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政治斗争不但没有随着国家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而平静下来,反而派系斗争愈演愈烈,早已超出了我们一直认为的什么淮西派、浙东派斗争的范畴!
因为又一个派别成熟了,这就是“汉派”! 汉派?什么意思?汉?哪来的?这是笔者命名的!
在笔者之前的历史研究者们还从未把他们单独地拉出来显形,所以这个政治派别的言行和主张,大多被历史研究者们强加到了老朱的身上!造成了很多荒谬的看法,实在是历史研究者的耻辱啊!
我们知道,陈友谅建立的陈汉(1360-1364年)政权是被朱元璋干掉的,朱元璋还收用了陈友谅的小老婆美丽的达氏。陈友谅虽然完蛋了,张定边(1318-1417)也引退了,但是陈友谅的汉国统治地区江西、湖广两省的人们还是息息相通!为某种特殊的情结所沟通!
从汉国投降老朱的人不少啊!比如詹同(原名詹书,字同文),陈友谅的大学士,后来为老朱服务,官拜吏部尚书!位高权重,连胡惟庸丞相都得让他三分。现在,詹同的儿子詹徽也混起来了,都察院左都御史,主抓纪律检查,朝中是人人忌惮啊!此人逐渐成为汉派极为强硬的领袖!
詹徽对于明朝洪武政坛的影响,包括吴晗等人都研究得很不够!学术视野过于狭小的缘故!
再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考中进士的江西吉水才子解缙(1369-1415),他的爸爸解开也曾经是陈友谅的重要谋士。这些人实际上都有浓重的“汉派情节”!
再者,元末明初江西人前往今湖北、湖南一带谋生的也不少,如詹同从今江西婺源搬家到了湖北黄州,弄得从詹徽开始到其现代社会的子孙后代都成了湖北人。
杨士奇(1366-1444)小伙,后来所谓“三杨辅政”者之一,老家本在江西泰和县,其父早死,其母改嫁罗某。因此这个大明建国初年的“祖国花朵”也跟着母亲、继父到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谋生,洪武二十几年的时候,杨士奇20来岁,因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科举),只能在教馆当识字先生混碗饭吃!
夏原吉(1367-1430),原籍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德兴县,因其父夏时敏任职湖广湘阴县教谕,遂在湘阴县定居,成了湘阴人。夏原吉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时,偶然被老朱瞧中,进了户部任职,当书算生。洪武二十几年的时候,已经升任户部主事,境况比杨士奇小伙好得多。
江西填湖广,名不虚传啊!那是另一场值得关注的,时间跨度很大的大移民!纯粹的江西籍干部,当时那也是人才不断涌现,生生不息,阵容强大!
如主张警惕回回人,充满大汉族主义精神,后来反被老朱阉割的首任通政使曾秉正,江西南昌人;再如公开的胡党,洪武十八年动荡期的户部尚书徐铎,江西南昌人;
洪武十八年通过科举上来的新型知识分子,练子宁(?-1403),江西新干人(祖籍三洲,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黄子澄(1350-1402),江西分宜人,这些人已经成为洪武二十几年时代的政界明星。还有庞大后续梯队,如江西吉安人胡广(1369-1418),学问很好,后来得中建文二年的状元,走上政坛;新淦县人金幼孜(1367-1431),建文二年进士,走上政坛;南昌人胡俨(1360~1443),受到练子宁的提携和举荐,建文四年,也进了中央。江西集团还有不少,不再一一叙述。
我们知道,建立汉国的陈友谅(1320~1363)、张定边(1318-1417),都是今湖北沔阳人,统治地域覆盖今湖北、湖南、江西,所以江西派、湖南派、湖北派在大明政坛上一时间合流了。因此,笔者把他们命名为“汉派”!
洪武二十几年的大明政坛,位高权重的“汉派”人物主要有:
詹徽,湖广黄州人(祖籍江西婺源),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主管纪检的一把手;
刘三吾,湖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时任翰林学士,是老朱的大秘(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的雏形);
赵勉,湖广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人,刘三吾之婿,时任刑部右侍郎,后任户部尚书;
茹瑺,湖广衡山藻江(今衡东县石湾乡枣山村)人,时任通政使,后为兵部尚书;
很明显,以湖广系为核心的“汉派”已经在洪武朝的中央政府形成一股势力!
