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一句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里的“霸王”,是指“西楚霸王”项羽。项羽的事迹也随着毛泽东的这首七律的广泛传播,而广为新中国的人民所熟悉。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战国名将项燕之孙。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间,名籍,字羽。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少时,跟季父项梁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项梁责备他,项羽对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要学能够敌对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教他读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知大意,又不肯深入体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避难吴中的项羽与项梁同去观看。项羽见到秦始皇仪仗威武,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项梁因此奇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项梁聚集吴中子弟八千人举兵反秦,不久兵力达到六七万人。此后爆发巨鹿之战,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勇猛无敌,与秦军屡战屡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取得了统帅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项羽强迫楚义帝迁往郴县,而后又将其杀于江中,诸侯自此渐生背反之心。田荣首先在齐地发难,项羽亲自率部平叛。在项羽征讨之时,汉王刘邦出师,还定三秦,尽占关中之地。之后,刘邦率领五个诸侯伐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出兵,汉军大败。大败后的刘邦重整旗鼓,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相持。楚军在军事上渐处劣势,刘邦乘机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同时,项羽释放了战争中俘获的刘太公和吕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毁约,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大败汉军。其后诸侯军队皆至,项羽孤军陷于重围,败至垓下,不渡乌江,最后自刎而死。
毛泽东对项羽很熟悉,从现在文字材料看,他在16岁(1909年)就通读了《史记》。而《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精彩篇章之一,司马迁通过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情节描写及“太史公曰”,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表现了对项羽勇猛粗豪性格的歌颂及不幸结局的同情和至死不悟的惋惜。司马迁广博的历史知识、卓越的史识,才情横溢的文学表现能力,在《项羽本纪》中都有集中的体现。毛泽东自青少年时代就酷爱读《史记》,《项羽本纪》是他反复品味的篇章,从而使他对对项羽的事迹和性格的留下深刻印象,一生中也多次品评项羽的成败得失。
青年毛泽东崇尚项羽的“喑呜叱咤”
青年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也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在该文中,毛泽东多次引用西楚霸王项羽为例。如“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在阐述“运动宜蛮拙”这一观点时,又说:“骑突枪鸣,十荡十决,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
在这里,毛泽东其实暗用了项羽在垓下之围的最后悲壮和英勇。
垓下之围是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项羽被汉军逼至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汉军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四周的汉军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
这就项羽的“骑突枪鸣,十荡十决”,英雄末路,尚有此神勇,实在让人神往。所以韩信评价他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毛泽东评说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一位少年即学兵法而又不能竟学、初始威震天下而最终兵败自杀的悲剧人物。项羽的兵败自杀的原因,千百年来引起了人们不断探究。毛泽东对此也做过深思和独到的品评。
1963年1月3日,毛泽东在读《史记·项羽本纪》时批示道:“《项羽本纪》,送各同志阅,几天还我不迟。”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毛泽东评点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泽东在《史记》上的批注手记
“项王非政治家。”——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的失败,在于他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政治头脑,不能任贤使智,暴戾行事,终不能平定天下;虽然可以作为霸王“衣绣”一时,却不能作为一个政治家彪炳史册。
项羽在政治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好战嗜杀,过分依持武力。秦将章邯数度想率秦二十余万众投降,项羽均未允,后考虑自己粮少不能持久作战才勉强接受章邯投降,不久在新安坑秦降卒二十万人。他们都是关中子弟,关中人民念及自己的子弟的惨死,怎能不对项羽满腔仇恨!入关后,他又屠咸阳城,杀秦降王子婴,掘秦始皇墓,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还有公元前205年他战败田荣,烧夷齐城郭室屋,坑杀田荣降卒,俘虏其老弱妇女。他进攻北海,沿途也多所残灭,结果使得齐人相聚而叛之。彭城之战,他又杀汉卒十余万人。紧接着在灵壁东睢水上又迫使汉士卒十余万人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以上都是举其大者而言之,巳足令人心怵。项羽不能用政治手段平衡制约,只知一味征讨烧杀,致使战事再起,天下动荡。元朝的郝经在《题汉王墓》诗中说:“天下苦秦又一秦,天资好杀不好仁”,“汉王才入项王来,天下尽为狼与豺”,可以说这是对项羽嗜杀成性的写照。项羽好杀不好仁的特性,使社会财富和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引起了农民强烈的愤恨,也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天下苦秦久矣,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需要缓和阶级对抗,从速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社会秩序的中央政权。然而,项羽的行动却与此背道而驰,他的失败也就必然不变了。
