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中国长江上三次打败英国军舰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屯兵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线的长江北岸。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的时候,美、法等西方国家,纷纷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通电”要求,在1949年4月20 日前将自己军舰撤出长江;只有英国军舰仍然倚仗着皇家海军昔日海洋霸主的地位,继续高挂“米”字旗在大战爆发前的长江江面上耀武扬威……
已经整装待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5万东路军,在强渡长江之前,必然不允许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出现在长江的这段江面上;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时候,如果英国军舰突然与国民党军舰一起向渡江部队开炮,必然会使渡江部队遭到重大损失。于是,在4月20日早上,当英国的“紫石英”舰驶肆无忌惮过江阴,进入东路军即将横渡的江面时,江北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特种兵纵队炮1团1营,便在8时30分鸣炮警告,强令其退出战区。英国的“紫石英”号闻炮只在舰尾展开英国国旗表明身份,仍就毫无顾忌地继续前行,并且将炮口转向解放军阵地瞄准,摆出随时还击的架势。说明“紫石英”号舰长根本不重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仍然以为大英帝国的军舰可以象过去一样任意在中国的江河中横冲直闯。“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少校此前曾经对外这样说:“解放军最后通牒是4月20日撤离,我偏要在这一天上行,看中共能把我怎么样!”——但是,这位英军舰长根本不曾想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指挥的军队已经完全不同于旧中国的军队,他的愚蠢的挑衅,无异是自找挨打。就在“紫石英”号对渡江部队的鸣炮警告置若罔闻继续西进到特纵炮3团江面水域时,由叶飞第10兵团和陈士榘第8兵团组成东路军的纵炮3团7连(拥有日式75毫米野炮3门) 连长便下令立即向英国军舰开炮!——中英之间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第一场炮战,就在1949年4月20日上午9时发生……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3团7连开炮之前,英军舰长斯金勒少校曾轻蔑地认为:“中国人是不敢向外国军舰开炮的!”——在遭到炮击之后,斯金勒少校仍然十分藐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下令:“全舰加速;全力开炮还击!”
“紫石英”舰拥有6门102毫米主炮,与解放军参战火炮数量相当,且口径和射速占优势,但由于该舰当时行驶的角度,只有后生炮能够有效还击,难以发挥火力。而解放军炮兵作战勇猛,射击准确,英舰很快落在下风,连吃30多发炮弹,舰身、甲板、炮塔、指挥台、轮机舱等处均中弹,左舷前部吃水线下被炸开一个大洞。两发炮弹直接命中舰桥,骄狂的“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少校和他的副舰长威士顿上尉两人都重伤倒地,操舵兵当场被炸死。不可一世的“紫石英”号此时威风顿失,忙不迭地将白衬衣当做白旗挂起。
于是,解放军炮兵便停止向挂起“白旗”的“紫石英”舰开炮,并允许它掉转船头仓皇逃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火的射程范围;但是“紫石英”号上的中国领航员已在炮战中身亡,该舰既不熟悉江中水路,又慌不择路,加上驾驶台被炸后军舰航向失控,结果一头闯入浅水区,在距解放军阵地西南约7000米之处搁浅。惊魂甫定英军舰长为了“保全”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脸面,这时候又下令:降下“白旗”,重新升起“米”字国旗;结果又招来解放军猛烈地炮击,军舰周围浪柱四起。此时已困浅滩的“紫石英”号,根本动弹不得,无疑成为解放军炮火的活靶,眼见难逃毁灭的命运。英军舰长再也不顾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脸面,急忙下令连升起3面“白旗”乞求解放军停止炮击。
“紫石英”号重伤搁浅的消息传出,正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伴侣”号驱逐舰慌忙急驰镇江,救援“紫石英”号。下午1时半,“伴侣”号军舰赶到三江营。在“紫石英”舰已经打出白旗的情况下,“伴侣”号却未与解放军通信息,而企图用武力劫救“紫石英”号。当该舰靠近“紫石英”号,企图将其拖出浅滩时,解放军炮3团7连的日式野炮,当即向其炮击。“伴侣”号连中5发炮弹,被迫赶紧下驶,以躲避呼啸而来的炮火。“伴侣”号的舰长相当狡猾,很快窥见了炮3团7连火炮射击的死角,便下令掉过头来,沿着7连火炮的射击死角上驶,向7连火炮阵地连连发炮攻击。“伴侣”号的4门114毫米火炮,口径超过美式105毫米榴弹炮,火力很猛,当即将7连的3门日本94式75毫米野炮击毁2门。“伴侣”号见7连火炮阵地沉默下来,得意洋洋地再次向“紫石英”舰驶近;但是炮3团1连的日式105毫米榴弹炮立即向其射出复仇的炮火,长江北岸的解放军步兵部队也以37毫米战防炮向“伴侣”号猛烈射击。“伴侣”号见状,连忙拉开架势,以全部火力进行还击。此时,火力的优势在英舰一边,因为7连的野炮已被大部摧毁,步兵的37毫米战防炮只能打薄装甲的轻型坦克,对军舰的坚厚装甲无能为力,此时解放军主要依靠1连的3门日式105毫米榴弹炮对英舰作战。榴弹炮是曲射炮,不适合打军舰这样的移动装甲目标。“伴侣”号战舰的4门114毫米主炮,无论数量还是口径,都超过炮3团1连的3门日式105毫米榴弹炮,而且射速快,短时间内就向解放军阵地打出300多发炮弹。但是,久经战争锻炼的解放军炮兵战士,毫无畏惧,越战越勇,炮弹不断命中“伴侣”号,打得该舰烟腾火闪。英舰的4门主炮先后被击毁击伤3门。舰指挥塔也被炮弹击中,舰长罗伯森海军中校负伤。“伴侣”号自知难敌解放军的神勇炮兵,逃往江阴。
