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建国的首要功臣当然是当时领导机构“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除任弼时1950年因病去世外,四大书记主管中央的主要事务,其中刘少奇基本确定了党内第二号人物和接班人的位置,次要功臣便是当时四大野战军的指挥者:一野彭德怀,二野刘伯承,三野陈毅,栗裕,四野林彪,中央出于防止新军阀出现的顾虑和各人的自觉,四个野战军的主要指挥者都先后离开了自己原来的部队, 彭德怀领导了抗美援朝,胜利回来后当了国防部部长,刘伯承主动交权到南京办了军事学院,陈毅先当了上海市长后当了外交部长,栗裕当了总参谋长,二十岁岁便参加南昌起义一直打仗的林彪也交权去养病了,而这一养就养了十年之久。到1952年底,为进一步防止方镇重权,中央再将四大野战军的继任负责人饶漱石、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和主持东北工作的高岗调至中央工作,史称“五马进京”,其中高岗在刚建国时已经是国家副主席了,一直在东北主持全面工作,进京后管的是国家计委,权力很大,与周恩来主管的政务院(即后来的国务院)是平级单位,所以又称“一马当先”。之后的斗争就从这时开始主要以这些人物为主展开了。
此时中央的工作虽表面上是毛主席主管,其实政府具体事务都是刘少奇在管,刘少奇以前的经历主要以白区工作为主,所重用的也多是一批白区干部,这自然引起了原来军队很多干部的不满,高岗进京后不久刘少奇关于税制改革的政策没经中央讨论直接施行下去,并取了很不好的效果,引起毛主席很大的不满。正春风得意的高岗,看到了有望取而代之的希望。但要想拱倒刘少奇,必须得到其他军队势力的支持。一野的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后勤保障靠的就是在东北的高岗,两人关系已经不错,很自然高岗得到了彭的默许,四野的林彪在东北时也跟高岗搭档,也站在了高岗一边,三野陈毅,栗裕对职务不太有想法,高岗于是找了跟他一起刚进京当了组织部长的饶漱石,饶漱石正好对进京后的职务不太满意,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了同盟,而饶原来是刘少奇直接领导下的,能得到他的支持殊为不易,二野刘伯承去军事学院了,也对职务不看重,高岗于是找到了邓小平,为了能拉拢邓,给出了一系列好的条件,邓当时是什么表态不清楚,但事后他向刘少奇和毛主席去告密了,从此刘邓合作了。很有可能当时邓小平表面对此没提反对意见或者表面上答应下来了,再加上一直经营东北,跟苏联的关系很好,甚至可能已经得到了苏联的某种默许,使高岗认为现在所有的人都支持我,完全可以取代刘少奇成为接班人的位置。于是高岗和饶漱石开始私下行动了,到处封官许愿,并在开正式会议时猛批刘少奇手下的安子文和薄一波,拉倒刘少奇的意图十分明显。但得到消息的刘少奇并非对此毫无准备,除对提到的一些问题作了些检讨外,也找了相应的一些证据,开始对高饶的反击,再加上邓小平的检举,两派势成水火,难以调和。此时唯有请毛主席主持公道,毛主席虽然对刘少奇的一些做法是有意见,并没有彻底否决,对于高饶这种私下结党拉派,搞突然袭击的做法,却很是反感和担心。从维护党的团结考虑出发,做出了保刘批高的决定。主席的表态后,令情势急转直下,刘少奇加强了反击力度,最后结局以高岗自杀身亡,饶漱石判刑改造,彭德怀,林彪自称不明真相,参与不多,都做了检查而收场。
高饶事件虽结束了,但军队干部和白区干部的矛盾此时已经表面化了,林彪经过此事知道自己对政治斗争不太熟练,继续以养病为名边休养边学习去了,而军队派的代表彭德怀开始登场了。彭德怀接受高饶事件的教训想到刘少奇的势力还是不可小看,要搞掉刘少奇必须先将军队派整合。而军队派最大的对手其实是林彪,那是解放战争最大的功臣,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两个,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十大元帅里面最年轻的一个却排在了第三,我老彭要不是打赢了抗美援朝,同时授予军衔的事是我国防部主持的,可能就得他排第二我排第三了,可他主动休病去了,听说还怕风怕光怕声音,能活多久也不一定,也就不成威胁了。第二大威胁便是原来主持二野的刘伯承,虽然已退下来去军事学院当院长去了,但他的影响还在,当军事学院的院长可能他是想从军队思想的最高端开始树立自己的威望,所以不能不防。于是彭德怀开始对刘伯承进行所谓的教条主义批判,批的是军事学院里研究的多是国外的和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争,而对于解放军自己的优秀思想和战争却很少顾及。一个新成立的军事学院多研究别人和古人好的思想何错之有?但结局是彭德怀利用自己国防部长的职务和便利将德高望重的刘伯承批判出了军事学院,并作了多次检讨,以后也一直未在军队和政界从事过任何职务。原来二野剩下的邓小平此时调去政府工作了,二野的系统便算是搞定了,一野是自己的,四野的林彪即然己休病也就不成威胁了,剩下的便是三野的了,陈毅虽是名义上的领导者,其实在抗日时期就被饶漱石等人排挤,没有实权,此时也去政府工作了,饶漱石已经被抓了,剩下的便是总参谋长的栗裕了,栗裕虽然资历浅,但会打仗,当时抗美援朝时毛主席最先想到的便是栗裕,只是因为当时他正在看病,所以才没去,而总参谋长也是对国防部长地位最大的威胁。