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19世纪美国筑路华工的泪水和血汗——《沉默的道钉》

黄安年 · 2012-01-13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开场白  

    再过四个星期后的5月10日,是近代美国崛起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的142周年,1869年5月10日,横贯北美连接两大洋的第一条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的能够提前完工建成是由于数以十万计的中国越洋农民工做出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结果。  

    2006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见图片顺序1,下同],南开大学张聚国博士将我编著的这部书翻译成英文版,同时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2010年白山出版社出版了我著的《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3],作为前一本书的姐妹篇,图文并茂地记叙了有关研究沉默道钉的故事。今天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向各位讲述其中的故事片断,是有意义的。有关《沉默的道钉》和《道钉,不再沉默》两本书中等相关内容,各位可在我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和我主持的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中查到,今天所讲授的内容要点也将在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发布。  

    我们刚刚度过了难忘的清明节,记得去年2010年9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的一番深情的讲话: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起一句唐诗说“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其实这说明常常移居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的心情。我知道大家不容易,到异国他乡立足不容易,生存不容易,发展就更不容易。这使我想起大家所熟知的美国西部铁路《沉默的道钉》的故事。也就是说美国西海岸的铁路,是30万华人修建的,大约每一英里都埋葬着一个华人的尸骨,因此我们把它称作“沉默的道钉”,也就是说那里记载着我们华人、华侨辛勤劳动的泪水和血汗。(温家宝会见纽约华人华侨并发表讲话,2010年9月21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5883)  

    9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在访问美国时,都一再强调了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的丰功伟绩。1997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时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礼堂发表讲演说:“中国同加利福尼亚州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移民早就来到美国,并为开发西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中国人参加了美国的建设事业”。2003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时说:“19世纪60年代,中国数以万计的华工参加了美国横贯东西部大铁路的修建工作。他们不顾严寒、饥饿和待遇菲薄的恶劣条件,当别的建筑队伍都撤下来的时候,只有中国这支队伍坚持到底。最后一根枕木是由四位华工铺上的。无数人为这个工程献出了生命。”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20日他在美国总统布什于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致辞说:“19世纪中叶,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和美国人民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铺设了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见“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引言----《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四部分2006年10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4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451)  

    位于上海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有座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是1991年1月6日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捐赠的,用以纪念13000余名为建设美国横贯大陆东西太平洋铁路而献身华工。塔体由当年建设铁路的三千枚道钉实物焊成,联成一线,盘绕而上,成为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纪念塔正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本纪念塔用三千枚道钉塑造,以表彰他们的业绩,并象征伊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4](《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7月16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44555)  

    大家知道,中国华工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换来的确是随后美国政府曾经的排华政策,去年5月24日奥巴马总统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招待会上说:“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亚太裔都为建设这个国家,为保卫这个国家,为成就这个国家的今天作出了贡献”,并提到“越过悬崖峭壁,铺设枕木构筑横贯美国本土大铁路的中国劳工”。还说:“你们在美国走过的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经常得到应有的承认,许多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都了解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这毕竟是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并将华工的贡献和“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联系在一起,无疑是正视历史和现实的表态,是一个良好的开局。  

    在此以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曾对邓小平同志说过:“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1998年6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首次访华,他高度赞扬了中国移民对美国发展的贡献。他说:“有100多万美国人可将她们的根追溯到中国。每天,美籍华人作为企业家、建筑师、艺术家和公务员都在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美国而工作。”(《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27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29135)  

现在,我们来谈谈研究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沉默的道钉们在美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给我们留下的历史遗产与思考。  

一,华工越洋, 金山寻梦  

    1846-1848年美墨战争后,美国领土已经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1848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附近地区发现了金矿,“淘金热”随之而来,大批淘金者和劳动力从四面八方涌入加州,其后不久开始了太平洋铁路的兴建。美国内战和内战结束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美国招募华工的商人们编织的“金山梦”,中国南方的许多贫苦农民,以契约苦力的身份,乘坐“三桅大眼船”,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漂流两三个月,与饥饿、缺水、污浊的空气和疾病甚至死亡相伴,经受人生极限的煎熬,来到美国遥远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地区寻找“金山梦”。  

    在早期赴美的华人中,既有被招募的华工,也有被拐骗的“卖猪仔”,还包括一部分商人、工匠、仆役、农民和渔民等。他们大多数来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主要是男子,抵达美国后首先落脚在西海岸的旧金山(三藩市)和北加州其他城镇,这些华工成了中国第一波移民潮涌入美国的先驱。他们在美国从事开矿、筑路、烟草、制鞋、呢绒、服装、纺纱、垦荒、兴修水利、葡萄种植、捕鱼、零售、餐饮等行业,为美国西部,特别是新兴的加州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加利福尼亚州劳工局长估计,在加州从事园艺劳动的华工1866年达3万人,占加州园艺工人总数的87.5%。在萨克拉门托,华人农业工人占农业劳动力的86%。美国一些官员证实:“没有华工,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垦殖”,“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华工使荒地变成良田,使整个加州变成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如果没有华工的辛勤劳动,加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华工成为加利福尼亚纸烟、呢绒、纺纱、制鞋等工业部门的骨干劳力。据统计,1872年,加利福尼亚工厂中50%是华人。  

(《“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引言》原载《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2-13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图片[5]  

(6)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根据美国官方的移民记录,1820-1850年间中国移民只有46人,1848年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下弗雷泽河附近发现金矿。随着圣弗朗西斯科《加利福尼亚人报》、纽约《先驱报》刊载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淘金热”由此开始。消息传到广东,成千上万年轻劳力乘坐帆船来到金山(Gum Shan或Gold Mountain)。185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半年中,由香港开往旧金山的船只共15条,合载成年男子4634人,成年女子186人。1854年3月20日,美国驻华使馆官员麦莲自香港致美国国务卿马西的信件说:“从中国去香港去加利福尼亚的移民有增无已。……这个数字不下一万名,而且今年年内还将大大增加。”有人统计19世纪70年代加州华人有15万人,到1882年累计赴美华工30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来广东农村的单身汉。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在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1852年为25,000人,1857年为45,000人,1867年为50,000人,1873年为62,500人。(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20页,图12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49 of 160 ,From Muybridge, Eadweard, 1830-1904; FN-04470)等  

图片[6]  

(11)华工在加利福尼亚的矿山冶炼矿石不仅条件十分艰苦,而且还必须交纳采矿税。1850年,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了《外籍矿工执照法》,规定每个中国矿工每月须缴纳20美元的“营业执照费”。以1862年2万采矿华工计算,则全年就需缴纳约1100万美元,1880年加州华人中还有1/5在矿山工作。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23页,图17选自The Virtual Museum of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图片[7]  

    (15)华工利用在国内家乡的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在加州从事农田开垦。在萨克拉门托河和美利坚河流域三角洲地区的大片涝洼地上开垦出了1800万亩良田,使之适合种植小麦、玉米、亚麻、大麦、蔬菜、棉花和亚热带水果,这片良田是在全靠双手,没有任何现代农业机械下开出的。开垦前,这里的土地价值为每英亩1—3美元,开垦后猛涨到100—200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农场,被称为“北欧的面包篮”。潮田开垦公司总理罗伯特斯1876年在国会作证时说:“中国人在农业上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等于我们矿产的总值。仅筑铁路和改良涝洼地,华工就为美国创造了2.897亿美元的财富”。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没有华工的辛勤劳作,就没有加州农业的最初发展。加州葡萄园闻名于世,是和华工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1872年加利福尼亚生产的草莓,占当时美国2/3,得益于华人的经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26页,图23-25选自Bill Moyers主编和导演的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Gold Mountain DreamsDVD。梁启超认为,加州的繁盛“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  

图片[8]  

(24) 华莱士·贝克在“淘金热”时的加利福尼亚矿区主动为中国工人所摄的一张老照片:中国男子“Chinese  Man”,是用所谓达盖尔银版法拍摄的。它被镶在金色的金属框中,外面又套着一个压花的丝绒盒子,包括盒子在内,纵长约有9厘米。这位“中国男人”的姓名和籍贯无人知晓,他的姿势像个“中”字。脸上似乎写满了饱经风霜的历史。挺直腰板,把辫子拉到胸前,手中从容持握住辫子的尾端,身穿的白布褂展示了典型的中国服装。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33页,图39选自加州奥克兰博物馆Oakland Museum of  California)。  

