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唐山大地震
来源: 《老新闻——共和国往事1976--1978》29-38,47-51页
本博扫描编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yzf.html
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
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七月二十八日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七点五级,震中在北纬三十九点四度,东经一百一十八点一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地震灾区人民群众十分关怀。地震发生后,中共河北省委,天津、北京市委和震区各级党组织,已经采取紧急措施,领导群众迅即投入防震抗灾斗争。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同志己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灾区指挥防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有关省、市卫生系统,己组织大批医疗队赶赴现场。大量医药、食品、衣物、建筑材料等救灾物资正源源运往灾区。国家地震局和河北省地震局己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监视震情。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已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迅速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展开抗灾斗争。他们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
一一197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法新社报道
我地震区军民展开抗灾救灾斗争
说救灾工作在非常有纪律、十分镇静地进行;
所有外国目击者都对中国人表现的冷静和镇定有深刻印象
[法新社秦皇岛七月二十九日电] (记者:弗利波)大批救灾工作人员,特别是军事人员,今天下午在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汇集。
本记者经过城乡地震灾区时,看到正在大力进行救灾工作。
一辆辆满载着士兵的车辆一一包括野战医院和替代断桥的水陆两用车——一长列一长列地行驶在因大雨而变成一片泥泞的公路上,涉过河川,驶向震中地区。
军用车辆上运载着铁铲和镐、壶锅和毯子。士兵们配备了步话机和自动步枪。
在北戴河及其周围地区,救灾工作在非常有纪律、十分镇静地进行。
青年、工人和民兵配备了镐和铲子,常常由卡车或轻便运货车载送,成队成队地去修理遭到破坏的东西,清理公路,并帮助搭起临时住所。
在这些工作中始终都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士兵们,他们工作时丝毫没有恐慌的表现。
北戴河和秦皇岛的居民们,也像在北京和灾区的所有城镇一样,都留在户外,在街上用一块块缝在一起的塑料布、雨衣,或者用一顶顶雨伞排在一起拼成临时小棚。
[法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九日电](记者:比昂尼克) 中国发生大地震后,今天有许多大轿车和卡车载着受伤的人从地震中心区驶到北京。
看来救灾工作在大规模进行。人们看到成队的军用卡车载着士兵向东面(灾情最重的地区)驶去。同时有成队的卡车满载食物、药品、衣服、帐篷和毯子驶往唐山和郊区。
看来已经号召中国人民尽力团结帮助受灾者。
不论是在唐山、天津、北戴河、秦皇岛或北京,所有的外国目击者都对中国人表现的冷静和镇定有深刻印象。
——1976年7月31日《参考消息》
法报评我地震区人民抗震救灾斗争
说中国人民有组织、忘我、沉着勇敢、
办事有效率,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本刊讯]法国《震旦报》七月三十一日和八月一日一期(合刊), 以《一国人民为最坏的情况作好准备》为题,发表菲•贝尔内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人民在地震期间的表现]是为全世界树立的一个榜样。在当地,所有的惊讶不己的观察家都可以衡量出中国人的有效率。没有在任何时刻惊惶失措,没有五月间在意大利弗留利出现的那种束手无策的场面,在弗留利,救灾工作来得很晚,军队参加救灾也惊人地跚跚来迟。
在北京、天津,不到两小时,一千多万市民便秩序井然地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已搭起一些个人的和集体的帐篷。供应和卫生条件都得到保证。
没有任何忧愁难过的影子。工作是在令人有深刻印象的寂静中进行的,就像外科医生治疗病人时那样的寂静,组织工作是极严密的。有哪一个法国省长不认为,这样的井井有条、这样全面的动员一切救助手段、集体的和个人的一切主动行动(每个人各守岗位,不顾虑余震和危险),是这场大难中的一种奇迹呢?
在几小时内,在倾盆大雨下,在有墙壁倒塌声的夜晚,作事很细致的全体人民都在战斗。他们给我们在有组织、克制自己、忘我、沉着勇敢方面上了一课。尤其是(这一点也许是根本之点)这一切救灾和抗震的系统都是自动地运行着,电台、电视台没有播发任何口号。这是本能吗?
