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高连奎提出的一百个经济学原创概念
1、平衡与平衡经济学
平衡是相对于均衡而言,均衡是指一个产品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实现了供需相等,平衡是多个产品在相互交易后没有剩余的状态。平衡经济学是以经济系统的交易平衡为视角来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危机等重要经济现象,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平衡经济学追求的是经济系统内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易平衡。
2、供给难度
供给难度是指市场供应某种产品的难易程度,决定一个产品供给难度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是这个产品的生产难度和交易难度,在平衡经济学里,市场上不同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供给难度的区别,有的产品供给难度低,有的产品供给难度高,供给难度低的产品可以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快速满足需求,供给难度高的产品则不能在价格机制下提高供给,而是长期处于高价或无人供应的状态。
3、“高供给难度产品”和“低供给难度产品”
根据产品供给难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市场上的产品分为高供给难度产品和低供给难度产品两类,高供给难度产品是指市场上供给难度比较大的产品,低供给难度产品是指市场上供给难度比较小的产品,高供给难度产品始终处于不足状态,低供给难度产品始终处于过剩状态。
4、供给黏性
供给黏性是指由于供给难度的存在,市场很多产品并不能随着价格的提高而快速改善供给的经济现象,一个产品的供给难度越高,其供给粘性越强,供给难度越低,供给粘性越弱。
5、价格失灵
价格失灵是指由于供给难度的存在,提升价格,产品供给并不增加的现象。对于供给难度极高的产品,即使提高多少的价格,都不会产生供给增加。供给难度高的产品,不仅增加供给很难,减少供给也很难。在经济危机时这类产品去产能也不容易,即使价格降低,其产能也很难下降,因此存在价格失灵,所以经济危机时,我们不能指望市场出清,而应该从市场平衡的角度去改善供给,特别是增加供给不足产品的供给,以使市场重新恢复平衡。
6、供给效率
供给效率是一个产品在市场需求下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速度,一个产品的供给效率与其供给难度成反比,低供给难度的产品,供给效率就高,高供给难度的产品,供给效率就低。要提高一个产品的供给效率,就需要不断降低这个产品的供给难度。供给效率可以分为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通过降低生产难度和交易难度都可以提高一个商品的供给效率。
7、经济永久不平衡理论
因为市场上不同产品的供给效率是不同的,低供给难度产品供给效率比较高,高供给难度产品供给效率比较低。低供给难度产品因为供给效率高,所以经常过剩,高供给难度产品因为供给效率低,所以经常供给不足,因此经济永远是不平衡的。经济自身也存在趋于平衡的动力,比如生产高供给难度产品的企业总是致力于通过科技研发降低产品的供给难度,因此经济内部也存在趋于平衡的力量,但是又很难平衡,因为科技不仅用于降低产品供给难度,也用于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刚出现时又是高供给难度的,另外很多产品自身供给难度很大,即使提高科技含量,也很难降低其供给难度。比如农业产业,无论是种植行业还是养殖行业,其生产周期都是很难降低的,而影响农业的供给难度的主要是生产周期。另外像高速公路、高铁这些工程决定其供给难度的是资本需求太大和回收周期太长,因此提高科技含量也很难降低其供给难度,因此不平衡是经济常态,当不平衡大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危机。
8、高供给难度产品“供给滞后”理论以及“供给不足”理论
市场上不同产品供给效率不同,低供给难度产品供给效率高,高供给难度产品供给效率低,供给效率低的产品就会出现“供给滞后”现象。高供给难度产品效率低,所以高供给难度产品会永久处于供给滞后的状态,我们将之成为高供给难度产品供给滞后理论,供给滞后的产品就也经常发生“供给不足”理论。其中不足是相对于社会对这种产品的需求而言的,滞后是相对于市场上其他供给效率比较高的产品而言的。
9、政府财政投资策常态化理论
因为高供给难度产品存在永久性的“供给滞后”和“供给不足”,但仅仅是供给滞后是不需要政府干预的,只如果发生了“供给不足”就需要政府干预。从实际上看,高供给难度产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存在常态性的“供给不足”的,比如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中国已经修建了一百多年,但目前还没有达到满足人民需求的程度,而且其“人均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大的建设空间。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低供给难度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大对高供给难度产品的需求。所以政府一直存在投资空间,政府投资也是一个常态化的存在。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政府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因为经济学中很多人会质疑凯恩斯经济学的持续性问题,但从我们高供给难度产品滞后论和不足论来看,凯恩斯经济学所主张的财政投资即使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也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存在。
10、“供给等待”与“供给效率浪费”
供给效率不同的产品如果要进行交易就会发生供给等待,供给效率高的一方要等待供给效率低的一方。这个过程中会造成供给效率高的一方的效率浪费,或是产能浪费。只有供给效率完全相同的两种产品进行交易才不会发生效率浪费。
比如电灯泡与发电站就属于两种供给效率不同的产品,电灯泡供给效率高,发电站供给效率低,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发电站,电动泡即使供给效率再搞也卖不出去。电灯泡的生产效率就被浪费掉。
11、“平衡增长”理论
两种供给效率相同的产品之间的交易是平衡的,一旦供给效率不同就会失衡。市场交易分为三类,分别是低供给难度产品之间的交易,高供给难度产品之间的交易以及高供给难度产品与低供给难度产品之间的交易, 市场不平衡以及供给效率的浪费始终存在,而且只发生在高供给难度产品与低供给难度产品之间。市场永远是低供给难度产品在等待高供给难度产品。因此要想追求平衡增长,就必须从提高“高供给难度”产品的供给效率入手,高供给难度产品的供给始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短板。 因此平衡增长理论将加大高供给难度产品的供给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
12、“新三驾马车”理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这个国家可以生产的产品的丰富度和这些产品的供给效率,供给效率又可以分为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所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国家可以生产的产品的丰富度、产品的生产效率、交易效率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即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商品丰富度的提高,在新三驾马车中三个变量是乘数关系。
13、“加法式“增长与“乘法式”增长
加法式增长是指由老三驾马车带动的经济增长,因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者是加数关系,所以这种增长也称之为“加法式”增长
乘法式增长是新三驾马车推动的增长方式,因为在新三驾马车理论种,生产效率、交易效率与商品丰富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乘数关系,所以由新三驾马车推动的经济增长属于乘法式增长。
