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青年时代早先曾崇拜戊戌变法的两位主帅——广东人梁启超和康有为(其实后来还曾崇拜辛亥革命的元首——又一个广东人孙中山),五四前后则深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转而钦佩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安徽人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和友人斯诺在其著作《西行漫记》中曾记述毛泽东本人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早在1917年底,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去见他的恩师、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以及他的女儿杨开慧;同时筹备湖南学子去法国勤工俭学一事),曾慕名前往沙滩的北大红楼附近缎库胡同,拜访了北大著名教授胡适(电影《建党伟业》里还有他去北大教室听胡适讲课的场景)。两人当时就谈到了勤工俭学的问题,毛泽东说自己要漂洋过海去欧洲留学,见见大世面;胡适却劝告他不一定非得要留学,在国内照样可以成材,而留学却不见得必然有出息。
后来毛泽东果然出洋留学未成,他并没有与其他的湖南同学(如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萧子升、罗学瓒等人)一同去法国,而是留在了国内。毛泽东为什么没去留学?有人说他是经济拮据,有人说他当时正与杨开慧谈恋爱,有人说他其时已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还是得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解决,出洋未必有作用——但不管怎么说,当初胡适对他的劝告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显然,毛泽东好在那时并没有出洋,而是果断地留在了国内。否则,这个毛泽东就不是后来的毛泽东了,整个中国的现、当代史就得彻底改写了。
1918年9月,毛泽东再度到达北京,得到李大钊先生的照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期间也曾见过胡适。他希望胡适能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当时湖南各大、中学校正在发起反对军阀张敬尧的轰轰烈烈的运动。不久,毛泽东回到湖南,创办杂志《湘江评论》,引起了胡适的注意,曾在自己主编的《每周评论》上向读者热情介绍,肯定“《湘江评论》的长处在议论方面”;又赞扬毛泽东所写的《民众大联合》等文章,说“《民众大联合》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的乐观”。
直到1958年,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其《口述自传》录音时,唐德刚教授问他:“您是毛泽东的老师?”胡适回忆道:“那时,他在北大作旁听生,听过我的课,还到我家拜访过我。五四那年,毛泽东写文章,我在《每周评论》上写过介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