肯定不是。一切都是很久以来就有准备了的。北京或天津的每个居民都确切地知道在一旦发生灾难的情况下他应该做什么。有人向我们说,中国人对地震比别人更敏感。他们的科学家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作测定和发警报的系统:中国人搜集到了上千的迹象,观察到那些能预感地震的动物的行为,所以中国人能比较容易地发现危险。
这一点还不能解释星期三晚上的异乎寻常的动员,转眼之间作出反应的巨大的组织工作。中国人的秘密在于:他们预料到了最坏的情况和为最坏的情况作好了准备。即是说,他们为在最近的将来(同苏联)的不可避免的核战争作好了准备。
毛为了使他的人民继续生存,已在整个大陆范围内采取了巨大的措施。众所周知,中国各大城市都有防原子弹的地下城市,可以收容全体居民。
中国今天在苏联的威胁面前已不仅是一个保持警惕的巨大的大陆,也是为了承受核轰炸和空中入侵而组织得很好的大陆。在感情上受过冲突不可避免教育的中国人,已经准备着应付各种冲突。星期三的悲剧同他们设想不久就要承受的相比,这个悲剧只是在他们土地上擦破一点皮。
专家们认为,这次为了抗击自然灾害而进行的所有力量和资源的非常性动员,实际上只是关于未来原子战争的警报演习和预演,这是他们紧急救援人民的防护体系完善的光辉证明,是在考验中伟大、沉着的光辉证明。
人们现在很了解了中国人在目前灾害面前的轻松。观察家们指出,他们没有惊恐不安的情绪,他们以亚洲式的沉着等待着未来的严重地震。
他们已有准备……一旦天空突然出现带核弹头的导弹,他们也将同样沉着地作出反应,就像它是一场地震似的……
这就是说,在保护居民和家庭使之不受核突袭方面,我们一切都要向中国人学习。如果这不是太晚的话……
——1976年8月2日《参考消息》
解放军舍生忘死救亲人
“人民军队爱人民,舍生忘死救亲人。”
唐山、丰南一带地震灾区人民,含着热泪,热情赞颂人民子弟兵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奋不顾身地抢救受灾群众的感人事迹。强烈的地震突然袭来,一些房屋倒塌,正在这急需援救的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从陆路、空中迅即赶来,第一个向遇险群众伸出了援救的手。唐山驻军某部,在强烈的地震中,自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失。可是,当指战员们从倒塌、破损的营房中冲出后,自己的伤都顾不得包扎,就去抢救群众。副师长李向谦自己的三个孩子压在楼里,可他从倒塌的楼房中脱险后,不顾自己的孩子,立即跑到前边,组织部队抢救群众。干部、战士听到哪里倒塌的声音最响,看到哪里腾起的烟尘最大,就冲向哪里。无线电连副连长芦全林,顶着烟尘冲上了矿冶学院倒塌的楼房,不顾一切地在残垣断壁间攀来攀去,抢救被压在里面的革命师生。没有应手工具,他就用木料撬,用于抠。手指磨破了,鲜血直流,他完全不顾;由于长时间紧张战斗,身体支持不住,一阵阵昏眩,但他抖擞精神继续战争,以我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奋战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当他抢救出第十五个亲人时,自己因精疲力竭而晕倒了!
被毁坏、坍塌的建筑物,有的倒掉了一半,另一半还危险地耸立着;有的下层断裂倒了,上层还被一些地方支撑和拉扯着,因余震不停,不断地颤动和摇摆,继续出现坍塌。可是,一些阶级亲人就在这里面埋压着,敢不敢冲上去抢救? 解放军指战员们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豪迈地说“人民军队为人民,我们要豁出生命去抢救阶级弟兄,刀山火海也要冲!”