14、企业盈利原理(“供给难度差”理论)
平衡经济学认为企业利润来源于原材料与产品之间的“供给难度差”,难度差越大,企业的利润越高,难度差越小,利润越低。难度差越大的行业利润越高,难度差越小的行业,利润越低。企业家要想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做原材料与产品之间难道差比较大的行业企业。企业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克服由原材料到产品这之间的难度。
15、新财税经济学
新财政经济学认为人类在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必须进行财税升级。如果不升级就会导致经济停滞和经济危机,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的出现就是财税改革缺失的结果。因此主张通过财税改革,解决政府债务危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新财税经济学是从财税的视角来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问题提出一套解释理论,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财税学派。本质上属于宏观经济学。
16、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
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针对传统的生产型经济危机和金融泡沫型经济危机而提出,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是指因政府过度借债导致的经济长期衰退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不属于现有宏观经济学中所指的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是长期性危机而非周期性期危机,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是政府危机而非市场危机,政府债务危机是慢性危机而非急性危机,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的形成原理与解决方式均不同于以前的经济周期。
17、税收永久不足理论
税收永远不足是指只要经济发展,政府永远会面临税收不足的问题,政府税收不足并不是因为政府的扩展惯性,而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对政府的需求越来越多,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所需要的税收也会越来越多,但政府征税的税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政府会经常面临税收不足的情况,税收不足问题需要定期的改革税收才可以解决。只有当未来人类经济终止增长的时候,税收永久不足未来才会不再出现,税收不足是经济增长的伴生物。
18、“产业-财税”双升级理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两条线:一条是产业升级;另一条是财税升级。人们往往注重产业结构升级,而忽视财税结构的升级。其实两者必须同步升级,如果只有产业升级,没有财税升级,很多产业升级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将跟不上,最终产业升级也会陷入停滞。因此要保持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续性,财税结构升级就必须同步进行,这样两者才可以相得益彰。
19、罗斯福经济学
罗斯福经济学是指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中实践的,政府依靠增加税收,来增加投资的经济做法,这样政府在增加投资的时候,也可以保持财政的基本平衡,不需要大规模借债。传统上,一般认为罗斯福新政是用的凯恩斯经济学,但罗斯福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不同,凯恩斯经济学是利用借债为政府投资筹集资金。美国战胜大萧条是因为实行了罗斯福经济学,而不是凯恩斯经济学。罗斯福经济学是在实践凯恩斯经济学的过程中,结合了罗斯福本人的价值观形成的一种经济学。鉴于凯恩斯经济学与罗斯福经济学不同,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出“罗斯福经济学”的概念。我不是罗斯福经济学的提出者,但是罗斯福经济学的表述者。
20、“子虚补其母”的经济发展理论
“子虚补其母”是借鉴的中医理论,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不好,一般是这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够好所致,因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在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因此要想产业发展比较好,就必须培育强壮的社会母体,比如有足够多的知识人群、发达的科研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充分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产业发展的母体。只有母体足够强大,才能孕育出发达的产业,而要社会母体强大,就必须进行财税改革,让国家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去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虚则补其母”,这些中医理论是完全可以用来指导经济发展的。
21、央行利率的“政府债务压制”
一个国家的央行实行什么货币利率并不完全自由,而是由其政府债务决定的,一个国家的货币利率必须在其政府债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一个国家的政府负债越低,央行利率政策越自由,政府债务水平越高,央行实行高利率政策的可能性越小,一个国家所能实行的最高利率是由其政府的负债规模可承受的利率水平决定的,随着政府负债的扩大,政府可以承受的利率会越来越低,当负债大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就必须实行零利率。因此说政府债务是金融利率的天花板,政府债务会对央行的货币利率形成实质性的“债务压制”。因为国家负债会形成利息,当国家负债比较高时,央行必须实行比较低的利率才可以保障政府债务不至于崩盘,央行虽然有一定独立性,但最终央行都会屈服于政府,央行不可能看着政府债务崩盘。
22、债务-利率锁定
当政府债务大到一定程度,央行利率被永远锁定在零利率附近的经济现象。这种零利率也可以称为政府高负债型零利率,任何一个政府高负债的国家,最后都会发展到债务利率锁定状态,除非想办法降低政府债务,不然这种锁定状态很难解除。这是因为当政府负债高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归还能力,不仅还不起本金,利息也还不起,当政府连利息都还不起的时候,必然会通过低利率或零利率政策,压低利息支出,这就导致高负债的国家必须在较长的时间内都被迫的实行低利率和零利率的货币政策,没有任何调整的空间。政府高负债与货币政策低利率是一对孪生兄弟,政府的高负债,最终必然会导致货币政策零利率。
23、“非独立央行”理论(央行独立“不可能”定理)
央行虽然有一定独立性,但其只有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没法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的权利。央行的职责是稳定经济,如果发生政府债务崩盘,经济将会陷入极大的危机,这也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央行的利率自由裁量权一直会受到政府高债务的侵蚀,但最终央行都会“顾全大局”向政府部门妥协,因为维护经济稳定也是央行的职责,因此在政府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债务-利率”锁定,从而央行失去了利率调整的自由性,政府债务越大,央行的独立性越低。从根本上说央行并不能完全独立,其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24、零利率导致金融崩溃理论