二, 太平洋铁路中的华工先锋  

    1869年5月10日下午2时许,由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向东1108.6公里与由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向西1747.37公里的两条铁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相接,太平洋铁路全线贯通,承担其中最艰巨的西段工程的主力是华工。在美国内战前夕,铁路建设的总长度已经达到48270公里,占当时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的一半以上。但是,美国铁路建设的狂飙时期却是内战后几十年。1862年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太平洋铁路法》,授权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东起内布拉斯加,西迄加利福尼亚西海岸。1864年7月2日,该法案的修正案经林肯总统正式签署生效。根据美国国会先后通过的两个太平洋铁路法案,铁路公司和承包商们获得了更大的实惠——新法案把赠地增加了一倍,准予出售面值100美元的股票,数量由10万张增加到100万张。根据两个太平洋铁路法案,私人铁路公司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土地赠给总数超过了52.61亿公亩的土地,有的州还额外赠送了19.83亿公亩给铁路公司,比整个得克萨斯州的面积还要大。  

建筑这两段铁路的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而投入了十分紧张的竞赛,而这一竞赛成败的关键取决于筑路工程的速度,这种速度在相当程度上又取决于能否找到适应竞赛需求的劳动大军。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的东段工程多为平原地区,而且有密西西比河作为运输动脉,雇用白种工人施工,进展相当顺利。横贯大陆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工程则是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的,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塞拉岭山区冬季常有暴风雪,沙漠地带夏季干燥炎热,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西路筑路工程,进展非常迟缓,开工两年之久,铺轨尚不足80.45公里,中央太平洋铁路为工程进展的缓慢已陷入了绝境。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起初打算把联邦在押犯弄来监督劳动,从南部引进自由黑人,从墨西哥雇用短工,或把内战中俘获的南方叛军士兵充当工人,但是都不可行,可见当时情况万分紧急。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公司四巨头之一查尔斯·克劳克建议先雇用50名华工试试,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华工干得异乎寻常出色。接着他们又雇用了3000名华工,效果同样令人十分满意。本来持反对意见的利兰·斯坦福州长改变了态度,他于1865年10月10日向当时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报告说:“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以劳工阶级而言,他们沉着而安静,此外,他们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具有的专业技术,而且无论哪一种工作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另外,以工资而言,也是最经济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彼此的联系非常密切。虽然目前我们已雇用了千名以上的华工,但是我们仍打算以最优厚的条件,通过介绍业者的协助,再增加华工的人数。这是不同于奴隶制的雇用组织。”“没有他们(中国人),要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这个伟大的国家工程的西段是不可能的。”“这些华人安分守己,忍耐力强,节俭度日,比白人俭朴得多,并从不计较工资的高低”。1869年在铁路西段全线雇佣的筑路工人中五分之四以上是华工。  

  华工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可歌可泣的壮举,已为世人所传颂。中央太平洋铁路“四巨头”之一、包工头克劳克在回忆录中说:“我们已经完成了在美国铁路史上可算是最艰巨的一项工程。这项工程之所以能这么快取得成功,应该归功于华工们的默默奉献。”在整个太平洋铁路建设中,华工的高强度、高风险劳动和他们所得的待遇是很不相称的。他们干的是险工,却与白种工人不同酬。白种工人每月35美元供食宿。华工26美元还不供食宿。不仅华工全部没有人身保险。而且铁路当局根本不承担对工人家属的义务。  

  1877年2月27日,美国国会两院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提出报告书,报告书的前言说:“加利福尼亚和太平洋沿岸的资源,曾经由于得到中国人民的廉价劳动力,而获致比没有这一因素更为迅速的发展。就物质繁荣而论,太平洋岸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惠者,因为有了中国劳工而大获其利。”直到1882年4月4日,美国切斯特·阿瑟总统还发表咨文说:“成千上万的华工来到了合众国。谁都不能说这个国家没有从他们的劳动中得到好处。在建设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铁路中,他们是主要的出力者。”“如果没有他们,本来是没有人干的。”  

    

1.史无前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图片[9]  

(1)1862年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法案。7月2日林肯总统正式签署生效。法案规定了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各自的起点。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其自西经100度的共和谷南岸和普拉特河谷北岸之间地向西安市修筑,在南山口越过落基山脉,到内华达准州的西部边界,其后在向西延伸。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则起自太平洋岸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东部边界,其后再向东延伸。双方铁路建设的延伸可以一直到和另一处线路相衔接为止。法案特别提到有482.7公里路段为多山困难线路,其中241.35公里路段为落基山脉的自东向西处,另241.35公里路段为内华达山脉塞拉岭由西向东处。图为美国国会档案中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法令影印文本。(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640页,图41选自http://memory.loc.gov/cgi-bin/ampage?collId=llsj&fileName=056/llsj056.db&recNum=0&itemLink=r?ammem/hlaw:@field)  

    根据美国国会1864年5月11日的第112号议案(太平洋铁路公司议案参议院第132号),规定了密苏里河至太平洋沿岸的太平洋铁路建设进度每年的里程。1864年7月1日和2日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同意联合委员会提出的修正议案报告。7月2日,法案经林肯总统正式签署生效。1862年和1864年两个太平洋铁路法案是横贯北美大陆太平洋铁路工程的主要立法依据。太平洋铁路的长度和难度在当时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施工形势远比联合太平洋铁路要险峻和复杂。资料记载,在全长2896.2公里(合1800英里)工程中,1864年6月4日距萨克拉门托只有50公里,1866年11月9日为151.25公里,整个工程进度远远落后于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施工进度。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寻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劳动大军保障施工进度成了当务之急。  

图片[10]  

(4)1865年10月10日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向总统和内政部提交工作报告,说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强调在塞拉岭等山区进展十分缓慢,而符合需要的劳动力十分缺乏。该报告在谈到中国劳工时说:“我们雇佣的大部分劳工是华人——他们构成加利福尼亚人口的大多数。没有这些华工,这项伟大的国家工程就无法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华工们安静、平和、勤劳、节俭——准备着且乐于学习修建铁路所需要的所有各种不同的工作,因而很快他们的工作效率就变得和白人一样。由于更加谨慎和节俭,他们满足于更低的薪水。”“有了这一大批劳力,公司不仅能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程,又可以不至于让公众失去耐心。” 图片是报告的封面。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44页,图44,选自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Statement made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N.S)  

图片[11]  

(6)积极推动太平洋铁路兴建的“四巨头”:利兰·斯坦福(1824-1893)、科利斯·亨廷顿(1821-1900)、马克·霍普金斯(1813-1878)、查尔斯·克劳克(1822-1888)。查尔斯·克劳克这位负责招揽华工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承包商说:“我们无路可走,只好找中国工人来试。结果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假如我现在包下一件定有期限、我急于想尽快完成的大工程,我一定要雇佣中国劳工。”“我认为我们能够得到中国工人来到我们中间,对于我们国家的物质利益是大有好处的。”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46页,图49-52,选自美国西部历史博物馆  

http://www.linecamp.com/museums/americanwest/western_names/crocker_charles/crocker_charles.html  

图片[12]  

(7)1869—1893年,美国先后建成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它们是:1869年建成的联邦中央太平洋铁路,5月10日在犹他州的普洛蒙托莱角接轨。中央太平洋铁路由旧金山向东,自萨克拉门托东延;联合太平洋铁路自芝加哥向西,自艾奥瓦的康斯西尔布拉夫西延;1881年建成的圣菲、堪萨斯太平洋铁路和大西洋太平洋铁路;1883年建成的北方太平洋铁路;自西雅图到明尼苏达的德卢斯;1883年建成的南方太平洋铁路,由圣地亚哥到路易斯安那的施里夫波特;还有1893年建成的大北铁路,自奥勒冈的波特兰到北达科他的格兰德福克斯。最早的5条通向太平洋铁路中有四条是用联邦授地补助建筑的,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对开发西部大平原和落基山区、沟通全国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47页,图53,选自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 edited  by Clyde A. Milner II, Carol O'Connor, Martha Sandweiss, New York: The Oxford  Universtiy Press, 1994。参见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第366-36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图片[13]  