北京部队某部警卫排战士田庆云,在开滦医院抢险时,听到坍塌楼房的水泥预制板下有呼救的声音,但是,预制板太重,人力扛不动,吊车又够不到,他就跟战友们用钢钎和铁锤在预制板上凿开一个洞。往下一看,下面两米深处还压着一块预制板,要救出下面的亲人,非再凿通下面的一层不可。这时,田庆云毅然地跳进洞去,拿起锤钎就凿下面的预制板。余震还在震着,他头顶上面的预制板,随时有塌压下来的可能,但他全然不顾。解放军战士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起参加抢救的工人,有的同志劝他先上来另想办法,田庆云坚定地说:“一定要尽快把我们的亲人救出来,决不辜负毛主席他老人家对我们的期望!”他在危险的洞缝里战斗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埋在下面的病员刘桂芝背了出来。
田庆云的英勇行为,充分表现了参加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十二岁的小男孩王德春被两块水泥预制板夹住了脚,上面是没有塌下来的楼顶,在余震中不停地摆动着。在这种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为了不伤着孩子的脚,北京部队某部二连的战士们小心地用钢锉、铁锤凿水泥板,抢救了几个小时,还没能把孩子救出来。在场的群众担心时间长了,亲人解放军会遇到危险,提议另想其它办法。可是,战士们坚决不肯,深情地说:“我们抢救的是阶级兄弟,是祖国的下一代,宁可我们冒点危险,也要把孩子安全救出。”战士们一边沉着紧张地凿着,一边给孩子喂水、喂饭、讲故事,鼓励他坚持斗争。小德春流着热泪,不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 又经过六个小时的战斗,小德春终于安全脱险。
有些部队,是经过二、三十个小时的急行军赶到灾区的。帐篷搭好了,他们让给群众住;第一锅饭做好了,送给伤员们吃;衣服脱下来,给群众穿;在酷热下紧张抢险,个个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水壶里珍贵的水,战士们舍不得喝,把它留给被救出来的伤员。沈阳部队某部副班长葛永阶,在连续急行军十三四个小时后,又昼夜不眠地抢险二十多个小时,累得休克过去了。战士谭永洁把他背出抢险现场,自己也休克了。郊区贾各庄的一位老大娘看到后,赶忙端来一碗酸楂汤,一口一口地喂他俩。当他俩苏醒过来,立即谢绝说:“这汤,留给大娘您……”
“不。”大娘亲切地说:“你们把这汤喝下去,养养神好再去战斗!”
“我们已经好了!”两个战士说着,立即奔向抢险现场。
望着战士们离去的身影,老大娘激动地淌着热泪…….
本报记者 (本报唐山一九七六年八月一日电)
一一1976年8月3日《河北日报》
毛主席派人送来恩情水
“毛主席派人给我们送水来了!”这个消息立即传遍了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唐山市。男女老少眼含热泪,千遍万遍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岁! 万万岁!”
八月一日上午,一辆辆带有“慰问灾区人民”标志的载水汽车,驶入市区,送到了暂时断水的居民点,居民们激情满怀,一片沸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端起一碗恩情水,看了又看,瞧了又瞧,热泪夺眶而出。一位青年工人喝着毛主席派人送来的水,感动地说:“这水比蜜还甜!”唐山地区水电局的一位工人,见到恩情水的时候,回忆解放前有一年发大水,国民党反动派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许多群众叫苦连天无人管,活活饿死。今天,当我们暂时缺水时,毛主席、党中央派人很快就给我们送来了。开滦煤矿一位老工人说,只有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无微不至地热情关心我们灾区广大人民,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七月三十一日凌晨一点钟,北京重型电机厂党委接到支援灾区三十部运水车的任务后,连夜进行研究。厂里原来生产的加油车还需进行改装,才能运水。如何争取时间?广大职工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仅用十几个小时就把三十部车全部改装完毕,满载毛主席身边的水,由党委负责同志带队,日夜兼程,开往灾区。司机们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车开到灾区,困了就用水擦把脸,继续前进。
