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体系问题的加剧,创造新的(且不止一种)国际货币的任务愈加紧迫。
超国家货币制度设想
1917年,俄罗斯经济学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图甘-巴拉诺夫斯基首次提出了超国家货币制度的想法。这位经济学家预见到,战争结束后,纸币兑换黄金的做法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应由国家部门根据国际协定调控货币汇率。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国际货币“Bancor”的想法,进一步发展了图甘-巴拉诺夫斯基关于发展超国家货币制度的思想。他提出,世界货币必须以Bankor定价。由此,这位英国经济学家提议成立一个国际清算联盟,该组织将根据各国央行相互间的债务关系对新货币的流通进行调控。
然而,在那次会议上,大获全胜的却是美国代表团团长哈里·怀特,美元也因此成为世界储备货币。这推迟了国际货币结算系统伙伴关系模式的落实。
超国家货币问题后来在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之间提出。经互会是1949年在苏联的倡议下成立的,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
这些国家两两之间都有双边清算机制,该机制规定两国可根据双边协定处理结算问题。所有相互提供的服务和货物都被兑换成卢布,并记入委托银行的相应账户。
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国家两两之间的进口和出口额却很少能够实现平衡,因此它们之间的支付额也很少能够达到平衡。两国之间由此产生的结算差额通常是通过调整次年的商品供应关系来抵消。如果这种差额长期存在的话,则该项数据会以国际公共贷款的形式累计计算。
双边清算的缺点是阻碍了贸易往来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了用卢布从伙伴国购买所需的东西,必须向该国出售商品。但问题在于,伙伴国往往对另一国所能提供的商品没有需求。
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元的国际结算系统
向多边支付的过渡消除了类似的困难,因为供应国已经开始面向经济互助委员会共同市场从事出口,即面向所有多边支付国的需要。你可以通过向参与结算的第三国出售东西来从另一个国家购买你需要的商品。实现商品和现金流动平衡的工作难度大大减轻。
正因如此,为了在经济互助委员会国家间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多边清算系统,1963年10月22日,该委员会成员国签署协定,根据该协定,可转让卢布自1964年1月1日起适用于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结算。监控新货币流通的机构不再是成员国的国家银行,而是专门设立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必须指出的是,可转让卢布机制并不限制经互会成员国使用本国货币。可转让卢布可按成员国共同商定的汇率兑换成成员国的国家货币。
可转让卢布成为国家间结算的支付货币,国际合同价值的衡量单位和信贷工具,当然也适用于投资项目的落实。
这样,经互会成员国在可转让卢布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独立于美元的大规模国际结算系统,这一系统到1990年已经持续运转了27年。在1985年到1990年期间,大约5%的国际贸易是使用可转让卢布进行。
其他超国家货币单位是在借鉴经互会经验的基础上且在很久之后才开始在国际上流通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从1970年才开始模仿引入的,而欧洲货币单位ECU(即欧元的前身)在1979年以后才用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盟内部的结算和支付。
以外币(主要是美元)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形式催生了货币体系的形成,进而导致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国家资本再分配体系中。在这一分配体系中,这些资本往往是重新分配给发行世界储备货币的国家的。这种资本的再分配的核心是全球收益剪刀差,其基础是以低收益的美元资产(基本上是“指定的”和无风险的资产)建立国家储备,并以高回报高收益吸引外部美元融资。
这种矛盾最明显地表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上,这些数据是根据货币市场货币兑换方法(汇率定价)和购买力平价(PPP)分别计算而得的。由于美元是一个虚拟的市场价值基准,在这两种计算方法下,美国GDP的数值是相同的。但其他的20国集团成员国(不包括澳大利亚),在2016年以市场价格计算而生成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却要低于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而得的GDP,这反映出美元对其他所有货币均存在汇率过高的问题。例如,金砖国家的名义GDP低于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而对应数据的2倍(巴西,中国,南非,俄罗斯)到4倍(印度)。因此,维持以美元作为全球价值基准的强势市场汇率,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购买力处于低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1年,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缩水6.3万亿美元。201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44.6万亿,增长了708%。
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体系存在的风险
除了从根本上不利于经济利益外,国际工业家和企业家大会的专家们认为,参与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系统性风险和挑战:
国家货币体系高度依赖外部因素——维持美国与其债务主要持有者之间的平衡;更容易受到潜在的美国经济或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法确保国际结算,包括军事和技术合作领域国际结算的保密性;美国可以利用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及其基础设施(SWIFT),包括美元的可追溯性及美国冻结任何对外经济合同的能力,作为杠杆在政治问题上施压;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德国、法国和英国在美国制裁背景下,为与伊朗进行贸易而建立了新的金融机制,在这方面就可以作为国际惯例的一个经典案例。
这一做法的本质是建立一个清算系统,实现伊朗石油与欧洲商品的交换,这类似于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的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绕过美国的制裁,美国的制裁可以切断任何参与伊朗石油交易的银行机构与美国金融体系的联系。
新的金融机制的运作方式如下:伊朗向欧洲供应石油和其他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收益并不是汇往伊朗银行,而是流向那些向伊朗供应工业制成品、药品和食品的欧洲公司。由欧洲国家创建的专门组织INSTEX(贸易往来的辅助和支持工具)将对从伊朗购买货物的公司的欧元结算单据和向伊朗出售货物的公司的欧元收据进行比对。
例如,一家总部设在法国的公司要将工业设备卖给伊朗的买方,但直接从该买主收到欧元付款将直接挑战美国的制裁政策。因此,这家法国公司转而在Instex公司登记销售文件。Instex则负责寻找从伊朗购买商品的公司来平衡商品和现金流,造成两家欧洲公司相互买卖的事实。货物将继续往返于伊朗,但资金将完全留在欧盟内部。
伊朗设立了一个与Instex类似的贸易和金融特别机构(STFI)。STFI还会比对进出的交易额。借助这一机构,也造成了这两个伊朗商业实体间相互支付的事实,因此资金也不会越过伊朗边境。
实现国际结算现代化办法
结合有效保障国际结算的最佳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逐步实现国际结算现代化的办法。
第一阶段,在国家间协定的基础上发展双边清算系统。
任何发达国家的外贸差通常都允许按照交叉汇率进行清算的方式完成大部分的结算工作。例如,根据对俄罗斯2019年外贸结构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出一个主要伙伴国清单,俄罗斯与以下清单内国家的进出口平衡关系客观上允许俄罗斯与这些国家以非美元形式进行结算:中国(95%),巴西(88%),日本(79%),瑞士(78%),印度(54%)和韩国(49%)。
多币种外贸体系应建立在国家间既定协议的基础上,这些协议对当事方仅以本国货币按照合同完成支付的义务作出了规定。可将建立俄中清算联盟,或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启动清算联盟作为实施该方案的第一步。如交易方表达相关意愿,则合同价格公式也可通过美元来计算,以抵消个别国家的汇率风险。
政府间结算总体差额可以使用包括美元在内的可兑换货币来抵消。
实现国际结算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可大幅度减少对美元的需求。这就要求,参与新结算体系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各自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多样化,从而提升其外汇储备的经济和政治安全等级。
第二阶段,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清算联盟,向多边清算过渡。
把更多的国家纳入清算将极大地扩大清算体系适用范围,因为在联盟成员国之间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空间很大。从联盟的一些国家购买必要的货物,同时将货物出售给参与结算的其他国家是完全可行的。
在这一阶段需要确立国际结算货币单位——类似于在经互会框架内流转的“可转让卢布”——以及使用该货币单位流通使用的必要基础设施,包括发行和结算中心。这将确保国际贸易的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对外经济活动的平衡性,提高参与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稳定性和国际结算的机密性。
由于国家货币的购买力是变化的,汇率每天都在变化,因此新货币的汇率也必须实时进行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即新货币汇率调整),那些商品流动更强的国家的货币汇率影响会更突出,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货币在清算联盟辖域内流通性更强。
今天,国际贸易市场参与者对一些最弱小经济体的国家货币的信任度很低,因为这些国家货币汇率波动很大。以这些货币出售货物会带来财政损失风险,因为这些货币的汇率甚至无法确保短期内不会下跌。清算联盟可以成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尽管它们的国家货币疲软,但它们还是能够参与非美元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因为联盟内货币结算单位更为稳定。
第三阶段,通过启动国家间相互借贷机制,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从清算联盟过渡到支付联盟。
如果说采用多边清算制度是为了节省可兑换货币,那么信贷体系对于建立储备基金、支持流动资产,从而提供支付保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一阶段的实现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或现有的统一的非美元支付系统。
结算、结算货币单位和政府间信贷清算系统的推出,将大大推动向完全意义上超国家货币的迈进,最终可以在开放清算联盟内取代国家货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