“伴侣”号在逃跑途中,经过三野特纵炮1团1营火力控制的江面时,又遭该营美式105毫米榴弹炮的一顿痛击。这个营的美式榴弹炮是1947年在鲁南战役中缴获的,许多炮手是原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的官兵,经受过严格的美式训练,加上三年内战的历练,技术熟练,射击精确。“伴侣”号此时已吓破了胆,开足马力,将航速提到29节的高速,向下游拚命逃跑,创造了自古以来长江上航行速度的最高纪录。
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总司令部当天就接到了两艘军舰在长江与人民解放军交火并遭受重创的报告,当时总司令布朗特海军上将正在伦敦,副总司令梅登海军中将立即率旗舰——巡洋舰“伦敦”号,与在上海的“黑天鹅”号护卫舰会合,连夜直驶上游,企图以“伦敦”号掩护“黑天鹅”号将“紫石英”号拖出浅滩,救回上海。
“紫石英”号在解放军停止对该舰炮击后,迅速进行抢修,到当夜10时已抢修完毕。“紫石英”号随后抛弃包括10吨燃油在内的大量物品,减轻军舰重量,经几番努力,至次日凌晨终于摆脱搁浅。但该舰慑于解放军的强大武力,害怕逃跑会招致炮击,因此不敢逃窜,老老实实地停泊在距搁浅处约3公里的江面。
但正在上驶的“伦敦”号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训。梅登海军中将从无线电中得知“紫石英”号已经从浅滩解脱,但并没有就此回头,一方面使用外交手段争取“紫石英”号和平返回;一方面又率“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继续上驶,企图以两舰的强大炮火,压制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炮兵,强行掩护“紫石英”号沿江下驶回到上海。在梅登获悉英国外交当局正与中共方面进行交涉“力争和平解决”英国“紫石英”号“和平”返回上海的消息后,梅登中将仍然自恃武力的强大,根本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在眼中,继续率舰队溯江而上,导致双方爆发更大的冲突。
1949年4月21日晨,“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离开江阴继续进发,不久到达江苏泰兴县口岸江面,被三野第10兵团第23军发现,立即上报。8时30分,指挥东路军的粟裕、张震致电中央军委请示。由于最高统帅部与前线部队之间在当时的通讯系统联系比较迟缓,作战部队当天傍晚才收到毛泽东的回电:“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但此时,第23军与英舰之间的大规模炮战已经发生。
第23军炮群的炮兵火力,比三江营的解放军炮兵要强大得多,当时投入对英舰作战的有8个炮兵连、共32门火炮,但是对英舰仍然不占优势。因为对“伦敦”号这样拥有厚装甲的巡洋舰来说,必须是大口径直射炮才能将其击沉。解放军作为直射炮的野炮口径太小,山炮和榴弹炮都是曲射炮,均无法给予“伦敦”号战舰以致命打击。而“伦敦”号军舰的8门203毫米巨炮的威力,是解放军参战部队前所未见的。
但是解放军参战部队的素质远比英军高,梁学路的2号炮发射的第1发美式榴弹,不偏不倚正中“伦敦”号的前炮塔,其余各炮的炮弹也纷纷麇集“伦敦”号和“黑天鹅”号。
激烈的炮战持续约4分钟,英舰已驶出解放军火炮射界,于是我炮火渐息。英舰误以为将解放军炮兵压制住,得意之余,加速前行,驶至北沙洲附近江面时,遭到第8兵团的特纵炮1团1营火力的拦击。炮1团1营曾以准确的火力,令英舰“伴侣”号丧魂破胆,落荒而逃,此时又在对“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的作战中大显神威。营长李伦指挥该营,一气对英舰发射出72发炮弹。“伦敦”号与“黑天鹅”号在大江中只能循航道进退,不比在大洋中能灵活行驶,加上与北岸火炮形成丁字形阵,难以闪避炮火,霎时两舰皆中弹累累。1发美制105毫米榴弹命中“伦敦”号司令塔,该舰舰长卡扎勒上校当即重伤,梅登中将也被爆炸气浪震倒在地,洁白的海军将军服被弹片撕裂。“伦敦”号舰桥和上层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舰内通讯中断。梅登中将见解放军炮兵火力如此强大,自知难以完成救援“紫石英”号的任务,虽然“伦敦”号巡洋舰的厚厚铠甲不惧解放军的中小口径火炮,但“黑天鹅”号和“紫石英”号却经受不起。于是,他下令放弃救援“紫石英”号,倒车后退,回返上海……
1949年4月22日,上海的《字林西报》根据来自英国海军的消息,英国公布了英军在这三起炮战中的伤亡:“紫石英”号死17人,重伤20人;“伴侣”号死亡10人,受伤12人;“伦敦”号死亡15人,受伤13人;“黑天鹅”号受伤7人。英国海军显然缩小了在炮战中的损失,因为据英国海军部后来公布,炮战中还另有103名官兵“失踪”。——英军损失的惨重,可以从指挥官的伤亡中看出:4艘英舰的8名正副舰长就有5名伤亡,其中炮战的肇事者“紫石英”号舰长斯金勒少校因伤重身亡。解放军方面人员损失也较重,这是由于“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同解放军展开炮战时,步兵正集结准备渡江,遭到“伦敦”号203毫米重炮的杀伤,官兵共伤亡252人。
hzr 后记:
本章节,主要是依据东方网“军事历史”中的文章,由hzr摘编而成,同时还参照了其它的相关资料与“回忆”……(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