毛主席曾要求总参谋部定期整理有关军事方面的报告给他参考,但栗裕考虑到不好越过彭德怀,便做好报告后先送彭德怀,并题上:“请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彭德怀大发脾气,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开始拿此类事件批判栗裕,再加上里通外国等罪名将栗裕彻底批倒,从此栗裕也再没有在军队和政界担任要职了。至此,彭德怀自认为对军队的整合完成了,可以对白区代表的刘少奇进行挑战了。
刘少奇主持的大跃进运动造成了严重的错误,旨在修正此种左倾思想的庐山会议召开了,会议开始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得很好,是个神仙会。彭德怀在会议开始时还在国外访问,回到国内时会议开了好多天了,他甚至可以不去,但他看到了利用此次会议拉刘少奇下马的机会,于是风尘仆仆地赶往庐山参加会议来了,在会议中他放了不少炮,但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又写了万言书,其实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攻击刘少奇,但绝没有反对毛主席的意思,毛主席也是他在当时的职务上和声望上不可能反对的了的。他的这种攻击自然得到了刘少奇方的反击,从而令会议出现了明显的争吵和分歧,必须请毛主席来作最后的评判了。毛主席虽然也对刘少奇的一些做法有意见,但对彭德怀搞的这种会议突然袭击,很反感,且综合历史上,国内外的一些问题,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再次决定保刘批彭,并最终让其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作出这个决定从现有资料来看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一些原因的集合:
一、彭德怀在湖南起义后部队无处可去,最后上了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合了,会合不久后,引起了蒋介石很大的担心,决定立即进行围剿。当时山上主要有四部分军事力量:一是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剩余部队,二是朱德领导的八一起义后剩下的部队,三是毛主席上井冈山前在井冈山上当土匪后经毛主席说服改编后的王佐、袁文才部队,四便是彭德怀带来的部队,四支部队分别被编为了四个团。得到消息后朱毛商量后决定朱毛领导战斗力最强的秋收起义和八一起义的部队先下山在外围攻击敌人,王佐、袁文才的部队战斗力最弱但熟悉本地地形,彭德怀的部队刚来不久需要休整,这两部分力量便留下来守山,等敌人围剿时里应外合打击敌人。决定后朱毛下山不久,一天当地党委的一个负责人跑来向彭德怀告密说王佐、袁文才要带领队伍下山投敌。彭德怀听说后决定先不动声色,先以邀请商议军事为名,请王佐、袁文才到住处来。王佐、袁文才欣然而来,但一来便被彭德怀扣压起来,未经过多核实便一起枪毙了。等朱毛回来后核实,其实王佐、袁文才并无投敌,而是当地党委的人因平时与王、袁有矛盾而诬陷的。当时彭德怀和王佐都是团长,袁文才是副团长,即使怀疑王佐、袁文才投敌也没有不经请示当时是领导的朱毛的同意以一个团长枪毙另一个团长和副团长的道理,最多也只能是关押。此事件毛主席一直记着,重回井冈山时特意要求见王,袁的家人,此事便作为彭的第一大错误被提出来。
二、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时,林彪对战略不理解,写信给中央,认为毛主席瞎指挥,建议由彭德怀指挥军队。当时林彪才二十出头,毛主席一直以为此事是彭德怀是背后指使者,在庐山会议上毛主席将此事讲出来时,彭德怀让林彪当面质证,林彪证实是他自己个人的想法,不是彭德怀的指使。
三、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指挥时指挥的百团大战,当时此战未经中央同意,彭德怀也一再扩大战争范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战绩,但后果却是引起了随后日军的大规模的扫荡,致使根据地异常困难的局面和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势力的重新认识,以致发生了皖南事变。正如彭德怀自己说的:“1940年的百团大战……在政治上也是错误的。过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军队主力从正面战场吸引过来,有利于国民党……这很明显是民族义愤模糊了阶级立场。”
四、前面讲的批判刘伯承事件。
五、前面讲的批判栗裕事件。