(8)北美大陆太平洋铁路贯通后,美国国会两院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在1877年2月提交报告书,这是报告书的首页。报告书中有不少肯定华工功绩的证词,称华人“在美国人挨饿的地方,他们却能维持生活。他们能够为不能提供一个美国人的最低生活必须品的报酬而工作。”“要同他们进行竞争或者排挤他们,美国人必须去做华人不能与之竞争的报酬非常低廉的工作,因为在生存竞争中依赖最少的人,将生存得最为持久。”加利福尼亚州参议会代表弗兰克·壁克斯作证说:华工“是最好的铁路工人。”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法官所罗门·海登菲尔特说:“加利福尼亚州的繁荣兴旺实在应当归功于来到此地的中国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美国前任驻华公使和前任加利福尼亚州长弗雷德里克·娄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土方工程约有五分之四是中国人做的。”美国商人亨利·海特说:“横贯大陆铁路,倘若不是这些中国人,决不能完成得这样快。这条铁路能够如期交工使用,主要应当归功于他们。”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48页,图54,选自Report of the Joint Special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Chinese Immigration及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美国外交和国会文件选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9-241页,译自原报告第I--VII页。)  

    

    2.华工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   

  中央太平洋铁路,是拥有世界上最长、最多隧道的铁路之一。这里地势复杂,每隔160.9公里就要制服一座二三千米的高山;冬夏两季,温差很大,冬天常有暴风雪袭击。在修建内华达塞拉山岭一段铁路时,要在两座大山的悬崖陡壁之间,运来大量泥土填平山谷,要开凿数百米隧道穿过高山,这些最艰巨的关键性工程都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完成的。太平洋铁路险段开凿隧道和山岭工程主要是由华工承担的,铁路公司的包工头查尔斯·克劳克在试用了华工后毫不犹豫地确信华工能够帮助公司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工程。  

  从1866年夏季开始,华工运用先祖修建万里长城的聪明才智,用一年多时间,凭借古老而传统的工具——铁锹、钢钎、手镐、绳索与篮子,一点一滴地完成了任务,打通了梗阻中央太平洋铁路线的塞拉岭长达百里的巉岩通道。入冬后的塞拉岭山区,风雪交加,气温降到零下23摄氏度,工程运输陷入停顿,工程师们连续商量,也没有善策。这时,有一位华工出来讲了一个故事:“当年中国京城内有一巨钟,重几千斤,欲移至大钟寺,但无运输工具能运此庞然大物。直到冬天,始有工人建议从城内至大钟寺路上,铺设浅沟,灌以水,因天气严寒,滴水成冰,浅沟之水马上成了一冰道,乃置钟于冰上,轻易拉至目的地。”工程师们受到启发,马上请华工设计,赶制了一长达39.25公里之冰道,解决了运输难题。  

  对于华工在筑路工程中的杰出表现,工程承包商克劳克曾在美国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证词中说:“我们在内华达塞拉岭顶峰底下的隧道工程考验了中国工人的能力。这是一条必须从最坚硬、最顽固的花岗岩中开凿出来的长隧道。我们必须在岩石深处施工。我们决定在山脚下从两面相对掘进,打通整个隧道。公司非常着急想把它打通。它是全部工程中必须尽早突破的一个难关,处在穿越整个山脉的关键位置。公司起初敦促我想办法雇最好的柯尼斯矿工,把他们投入隧道工程,以便早日完工。我照办了。我们到弗吉尼亚城雇到柯尼斯矿区内一些好手,并且额外加工资。我们把他们放在隧道工程的一端施工,而把中国人放在另一端,工程从两端相对向前推进。我们每一个星期天早晨去考察、测量工程进度。每一次中国佬们几乎毫无例外地比柯尼斯矿工挖得多、挖得快。”铁路公司在一份公报中说,1865年春,当中央太平洋铁路线延伸到内华达塞拉岭地区两条河流分水岭处时,须要建筑长335.28米,高27.43米的高架桥。大批华工完成了填埋峡谷、保障高架桥跨越的艰巨任务。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谈到中国华工在太平洋铁路施工的壮举时说:“所有这些伟绩都是在机械化时代到来之前完成的。这是用镐、同锹、同铁锤和铁钎完成的,是靠肩挑土筐、单套马车拉土完成的。”在塞拉岭开凿隧道等高风险作业的过程中,还遭遇冬季经常发生雪崩的危险,工地帐篷经常被雪崩冲落峡谷,造成华工伤亡。尽管如此,华工还是创造了铺路施工的空前记录。  

图片[14]      

(11)太平洋铁路险段开凿隧道和山岭工程主要是由华工承担的,图为1867年在中央太平洋铁路隧道岩石附近施工的华工。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包工头查尔斯·克劳克在美国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证词,赞扬华工承担大量艰巨的土石基础工程富有丰富经验,他说:“他们不是建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泥水工程中国的万里长城吗?”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52页,图57,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7 of 149等)  

 图片[15]     

(13)太平洋铁路的隧道曾经是世界上最长、最多的铁路隧道之一,也是中央太平洋铁路最艰难的一关。图为华工在太平洋铁路施工中的一个隧道洞口。1866年圣诞节,达奇福特拉的《征信报》报道说:“华工从隧道两头掘进,并在中央打出一个竖坑,然后向两个相反方向施工,他们就这样从四个工作面同时挖掘,一天24小时不停轮流换班。打通这一隧道花了13个月,最后打通时,已经不是仲夏,而接近秋凉九月了。”“很明显,华工这两年在山峰上进行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斗,为萨克拉门托的小业主们(按: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股东)赢得了时间。”在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它仍然在保障着穿越隧道的火车畅行无阻。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53页,图59,选自The Barry A.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收藏等)  

 图[16]     

(18)大批华工用小推车运送泥土填埋内华达塞拉岭的高架桥的深谷处。南方太平洋铁路公报说:1865年春当中央太平洋铁路线延伸到内华达塞拉岭地区美洲河与熊河分水岭处时,需要建筑1100英尺(合335.28米)长90英尺(合27.43米)高的高架桥。大批华工完成了填埋峡谷保障高架桥跨越的艰巨任务。美国著名史学家比林顿在谈到华工贡献时说:“创业者最难办的问题----怎样从边疆社区得到劳动力----则由输入了大量中国苦力而解决了。7000个留着辫子的工人劈出了筑路地带,当他们用独轮车推土或是躲避炸药包爆炸时,他们的大草帽和摆动的裤腿构成了生动的画面。”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56页,图64,选自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Photographic History Museum等  

 图片[17]     

(19)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穿越崇山峻岭的隧道中施工的中国铁路工人。一位美国学者详尽叙述了中国华工的艰苦卓绝的壮举:1866年春天----铁路工程开始三年以后----中央太平洋铁路最后到达了高山区第一个主要的前哨地点,即分水岭。这是一个扶壁状的岩石,在它底层的周围,亚美利加河咆哮着穿过304.8米深的峡谷奔流而去。这里没有迂回道路可循,唯一的通道就是越过一个由大石块和角石构成的半圆形横梁。人们用箩筐把华工吊下岩去,他们悬空凿石、钻眼,然后顺着绳索赶快攀登上来,炸药就在他们下面爆炸,炸后又继续下去凿石钻眼。这样,他们一寸一寸地在悬岩边沿开辟出一条岩石道,其宽度足以供人行走和手车通过,最后能够铺上八英尺宽的枕木。随着华工筑路队向前推进,工程列车紧紧跟随在后,车道极窄,火车的铁抓手和轴颈盖简直是悬空了。隧道的入口都被罕见的积雪掩埋了,华工的营帐也都埋在雪里。他们挖烟囱和通气坑,白天靠灯笼的光亮过活,大家冻得发抖,缩成一团,他们打通了从营房到隧道入口处的坑道。虽然所需的物料要用蒸汽起重机从12.2米为冰雪覆盖的地面吊下去,而挖出的渣土要用同样的方法运走,这项工作还得继续进行。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57页,图65,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等)  

 图片[18]  

(20)用马车和简陋工具施工在铁路工地运送土石方的华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58页,图66,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等)  

图片[19]      

(21)华工用简陋工具完成最艰难的任务,克劳克对此回忆说:“内华达山西侧的斜坡有一个危险的断崖,令人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陆上的‘合恩角'。”“内华达山的‘合恩角'是1866年春所碰到的一个难题,当时工程将要进行到达奇·福特拉了,山顶全是难以开凿的花岗岩,而且谷底的断崖也深达304米。”“通往山顶的坡度是那样的陡峭,以至于货车马车无法通行,所有的东西都得用手推车推着走。挑着扁担的华工一天须以人力搬运500桶黑色炸药,至于其他的东西,如粮食和水就更不用说了。”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59页,图67,选自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Hart Stereoview #88)  

图片[20]      

(24)中国工人在铁路工地上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61页,图70,选自加州奥克兰博物馆)  

 图片[21]     

(27)华工和美国各族工人一起修建中的太平洋铁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64页,图76,选自中新社提供收藏)  

     