党的关怀暖人心,抗震救灾增豪情。居民们手端亲人送来的恩情水,眼望崭新的运水车,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报答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首都人民的热情支援。
北大中文系新闻进修班驻本报赴唐小分队
——1976年8月3日《河北日报》
毛主席恩情比海深社会主义无限好
编辑同志:
我是唐山市制镜厂的一名青年女工,正当我的第一个孩子就要出世的时候,七月二十八日,发生了强烈地震,我被砸在了屋内。后来,不光我被及时抢救出来,我的公公、婆婆、爱人也安然脱险。
当时,我被人们七手八脚从屋里抢救出来时,腿磕破了,浑身被划得满是血道道,腹部也隐隐作疼,到了临产期。怎么办?突然,东风送来喜讯:毛主席、党中央派来的医疗队,已经来到了飞机场!人们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我还没有来得及擦去激动的泪花,就已经乘车飞驰在去往机场的公路上。
一进机场,使我更为激动。亲人解放军给我拿来军衣军裤,锦州医疗队的同志们给我拿来饼干,来开水。医疗队的同志们还千方百计挤出时间缝制出了小孩的小被子、小帽子。到三十日晚上七点零四分,孩子“哇”地一声降生了。我觉得,孩子那响亮的啼声,是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赞美。我们给孩子起名叫谢党,要她永远感谢党、感谢毛主席。
为了避免因我的外伤引起产后感染,锦州医疗队的同志们决定把我转送到外地疗养。于是,我和才来到这个光明世间一天多的小谢党,由医生陪着,又乘上了飞机。
飞机平稳地在祖国辽阔的天空飞行。俯视大地,唐山周围的公路上,往唐山赶运救灾物资的汽车排成串串长龙。环顾机内,周围是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医疗队的同志们抱着小谢党坐在我身旁,解放军同志把热水送到我嘴边……
(中略)
坐飞机来到沧州,就像来到自己的家一样,一进医院,除医生、护士无微不至地照料外,百货公司还给我们送来了毛巾、肥皂,食品公司给我们送来了鸡蛋、红糖一批批的工人、干部给我们送来水果、罐头、桔子汁,一群群红小兵来帮我们梳头洗脸打扫卫生。……所有这一切,是多么使我激动啊。地震,可以震倒房屋,可是永远震不散亿万革命人民紧紧相联的红心,因为我们的心是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连结在一起的。
过分的激动,可以使人满腔话儿说不出,也可以使人激情的话儿说不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毛主席嗯情比海深,社会主义祖国无限好。
唐山市制镜厂工人 梁凤华
一一1976年8月10日《河北日报》
毛主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唐山市东矿区中学学生 彭秀玲
七月初,我到唐山市华新纺织厂看望姐姐,住在单身宿舍的二楼。二十八日凌晨强烈的地震发生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楼房倒塌了,我被挤在倒塌的楼板和夹壁墙之间,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飞机的马达声,啊!是毛主席派人救我们来了,顿时我的心翻腾起来,毛主席呀毛主席,有了您,我一定能活着,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于是,我用还能活动的双手扒砖头,把危险的地方撑起来。由于过分疲劳,我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头上传来了脚步声,我一边呼喊一边敲墙。当上边同志发现后,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传进来:“同志,我们是解放军,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的,我们一定把你救出来,你要再坚持一下!”“解放军来了!”我觉得心头一热,旧社会,父母受苦受难,是毛主席派解放军把我们救了出来。今天,我们受灾,解放军又赶来抢救,解放军真是我们的亲人啊!