在零利率环境下,金融的崩溃是从民众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崩溃的。在零利率环境下,民众不愿意储蓄与投资,而是倾向于消费和借贷。银行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众的储蓄,影子银行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民众的投资理财,在零利率环境下,民众不愿意储蓄和投资,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资金;其次,在零利率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也没有足够利润做为激励,金融机构不愿意做业务,金融机构也没有足够的利润去覆盖业务风险,这两方面的因素合到一起就会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
25、零利率—创新崩溃理论
零利率下,民众不愿意投资理财,创新资本会出现募集资本的困难,导致国家经济创新缺乏资金支持,最终创新陷入衰落。日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落伍和美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中国超越都是在零利率背景下实现的。因此是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其创新能力的衰落,这点是以前学者没有研究过的。
26、政府债务-利率-创新传导机制
一个国家的高政府债务,会对利率形成压制,政府债务越高,央行利率越低。政府高债务最后会将国家逼上零利率的道路,零利率会摧毁金融行业,其中就包括金融创投行业,当零利率摧毁创投行业的时候,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就被彻底破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债务的危害最先传导到央行的利率上,再由通过央行利率传导到金融行业,最后又通过金融创投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创新上,结果是国家高债务导致一个国家的创新崩溃,形成“政府债务型萧条”。
27、政府债务型萧条
政府高债务会让经济陷入长时间的萧条,处于传导这种萧条的国家,往往具有六大宏观经济特征,分别是低储蓄、低投资、低利率、低创新、低增长、低福利,这“六低”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消沉,民众也会进入“无欲望社会”。日本是债务最高的国家,因此这些特征在日本最先出现,表现得也最明显。人类如果不进行一轮彻底的财税改革,政府债务型经济萧条将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出现。
28、经济发展的“四大升级”理论
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大升级,分别是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贫富分化升级和政府服务升级,这四大升级基本上概括了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各种社会问题都会因这四大升级而起,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也会蕴藏在这四大变化中,新财税经济学财税改革措施就是从分析这四大升级开始的。
29 、财税升级三阶段理论
财税升级是一个国家需要不断进行的,但财税升级不是税率的调整,而是税收制度的调整,比如开征新的税种,改变税收征收方式等。财税升级是通过财政调整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人类先后经历了以企业税为主的阶段、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阶段,未来要进入消费税为主的阶段。
30、“罗斯福财税体系”
罗斯福财税体系是指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新政”期间建立的财税体系,罗斯福财税体系主要以“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大主体税种,其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个人所得税是支撑政府财政的第一大税种。罗斯福财税体系在二战之后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成为了现代国家主流的财政模式。
31、高连奎财税体系
是指以消费税为主的财税体系,根据不同的产品的消费特征征收不同的税率,是新财税经济学主张的财税改革。
32、“七增七减”的财税改革方案
1、增加享受型产品和奢侈型产品的税收,降低生存必需品的税收
2、增加成熟工业品税收,适当降低高科技产品税收
3、增加机器密集型产品税收,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税收
4、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收费,降低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
5、个人所得税地方化,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增加纳税群体,成为支撑地方财政的重要税种
6、降低能源、资源税,开征“超额资源税”
7、开征“暴利行业税”,减免因经济周期或经济政策导致亏损的行业的税收
33、区别性消费税
新财税经济学主张对不同商品根据其经济学性质的不同,征收不同税率的消费税。如根据其消费性质不同可以分成生存性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奢侈型消费三种;根据科技含量不同可分为创新型产品和科技成熟型产品;根据劳动密集程度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科技密集型产品。根据产品经济学性质的不同征收不同的税率,由厂家代缴,不在消费环节征收。
34、超额资源税
超额资源税是指对资源消耗水平超越社会平均水平的经济行为人征税。如在房地产领域可以对人均住房面积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比较多的人群征税,资源税面向大众,不应该过高,但可以通过超额资源税进行弥补,比如房地产税可以改为超额房产税进行征收。
35、储蓄式捐赠
平时有过社会公益捐赠的个人,可以在遇到困难时,按一定比例直接从国家的慈善机构获得相应的救助,这种救助是快速的,无条件的。这就促使社会民众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对社会做出贡献,在自己急需帮助时也可快速获得资金,因为这种捐赠将捐赠与储蓄结合起来,使捐赠带有一定储蓄性质,所以称为储蓄式捐赠,这样可以避免民众在平时过度开支,等有急事又没钱可用的局面。
36、内源性通胀与外源性通胀
内源性通胀是因经济内部自身因素引起的通胀,一般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导致的,经济正常增长,劳动价格升高可以推动通胀,这属于“劳动生产率通胀”,经济过热时,需求过大可以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两者都是由经济增长引起。中国经济的通胀主要是这类通胀。
外源性通胀是由经济外部因素导致的通胀,比如因为天气、战争、基础原料短期、内部货币超发、外国货币外溢等非经济自身因素导致的通胀,美国的“滞胀”是典型的外源性通胀,2009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通胀也带有外源性通胀的特征。
37、劳动生产率通胀(内源性通胀的“自然通胀率”)
经济发展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推动工资的上涨,工资的上涨导致劳动价格的升高,劳动价格的升高会推动商品价格的升高,形成通胀,这种从根本上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通胀可以称为“劳动生产率通胀”。这种通胀属于自然通胀,与货币因素无关。但劳动生产率通胀的通胀率并不等于劳动价格增长率,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可以节省一部分劳动。但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出现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胀,这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现象。