 3.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的开通   

  1869年5月10日,一枚金色道钉钉入路轨,正式宣告了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一大奇迹的横贯北美大陆铁路建成通车。这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铁路运输是美国工业化道路中的先行官,中国工人则是这支先锋队中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冲锋队和敢死队。但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汇合处的庆典上,人们分享欢乐时,竟然没有华工的身影。招募华工的倡议者查尔斯·克劳克感到很尴尬,便在萨克拉门托的一次庆祝会上以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表现卓异的忠诚和勤劳。”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太平洋铁路的创造离不开成千上万铺路的“沉默的道钉”——华工。正是万余名华工不顾生命安危和生活艰苦,在关键时间、关键路段,在平整路基、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关键岗位上连续奋战,才有横贯大陆的铁路开通。历史会给勤劳纯朴、不畏艰险的中国工人以公正的评价。太平洋铁路贯通50年后,在犹他准州奥格登金色道钉50周年纪念活动中,一辆彩车上站立着当年被选中参加最后铺轨的八位中国工人中的三位,表明历史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华工对太平洋铁路建成的历史贡献一直为学术界所称道。有论著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完成“全为华人之功”,华工是“美国开路先锋”,“如果没有炸药知识并重视炸药的使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用生命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艰苦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的路段决不会建成。即使建成,时间上也要拖得很久。”“修筑这条铁路所要克服的障碍几乎是难以逾越的”,要“同山中的暴风雪和沙漠的酷热作经常性的斗争”,“这些困难的克服”,要归功于包括华工在内的数千劳工的“勇敢和献身精神”,施工中“最沉重的部分都落在他们强壮的肩膀上”,“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发觉中国劳工比加利福尼亚本地劳工更为得力,更能使公司获得巨大利润。这使后来承包美国西部地区铁路工程的资本家竞相仿效,引入更多的中国劳工。”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中最艰难的一段被称作“19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连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也说,正是有了这条铁路,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梦想才得以实现,“过去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从纽约到旧金山也要走六个月,而现在只需要七天”。  

    

图片[22]  

(28)图为1869年4月28日横贯大陆太太平洋铁路建设创下了16.09公里的日铺轨新记录路标。1869年4月下旬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铺轨的汇合还剩22.53公里,1869年4月28日,两个铁路公司的官员和一些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和爱尔兰工人在离汇合点1665米处日以继夜地施工,创造了日铺路16.09公里的新记录,超过联合太平洋铁路工人最快速度3.218公里。(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66页,图77,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图片[23]  

    (27)华工和美国各族工人一起修建中的太平洋铁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64页,图76,选自中新社提供收藏  

美国绘画历史档案显示,大批华工和美国各族人民共同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场景)  

图片[24]  

   (3)横贯大陆太平洋铁路汇合前,有八位华工入选最后铺轨工程。1869年5月10日这一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游行队伍中,竟然连一个华工代表也没有。纳萨尼尔·贝内特法官,在发言中说:“在加州人民的血管中,流着四个当代最伟大民族的血液,有法国人敢打敢冲的勇猛劲头;有德国人的哲学头脑和坚定精神;有英格兰人的不屈不挠的毅力;有爱尔兰人不知忧愁的火暴脾气。它们各自做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贡献。”他在发言中只字不提华工所作的贡献。这时,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巨头之一、招募华工的倡议者查尔斯·克劳克感到很尴尬,便十分巧妙地以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表现著异的忠诚和勤劳。”这一讲话被誉为美国移民史中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70页,图81选自National Park Service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据1869年5月15日,《旧金山新闻》(San Francisco Newsletter)的记者描述了在普罗蒙特里的庆祝会的最后场面:“工程全部结束时,J.H. 斯特罗布里奇(Strobridge)邀请华工们在他的车厢中进晚餐。当华工们进入时,所有的宾客和官员都一起欢迎他们,他们作为从族群中选出来的代表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颂扬赞誉之词显然让华工们也感受莫大快乐。”)   

 图片[25]  

  (7)太平洋铁路接轨会师的照片,这是庆祝典礼前的布景,左边是中央太平洋铁路燃烧木材的火车机车,右边是联合太平洋铁路燃烧煤炭的火车机车,标志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人们庆祝两支铁路铺轨的汇合,庆祝北美大陆铁路的正式贯通,但是我们发现,作出了杰出贡献和巨大牺牲的华工无一人在场。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72页,图85,选自Gettyimages,另选自选自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Andrew J. Russell,收藏  

      

图片[26]  

(8)1869年5月10日,最后的金色道钉钉入路轨时,正式宣告了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一大奇迹的横贯美国东西的大动脉建成。两支建设队伍的工程师们分享香槟、啤酒,庆贺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尽管华工为这一国家工程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中国人并没有被邀请参加会师典礼。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73页,图86,选自IMAGINCHINA,另选自(AP Photo/Union Pacific, Andrew J. Russell) Union Pacific Historical Collection or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等。)  

图片[27]  

(14) 图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铁路金色道钉50周年纪念彩车上的华工。1919年5月10日犹他奥格登金色道钉50周年纪念会上,有一辆彩车上站立着的Ging Cui, Wong Fook, Lee Shao 是当年被选中的八位中国工人参加最后铺轨中的三位。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在1864-1869年间雇佣了12000-15000名华工参加太平洋铁路线的平整路基、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工作,并在1869年最终完成了第一条太平洋铁路的通车。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76页,图92,选自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以上图片24-27见:《道钉,不再沉默》《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里丘陵处胜利接轨》,2009年7月10日)  

    4. 华工的艰难生活   

  华工承担着中央太平洋铁路最艰难的攻坚任务,他们不仅工资待遇超低而且作业风险很高,做出的牺牲巨大。美国前任驻华公使和前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弗雷德里克·H·娄在国会的证词中明确说:“中国人每人每月工资31元,食宿由中国人自理。而雇佣白种工人每人每月要45元,另供食宿。算起来用一个白种工人每天要用2元,而使用一个中国工人只需要这个数目的一半。”在塞拉岭开凿隧道的过程中,冬季经常发生雪崩,工地住宿帐篷至少四次被雪崩冲落峡谷,死亡华工数以千计。美国史学家在叙述华工的高死亡率时写道:“1865年末到1866年初冬,气温达到历史最低点。早在10月就下起鹅毛大雪,接着的五个月,暴风雪几乎连续不断。地面冰冻如石,路轨和建设铁路全被埋没,上面覆盖冰雪深达4.572米。工程进度十分缓慢。”“在10.19米的地下挖掘隧道,3000多名工人接连数月生活在那里,活像鼹鼠,从工作区要通过距积雪地面很深的漆黑一团的地道,才能达到生活区。这种奇异可怕的生活经常遇到危险。随着山脊上积雪越来越厚,雪崩愈益频繁。雪崩前除了短暂的雷鸣般的隆隆声,没有任何征兆。霎时间,整群工人、整个营房,有时甚至是整个营地呼地一下全被卷走,摔入几英里外的冰雪峡谷,几个月后,工人的尸体才被发现。有时人们发现整批的工人被冻死,他们的双手依然紧紧握着镐头或铲子。”1866年冬天到1867年初,由于降雪过多,造成以华人苦力为主的约1.3万名的工作队成员全被困在内华达山东侧斜面的杜拉基溪畔的帐篷中,而千辛万苦运到工地现场的粮食,常因雪崩而随帐篷一起被埋在雪地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866年12月,在内华达山西侧的工作的华工全部遭到雪难,但内华达山顶的隧道工程仍继续前进。”“雪崩频繁发生,在工程中丧生的华工越来越多,华工在密不通风的积雪中挖洞找烟囱,再挖一个抽取空气的洞,靠着微弱照明的灯笼。在这种情况下,华工们还是在大雪中挖出了一条横向的隧道。”克罗克的主要副手詹姆斯·斯特罗布里奇,在国会作证时说道:“雪崩毁坏了我们华工的帐篷。在雪崩中,我们牺牲了大量的工人(指华工);有许多工人的尸体,直到第二年积雪融化以后才发现。”对于华工来说,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美国有句俗语not a Chinaman’s chance,意思是即使让中国佬来干也没有指望的,你来干更没希望了。  

    (《“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引言》原载《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36-39、49、55、84-85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图片[28]  