二是缺乏政治远见,头脑简单,禀性偏激,决策轻率。楚汉在成皋一线对峙时,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年,都是因为你我二人,我愿和你单独挑战,决一雌雄,别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刘邦答道:“我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此言正说明他头脑简单,缺乏政治智慧,目光短浅,决策不能深谋远虑。
三是不能用人,徒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羽气力非凡,勇冠三军,时人莫有其敌,因此他也常常自恃勇武拼杀,不能用人,逞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见人负伤而归他会动情落泪,但他却不能授权于人、任贤使能,诚妇人之仁。反秦斗争的诸领袖人物,在秦亡以后,和项羽的关系也相继分离。刘邦、田荣、陈余等同他分离自不必论。像韩信、陈平,本是项羽的部属,一个是在刘邦郁郁不得志而入蜀时离楚归汉;一个是在项羽力量鼎盛东王彭城后不久被迫逃亡降汉。后来楚汉之战方酣,顼羽派武涉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王之。韩信就直言不讳地表示项羽不能满足自己的名利要求:“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又如张耳,曾随项羽入关,被立为常山王,后被陈余所败,本欲归楚,但甘公告诉他:“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先至必霸。楚虽疆,后必属汉。”如果摒除这段话中的星相迷信成分,其中心思想是刘邦得人心,所以最终必然是楚由强而弱,为汉所败。听了甘公的话后,张耳不归楚而走汉。楚汉相争之初本无所属的彭越,后来也归属了刘邦。就是随项羽出生入死的黥布,也背楚投汉。甚至项羽的叔父项伯,早在鸿门宴时就一心向汉了。这些领导反秦斗争的人物,在战争中成了或大或小的实力派,“立功以取将相,日夜望咫尺之地”,难免不成为他们的渴念。可是项羽却“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剃敝,忍不能予”。又不善于识人,不善于用人,还不善于容人,怎不使人心外叛,众叛亲离,焉有不败!
四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韩生建议项羽建都咸阳,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讥讽项羽脑子里没大事,只不过是一个戴上王冠的猴子。项王听后大怒,将韩生烹死。刘邦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范增,项羽只为一顿饭的好坏,从此不再听从范增的计谋,致使范增愤而弃之。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他告诫领导干部,要走群众路线,“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又说:“项羽骄傲自大,自恃英勇,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刘邦就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意见,比较能够团结人。这两个人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现在,我们有些同志总不善于看历史上的教训,不如刘邦,倒有点像项羽,称霸逞强。这样,难免有一天要失败。”
以上诸点足以表明,项羽之所以失天下,是他在政治上有重大失误,也表明他不具备一个真正政治家的品质。所以毛泽东作出了“项王非政治家”的论断。
毛泽东为什么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对项羽刚愎自用,图爱虚名而招致失败的教训认识是很深刻的。因此,当人民解放军即将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之际,面对有人提出“划江而治”,毛泽东断然否定了,认为这与项王当年在灞上的“沽名”如出一辙,应该将余勇猛追穷寇,决不学那沽名的霸王.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集中精力抓的一件大事,就是指挥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打过长江,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当时,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已经到了北平。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谈判八项条件。国民党内主张和谈的人认为,可以承认这八条谈判基础,但仍然讨价还价。幕后的蒋介石则加紧扩军,准备作战。
那段时间,毛泽东常常带着深沉的思考散步。一次散步散步时,他忽然立住脚,回身望着警卫员李银桥问:“你相信蒋介石吗?”“不相信!”李银桥立刻回答。“这就对了。”毛泽东点头,“这个人尽耍手腕,从来说话不算数!” 说罢,毛泽东继续散步,仍是带着深沉的思考。
这段时间,毛泽东喜欢看京剧《霸王别姬》。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同他的虞姬生离死别一幕,毛泽东睫毛颤抖着,眼里湿漉漉的。回来路上,他对警卫员说:“不要学西楚霸王。我不要学,你也不要学,大家都不要学!”他号召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要看看《霸王别姬》。毛泽东意在教育全党,应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1949年 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了中共的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南京。
为纪念南京解放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毛泽东挥毫写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复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毛泽东看来,“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史记·项羽本纪》多有记叙。