38、“火山型”经济与“温泉型”经济
火山型经济是经济增长以长时间休眠与短时间爆发相相结合的经济,就犹如火山一样,可能大部分时间是休眠的,但短时间会爆发一次。温泉型经济则是经济内部的能量缓慢、匀速的释放的经济类型,就犹如温泉一样,温泉型经济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火山型经济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如果政府没有经济调控,经济就会像火山一样,经过调控的经济就像温泉一样。
39、管理经济的“放风筝”理论
管理经济如同放风筝,不能任其随风飘舞,这样反而飞不起来,飞起来也飞不高,应该有拉有放,风筝才可以飞上天,拉与放就是充分运用自然力量的过程。拉是调整方向,积蓄能量,放是能量释放,每次拉都是一次调整,每次放都是一次提升。有节奏的拉与放,才可以让风筝飞的平稳。
40、宏观经济风险理论(经济的三周期三风险理论)
企业发展一般会面临着微观产业周期、宏观经济周期和人为货币调控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分别对应这不同的风险,其中微观产业周期对应的风险是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宏观经济周期的本质是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人为货币调控是政府调控给企业带来的是金融风险。一般企业家只能预测自身产业周期的风险,而对来自宏观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风险一无所知,而后两者才是导致企业出现危机最常见的因素,精准调控理论就是帮助企业解除后两种风险。
41、弗里德曼批判
弗里德曼在进行货币研究时存在四大缺陷,这四大缺陷导致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出现了很多错误,第一,弗里德曼研究美国货币史,但不研究利率这一重要的货币现象。第二,弗里德曼只研究货币,不研究金融,第三,弗里德曼在批判凯恩斯经济学时,指出通胀是因为投资过度造成的,后来却没有从投资的角度总结和认识通胀,而是又将其归结为货币政策。第四,弗里德曼研究货币发行问题,却不研究货币流通速度问题,货币流通速度才是决定市场上需要多少货币的关键因素。总之,弗里德曼虽然写了一本厚厚的《美国货币史》,但研究的只是货币金融的皮毛,并没有将货币金融学向前推进多少,反而是倒退回了货币数量论。只研究货币数量,不研究货币利率;只研究货币发行,不研究货币运行;只研究货币,不研究金融的狭窄研究视野就决定了他的理论会存在缺陷。
42、零利率与金融机构“激励不兼容”理论
弗里德曼将美国大萧条归结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并希望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拯救经济危机,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金融机构的“激励兼容”。因为货币并不能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必须经过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是需要激励的。如果不考虑金融机构的激励,单纯地通过降低利率来放松货币,会导致基础货币上升与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同时出现的现象,并不能真正拯救经济危机,也不能达到真正放松货币的目的。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存在重大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金融机构的激励问题,导致货币并不能有效地服务金融实体经济。
43、利率的“指挥棒”效应
利率“指挥棒效应”是指利率的高低可以指挥资本的流向,对微观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利率指挥棒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利率可以让大型企业因融资容易而快速扩张,中小企业因融资困境而陷入萎缩;提高利率可以让国企因为融资容易而快速扩张,民营企业陷入萎缩;提高利率可以让依赖股权融资的创业企业快速扩张,依赖债权融资的传统企业变得萎缩;提高利率可以使民众倾向于投资,而在消费方面的需求下降。降低利率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利率政策可以引发微观经济多方面的变动。
44、货币供给函数
货币供给取决于货币数量,金融机构的发达程度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货币政策的松紧主要是存款准备金政策,这决定了市场上会出现多少货币。货币发行必须要通过金融机构才能进入经济内部,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了货币的供给能力,有了货币,有了金融市场,还需要金融机构去积极的拓展业务,因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货币数量=F(基础货币数量,金融市场发达程度、金融机构积极性)
45、黄金货币利率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利率越低越好,甚至将零利率当做最好的货币政策。但经过我的分析,货币利率越低,民众储蓄和投资的意愿越差,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越差,利率太高则损坏实体企业的利润。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货币利率,在实行这个利率时,既可以保证金融的活跃,又不至于过度损坏实体经济的利润,这个利率就是黄金货币利率,也可以成为货币利率的黄金分割点。黄金货币利率点是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与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最佳结合点。黄金货币利率分割点也应该是货币利率指挥棒“指挥”的最好的时候,在微观经济中也达到最优状态。
46、货币政策执行中的“拧紧螺丝松半圈”理论
因为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所以如果要达到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货币当局往往会在短期内频频加码货币政策,就必然会出现“超调”现象,货币政策超调就是货币紧缩过度。因此当货币紧缩效应达到目标时,应该再适度放松一下货币政策,才可以避免出现过度紧缩,以及避免过度紧缩对经济的危害。这是借鉴的工科中的拧螺丝原理,这是一种比喻,就像亚当斯密将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当然在货币放松过程中,当货币放松的调控效应显现时也应该在适度的收缩一下货币。
47、利率版拉弗曲线
利率与税率一样,过高,过低都不好,高利率和低利率都是危害经济增长的,只有中间的某个利率才是对经济增长最有利的,因此我们也可以针对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绘出一个与拉弗曲线一样的利率版拉弗曲线。
48、央行利率与金融机构的“激励相容效应”与“激励不相容效应”
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也应该考虑到金融机构作为货币传导渠道的激励相容问题。金融机构的激励与央行利率成正比,央行利率越高,市场利率越高,金融机构获利的可能性越大,激励也就越大,这种央行高利率对金融机构有利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央行利率与金融机构的“激励相容效应”。相反,央行利率越低,
市场利率越低,金融机构获得的激励也就越低,货币流通速度也就越低,我们将这种央行货币利率太低,对金融机构不利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央行利率与金融机构的“激励不相容效应”。
49、货币失灵