(22) 图为当年华工遗骨在波特兰郎花墓地被发现。150多年前那里是一片农场,一棵高大的枞树孤独地挺立着。当农场变成了墓园,枞树就成了墓园的标志。墓园的名称也由此而来——Long Fir’s Cemetery。从1891年到1928年,有1000多名华人劳工被埋葬在这里。当地地方志记载:当时,大部分华工从事着修建铁路或者挖金矿这样繁重的下层经济体力活。在波特兰用来安葬拓荒者的先驱的墓地,华工却被要求与他国人隔离安葬。墓区对所有的安葬者都有详细的登记,惟独没有华工的姓名,有的只是为统计人数需要而被加以标注的、一连串的“Chinaman”。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2页,图125选自http://www.guxiang.com/haiwai/youzi/tianya/200504/200504060016.htm参见田涛:《寻找华人先民的遗骨》,《南方周末》2005年3月3日。)  

图片[29]      

(23) 广东新会的“义冢”安葬了成千上百无人认领的当年赴美华工的遗骸。从1992年至2001年,侨乡广东新会先后发现了四处华侨义冢,分别是黄坑海槐华侨义冢、黄坑木山华侨义冢、黄坑大槐华侨义冢以及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墓穴总数达2500多个。新会华侨义冢规模之大,落点与墓穴之多,墓主原侨居地域之广,坟墓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华侨义冢是收埋无主华侨尸骸的墓地。据史书记载,华侨在国外去世后,侨居地的华侨社团捡拾其骸骨,运回家乡,由家属认领。无人认领的则由当地慈善机构集体安葬。这些义冢里的孤魂,曾在美洲和东南亚的土地上游荡过。他们有着凄苦的身世,是华侨血泪史的缩影。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3页,图126-129选自jmnews.com.cn(江门新闻网)]  

    一个半世纪前,中国最早远涉太平洋彼岸的农民工,为建成北美太平洋铁路,作出了举世无双的杰出贡献,没有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就没有北美大国的崛起,也没有加拿大国家的最终统一。这些沉默的道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此,我们应当向这些沉默的道钉、无名英雄们致意最深切的敬意和悼念。(《为中国最早赴北美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沉默的道钉们扫墓》黄安年的博客/20114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30236
 
三, 《道钉,不再沉默》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历史思考:  

第一: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值得永远怀念  

美国太平洋铁路是美国近代工业化的标志性产物,这一壮举宣告了美国大陆在经济运行上开始连成一片,标志着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并推动美国迅速崛起为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的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最初移民潮,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地区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应为人们所了解,并给美国和中国人民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成为美中人民友好交往、协同发展的难得教材。我们应该永远怀念这些沉默无语的“道钉”。  

    第二:在美国的外来移民中,中国移民是美国迈向现代化、建设家园、与各族移民和谐相处的楷模  

    太平洋铁路的建成离不开成千上万铺路的“沉默的道钉”——华工。正是万余名华工不顾生命安危和生活艰苦,在关键时间、关键路段,在平整路基、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关键岗位上连续奋战,才有横贯大陆的铁路开通。没有中国华工的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要按期修建成功是不可能的;中国华工承担了横贯太平洋铁路工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中国华工在众多劳工中,最为勤劳苦干,最为出色,是廉价劳动力的最好来源。  

    然而美国政府和铁路部门给予华工的待遇和白人劳工相比是不公正的。按照美国自由民主的立国精神、美利坚民族的传统精神、勤俭奋斗的精神、自由移民国家政策、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竞争规则以及《独立宣言》所倡导的人权价值观,华工应当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客观的评价。然而不幸的事情随之发生,美国加州等地掀起了排华浪潮,华工的廉价劳力居然成了排华的主要依据。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一个国家人民的排斥法律,从而成了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移民史、政治史和人权记录史上最可悲的记录之一。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汲取历史教训,才能共同面向未来。中国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历史的经验表明:美国经济大国的崛起和发展,包含着中国华人华侨开发和建设北美的一份贡献,仅仅认为美国的发展是美国白人及其后裔努力的结果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移民政策是关系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华工开发美国西部所做出的里程碑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第三,过去是现在依然是铁路运输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行官  

    对加快太平洋铁路在1869年的通车做出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绩正是远涉重洋沉默奉献的攻无不克的冲锋队和敢死队的外来中国农民工。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的建设北美世界的农民工----华工和美国的崛起有着不解之缘。尽管时代不同了,然而有意思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美国在发展高速铁路时将依然会看到中国铁路工人的身影。  

在跨入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向欣欣向荣的浩瀚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共同珍惜和继续发展这来之不易的中美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的劳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重洋,构建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在当代世界,太平洋理应成为联系中美人民间友好交往、合作、和谐发展的更加坚实的纽带。  

   第四,中美两国人民合作研究沉默道钉很有意义  

    华工建设北美家园的研究还处在初创的起步阶段,许多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中美两国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将大大推进研究工作的进展。笔者曾多次呼吁加强对于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档案资料、学术网络开发和系统研究工作,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笔者希望看到社科院、教育部等主管科研部门做出积极反响。国家科学院的信息研究部门和人文社会科学工合作研究开发,将会事半功倍。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实际上也应该是投资上亿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清政府时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属加拿大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列入研究计划,还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收集和研究,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迄今我们的华工究竟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内参加了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还不甚了了,国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此也极少涉猎。  

    我国近代农民工最早出洋并取得最大成效的莫过于华工建设北美铁路,他们对于建设北美家园的贡献最大,然而又是弱势集团,如何维护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是我们在研究农民工问题上需要特别重视的课题。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铁路的研究涉及对于华工遗族的追踪调查,这是口碑史料的重要内容,需要有专门部门负责牵头来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内的而且需要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协同配合。  

    从事美中关系史研究不仅要考察研究政治和文化现状,而且要研究历史上美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像具有标志意义的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是个重要的立项题目,我们的各类社科项目和美中关系史研究会的研究者需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五,重要的是要汲取历史教训向前看  

        我们知道在60多年前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美中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1943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法令,废除了排华法案。他说:“国会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通过废除排华法,我们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错误”,“采取这种早就应采取的措施,以纠正过去对我们朋友不公正的行为”。(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1页。)  

   但是,要真正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概谁也难以否定中国华工对于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历史性贡献,可是恰恰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美国发生了大规模排华事件,理由居然是华工的劳动力过于廉价,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明眼人很清楚,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排华更没有任何法理依据。今天我们同样看到中国的廉价商品使得广大美国民众受惠,同时也刺激了美加商界改善自己的经营,提高竞争力,但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在美加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不是问问自己为何竞争不过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反过来责难中国商品太廉价,并进而对中国商品实行制裁,这种做法和当年的排华经何其相似奈尔?  

    这里的启示实在太多,例如美国历史上对中国华工的人权记录怎么样?美国作为一个超强大国应该怎样来对待中国华工的过去?美国的主流媒体又应当怎样宣传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建设。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有利于共同面向未来。再说,美国和加拿大近代化进程中就有华人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今天面向更高更新发展的现代化前景时,美中、加中人民同样可以而且应该携手前进,和谐发展。  

(写于2011年4月10日)

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生活  

(2009年7月13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7月23日发布;学术交流网/纪念沉默道订/2009年7月23日发布  

   

:刚刚获悉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法令为一个半世纪前加州通过的排华法令正式道歉。笔者在《从历史上的漫画看19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社会科学论坛版)》(黄安年文  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6月(上册);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6月30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1051从漫画详细的角度揭露了历史上美国的排华行径,今天的美国华裔提起这段令人难忘的回忆依然有许多联想,历史不容否认,历史需要正视,记住历史是为了向前看。下面发表笔者研究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生活的部分资料。  

   

*****************************  

     建设太平洋铁路和美国加州农民工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这里发表的是笔者对在2006年出版的《沉默的的道钉》画册中“华工的艰苦生活”一节一些历史图片的详细说明。  

    (1)  

    美国太平洋铁路委员会J.H. 斯特罗布雷奇(Strobridge)的证言表明,华工的工资待遇比白人低,和白人相比并非同工同酬。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86页,图101选自Testimony of J.H. Strobridge, US Pacific Railway Commission, pp.31319-41, as printed in Stuart Daggett: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Pacific, p70n  

Testimony of J.H. Strobridge, US Pacific Railway Commission  

Year      Chinese         Rate of Pay       White Workers   Rate of Pay  

1864     Very few          --                1,200          $ 30 a  month  

1865      7,000          $ 30 a  month         2,500          $ 35 a  month  

1866     11,000          $ 35 a  month         2,500          $ 35 a  month  

1867     11,000           $ 35 a  month         2,500-3,000        

1868     5,000-6,000        --                 2,500-3,000        

1869     5,000             -                  1,500-1,600  

Note that across Nevada the Central Pacific also employed the local Indians, not refected in the above chart)  

    (2)  

    这份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雇员的变动图,显示1864年3月—1867年11月间按月比较中国雇员变化情况,1866年1-11月为高峰期。这一时期最多时雇佣了6190名华工,而按日计算1866年4月有160958个工作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87页,图102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William F. Chew's data found in his Table 1, p.45  

The following graph was prepared from William F. Chew's data found in his Table 1, p.45 (maximum is 6,190 Chinese workers, with 160,958 man-days paid in April, 1866):  

See William Chew's Rebuttal Errata See William Chew's Rebuttal The following graph was prepared from William F. Chew's data found in his Table 1, p.45 (maximum is 6190 Chinese workers, with 160958 man-days paid in April, 1866):. Chinese Monthly Employment. ...]  