当时我头上盖着四米多厚的碎砖和水泥板。为了抢救我,解放军同志冒着三十多度的酷热,挖的挖,搬的搬,有的同志晕倒了,醒过来坚持干。当挖到两米深的时候,他们怕砖块掉下来砸伤我,决定在我面前二米远的地方打洞。几名解放军战士轮换钻进洞内,用手一点一点地扒。有的同志手指扒破了,脚砸伤了,但这些他们全然不顾,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救出阶级姐妹。当时,余震不断发生,洞顶的水泥板随时都有塌落的危险,解放军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争先恐后钻进洞内,继续扒。就这样,解放军同志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把我从四米多深的楼底救了出来。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第二次生命啊!真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毛主席的恩情深,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我的身体稍恢复后,解放军同志让我回家看一看。我想,有党,有解放军,我一切都放心啦,我要就地和解放军一道参加抢险救灾。几天来,我以亲身体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党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助解放军护理重伤员和儿童。同时,我还帮助连队炊事班同志做饭,给战士送水,洗衣服。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虽然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但是,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有亲人解放军和我们一起战斗,就一定能夺取抗震救灾的更大胜利。我决心和广大工人阶级、贫下中农一道,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意志,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为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76年8月10日《河北日报》
两个婴儿的诞生
----抗震救灾速写
铁铮
从灾区飞来的一驾银鹰滑落在停机坪。等候在机场上的一排排汽车,一队队白衣战士和工人民兵,迅速地迎上前去……驾驶员“哗啦”一声打开机舱门,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向大家大声喊道:“同志们,里边有两个婴儿,两个产妇,要格外经心!”
话音刚落,有两个女医务人员抢先跨进机舱。她们那充满阶级深情的目光,从这个伤病员的脸上,跳到那个伤病员的脸上。婴儿在哪儿?产妇在哪儿?
“亲人哪,在这儿!”
两个女医务人员过去一看,是两个刚出生的婴儿。
“是在地震的时候生的。”
医务人员看见这两个又白又胖的婴儿比看见自己的儿女还要亲。尽管婴儿用白布单裹着,这两个女医务人员仍然怕他们受凉,马上脱下自己的白罩衫,把婴儿又包裹了一层,这才抱下飞机。
啊,这两个在地震中出生的小生命,来到世间才仅仅几十个小时,竟能坐上飞机,安全地来到千里之外,谁不感到他们是在幸福之中呢?
紧接着,别的伤员一个个从机舱里抬运出来。怎么还不见婴儿的妈妈呢?于是,有的人又急步返回机舱。只见两个产妇,拉住飞行员的手,再三恳求告知他们叫什么名字。可是,飞行员说什么也不肯,只是说:“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又是不肯留下姓名的人。
两个婴儿的母亲无比激动地说:“亲人呀,你们可知道,孩子刚生下来,解放军、同志们,有多少人给送吃的、喝的、穿的、盖的。从唐山机场坐上飞机,你们又给削苹果、递热水……对我们百般照顾,可是你们,竟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肯留下。这叫我们、叫将来的孩子,怎么感谢你们哪?”说着,她们的热泪滚落到机舱里……
“大嫂”,飞行员激动地说,“你们要感谢,就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吧。是党、是毛主席让我们这样做的呀!”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毛主席的恩情深哪!”两个婴儿的母亲擦擦热泪,这才下了飞机。
看到这激动人心的情景,大伙的眼睛也湿润了。是啊,没有党和毛主席,在这样严重的灾害之中,两个产妇及婴儿的命运将是怎样的呢?两个产妇和她们的婴儿,下了飞机,乘坐上带有红十字的汽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医院。
热情的医生、护士,把她们迎进医院大楼,很快就安置在舒适而洁净的儿科病房里。有的给这两个产妇倒水、端饭;有的给婴儿喂水、喂奶;还有的不知从哪儿拿来小裤、小褂,穿在两个婴儿的身上。“大嫂”,年轻的女医生亲切地对两个产妇说,“缺什么你们尽管说话吧。”
“我们还缺什么呢,我们缺的,毛主席派人都给送来了!”两个被感动得热泪满面的产妇,不由得想起来,自己的孩子是怎样出生的……
这两个产妇,一个叫王桂秋,是唐山陶瓷厂的工人;一个叫张淑荣,是唐山地区印刷厂的工人。地震前一天,她们先后来到开滦医院妇产科,一同住在了二楼的一个房间里。
二十八日凌晨,强烈地震发生了!王桂秋的头被碰破了,腿被砖瓦和水泥板压住。在这紧急时刻,一个不知姓名的老工人跑来,发现 王桂秋,就拼命地扒呀,搬呀,扛呀…… 当时,地还在震动。王桂秋眼看着头上那一块块龇牙咧嘴的水泥楼板,着急地喊道:“同志,你快躲开吧!”
