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惊涛拍岸
由B站推出《后浪》视频,有如惊涛拍岸,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在我看来,分歧的焦点在于:
对于前浪赞美的“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后浪们似乎并不以为然。因为,“更多的人还在苦苦为生存挣扎”。
前浪的话固然是事实;
但“苦苦为生存挣扎”,难道不同样是后浪们拥有了权利之后的真实写照吗?
“存在决定意识”。
在市场竞争的阶层分化背景下,除了被庸俗经济学的洋酒灌得醉醺醺的已经或正在跻身精英队伍的少数幸运者之外,在市场中打拼的大对数后浪却天然地认可劳动价值论。
问题是,后浪们真的理解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吗?
感性的认可是一回事,理性的把握却是另一回事。
感情上认可,有助于理性上把握;
但感性的认可,并不等于理性的把握。
只有真的理解了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感性的认可才是可靠的。
02
“有偿”才有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用“效用”(有没有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之所以是荒谬的,乃是因为:
商品和服务“有没有用”,这只是价值存在的前提,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因素。
没有用的东西当然没有价值,但是,“有用性”并不是价值的实体,“有用”并不等于“有价值”。马克思对此有明确的论述: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价值为什么是一种与使用价值完全不同的东西呢?传统的解释是以区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来立论的。
对于传统解释,经济学家嘲讽说:
【“都AI(人工智能)了,都无人工厂了,都无人商店了,活劳动都成了无用阶级了,你还拿100多年前的教条说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有意思吗……”。】
于是,董事长说:
【“能被资本雇佣,那是‘修来的福报’。您就好好珍惜吧,您那!”】
对于正在进入人工智能的今天而言,传统解释似乎缺乏说服力。
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传统解释与《资本论》的逻辑不符,而是传统解释忽略了《资本论》逻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节点:
“有偿性”是价值的重要特征!
换言之,“有用”而“无偿”的东西是没有价值评价必要的,否则免费的空气也会有价值(如果净化空气需要付费,那么空气也就具了有价值)。
可见,“有用”不一定“有偿”。
什么东西必须是“有偿”的呢?答曰:劳动!只有人类的劳动才是“有偿”的。
我要强调的是,从“有偿性”来理解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知识点”之所在。
03
人力不能免费使用的原因
我问后浪们一个问题:为什么自然力的贡献是无偿的,人力的贡献(劳动)却是“有偿”的呢?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力的使用(劳动)必须“付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经验事实。
“付费使用人力”也就意味着人力是“有偿”的。
所谓“有偿”,就是“有价值”。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就是这个意思。
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中,人力之所以不能免费使用,其原因在于:
(1)在劳动还只是“谋生手段”而非“乐生手段”的情形下,任何人想要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如果不借助于必要的超经济强制(奴隶主的皮鞭和镣铐),与经济强制(资本的雇佣关系)的手段,那么就必然遭到劳动者公开的或潜在的抵制和反抗;
(2)在阶级社会,剥削阶级必须在制度认可的游戏规则的保护下,才能“合理”且“合法”地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比如: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依靠直接的暴力对奴隶阶级实行超经济强制,以此占有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
——在封建社会,封建主依靠土地垄断对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强制甚至超经济强制,以此占有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产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依靠生产资料垄断对雇佣工人实行经济强制,以此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3)在阶级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使得劳动成了令劳动者“厌恶的事情”,即“劳动异化”。因此,除了“付费”,劳动绝不可能是“自觉自愿”的免费活动。
(4)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只有在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乐生手段”的情形下,无偿为他人提供劳动,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常态——比如,各种利他主义的自愿者活动就是其初级形式。
04
“劳动异化”与“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反复强调,劳动成为“不自由”“不自愿”的活动,乃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必然结果。
对于这种结果,马克思用了一个哲学词汇来表达:“劳动异化”。
什么是“劳动异化”?