    (3)  

     1876年7月6日 美国国会两院通过决议,成立关于中国移民特别调查委员会,在该委员会报告中,列出了1864年1月到1867年12月雇佣中国工人情况,分别说明按月计算、按日计算的工人、工头和杂勤人员数字。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87页,图103选自 1876年7月6日 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的决议成立的关于中国移民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横贯北美大陆铁路名录,请直接引自文献。)  

    (4)  

     1876年7月6日 关于中国移民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报告首页。  

    (选自 1876年7月6日 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的决议成立的关于中国移民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请直接引自文献。)  

    (5)  

    编号539号记载了中国工人参加最后铺设铁轨的记录。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88页,图104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摄影博物馆Phil Anderson CollectionA. J. Russell Stereoview #539.                                         "Chinese at Laying Last Rail UPRR," on O.C. Smith's yellow mount. ... may be the only photographic record of the Chinese role in the Last Rail ceremony; The view clearly shows at least one Chinese worker and a partner with rail-laying tools appearing to adjust the last rail laid (from the CPRR side), with a wooden track gauge stick still in place while 2 others look on; ... showing the moment the last rails were actually laid. ... It really does confirm the eyewitness accounts ... A crowd stands behind and fans away on both sides. UPRR Locomotive "119" is prominent in the background. A couple of ladies are on shoulders to get a better look at the scene. ... Notice the textures in the clothing, a gentleman in the crowd wearing quite stylish sunglasses (the only one), and some tools, shovels and fishplates laying on the ground. Stereoview and Caption Courtesy of the Phil Anderson Collection.  

http://www.paradise.gen.nz/~sloth/ )  

(6)  

中国劳工在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时发薪日情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89页,图106选自CNSPHOTO)  

(7)  

    1865年3月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为中国劳工的工资发放单。筑路工人之孙华裔退休工程师赵耀贵(Bill Chew),在萨克拉门托铁路博物馆发现了当年修筑太平洋铁路时的华工薪水册。他花了几年时间在加州萨克拉门托铁路博物馆地下室旧纸堆中发现了铁路公司当年付给华工的薪水册。他查阅了1864年至1867年的铁路工人原始工资单,找出约1500个华工姓名,扣除部分重复的名字,约有900个姓名是单独的。经过计算他发现薪水较高的是铁匠,每天1.34美元,劳工合约商,每天1.15美元,工头每天1美元,铁路司机、伐木工人都是一元,厨师每天0.66美元;侍者最少,每天0.60美元。扣掉一些“成本”花费,平均每名工人一个月薪水30美元,还要偿还来美的借款、利息、旅费、食物和草药、人头费之后,每月只剩12美元了。他还从1870年的萨克拉门托的报刊上发现了约 2万磅 人骨的消息,据测算是1200位铁路工人的尸骨,可以确定,当年在铁路修筑过程中,已有大量华工丧命。在研究了当时工人因筑路受伤和死亡的情形后,他发现铁道工程在凿山洞时,每天有20、30人伤亡。在中央太平洋铁路承担的 1110公里 工程中平均每 3.2公里 ,死亡3名工人。他说,最保守的估计,华工至少死亡1000人,与1882年建巴拿马运河死亡8人,1904年建纽约地下铁死亡50人相比,死亡率远远高出。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0页,图107选自赵耀贵先生在萨克拉门托铁路博物馆收集的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42309/42314/3081676.html)  

    (8)  

    内华达的中国铁路工人挖在山坡的宿营地简陋的帐篷架。  

    (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From the Exhibit: "Along the CPRR Old Grade in Nevada, August, 2005" by G.J. Graves  

    (9)  

    在中央太平洋铁路施工进程中,华工们就住在建筑工地旁的帐篷里,而老板和工程师们则住在火车上,火车就顺着工程进展,沿着临时铺就的铁轨一寸一寸地推进。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1页,图108选自IMAGINGCHINA ;Becoming American(1)]  

    (10)  

    华工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工地的生活,几张照片反映了华工在铁路铺轨两旁安营扎寨的简陋生活状况。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1页,图109选自CNSPHOTO;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1,DVD)  

    (11)  

    图为中国劳工经营批发和零售业务Sisson, Wallage 公司的广告,经营范围包括中国货物、食品杂物、酒类、衣物、五金、农产品、谷类,以及各种家庭服务。该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奥勒冈、中央太平洋铁路等沿线商店均有代理。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2页,图110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Advertisement in the Pacific Coast Railroad Gazetteer, 1870 No.53)  

    (12)  

    1874年由威廉·哈恩所绘的萨克拉门托铁路驻地。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2页,图111选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字图书馆收藏)  

    (13)  

    1885年左右华工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铁路建筑工地。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3页,图112选自Paiaro Valley Historical Association;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1, DVD)  

    (14)  

     1869年6月12日 刊登一幅太平洋铁路建成后美国华人与美丽的白人姑娘喜结良缘的图片,这表明尽管主流媒体并不认同,还是存在华人与美国妇女通婚的情况。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3页,图113选自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13 of 149 , Harper's Weekly: Harper's Weekly, Vol. 13, 1869年6月12日 ,CALL NUMBER,MTP/HW: Vol. 13: 384,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5356;Brown University Library收藏)  

   

    (15)  

    图为华商陈宜禧修建新宁铁路线路图。陈宜禧,1844年出生于台山市斗山镇秀墩乡美塘村,15岁时在美国一位铁路工程师家里帮佣。1865年参与修筑太平洋铁路,从杂工做至技术工、管工,直至升任工程师。历时40年。他于1904年回国,倡议修筑了新宁铁路。 新宁铁路从1906年的破土动工,至1920年3月全线通车,历时14年,建成铁路长 138.101公里 ,干线从台山的斗山镇至江门北街,支线从台山的台城至白沙,干线共设车站37个。1984年台山县人民政府在为他重立的铜像中有一段话说: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休领褪其赤;陈宜禧爱国爱乡之光辉形象不可灭。为纪念陈公开拓家乡交通之业绩,褒扬其坚忍不拔之奋斗精神。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4页,图114-115,选自广东台山档案局。)  

    (16)  

    在反华情绪持续高涨之际,1882年,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米勒向参议院提议中止华工赴美。这项提案在参院辩论8天,美国西部一带的两党参议员和南方的民主党参议员都支持他,只有东北部的两党参议员反对。参院以29对15票决通过排华法案;众院再以167票对66票(55票弃权)通过。 1882年5月6日 ,切斯特·阿瑟总统签署了这项玷辱美国历史的法案。 1882年5月6日 美国总统切斯特·阿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排华法令。当时美国报纸用“欢呼”通栏标题报道这一消息。美国国家档案馆选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百件文献,其中就包括具负面影响的1882年排华法案。美国国会图书馆1882年排华法案网页上写道:“当1882年国会通过排华法令后,中国人的美国梦的大门被最终的被‘乓’的一声关上了。”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5页,图116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  

http://memory.loc.gov/learn/features/immig/chinese6.html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Archives www.bcarchives.gov.bc.ca)  

    (17)  

     1880年11月13日 哈泼斯周刊(Harper’s Weekly)上刊登的一幅排华漫画。上面写着:让中国人抓住美国文明吧:让他们找不到工作,吃不饱肚子,租不到房子,没有选举权。  

    (选自Harper's Weekly, 1876-1880: engravings, lithographs, political cartoons HARPER'S WEEKLY, Vol. XXIV, 1880 Nov. 13, 1880, p. 733)  

    (18)  

    一幅排华卡通漫画,表明多种势力集团在鼓动排华。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5页,图117选自Bancroft Library.收藏,该图片说明:Octopus Chinese Man Cartoon, “What shall we do with our boys?” As the Chinese expanded into a range of industries, other immigrants feared and blamed economic hardship on them. Anti-Chinese cartoons such as this one, were prevalent during the years leading up to the Exclusion Act of 1882。)  