可是,这个心红胆壮的老工人,哪里肯呢?他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把你救出来!”最后,他终于把王桂秋救出来了。
紧接着,另一个不知姓名的老工人,又把张淑荣抢救出来。
地还在震动着,天又下着雨,王桂秋、张淑荣就要生产了。唐山市委机关的一个女干部,唐山钢厂的一个青年女工,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把她们转移到市委大院的小汽车上。一个原来陪同女儿来医院生孩子的魏大娘,在汽车上为王桂秋和张淑荣接生。
中午一点钟,一个小生命哇哇地呼叫着降生了。
又过了两个多钟,又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人间。
刚生产后,两个产妇既渴又饿。是唐山市委那个女干部,到处给找水、弄饭。毛主席派飞机投下饼干,她跑着给产妇送来,党、政府、解放军和人民群众,送来了米面、罐头、被褥,她一趟趟送到产妇的面前。天热了,她把产妇一个个背到荫凉里;天凉了,她又一个个把产妇扶到汽车上。以后才知道,这个女同志姓程。当两个产妇问起程姐家里的孩子、老人时,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他们会有人安置的。”
王桂秋、张淑荣来到医院里,虽然刚刚生产,身上又带着地震造成的伤痛。但是,她们的精神都很好。谈起党和毛主席,谈起那个抢救自己的老工人、解放军、程姐、魏大娘……谈起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像那日夜奔腾的万里长江,滔滔不绝。她们感到最亲的是党,是毛主席,她们最想念的,是那些舍生忘死,曾经用生命和血汗抢救过自己的阶级亲人。
现在,由于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两个婴儿很健康。王桂秋、张淑荣都说:“因为有党和毛主席,有社会主义,有阶级亲人,孩子才能在强烈地震中顺利降生。他们是属于党的,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我们一定要为孩子起个富于阶级深情的名字,教育他们永远眼着党和毛主席干革命。”
——1976年8月12日《河北日报》
勺勺清水映深情
七月二十九日中午,在唐山唐家庄煤矿老工房住宅区靠近铁路的一棵大树下,一个中年妇女,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往一个昏倒的解放军战士嘴里喂水,周围的人群焦急地呼叫“解放军同志,你醒一醒!醒一醒!”
这位解放军同志是沈阳部队某部十连的战士袁振江。他,看到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心急如火,一到灾区就投入了紧张的战斗。袁振江同志为尽快救出阶级弟兄,一会儿抢搬倒塌的预制板,一会儿又钻进石缝中寻找阶级弟兄。盛夏的唐山,烈日炎炎,汗水浸透了衣服,就在这紧张的抗震救灾中,一位老大爷看他脸色发白,嘴唇发干,就端来一盘西红柿,提来一壶水。袁振江看着西红柿和水,毛主席关于“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教导响在耳边。他回忆起部队首长给自己讲过的我们这支部队,解放战争时在锦州战役中,身在苹果园,不吃苹果,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表扬。解放后一直驻在辽西,仍然是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秋毫无犯。他想,一个革命战士,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给人民增加负担的权力。他谢绝了老大爷的一片深情厚意,又去参加战斗。炎热的天气紧张的抗震救灾战斗,使他昏倒了。群众围拢上来,把小袁抬到树下,一位大嫂,跑回了自己的防震棚里拿来了一壶凉开水,眼含着热泪,一勺一勺地往战士袁振江嘴里喂水。在场的群众、战士无不为之感动。一位老大娘感动地说:“亲人解放军抢救我们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饿了不吃我们一口饭,渴了不喝我们一口水,处处把我们放在心尖上。这真是毛主席领导的好啊!”一位过路的工人听到这件事后激动地说:这真是:铁的纪律,英雄的兵啊!
——1976年8月7日《河北日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