生产发展不断提高,因此,商品总是供不应求,以至于被一些人嘲讽为“短缺经济”。而正是由于商品“短缺”,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体现了新的经济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所发展:楼高了、汽车多了、超市里的商品五光十色,但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却无力购买,于是就出现了群众“贷款消费”、国家“借债投资”,寻找国外市场等等,千方百计“拉动需求”。这种“需求不足”的现象,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另外,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私营经济,市场上充斥“假、冒、伪、劣”商品,而且是屡禁不止;投机倒把、尔虞我诈,更是经济生活中的常态。与改革开放以前被讽刺的商品“傻、大、黑、粗”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济发展是与政治、社会和文化协调,还是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形成尖锐矛盾,也是经济发展两条道路的不同结果。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广大劳动群众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直接参与政治运动、社会生活,一切文化活动都为工农兵服务,因此,干部清廉;社会治安、社会风气良好;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有的人公开提倡“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于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金钱关系占统治地位,拜金主义实际上成了意识形态中的指导思想,有的权威人士甚至说什么:“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等等。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也能因外资大量输入等获得短暂的表面繁荣,但必然带来一些“深层次”的尖锐矛盾:政治腐败,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事业的资本主义化。
改革开放以前,干部掌握着公有财产,在党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保卫着公有财产;改革开放以后,官员仍然掌握着公有财产,但是实行的却是私有化的政策,也没有群众监督。在这种条件下,官员与其把公有财产给别人私有,不如自己私有,特别是金钱关系已占统治地位,一些官员的腐败是客观必然。事实正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989年震惊中外的六.四事件时,群众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反腐败,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反腐败一直没有停,但腐败现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比1989年时严重得多了。腐败已经成为当前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共产党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也不要求共产党继续执政。如果说原苏联解体、复辟资本主义,是“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我国的共产党怎么能保证存在着一个庞大资产阶级的条件下能够长期执政呢?所以说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无论是与劳动群众的关系,还是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都威胁着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隐藏着大的政治动荡的危机。
由于存在着大量的贫困农民、失业工人、自由流动的“农民工”,他们的生存没有保障;另一方面又是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大款”们一夜暴富、一掷千金,这种尖锐的对立,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偷盗、抢劫、赌博、卖淫、制毒贩毒、拐卖妇女儿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增加了大量的警察,添置了精良的装备,不断地“严打”,但是治安状况还是江河日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吸毒、嫖娼等丑恶东西一扫而光,是因为发展了公有制经济,广大劳动群众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基本生活有了可靠保障;而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也是一种客观必然。这种状况仅靠减免农业税、发放“低保”等小恩小惠,是不可能改变的。
由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利润被资本家所占有,国家无力支持、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于是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事业“产业化”等就应运而生,“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呼声随处可闻,上学、看病、买房等已经成了劳动群众的沉重负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逐渐改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为资产阶级服务;开发房地产、倒买倒卖房屋,已经成为资本家赚钱的重要行业,而广大劳动群众则只有望“房”兴叹。这和改革开放前的义务教育、公费医疗、单位分房等形成强烈的反差。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经济关系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等科学论断,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现实生活对比中再一次得到了证实,从而也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
3,靠劳动人民积累,还是靠资本家投资
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需有积累。是靠劳动人民积累,还靠资本家投资,这是经济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靠广大劳动群众积累,发展的是公有制经济,反之,必然是资本主义经济。
毛泽东历来主张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以自力更生为主。他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40、380页)等等。
靠劳动群众积累、发展公有制经济,各地区、产业等就能协调发展;而靠资本家投资,地区、产业等就不可能协调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对人们在征服大自然中所出现的地区、产业等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辩证的论述。他说:“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或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5、24页)等等。
由于当时是靠劳动群众积累,有可能根据积累的多少,协调地区、产业平衡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靠广大劳动群众发展生产,靠人民群众勒紧裤带,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和扩建、续建的大中项目达300余项,其中钢铁工业14项、有色金属工业18项、石油工业2项--------这一期间,由一线迁入三线的第一批工厂有49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 薄一波第1202-1203页)我国后方的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的建设;成昆、湘渝等铁路的建成等等,促进了地区、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主要依靠内外资本家投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距离越来越大,产业之间也很不协调。