六、在庐山会议前中国已经与苏联基本闹翻了,而彭德怀的出访到阿尔巴尼亚时与先期到达的赫鲁晓夫不期而遇,并没有回避,而有过三次正式会面,随团的一个将军随后向中央的报告说彭德怀还私下与赫鲁晓夫进行过密谈。这也就成为其里通外国一大证据。
七、在高饶事件中,彭德华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但当时考虑到团结,毛主席只是让他做了个检讨就算过关了,但他并不总结教训,刘少奇方在会议后期也对此进行了强烈的反击,在庐山会议上又重新定性为彭高饶集团了。
八、彭德怀脾气暴躁是有名的,以前得罪了不少人是肯定的,对于毛主席历史上是有不少顶撞的,庐山会议上便一起来算总帐了,帮他说话的人很少,除了钟华。
九、林彪的反戈一击。从解放后一直以养病为名其实一直在家研究政治的林彪在会议上看到了机会,进行了反戈一击,除第二点他承认了之外,其他方面攻击彭德怀一直反对党中央毛主席等,起了不少作用。
会后他也顺利地接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代表军队系统和白区系统干上了。
继任的林彪继续发扬彭德怀的作为,先将军队中剩下的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贺龙,陈毅等人都进行了打击,并和新冒出来的四人帮集团一起,对准了刘少奇。这次他们不是像前次一样攻击刘少奇个别政策的问题了,而是全面分析了刘少奇的思想和执政政策后,得出了刘少奇一直是走的资产阶级路线的结论。而此方面刘的言行实在太多了,当将这些事实和结论摆在一直担心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变质的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意识到了国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修正主义,官僚主义,刘少奇是非打倒不可了。林彪也没有像高,彭一样在会议上搞突然袭击的方式,这正是他聪明的地方,也就得到了毛主席的好感。刘少奇的势力其实一直很弱,根本没法跟攻击他的那些人相比,一直都是毛主席从维护团结的局面出发,保护了他,所以才会有:“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的话语。有人说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为了打倒刘少奇而发动的,那实在是太抬举刘少奇了,他虽被定位为排名第二的接班人,但从未掌握军权,几乎没有自己的嫡系。个人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为改变当时政府中已经形成的普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行动起来与官僚主义作斗争以实现人民民主的一次伟大试验,只是由于人民素质的不高被一群别有用心的利用了最后才导致了失败。(详细阐述见即将推出的我的文革观)
林彪将刘少奇挤兑出了中央后如愿地成为了第二号人物,党章规定的接班人,军队和政府也没人有能力再对他的地位进行威胁了。终于得到了这个位置,他是多么想尽快接班呀。但此时毛主席身体正是倍儿棒,没事还去横渡长江玩玩,虽然林彪比毛主席年青了十四岁,但一直有病在身,他是真的担心自己活不过毛主席呀,所以他开始了提前抢班夺权的准备。先是在会议中提出要求设立国家主席,表面上是要毛主席当,其实是想自己当,当毛主席看出了他们的意图进行了批评后,知道在短时间内公开接班是很难的了,于是就开始准备武装夺权,针对毛主席的行刺计划也产生了。计划只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毛主席觉察了,林副主席只得驾飞机出逃并摔死了,这一段近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就这样划一个段落了。
最后再说一点的是毛主席为什么会觉察呢?个人认为十有八九是林彪计划里的人主动向毛主席泄的密,当时毛主席就是神,林彪想要争接班人的位置与刘少奇等人斗争,会有不少人跟着干,但真正要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动手,肯定会有不少人心里不同意的,告密也是正常的。
文革后,彭德怀平反了,因为是毛主席最后决定打倒的,刘少奇平反了,因为是毛主席同意打倒的,刘伯承平反了,因为他是二野的主帅,副帅后来当老大了,栗裕没有彻底平反,因为他活到了1984年,声望太盛,有人怕压过自己,就一直拖延,直到1994年经江泽民同意才算是彻底平反了。高饶事件的当事人及亲属虽然在后来多次要求平反,却始终没能实现,这主要是因为:一、他们挑起了一场涉及整个高层的内斗,几乎令所有的高层覆灭,性质及后果极其严重,二、他们当时反对的是刘少奇,而邓小平在其中又充当的是一个反复的角色,自然难以平反。综观此段历史,小生觉得还是毛主席的:“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概括的最精妙。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