    (19)  

    一幅排华图画,上面写着中国人必须滚回去!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Gold Mountain Dreams,漫画中西下方写着:爱尔兰人的 1883年5月1日 ,密苏里轮船上的洗衣人Chinese must Go  

,Chinese must Go Patd May 1883, the Missour steam  washer, Chinese must Go)  

    (20)  

    1880年丹佛市反华暴动。 10月13日 ,三千多白人暴民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闹区包围住有约400华人的住宅区,死伤多人,房舍财产损失惨重,清廷驻美公使陈兰彬向美交涉赔偿,美国白宫和国务院不予理睬。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6页,图118选自Gettyimages,http://news.sohu.com/25/09/news210880925.shtml,News,sohu.com,2003,7,9 千龙网)  

    (21)  

    图片文字是一名华工遭受迫害的记载。其中记有:他受人险杀,他企图陷害我,他阴谋杀害我,他是攻击我的人,他被闷死在房间里,他被仇人用炮打死等。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Gold Mountain Dreams,He was killed by an assassin, He tried to assassinate me, He tried to kill me by assassinate , he was smothered in his room, he was shot dead by his cncmy)  

    (22)  

    美国排华法生效后,中国移民入境美国极为困难,图为1887年中国华工在旧金山入境时等待海关严格检查的情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7页,图119选自旧金山海关提供照片,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32 of 149,Harper's Weekly, Vol. 21,1877年,CALL NUMBER,MTP/HW: Vol. 21: 81,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5411  ;Gettyimages )  

    (23)  

1910年至1940年,数千名华裔移民曾经被拘禁在旧金山入港口的天使岛,短则几天,长则一两年。1970年,有人无意中发现了拘禁所木屋内墙上刻有当年被囚禁者留下的诗词。图为“天使岛”移民站墙上刻着的一首中文诗。上面写道:“木屋拘留几十天,所因墨例致牵连。可惜英雄无用武,只听音来策祖鞭。从今远别此楼中,各位乡君众欢同。莫道其间皆西式,设成玉砌变如笼。”这类诗词在“天使岛”总共有二三百首。拘禁期间,一些有知识的华裔移民结成了类似“诗社”的组织,通过作诗抒发内心的苦闷,他们将诗作刻在拘禁所的木板墙上。  

在海上颠簸数月后,轮船还没有下甲板,移民局检查人员已经到来,他们把乘客分成不同级别。文件齐全的少数幸运者,被批准上岸,其他人被带往天使岛,等候检查和审讯。起先移民局将他们集中在太平洋邮轮公司的仓库里,男女分开,隔离审讯。来到岛上,第一关是检查身体。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这样写:“初到时,我们来到羁留站大楼接受身体检查。医生要我们脱光所有衣服。一丝不挂示众乃奇耻大辱,中国人从不这样在大庭广众中裸露。他们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身体检查之后是每个人单独接受讯问,面对着两名移民检查官,一名翻译员,问答被当场记录下来。为了防止作弊,盘问同个家庭的不同成员时,移民局使用不同翻译员。审问一般进行两三天,移民官提出上百个问题,涉及家庭、住宅、邻居、以及个人的具体情况。同样的问题用来盘问家庭的其他成员,以印证他们是否说谎,一旦发现不吻合的地方,就可能导致长期扣留或遣送回国。  

起先移民局将他们集中在太平洋邮轮公司的仓库里,男女分开,隔离审讯。随着被拘留的华人越来越多,美国移民当局便将审讯站迁至天使岛北侧,当华人抵达旧金山时,一律送往天使岛隔离。拘留所外墙上围着铁丝网,并有荷枪实弹的警卫站岗监视,以防华人出逃。拘留所内的伙食奇差,每人每餐的伙食费只有8美分。不少人在回忆时使用“监狱”和“囚犯”字眼来形容当年受羁留的生活。关押移民的木屋设备十分简陋,一间面积有限的宿舍里,摆满了双层或三层床,最多时曾容纳120多人。宿舍内有一个“开放式”的厕所,10多个马桶排成一列,中间没有门墙隔离。有些妇女在如厕时,为了不让别人认出她们,就把购物纸袋套在头上。  

    因为旧金山大地震摧毁了若干官方文件之故,使得一些华人以在美土生华裔公民子女之名入境美国,他们大多经历了在旧金山湾区的天使岛,从数月至数年不等的漫长等待。在从1910年到1940年天使岛移民拘留中心挂牌运作的30年之间,大约有5万华人经此入境。有两首诗这样写道:埃伦居处日添愁,面亦黄兮肌亦瘦,留难折磨犹未了,最怕批消打回头。花旗之国最富庶,凑足盘缠来美洲,风浪颠簸一月余,如今身陷牢狱苦,抬头望见奥克兰,但愿回乡荷耕锄,饥肠辘辘难入眠,聊写数行表心曲。  

    1974年,天使岛正式成为州立公园。 1998年5月16日 ,美国政府正式将天使岛移民站列为“国家级历史古迹”。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98页,图120选自Imaginechina,并见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 华商报。)  

    (24)  

     1906年4月18日 加州旧金山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火,绵延数英里将大部分濒临倒塌的建筑烧毁,有千人被烧死或砸死,有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大地震使旧金山的唐人街被烧毁,华人损失惨重。频繁的余震使全市半数以上的居民只好在广场、公园里过夜,地震造成的损失超过2亿美元。由于华人在1906年还不能成为公民,没有选举权,不得购置物业,市长以此为由要求华人迁出旧金山市,后来在华裔社区全力争取和侨团首领的斡旋下,华埠得以保留重建权利。大地震使得华人入境资料毁于一旦,从而造成华人再次入境等方面的困难。200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了灾难历史展览。  

    2006年4月Milly  Lee的儿童故事书《地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和回忆,记述了一家普通华人在旧金山市大地震时的经历。书中描述说, 1906年4月18日 的凌晨,地震将5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从床上惊醒,其中一个8岁的小女孩就是Milly Lee的母亲。父母随即收拾好细软、被子、衣物和简单食物,找来2个亲戚和一辆手推车,带着孩子们离开家。当时华埠所有民众都集中在花园角广场,等待天亮,有的准备逃往金门公园,也有许多华人前往屋仑华埠,当时那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华人聚集区域。天亮了,人们用手扒开一条路,让手推车通过,一大群人就这样手脚并用地爬山越岭。终于到达了为华裔设置的栖身帐篷时,人们才吃到食物、可以睡觉。 由于当时种族歧视严重,出于对人身安全的考虑,很多华人只敢在华埠活动,地震逃难是他们生平第一次走出华埠,认识旧金山市。而当时的避难收容所,也是将华人单独隔离开来。当时另外一个严峻的历史事实是,在地震之后的全市重建计划中,华埠最初没有被包括在内。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0页,图122-123选自Imaginechina:The Bancroft Library1906centennial.org; 。世界周刊 2006-04-30 );德裔摄影家Amold Genthe摄,国会图书馆收藏)  

    (25)  

    1892年,美国国会通过将1882年的《排华法案》延长10年的法案。被誉为华人中的马丁·路德·金的王清福和一些华人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华人平等权利联盟”,以示抗议。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华人民权组织之一。1893年1月,王清福代表该组织前往国会作证。他也成为最早到国会就《排华法案》作证的华人之一。“美国华人平等权利联盟”向美国人民发出了一封呼吁书说:“美国是我们的家”“我们坚信,如想成为美国公民,只要人品好,身体好,就够资格了。”王清福认为,美国社会中的反华情绪来源于美国民众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无知和误解。他在文章和演说中反复强调,美国人民应该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及其道德价值,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在教人为善的道德原则上是基本相同的;基督教文化不应有独霸心态,不应排斥而是应当接纳其他文化。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1页,图124选自http://www.xyren.cn/bbs/dispbbs.asp?boardID=45&ID=3110参考王清福: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福建乡音网http://www.fjxy.com/index1.htm世界华人网/ 2004年9月2日 ;)  

    (26)  

    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1905年致国会的第五个年度咨文中,主张公正地对待华人。他在谈及排除华人移民歧视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时认为“在努力执行排除华工(中国苦力)的政策时,我们国家过去对中国非常不公平,而且已经做了错事,所以最后还是对美本身带来这些后果。”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1页,选自[美]詹姆斯·理查森(James, Richardson), 《美国总统咨文和文件汇编》(A Compilation of the Massages and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第2卷,第2155-2157页。)  

    (27)  