“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加剧中国的地区差异。从"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利用的外商投资总额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5.6%、9.5%和4.9%。这种局面估计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外商直接投资将成为加剧中国地区间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引进外资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其实何止是外资如此,我国的“民营企业”投资也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为了中、西部劳动群众谋福利。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购买力强,是赚钱的好地方;而中、西部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备,购买力也低,仅把生产的产品运到销售地区或国外市场,就要增加大量运输费用,资本家当然不会向中、西部大量投资。靠资本家投资发展经济,地区经济的差距加剧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当前地区差距的加剧,是解放前经济发展的翻版。由于资本家投资是为了赚取利润,什么行业赚钱,就投资什么行业;什么行业不赚钱了,就迅速转移。买卖股票,本来是非生产性行业,根本不创造物质财富,但刚刚开始建立股票市场时,大量资本投入,等到股市萧条以后,资本又立即撤出;近些年来,房地产“高烧不退”,开发房地产、倒买倒卖房产,成了投资的热门。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钢材等建筑材料工业的急剧发展,尽管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投机仍不见收敛。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无政府状态是一种客观规律,靠政府机关的行政措施不可能改变,产业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必然结果。
4,以自力更生为主,还是靠吸引外资、发展外贸为主,也是两条道路斗争的内容
毛泽东时期我国依靠劳动群众发展经济、积累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不受任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的约束;当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不向我国投资、不给我国贷款,而且进行封锁,连买卖也不许做。但是,我国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不仅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外交工作的胜利、对外贸易的开展,根据我国的需要和可能,引进了一米七轧机,13套大化肥、3套大化纤等成套设备,推动了生产的前进。在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武装挑衅、经济封锁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辉煌的胜利。由于经济上独立自主,因此,在政治上能够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支持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放弃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走上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国家实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以世界上最大的500家企业,有多少在本地“落户”为荣,以吸引外资的多少为政绩大小的标志等。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直接利用外资达5600亿美元;贯彻了“大进大出”的方针,年进出口总额已达11500多亿美元,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6000亿美元中的很大比重。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欧盟等不断地对我国施加压力,限制我国的纺织品的出口,要求人民币升值等等,经济上的磨擦日益加剧。实际上,我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上的附属国,或者美其名为“世界加工厂”,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的商品,为外国资本家提供高额利润。由于经济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在政治上也十分软弱,很多事情都要看看资本家的脸色才敢行事。
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确实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批判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政社会、文化等协调发展;才能保持我国政治上的独立性,否则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只会日益滑向资本主义的泥坑,重蹈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的覆辙。
三,开展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发展
毛泽东既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用阶级斗争统率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我国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因此,他的方针就是“抓革命、促生产”。
从建国到人民公社确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止,实际上是改造旧的私有经济关系的阶段;其后则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系的阶段。
1,改造私有制的经济关系,建立公有制的经济制度
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以后,在经济领域首先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以后又进行了农业集体化、手工业的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奠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系
建立公有制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正确处理公有制的内部矛盾,防止“公仆”变“主人”,防止公有财产私有化,成了经济发展中两条道路的主要内容,也是毛泽东关注的主要问题。
毛泽东早在建国不久就指出:“-----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毛选》第五卷第326页)因此,他十分关心干部参加劳动,认为是“极端重大的问题”,“-----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试验------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好干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第292、294页)他在对“鞍钢宪法”的批示中就指出过,要实行“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的原则”等。(参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第89-91页)干部参加劳动,是否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中的两条道路斗争,是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则。以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明确指出运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参看《毛泽东传》下册第1373页)但在“搞好运动的标准中”有一条就是:“要看是增产,还是减产。”在他树立的工农业的两个典型:大庆、大寨,也充分地体以革命促生产的思想。它们不仅是阶级斗争的典型,同时也是发展生产的榜样。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典型的革命运动,是一场防修反修的大革命,但是,他响亮地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
可见,毛泽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提出了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等;他不仅认为政治、思想领域存在阶级斗争,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只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统率经济发展、统率其它社会事业,才能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才能保障经济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事业的协调发展。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科学理论,早在几十年前就说了、写了,而且已经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证实了,但是,就是有人,包括一些共产党人反对。譬如有人说:“-----凡是不符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的,不积极进行所谓‘阶级斗争’的,都被批判为‘修正主义。’这当然是错误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任务是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不断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大大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防止‘和平演变’的正确途径和根本措施。”看了这样一些共产党人的文字,不由得不让人更加怀念伟大的导师毛泽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