货币失灵是指低利率或零利率货币政策实行之后,不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投资起到促进作用的经济现象,货币失灵的根源是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出现了激励不相容效应。
50、单一财政理论(精准财政调控通胀理论)
根据我的内源性通胀理论理论,通胀与通缩只是经济增长与衰退的货币化表现而已,只要控制好了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很好地控制通胀与通缩,而且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依靠对投资增速的控制来实现。财政调控既可以控制通胀,也可以调控经济周期,因此在这两个最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上,都可以通过财政调控实现,而不用货币调控,因此我们称之为“单一财政调控”。单一财政调控取代的是货币政策调控,认为传统货币调控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以来系统性风险高度聚集的现代经济,财政调控也可在民众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平衡,避免对金融企业、实体企业或金融投资人产生巨大的调控冲击,而经济危机的冲击往往对经济个体来说都是致命的,而且与他们的经济能力无关,属于不可抗力。财政调控属于“无感”调控。
51、“痛感调控”与“无感调控”
“痛感调控”是指政府通过给企业与民众造成痛苦的方式实现经济调控的目的,比如货币调控就是典型的“痛感调控”,货币当局通过货币紧缩,提高利率,让企业感觉高利率的痛苦,然后被迫缩减投资,以达到调控的目的。“通感调控”是一种惩罚式调控,必须让社会感觉到痛感,才可以使企业和民众的经济行为发生改变,经济才可以达到调控目标。
“无感调控”是指在经济调控过程中,不以给企业和民众造成痛苦为代价。“无感调控”不试图改变企业和民众的经济行为,而是通过改变政府的行为达到调控目标。“无感调控”主张经济调控应该不引起新的经济波动,不引起资本的紧缩,让民众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完成政府的经济调控目标。我在书中提出的通过“调整政府投资规模”来调控通胀和经济增速的调控方式就是“无感调控”。“无感调控”一般是采用政府财政手段,而非货币手段。
52、“无波动增长”与“精准调控”
无波动增长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任何波动,既无来自经济周期的波动,也无经济调控带来的波动。无波动增长需要“精准调控”才可以实现。
53、“通胀-增长”第一定律
“通胀-增长定律”是说明通胀与增长关系的理论,其中第一定律是“经济有增长就必然有通胀”,经济增长越高,通胀越高,这其实背后的理论就是我们的劳动生产率理论和经济过热性通胀理论。
54、“通胀-增长”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是,在没有市场短缺的情况下,没有增长就无法形成通胀,要想形成通胀,就必须先有经济增长。换言之,经济要想走出通缩,必须形成有效增长。
55、产品“年化利润率”与企业“信贷承受力”理论
企业的年化利润率=企业产品利润率*年周转次数。目前经济学或财务学中尚无企业的“年化利润率”这个指标,但这个指标从理论上判断一个生意可行不可行,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56、企业信贷承受力指标
评价一个企业的信贷款承受力,主要看其企业年化利润率与贷款利率之比,这也应该成为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一个关键指标,即企业信贷承受力=(企业年化利润率/贷款利率)
56、高连奎版经济周期“五阶段”理论
传统经济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过热、衰退、萧条几个阶段。我认为经济周期应该增加一个“过热”阶段,经济萧条是前奏就是“过热”,一般情况下经济周期的过热阶段是明显的,这种过热有时表现为投资过热,有时表现为资本市场过热,都是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的,这种过热不是繁荣的表现,与经济繁荣不同,是一个独特的经济阶段。因此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增加这个阶段是合适的。在一般比较小型的经济危机中,衰退与萧条两个阶段有时可以合并,因为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会发生陷入萧条,而没有一个明显的衰退过程。而大型的,深度的经济危机则会先有一个衰退期,衰退后经济再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萧条期。
57、经济危机时“优秀企业率先淘汰”理论
经济危机淘汰的往往是比较优秀的企业,因为经济危机爆发时往往都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时金融机构都会收缩贷款规模,而优秀的企业一般金融杠杆比一般的企业更大,所以优秀的企业往往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危机的冲击,更容易发生倒闭,所以每次经济危机都会听到一些巨型企业倒闭的消息。但这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支柱,所以避免这些企业受到经济危机冲击也很重要。
58、股票市场“时差”理论(提前效应与滞后效应)
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几乎没有准确的时候,这是因为会有时差。股票的上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政策刺激,一个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政策刺激型的股票上涨往往体现为提前效应,经济基本面支持的股票上涨主要体现为滞后效应。很多政策刚一公布,还没等实施,股票就马上反应,这主要就是提前效应。而经济基本面支持的牛市往往是经济繁荣期的末期才会出现,这就是滞后效应。
59、经济压制理论
经济压制理论是一种产业发展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压制关系来洞察产业发展规律,从而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的经济学。
60、产业链压制
产业链压制是指整个产业链上一部分产品的供应不足会对上下游其他产品的生产造成影响的经济现象。这种压制又可以分为供给压制和需求压制两类。
61、供给压制
在一个产业链上,上游产品供应不足对下游生产产品造成的压制称为供给压制。
62、需求压制
在一个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供应不足对上游产品造成的压制称为需求压制,如房地产的减速对建筑材料行业产生需求压制,电力短缺会对依靠电力的企业产生供给压制。
63、生产要素压制
生产要素压制主要表现为一些基础性生产要素的短缺,对依赖于这些行业的产业发展造成的压制。如农业、石油、钢铁、电力等基础生产要素的供应不足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影响。
64、公共产品压制
因为很多私人产品的供给是依赖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如果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对于依赖于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私人产品的供应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公路供给不足,可以对汽车的供给形成压制。
65、投资带动乘数
投资带动乘数是指一个产业的投资对与其他与之相关联的行业的投资带动程度,投资带动乘数最高的行业应该是重点发展的行业,研究投资带动乘数是为了筛选出投资带动力最大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66、核心—外围产业理论
核心产业是指投资带动乘数非常高的产业,外围产业是指在核心产业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产业。例如,高铁是核心产业,高铁站旁边兴建起来的产业新城就是其带动起来的外围产业;高速公路是核心产业,那么高速公路出口兴建的产业园区就是其外围产业;地铁是核心产业,地铁口兴建起的众多楼盘、购物广场就是在其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外围产业。
