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于村简介
古树于村,位于河北沧州东光县,全村180户,760人,土地1881亩。古树于村同河北千千万万的村庄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初,按照“胡与赵”的旨意,把“分田到户的小岗村”作为“样板”,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光集体财产,重新过上“各顾各”的日子,重新品尝着“各干各” 的自由生活。古树于村近20多年来,也同河北省许多跟在“小岗村”后面坚持“各顾各”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庄一样,每年种一季玉米、一季小麦,忙忙碌碌一整年,每亩收入500元。20多年来,一直过着“温饱尚可,小康尚远”的“小岗”式的温饱生活。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古树于村人在接连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越来越感受到“小岗村样板”并不像“胡与赵”所说的那样“美妙”……
于是,在2008年3月,由村民王杰华等5人发起,成立了“古树于农民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给这个村带来的变化,是王杰华等人也未曾想到的。
古树于合作社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现有社员145人。合作社下设有资金互助部、水利部、农机部,农地流转经营部,农资和生活资料部,技术服务部等部门。合作社现有互助股金56.68万元,经营耕地1070亩(其中90亩为合作社整理入社土地后的新增面积),深机井及其灌溉系统一台套(价值16万元),农机具14套(价值32万元),超市一个,玉米库存110万元,肥料库存7.5万元,种植冬麦子430亩(12万元)。除去欠款、股金和折旧,合作社账面盈余40多万元。随着合作社的建立,基础设施和生产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粮食单产增20%以上,总产增30%以上(增加耕地90亩),转移劳动力150人(原先非农就业40多人),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2010年,古树于合作社计划吸收新社员30人,再接受村民流转土地400亩,力争让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另外,合作社计划扩大资金互助规模,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为社员发展专业养殖服务。
一, 合作社的成立及其成长过程
2007年12月,古树于村民王杰华等5人经过几次商议后,由王杰华出资2000元,其余4人各出资1000元,作为组建“古树于合作社”的“注册资本”。2008年3月初,这个只有6000元人民币的“合作社”决定:先购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从农机服务做起,让社员们尽快得到实惠;由于资金不够,5个发起人每人自愿再增资5000元(优先股金),又在古树于村民中吸收社员120户,每户500元(互助股金),用6.8万元买回一台大型拖拉机,又花0.7万元购买了旋耕梨,便在古树于村正式用拖拉机为社员旋地;春耕期间共为社员耕地1200亩,每亩按市场价25元收费,除去成本11元,共盈利16800元。合作社决定,留6720元,其余10080元为社员分红。春忙过后,王杰华等紧接着又为社员统一购买农资,把利润全部分给了社员。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与“古树于合作社”的经济效益,迅速在古树于村内外引发村民们“重走合作化道路”的热潮,众多村民积极要求加入“古树于合作社”,王杰华同社员们商议后,决定修改合作社规章制度,扩大古树于合作社的规模,社员们可以用土地“入股”……
2008年9月,古树于合作社的社员户数,就扩大达到210户;于是,合作社在9月底召开了社员大会,由社员大会通过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批准成立由王杰华任理事长的5人理事会,并选出3名社员组成的监事会。在社员大会上,古树于村一家私人超市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合同”,其中明文规定合作社社员到超市购物,每月按消费总额的3%“返还”现金。
在社员大会召开以后,合作社在秋收季节为社员整地700亩,减少田埂和无用的田间小径,既有利于拖拉机耕种,又扩大了耕地面积,还获得社员们由衷的的赞扬与好评。秋收后,合作社开始吸收村民流转的土地入社,理事会决定社员土地入社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固定领取每亩500元的流转费,另一种为“500元底金+土地经营分红”,共接受社员们流转和入股的890亩。合作社使对“入股”的土地进行重新平整,增加了90亩种植面积。理事会对“入股土地”进行重新规划,用20多亩土地种蔬菜,其余土,95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收入稳定的优质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合作社为了把这980亩土地建设成为高效的机械化示范田,投资29.2万元购买了玉米小麦联合收割机、新型播种机等现代农业机械。2009年开春时,严重的干旱使古树于村的麦田面临灾害,合作社又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投资16万元打了一眼300米的深井,购买了变压器潜水泵等设备,铺设了2700米管道,使古树于村民的小麦得到及时灌溉。这980亩“入社土地”,在合作的社统一耕种与科学管理下,在2009年度盈利60多万元,平均每亩增加产量20%以上,每亩产量普遍达到1000斤左右。
二, 古树于合作社的作用
1,巩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后劲。合作社成立不到两年,不仅重建了田间水利工程,还投资16万多元打了一口深井,配套了灌溉系统。合作社计划未来两年再打3口机井,确保全村1881亩耕地都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2,增加土地面积、复制指数和粮食产量。农户890亩土地向合作社流转后,经过合作社统一整理,变成了980亩,增加了90亩耕地面积。土地在农户经营时,大约有30%的土地只种一季,流转给合作社后,百分百的种两季了。过去农户分散种植时,年平均每亩粮食产量不足1700斤。土地转入合作社后,单位面积产量也每亩提高了200多斤,单产增加20%以上,加上平整土地后增加10%的种植面积,两项相加,实际增产30%以上。