马克思说: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劳动异化的事实表明,劳动原本属于人类自觉和自由的活动。
马克思说: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换言之,人既是劳动的产物,同时,劳动又是人的本能需要。
所谓本能需要,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类特性”,是人的“类生活”。所以,劳动是人作为一个种类的本能。
既然是本能,也就谈不上“痛苦”还是“不痛苦”,也不需要借助于价值来衡量这种“痛苦”的程度。就像灵长类动物利用简单工具捕食白蚁、围猎疣猴、砸开果壳、互相梳理毛发等等,即使不见得每次都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那也是自然而然的活动。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
【“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05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异化的根源
如果从“类特性”来定义人的劳动,那么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成果原本不应该成为奴役、压迫人类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异化的力量。
但是,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由于生产资料被少数人所独占,劳动才逐渐异化成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本来,劳动是劳动者生命存在的呈现,是劳动者自身力量的展开。
但是,劳动一旦异化,劳动就反过来成为压迫劳动者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说:
【“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劳动异化在给劳动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却给剥削者带来了欢乐。对于这样的反差,马克思说: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所以,马克思不无深刻地指出:
【“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我的个性同我自己疏远到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活动为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更正确地说,只是活动的假象。因此,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
随着劳动的异化,劳动的目的不再与劳动过程相统一,劳动目的外在于劳动过程本身,而不是内在于劳动过程之中。
什么叫“劳动的目的不再与劳动过程相统一”?
我举个例子。
我所在的大学有专门养花种草的花工,他们在从事养花劳动时都盼望着早点下班回家。花工劳动的过程是“美化环境”,但花工劳动的目的却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为了谋生。劳动目的与劳动过程不一致。
我岳父在世的时候也喜欢养花种草,每天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老人家劳动的过程是“修身养性”,劳动的目的也是为了“修身养性”。劳动目的与劳动过程是一致的。
同样是养花种草的劳动,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因为:
花工的劳动是为了谋生而被迫的劳动,也就是说花工的“劳动异化”了;
我岳父的劳动是为了乐生的自觉的劳动,也就是说他的劳动并没有异化。
若果你喜欢的劳动,你宁愿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去做,绝不会偷懒——这就是“人的类本质”。
如果你不喜欢的劳动(别人强加给你的劳动),你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它——这就是劳动异化。
为什么会发生劳动异化?
马克思的回答是:劳动异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农奴为领主劳动,佃农为地主劳动,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这些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主子而辛苦劳动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能心甘情愿么?能无比快乐么?能不异化么?
事情很清楚,劳动异化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必然结果,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06
“劳动异化”与“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指出: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马克思为什么把劳动异化看作是逃避劳动的原因?
因为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社会,劳动不仅是令人厌恶的活动,而且也只能是“有偿”的活动。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甚至提出了“消灭劳动”的命题。对于这个命题,马克思不惜反复强调:
【“过去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消灭劳动。” “由此可见,逃亡农奴仅仅是力求自由地发展和巩固他们现有的生存条件,因而归根结底只是力求达到自由劳动;而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 “劳动在所有文明国家中已经是自由的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解放劳动,而在于消灭这种自由的劳动。” “如果共产主义想消灭市民的‘操心’和无产者的贫困,那么,不言而喻, 不消灭产生这二者的原因,即不消灭‘劳动’,这一点它是不能做到的。”】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
正是在“消灭劳动”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
【“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
所谓“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其实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明确地定义了未来社会建立的客观基础:消灭异化劳动!
07
价值由劳动决定,必须的!
说了半天“异化劳动”,下面我可以做一个总结了:
价值之所以必须由人力的贡献来评价,价值之所以必须由劳动决定,乃是因为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是“不自由”“不自愿”“不自觉”的活动,是痛苦的事情。
所以,劳动或者人力必须是有偿的,而不是免费的。
由此可见,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导致了劳动异化,而劳动异化必然要求价值要以劳动来衡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决定价值”乃是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其实,即便是庸俗经济学家也模糊意识到,“劳动决定价值”与劳动的“有偿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比如:
杰文斯说:
【“我们实际是以劳动所附有的痛苦量当作劳动的尺度。”】
西尼尔说:
【“进行劳动的含义就是牺牲安乐。”】
只不过囿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他们最终还是陷入“效用价值论”的泥潭不能自拔。
如果人力的使用是免费的活动,那么谁来干活?谁愿意劳动?
除非用超经济的暴力手段强迫奴隶“免费”干活——即便是奴隶,奴隶主也得给他起码的食物让他不至于饿死。
至于资本家为什么能够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无需对雇佣劳动者“付费”,其中的秘密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
“等价交换”关系成功地掩盖了生产过程中的雇佣剥削关系。
对于这个秘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已经做了深刻分析。有机会的话,我另外再给后浪们科普吧。
特别说明:本系列博文来源于拙文《“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发表在《学术月刊》2019年第12期)。此处转发时,加上了三级标题,补充了文字说明,并略去了引文出处和注释。若需确认,烦请核对原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