67、产业秩序理论
产业内部是存在自然秩序的,经济发展只能按照产业的自然秩序发展,产业才能发展起来,产业发展必须有先有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必须遵照这种秩序,而不能打乱这种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顺序是先发展重化工业,再发展农业,最后发展轻工业。
68、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不可逆性”
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发挥作用的,其促进作用具有不可逆性。这是因为:第一,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改善经济效率的作用是不可逆的,经济效率一旦提高,就不可能再降低;第二,政府在产业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产业产出也是不可逆的,如政府修建的核电、大型水电、南水北调、高铁、特高压输电等项目一旦投产就会常年发挥作用,投产后一旦有了产出,就会构成经济的一部分,不会再消失;第三,政府投资还存在带动效应,这种带动效应会在政府投资完成之后发挥作用,而且持续很久,也不会消失。因此政府大部分投资都具有不可逆性,不仅不可逆,而且政府投资的是带动效应非常强的行业,往往还容易导致经济过热,因此认为政府投资不可持续的观点是不靠谱的。
69、生存成本经济学
生存成本一个国家的居民在维持必要的社会化生存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居住成本、餐饮成本、交通出行成本、信息成本以及教育、医疗成本等。
生存成本经济学是将民众生存成本构成、结构变动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降低民众生存成本做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经济发展在民生领域最大的影响就是民众生存成本的升高,传统福利经济学主要是从分配不平等的角度研究,其措施也对改善民生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如果换个角度,从生存成本的角度进行研究,将会更加科学,只有对民众的生存成本有了系统性认识,才可以有针对性地降低民众生存成本,切实改善民生。
70、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
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是一套从降低民众生存成本的角度改善民众生活的理论与政策体系。是以生存经济学为基础,以降低民众生存成本为目标的社会模式,这种社会模式的形成需要政府有目的地通过创新性机制设计来实现。与传统的福利社会类似,但性质不同。
71、“生存模式”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产品被发明出来,人们在运用各种新的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生存模式的升级。生存模式升级是社会化的,一旦生存模式升级,旧有的生存模式就会被迫消失,人们就必须接受新的生存模式。生存模式的不断升级是生存成本升高的主要原因。人们必须在现实的生存模式下降低生存成本。
72、底层贫困理论(底层市场缺失理论)
民众的生存成本是由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的层次决定的。随着社会发展,市场上产品的层次也是不断提高的,因为供需悖论和销售者主权的存在,社会没有足够的为底层人民提供产品的厂商,厂商都不愿意为底层民众提供产品和服务,面向社会底层的市场是缺失的,底层民众就被迫长期承受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更高的消费水平。而且这种情况是动态的,当底层民众收入提高了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就导致底层民众的收入,永远赶不上生存成本的升高,所以即使起收入在增加,其生活也会永远处于贫困当中,因此底层社会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社会也永远消灭不了底层贫困。
73、高连奎版幸福方程式
在我的生存成本经济学中,也提出了幸福方程式的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幸福程度取决于收入与生存成本的比率:收入越高,幸福程度越高;生存成本越低,幸福程度越高。再拓展一下,还与个人收入与周围人收入的比值有关、与个人收入与未来预期收入的比值有关。在收入与生存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如果个人收入远高于周围人的收入也是幸福的,如果预期到自己的收入会有较大改善也是幸福的。
74、中国发展经济学:“林毅夫—高连奎”共识
这一共识是将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与我的新财税经济学整合为一体形成的一套经济发展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可以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路径,新财税经济学可以为一个国家的财税升级提供路径。两者合在一起,就为中国甚至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可以代替“华盛顿共识”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林毅夫—高连奎”共识是基于中国本土经济学的原创成果为国家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意见。
75、销售者主权
厂商供给什么样的产品和消费者购买什么样的产品,有时候并不是厂商和消费者能够决定的,而是由销售者决定的。因为厂商并不能直接与消费者对接,中间必须经过销售者,而销售者也是有自己的利益的,不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产品他们就不会销售,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首先要符合销售者的利益,我们将这称之为销售者主权。销售者主权的出现是因为销售者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也要付出劳动和其他成本,如果销售者销售产品得到的利润不足以补偿其在销售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和其他成本,销售者则选择不销售。互联网电商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打破了“销售者主权”,因为通过电商可以让厂商直接连接消费者。
76、供需悖论
供需悖论讲的是市场上供给的产品并非按照富人与穷人的人数比例进行供给的,而是按照他们的购买力比例进行供给的。市场上为富人提供产品的商家远远超过富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市场上为穷人供给产品的商家又远远小于穷人在总人口的比例,这就导致,大多数的穷人没有人其提供服务,少数富人又面临各种产品与服务供给过剩的状态。
77、市场的“核心失灵”与“边缘失灵”
经济学中有市场失灵的研究,但那些“失灵”性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完全市场所必须的假设条件的研究,属于市场边缘研究,而人类对市场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存在的缺陷的研究则很少,而我提出的,市场核心失灵是指支撑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的失灵,包括价格失灵,竞争失灵和供需失灵等,市场核心失灵理论主要探讨这些市场核心机制的失灵,主要有供给难度导致的价格失灵,竞争风险累积可以导致经济危机,销售者主权和供需悖论导致的供需失灵等。因为这些市场核心机制也存在失灵的情况,所以我将之称为市场核心失灵。
78、竞争风险累积理论