3,增强了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合作社成立后,种地成本大大降低了,每亩每年少支出150元,粮食等农产品由于统一销售,销售价格也提高了5%以上。
4,降低村民生活成本,方便群众。合作社生活超市建立后,社员凭证在合作社超市消费,优惠3%,每年给社员优惠近30000元。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社员。
5,土地抵押贷款成为现实。没有任何正规银行愿意接受农民的土地抵押贷款,中国农民土地抵押贷款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各级政府不知为此想过多少办法,都不得法。但在古树于合作社成立资金互助部后,社员以自己的承包地在合作社抵押贷款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6,解放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成立前,古树于村外出打工经商和本地办厂的村民不到50人,合作社成立2年来,帮助100多人离开了土地,其中12人在本村新办加工厂12个(纸箱机械厂为主),30多人长年在外推销本村纸箱机械厂的产品,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到120多人。古树于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比两年前翻了番。
7,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了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古树于农民合作社在建立之初,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就是发起人之一,两委成员在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有位置。合作社的建立,村庄共同体因此有了共同的经济基础,社员之间也因为有了共同利益而使社区变得有凝聚力了,使村庄社会结构得到了改善,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好评度均有很大提升,既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也变得实实在在,堪称事半功倍。
三, 古树于合作社发展的经验
古树于合作社的发起人和管理者,文化素质并不高;可是,在王杰华等的带领下,两年来,合作社走得很顺,基本上没有走弯路,取得的成效也很大。事实上,古树于合作社有些基本经验,无疑是值得“小岗村”和“跟着小岗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至今仍然不能共同富裕的农村加以学习与借鉴。
1,资金互助(合作)起步,切入点选得好。因为资金可以替代劳动、技术……等多种要素,资金是最好的交换媒介。先有资金互助(合作),以资金作为媒介,其它合作就比较容易了。如农资合作、农机合作、土地流转和合作等等都变得就比较容易了、甚至水到渠成了。很多合作社起步时,往往由于资金不足,做事总是东拼西凑,十分艰难,自主性极低,成本极高,难免多灾多难。
2,优先做服务,服务、服务、再服务——古树于合作社首先做的是资金互助,实际是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做农机服务、农资服务、水利服务、生活超市服务、土地流转服务等等。这些服务是不富裕的村民都很需要的。先做服务风险小,利润稳定。从服务做起,不断积累利润和人气,利润越多,服务能力越强,人气也就越旺;人气越旺,服务(需求)规模越大,收益也就越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古树于合作社的管理层,明白一个道理:资本的优势是钱多,合作社的优势是人多。如果合作社起步就办厂上项目,肯定干不过资本家,风险自然高;如果合作起步做服务,聚集人头,集合需求,人头多到足够多,需求集合到足够大,合作社就不仅有收益,还变得有力量,没风险。例如,古树于合作社自己本不打算办生活超市,可社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自然就有私人的生活超市自愿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只要发挥人头多的优势,不办产业也会有产业资源加入合作社的。很多合作社,一成立就上生产项目,这是拿自己的劣势和资本优势竞争,这样风险是很高的,这样的合作社十个定有八个不会顺利。
3,社区为本,三位一体。古树于合作社从发起阶段开始,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就一直参与其中,是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古树于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坚持了社区为本,三位一体的原则。社区为本,是指合作社立足社区,为社区成员服务,增强社区共同体的凝聚力。立足社区,以社区为本,人际关系熟,管理半径与管理能力相适应。三位一体,是指合作社、党支部、村委会三位一体,合作社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平台,为党支部村委会贯彻党在农村方针政策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经济基础,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不再处于“悬浮状态”;反过来,党支部和村委会为合作社成长创造好的政府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合作社成长减少干扰,同心协力抗拒干扰。
4,地方党政领导爱护。古树于合作社从开始发起运行到现在,遇到过登记注册的困难、遭遇非法集资的诬陷而查封帐号、社员退社风波等等,受既得利益者和私欲膨胀者的干扰和阻挠,合作社麻烦事一波接着一波。但合作社一直都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呵护。如果没有地方党政领导多次给合作社排除干扰,古树于合作社早就不复存在或私有化了。
5,外部协作。古树于合作社从发起成立开始,一直有河北大学杨雅茹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外部协作。农民合作社在初创阶段,需要在外部协帮助下成长,不仅章程和制度的制定需要外部协协作,合作社内部有了矛盾也需要外部协帮助调解,遇到政策法规障碍更需要外部协帮助化解和规范。杨雅茹等外部协为古树于合作社健康发展重要条件之一。