项羽率部经过苦战,击败秦军主力,比刘邦后入关,两军发生冲突。可项羽“为人不忍”,为避免负“不义”之名,没有以四十万对十万的军事优势去消灭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诛杀刘邦之举。后来注释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者,多以这件事来说明项羽的“沽名”所在。
毛泽东认为尤不可学的是,还有项羽对诡计多端的敌人姑息宽容的缺点。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军在荥阳相持,本来,楚军已经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便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荣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竟同意了。后来,战事几经反复,楚军逐渐失去了优势,“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合约签订后,项羽就解除了戒备,引兵回到了东边;可刘邦却背约出击,打了过来,终于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
1964年1月7日,毛泽东在谈话中说:“项羽有三个错误,一个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一个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议,项羽认真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协定东进攻楚;再一个就是他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好。”毛泽东说的前两点错误,就是针对项羽的“沽名”而言的。
毛泽东评项羽“不肯过江东”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垓下兵败后,被汉军逼至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对于项羽失败之后,宁死不屈,自杀以亡的英雄气节,毛泽东是比较欣赏的;但对于他的不能“包羞忍辱”、东山再起,表示极大的遗憾。
1939年4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抗大”的演讲中,谈到了项羽。他说:“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从前有个人作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再去招八千子弟兵来打天下。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毛泽东无疑是推崇项羽的人格境界,而批评他的意志不够坚韧。
1948年10月31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一文中说:“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已经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民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一条妙计。”
毛泽东对项羽败走乌江时,以“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为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是不赞同的,但他并不特完全否定态度,觉得这悲剧结局中还多少体现了一些个性风采,所以借此来讽刺蒋介石在失败时连项羽身上具有的“羞耻心”也没有。
晚年毛泽东读《历代诗话》,其中有《二乔》一则,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
胜败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迂”在何处?杜牧的《题乌江亭》诗的评者没有超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从而把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
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项羽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呢?“此说亦迂”四字,流露出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深表惋惜。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视察徐州(即古彭城)时说:“刘邦在这里战胜了项羽,我们在这里战胜了蒋介石。我们不能学习楚霸王,我们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要牢记自己的经验教训。”
1957年3月19日上午,毛泽东从徐州登机赶赴南京。他有个习惯,上飞机就学英语,当时的英语老师是林克。视察完徐州,毛泽东颇有感慨,突然饶有兴致的问林克:“你读过萨都刺的《徐州怀古》吗?”林克摇摇头,笑着回答说:“没有。”
此时,毛泽东兴致很高,随即把烟蒂插在烟盒里,拿来铅笔,在林克正在看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整篇的词: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子弟,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和云龙。
汗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寄耳,应开怀,一饮尽千盅。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搁下笔,毛泽东在机舱的客厅里与林克聊了起来。他说:这首词牌叫《木兰花慢》,原题是《彭城怀古》,彭城就是古徐州,就是那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的家乡。萨都刺是蒙古人,出生在山西雁门一带。他的词写的不错,很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
然后,毛泽东思如泉涌,兴致勃勃的解说这首词的意思来:“重瞳”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及项羽其貌不凡,铁马重瞳。他的坐骑叫“乌骓马”。起初兵多势大,可惜有勇无谋,不讲政策,丧失人心,最后“玉帐连空”,兵败城下,自刎乌江。毛泽东谈还说,“戏马台”原是项羽阅兵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暮年毛泽东他还再次要学者为这首《徐州怀古》详细注释,并又一次细读了《史记·项羽本纪》。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