竞争风险累积理论是一种解释经济危机的理论,市场竞争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竞争越充分,对企业利润的损害就越大,企业利润损坏越大,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竞争不断加剧的过程,就是竞争风险不断累积的过程,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市场就会出现一次崩盘,紧接着进入市场竞争不激烈的阶段,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又会再次发生经济危机,市场就这样循环往复,经济危机也就周期性的发生。因为每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因素都是竞争风险积累这同一个因素,经济每个周期的时间是基本固定的。
79、自利行为与三种市场关系理论
参与市场的主体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其中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是供需关系,厂商与厂商之间是竞争关系,厂商的不同股东之间是合作关系。这三种关系中的自利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供需关系中自利行为会导致自利而利他的结果,在竞争关系中的自利行为会导致自利而损他的结果,合作关系中自利行为则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80、市场残缺理论
相对于人类的需求,市场并不能完全满足供给,市场是残缺不全的,在市场残缺状态下,人们有钱也是买不到商品的。市场残缺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高供给难度产品残缺、公共产品残缺,廉价商品残缺等几类,市场残缺也可以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帮助来解决。
81、市场边界
市场可以供给的产品的总范围就是市场边界,边界以内的商品是市场可以供给的,边界以外的商品是市场不可以供给的,为了更好的利用市场,必须不断的扩大市场的边界,市场边界的扩大后,市场就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商品。
82、现代经济学的“洛桑体系”
洛桑体系不是指洛桑学派,而是指现代经济学所奉行,以洛桑学派的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套微观经济理论体系,主要是指以“序数效用”、“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等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不仅主导着微观经济学,也渗透进了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我将西方经济学称之为“洛桑体系”。洛桑学派虽然影响极大,但是经济学中提到的比较少的学派,甚至大部分经济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学派的存在,但其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却极其深远。洛桑体系不仅影响了经济学家的思想,也影响了人们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对经济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人类经济学要有根本性变革就必须超越洛桑体系,凯恩斯经济学是一次尝试,但是最终还是被拉回了洛桑体系之内,变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我的经济学就是要超越洛桑体系。
83、“隐含性假设”导致经济理论失败
一个理论成立是建立在很多前提假设之下的,很多假设并没有明确列出,是默认的,这类假设就是隐含假设。如果这类隐含假设不真实,同样也会出现研究结论不可信的情况。因为“隐含性假设”的存在,所以那些逻辑自洽的理论,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一个理论不能因为它看起来逻辑自洽就说明是正确的。
84、自发秩序与公义秩序
自发秩序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丛林式的社会秩序,公义秩序是政府根据公共正义原则设计的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自发秩序很难体现正义公平,一般会优胜劣汰与劣币驱逐良币并存,而公义秩序则是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85、市场经济三阶段理论
人类认识市场先后经历了“恐惧-神化-征服”三个阶段。18世纪下半页是市场经济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上半页是市场经济的恐惧阶段,19世纪下半页和20世纪初是市场经济的神化阶段,大萧条之后是市场经济的征服阶段。根据市场经济的三阶段理论,我们也可以将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前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恐惧时期、市场经济神化时期和市场经济征服时期。
86、前市场经济时代
前市场经济时代是指市场经济形成以前的时代,确切的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之前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经济学主要有法国的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以及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经济学等,另外英国的李嘉图和法国的萨伊可以看做是亚当斯密学说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对国际贸易的探讨是“前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学的主要特色,这与当时殖民经济的特点有关。前市场经济时代对应的年份主要是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页的初期。
87、恐惧市场时代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19世纪上半页后期以及下半页的早期,这时频繁爆发经济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充满恐惧,这时产生的经济学大部分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代表人物有马克思、西斯蒙第、约翰穆勒。马克思坚定的主张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西斯蒙第主张退回农业社会,约翰穆勒虽然也倾向于社会主义,但认为私有制还存在改进空间,主张对私有制进行改良,其主张是建立合作制企业。
88、神化市场时代
这个时期主要是19世纪下半页的后期以及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虽然频繁爆发经济危机,但是创造了不少文明成果,这时神化市场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代表理论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和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等。瓦尔拉斯虽然是社会主义者但是赞同市场经济,奥地利学派坚定的维护私有制,马歇尔也是市场自由主义者。
89、征服市场时代
征服市场时代是从大萧条前后开始的,庇古提出“外部性”理论可以算作人类试图征服市场经济的开端,凯恩斯提出“总需求不足理论”正式拉开了人类征服市场经济的大幕,到二战之后,微观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理论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中出现了货币学派,提出了与凯恩斯不同的经济主张,但也主张干预经济危机,货币学派主张通过放松货币的方式拯救经济危机。人类征服市场的工作至今还在进行中。
90、狮子型经济学家与狸理型经济学家