后记:以上内容是红马大叔依据“报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与报道“辑录”而成,大多属于“抄袭”;因此没有任何“著作权益”可言!——红马大叔不反对网友们指正、评说、转发……
红马大叔附录:
东光古树于村 千亩土地集约经营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时间: 2010-11-29 原载《 沧州日报》
位于东光县城南的连镇古树于村,有232户村民,耕地1818亩。自2008年成立古树于农民合作社以来,全村半数以上农户把耕地交给合作社统一耕种,在增加土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耕地成方连片 面积多了90亩
昨天,记者在古树于农民合作社的麦田里看到,虽然天气已冷,麦田仍是一片绿色,麦苗正在抓紧上冻前的最后时机茁壮生长。与其他村的麦田不同,这里的麦田间少了村民为隔开邻家地块而筑起的宽宽的田垄,只是为了浇地方便,而分成一个个均匀的大畦,畦与畦间隔着一条细细的“土线”,完全不会造成耕地的浪费。
合作社负责人王杰华告诉记者,这大片麦田是合作社吸收的本村村民的耕地,由合作社统一整理、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目前,合作社有社员210(户)人,共接收农民流转和入股的土地980亩,超过村内土地的50%。合作社对这些土地进行统一整理,去掉了地块之间的田垄,这样,种植面积比以前增加了90亩。
谈到成立合作社的初衷,王杰华说,近些年,外出经商、打工的村民日益增多,一边打工一边种田根本顾不过来,很多土地减产甚至撂荒。作为农民,看到这样的现状他很着急。2007年12月,他和其他4名村民发起成立了“古树于农民合作社”,并于2008年3月正式运营。当年,合作社吸收社员120户、互助(股)金9.1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犁,为社员提供农机服务,赢利后部分留在合作社,其余为社员分红。
2008年秋后,为了让村民更加放心地外出务工,合作社开始吸收村民流转的土地入社,每年每亩地固定给500元流转费,并在年底根据合作社效益分红。目前,合作社共接收村民流转和入股的土地980亩,并在这些耕地上种植了玉米、小麦、土豆、西瓜、棉花等作物。
农民收入增加 三年翻了一番
合作社吸收村民耕地统一耕种,让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打工挣钱,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增加了收入,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村民李中明看到一些乡亲打工挣了钱,也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但是,由于家里还有9.7亩耕地,一到农忙时他就得请假回家收庄稼,工作不安心,家里的农田也处于半撂荒状态,收成大大减产。
“有时狠狠心真想专心打工不种地了,但咱毕竟是农民,把地撂荒了又不忍心,可种吧,一边打工一边种地又两头顾不过来。这下好了,土地全部交给合作社管理,俺可以一心一意在外打工,还能坐收流转费,成了‘双薪族’。” 2008年,合作社刚开始吸收农民流转土地,李中明就把自家的土地全部交给了合作社。他告诉记者,自己打工一个月收入1300多元,再加上每年近5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年终还有分红,日子过得挺好。
合作社也为一些缺乏技术、不想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昨天,在古树于村的麦田里,一位正在浇麦的村民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帮合作社用机井给小麦浇冻水,一亩报酬是10元,一天能浇10亩左右。
村民张秀良家原有14亩耕地,他把耕地全部入社,自己则在合作社上班,每年大约上8个月班,月工资900元,妻子也给合作社打短工,每年收入大约3000多元。“加上每年7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和年终分红,收入多了还不说,而且省心、省力。”张秀良说。
实施规模经营 种地效益提高
“土地集体耕种后,不仅通过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由于合作社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生产过程中集约化管理,大大减少了耕地成本,每亩至少能节省150元钱,这就能省十几万元。”王杰华向记者细数合作社接收流转土地的好处。
2008年,吸收村民流转和入股的土地后,合作社在这些土地上种植了30亩蔬菜,其余全部种植收入稳定的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为把这些土地建设成高效机械化示范田,合作社投资29.2万元购买了联合收割机、新型播种机等先进的农机具,为丰收打好基础。
2009年开春时,麦田面临严重干旱,合作社迅速采取措施,投资16万元打了一眼300米的深井,购买了变压器、潜水泵等设备,铺设了2700米管道。因得到及时灌溉和科学管理,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左右,比以前增20%以上。2009年度,合作社土地年盈利60多万元。
2010年春天,合作社调整土地种植结构,种植的200亩土豆、200亩西瓜、300亩棉花喜获丰收。在今年春季土豆、夏季西瓜、秋季棉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棉花收益达到90多万元。合作社今年土地年盈利达到110多万元。
今年冬天,合作社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计划建设冬季大棚20个,发展专业种、养殖服务。
劳动力得到解放村企快速发展
耕地交给合作社管理,一些头脑灵活、有魄力、懂经济的农民开始转身向工业领域寻求发展。目前,全村已建起纸箱机械厂12个,产品销到浙江等地,解决了200多人就业。
任红意家有6亩多耕地,经过慎重考虑,他把耕地交给合作社管理,自己则看准全县包装机械产业的优势,投资9万元,购进两个车床,开办了包装机械加工厂,加工包装机械配件,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
包装机械产业的发展也为本村更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全村有50余人长年在外推销本村生产的主要产品——纸箱机械。村民任强家原有13亩耕地全部加入合作社,自己则成立了韵祥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年缴税金40多万元,还安置了20多人就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