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朱能够允许这个“汉派”的存在吗?其实正是老朱本人哺育了这个新兴派系的成长,来达到制衡先前的淮西派,浙东派;并利用少壮派制衡和调和元老派。
当然,地方派系的均衡,也是老朱玩弄的一种统治技巧,如,老朱对于山西为代表的北派政治势力也进行了一定的扶持。
自打通政使蔡瑄(山西省蒲州荣河县人,今万荣县)于洪武二十年八月病逝后,洪武十八年逐渐形成的少壮派“五人邦”(蔡瑄、茹瑺、杨靖、詹徽、秦逵)基本解体,少了些报国的锐气,反多了些地域派系的内部斗争。特别是以詹徽为首,湖广系为核心的“汉派”形成以后,控制了刑部、监察(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想打击谁就打击谁,北派顿时陷入势单力薄的境地,地域斗争又一次浮出水面。
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在南京城明皇宫谨身殿,老朱和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偶然谈论起“治民之道”。
刘三吾首先发表了意见:“南北风俗不同,有可以德化,有当以威制。” 刘三吾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南方人整体文化水平高,应该加强教育;北方人整体文化水平低,应当对其严格管理!
老朱听了,摇摇头,说道:“地有南北,民无两心,帝王一视同仁,岂有彼此之间?汝谓南方风气柔弱,故可以德化,北方风气刚劲,故当以威制,然君子、小人何地无之?君子怀德,小人畏威,施之各有攸当,乌可概以一言乎?”
刘三吾一听,“悚服,稽首而退”。而正是这次谈话,刘三吾并未真正领会,才造成了7年后,也即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的南北榜大案,刘三吾险遭凌迟处死之罪。
一句话,自打通政使蔡瑄死后,由于政治舞台的失衡,南北斗争显露出来,成为洪武朝后期的重大事件!
针对“汉派势力”的形成,老朱也做了一定的防范和平衡,如把陕西小伙杨靖从户部尚书岗位调整到刑部尚书岗位,另外,把湖广小伙赵勉从刑部尚书调整到户部尚书岗位,时间是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初一!
受他二人牵连,兵部尚书沈溍和工部尚书秦逵也予以对调,并建立惯例,今后在京官三年,必须挪一挪岗位。
除把作为北方人的陕西小伙杨靖调入司法系统以外,还提拔了山西人袁泰,河南人凌汉,进入中央,借以平衡朝野南北势力。特别是袁泰,进都察院任职右都御史,地位仅次于詹徽,明显是在牵制詹徽。除汉族人外,连北方的蒙古族人都跟着沾光,高昌安,故元御史喜山之子,蒙古族人,曾在山东按察司任佥事,也调入中央,由礼部员外郎一职,再升吏部侍郎,又是在牵制詹徽。詹徽时任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两头被北方佬牵制,却正是老朱的安排!
洪武朝后期逐渐严重的南北对抗,是解释明朝政坛一些匪夷所思怪状的一把金钥匙,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和深化,固然来自于历史上中国的南北分裂和南北对峙(金、宋之间)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南北两个经济负担重点地区,特别是山西、苏州两地的沉重负担,以及其相应的经济调整,也是促使矛盾升级的主要原因。
洪武二十三年(1390)五月,朱元璋“三打胡惟庸逆党”,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列二十人,首次涉及开国功臣群体,正是詹徽等“汉派”多年精心运作的结果,这就是“对北人采取威制”的结果。
这20人是:李善长、胡美、唐胜宗、陆仲亨、陈德、费聚、顾时、杨璟、朱亮祖、梅思祖、陆聚、金朝兴、黄彬、华忠、王志、毛骧、于显、陈方亮、于琥等。
《昭示奸党录》没有流传下来,已经散佚,但是它的存在,说明朱元璋在“汉派”力量的促使下,开始对多年来一直曲意维护的功臣群体动手了!功臣们的“苦日子”终于来了! 节选自:山西移民对于北京和明朝政坛的深远影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