可以根据做学问的方式将经济学家分为狮子型经济学家和狐狸型经济学家,狮子型学者睿智,富有思想是开创一门学问或创立一个学派的学者,狐狸型经济学家是利用别人创造的成果谋求个人利益的学者,一个学科的进步主要靠狮子型经济学家推动,狐狸型经济学家会成为学术界的利益集团,阻碍学术创新的发展。狐狸型经济学家的过度渗透也会导致学派走形,甚至因为出现更多的理论漏洞而遭到攻击,从而一个学派被终结。每个经济学派都是以狮子型经济学家开始,因狐狸型经济学家的过度渗透而结束。
91、“对立性理论”与“对称性”理论
对立性理论是指的是思想主旨完全相反的理论,对称性理论是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解释的理论。凯恩斯经济学与弗里德曼的理论是对称性理论,与预期学派是对立性理论。我的交易平衡经济学与传统的供需均衡经济学也是对称性理论,福利社会理论与我的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也是对称性理论,通货膨胀的货币调控理论与财政调控理论也是对称理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也是对称理论,对称理论可以并存,对立理论很难并存。对称理论之间可以形成替代,但不构成否定。奥地利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立性理论。经济学中对称理论多于对立性理论。
92、思想传播的“简化—强化”现象
“简化—强化”是后人传播前人思想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后人对待前人的思想都会经历一个“先简化-后强化”的过程。后人一般不可能全面了解与继承前人所有的思想,只能继承其中最核心或对现实最有用的那部分,这首先是一个“简化”的过程,被简化后的思想,就剩下了最核心和最有用的部分,后人会根据这一部分的意旨,一般是顺着思想提出者的方向进行强化,因为绝大多数思想都有一定倾的向,后人会根据前前人的倾向进行强化,甚至是无限放大,最终就会出现后人对思想的理解背离前人意旨的情况。思想传播的“简化-强化”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前人的思想总是被后人扭曲”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
93、“骑驴找马”的多元化与“骑马找驴”的多元化
“驴”是低利润,低供给难度的行业,“马”是高利润,高供给难度的行业。一个行业的利润往往与其供给难度成正比,如果一个企业由“低供给难度”行业向“高供给难度”行业转型,利润会越来越高,容易成功,而一个企业如果由“高供给难度行业”往“低供给难度行业”转型,虽然供给难度降低了,但利润也会越来越低,反而更容易失败。因此我主张企业应该往供给难度更高,利润更高的行业发展,而不是相反。降维打击必须资本与技术结合,不然很难成功,恒大做水,并没有为行业嫁接新技术,所以成功不了,诺基亚转型做5G,提高了难度,反而成功了。
94、毛利率陷阱
“毛利率陷阱”是指企业家在一个行业“高毛利率”的引诱下进入这个行业投资,但最终因为毛利率之外的因素导致经营出现失败的经济现象。高毛利的行业并不一定可以实现高盈利,毛利率陷阱背后往往有几种原因,第一,模式复杂,企业不具备复制性扩张的可能,第二,人均毛利很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过高,第三,资本周转时间过长,“时均毛利”低。企业投资不能只看毛利率,更应该看毛利率背后的其他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才不至于投资失败,企业投资一定要避开“毛利率陷阱”。
95、“观察总结式”创新与“问题回应式”创新
经济学创新来源于两类,一类是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这种创新称为观察总结式创新,归纳,演绎都属于观察总结式创新。问题回应式创新,是针对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套社会解决方案。两种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以回应问题为宗旨,也很难产生观察总结式的创新,比如凯恩斯构建的财政投资理论是问题回应式创新,但是在回应这个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总需求不足”理论,边际消费递减理论,乘数理论等又都属于观察总结式创新。因此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导向”是非常重要的。
96、主体经济价值观
主体经济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在以往的经济实践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产生过绝大成功的价值观,主体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思想之根”。一个国家的经价值观不应该经常摇摆,而应该以主体价值观为基础进行不断的修正,以使其更加优化与完善。
97“生产-交易”分析范式
从生产、交易两个经济运转的最基本环节出发,利用生产难度、交易难度、生产效率、交易效率、高供给难度产品、低供给难度产品、交易平衡等概念构建的一套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危机等核心经济问题的经济范式。“生产-交易”分析范式是我的平衡经济学的核心分析方法,“生产-交易”分析范式相较于“供给-需求”分析范式,“投资-消费”分析范式等经济分析范式具有简单、容易、解释力更强等特征,因此也应该成为主流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重要范式,“生产-交易”分析范式的核心概念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因此可以算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次复兴。
98、经济学“三大分析范式”
目前人类经济学界已经形成了三大主流研究范式,分别是“生产-交易”范式、“供给-需求”范式和“投资-消费”范式。“生产-交易”范式是最早的,威廉配第,重农学派、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马克思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都是从这个范式出发的,“供给—需求”的分析范式是马歇尔、瓦尔拉斯等学者奠定的,目前这一范式仍然处于主流地位。
凯恩斯创造宏观经济学后,又开辟了“投资—消费”分析范式,目前这一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
99、宏观经济“五维”与“五维分析法”(五大经济政策分析法)
“五维”是指宏观经济研究的五大研究范畴,分别是财税、货币、产业、金融和贸易,这五大方面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类现有的宏观经济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五大方面展开。
五维分析法是从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五大政策角度分析经济趋势的方法,相对于对GDP的三大构成(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分析,以解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为主要内容的“数据解读法”更可以看清经济形势,经济政策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数据是经济政策的结果。因此数据解读解读的是过去,而货币政策分析才可以预测未来。五大政策分析法的重点不在于解读数据,而在于解读经济政策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逻辑分析的方法,从而让人们看懂经济的未来趋势。
100、世界模式3.0
世界模式3.0是指低生存成本社会,是继续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和福利社会之后,人类创新出的第三者社会模式,其中自由资本主义是世界模式1.0,福利社会是世界模式2.0
节选自高连奎新著《诞生在中国的经济学》,高连奎的经济学理论由六大理论体系,52个经济学创新,100个原创经济学概念组成,六大理论体系分别是新财税经学、平衡经济学原理、精准财政调控理论、产业压制理论、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和市场核心失灵理论,高连奎是中国本土经济学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