     1943年12月17日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法令,废除排华法案。他要求美国国会废除排华法令时说:“国会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通过废除排华法,我们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错误”,“使中国人比某些其他东方人占有较优越的地位,但是,他们对荣誉和自由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使他们理应得到这种优惠。”“采取这种早就应采取的措施,以纠正过去对我们朋友不公正的行为”。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1页,选自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45页。)  

    (28)  

    图为当年华工遗骨在波特兰郎花墓地被发现。150多年前那里是一片农场,一棵高大的枞树孤独地挺立着。当农场变成了墓园,枞树就成了墓园的标志。墓园的名称也由此而来——Long Fir’s Cemetery。从1891年到1928年,有1000多名华人劳工被埋葬在这里。当地地方志记载:当时,大部分华工从事着修建铁路或者挖金矿这样繁重的下层经济体力活。在波特兰用来安葬拓荒者的先驱的墓地,华工却被要求与他国人隔离安葬。墓区对所有的安葬者都有详细的登记,惟独没有华工的姓名,有的只是为统计人数需要而被加以标注的、一连串的“Chinaman”。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2页,图125选自http://www.guxiang.com/haiwai/youzi/tianya/200504/200504060016.htm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hwhr/11027615/20050315/12170441.html,参见田涛:《寻找华人先民的遗骨》,《南方周末》2005年3月3日。朗花墓地是波特兰城内最早、最大的纪念墓园;有四任州长和六任市长安葬在这里;墓园内除了葬有美国本土的移民先民外,还有日本、俄国、爱尔兰、中国等国家的移民先民。2003年地方政府决定将的郎花墓地大楼和停车场作为商业用地拍卖,此举遭到郎花之友的强烈反对。中华会馆保存的中两本中文名册记载了从1891年-1928年埋葬在朗花墓地的华人,以及两次拣骨后返回故乡的亡灵,人们相信朗花坟场的大楼或停车场下很可能还残留有华人的遗骸。协商决定于 2005年1月11日 开工挖掘查实是否存在遗骨。政府行政官员道歉说:“过去的历史曾经给华人带来了伤害,是一个错误。今天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最高度诚意的关心和敬意尊重华人,尊重亚裔社团的意见,纠正所发生的错误。”  1月19日 继续开挖,在大楼前的空地位置, 4英尺 深的土层里,历史终于显露出了它真实的一面: 棕红色的已经化成粉状的线条清晰地勾勒出棺木的形状,长度和宽度的比例都不大,上面有一些白色的粉末。考古专家推测棕红色的粉末可能是腐朽的棺木木屑,白色的粉末是原来棺木两边的金属把手。轻轻拨开白色粉末,立即看到已经变成褐色的排成一列的两截骨头。考古专家怀疑它们是孩子的手臂骨──前臂和后臂两截。 在场的中国人亲眼见证了历史,那些与自己同出一源的先民的遗骨,被深埋在地下,没有亲人来探视,没有纪念的墓碑,他们差一点就被历史遗忘,现在是到了应该为他们想想的时候了。)  

    (29)  

    广东新会的“义冢”安葬了成千上百无人认领的当年赴美华工的遗骸。从1992年至2001年,侨乡广东新会先后发现了四处华侨义冢,分别是黄坑海槐华侨义冢、黄坑木山华侨义冢、黄坑大槐华侨义冢以及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墓穴总数达2500多个。新会华侨义冢规模之大,落点与墓穴之多,墓主原侨居地域之广,坟墓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华侨义冢是收埋无主华侨尸骸的墓地。据史书记载,华侨在国外去世后,侨居地的华侨社团捡拾其骸骨,运回家乡,由家属认领。无人认领的则由当地慈善机构集体安葬。这些义冢里的孤魂,曾在美洲和东南亚的土地上游荡过。他们有着凄苦的身世,是华侨血泪史的缩影。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103页,图126-129选自jmnews.com.cn(江门新闻网)引自《新会华侨义冢:探寻魂归的故里 》黄健能 欧济霖文 发表:江门日报/ 2006年03月15日 。]  

   

其他资料:  

                          (1)  

                            华商陈宜禧修建新宁铁路  

           (参见《华侨拳拳爱国心修筑铁路为乡民》news.dayoo.com  2006年01月26日  10:57 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6- 01/26/c ontent_2391468.htm  

新宁铁路图http://www.9tour.cn/MapList/Map/MapShowSceond_1_20544.shtml)  

   

        (2)  

      广东新会的“义冢”安葬了成千上百无人认领的当年来美华工的遗骸  

       (参见jmnews.com.cn江门新闻网)  

   

        (3)  

      老专家独守“义冢”15载

      (参见:http://www.hsm.com.cn/news/2006/0306/68/19228.shtml;73岁高龄的华侨义冢专家欧济霖位于黄坑海槐的华侨义冢。这处是最早发现的义冢,是1992年5月开发土地时发现的,葬的全是新会旅美华侨,是新会最早的慈善机构仁育堂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安葬的,安葬时间距发现时刚好100年。义冢占地一亩多。黄坑海槐华侨义冢共387穴,葬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后耗资近10万元别辟墓园,于1993年2月前重新安葬。义冢有石碑三个:其一为“义冢”两字;其二为碑志,上刻“金山各阜先友骸骨运回本邑,自光绪十四年至十八年二月,除领回安葬外,尚存三百八十七具,于本年二月二十三日安葬与此。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仲春仁堂谨志”;其三为“义冢后土”,即地神或土神。坟为沙灰冢,半圆形,各坟有个人姓氏碑记。  

        除了最先发现的黄坑海槐华侨义冢外,还有另外3处。 黄坑木山华侨义冢,于1993年发现,为安南埠义冢,约200穴,葬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义冢坐东向西,主坟碑刻着“光绪六年孟夏 安南埠义冢 积德社立”。黄坑大槐华侨义冢,1993年发现,为华侨先友义冢,约440穴。义冢坐西向东,主碑为花岗岩石,上刻“民国二十五年重修 华侨先友义冢 仁安医院立”,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于2001年5月发现,约1500穴,是目前新会发现的义冢中规模最大的。尚未见主墓碑和载事碑,但却看见“义山后土”碑,其下款刻有“仁安医院”字样。这些义冢里的孤魂,曾在美洲和东南亚的土地上游荡过。他们有着凄苦的身世,是华侨血泪史的缩影和标本。)  

   

        (4)  

    《美国华工禁约记事初编》和《美国华工禁约记事二编》于1905年由上海平等社出版,书中揭露和谴责美国排华政策和迫害华工的暴行。  

      (选自1905年由上海平等社出版)  

   

        (5)  

    一幅排华图画:美国不要中国廉价劳工。No Chinese Cheap labor for US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Gold Mountain Dreams)  

   

        (6)  

    哈泼斯周刊 1878年4月6日 刊登的一幅反华漫画。上面写明请勿怀疑,白人眼中的废物!“我憎恶‘黑鬼’因为他是美国公民”“我憎恶‘黄狗’因为他不是美国公民”(Nast画)  

    (选自Harper's Weekly, 1876-1880: engravings, lithographs, political cartoons,HARPER'S WEEKLY. Vol. XXII, 1878. Apr. 6, 1878, p. 280. Political cartoon on citizenship. "Hard to Please the `White Trash.'" U.S. "I hate the `Nigger' because he is a citizen, and I hate the `Yellow Dog' because he will not become one."Drawn by Th. Nast)  

   

        (7)  

    1879年9月13日哈泼斯周刊刊登歧视美国黑人和华人的漫画,其中有黑人必需走,华人必需走的文字。  

    (选自Harper's ,Weekly, Vol. 23, 1879年9月23日 ,CALL NUMBER,MTP/HW: Vol. 23: 721;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7052,NEXT ITEM LISTNEW SEARCH,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tem 109 of 149 "The Nigger Must Go," and "The Chinese Must Go")  

   

        (8)  

     1882年哈泼斯周刊刊登华人免入的漫画,上面写着:自由的殿堂,华人免入。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或brk7180,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59 of 149 , Harper's Weekly, Vol. 26,1882年,CALL NUMBER,MTP/HW: Vol. 26: 207,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7180)  

   

        (9)  

    1870年歧视华人的漫画:“中国异教徒”。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或brk5426,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Bret Harte1870年,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5426 )  

   

        (10)  

         Wasp杂志1882年刊登“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排华漫画。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或brk1534,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7 of 17 , Wasp: v. 9, July - Dec. 1882, Wasp Publishing Company,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1)  

    Wasp杂志1878年刊登“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排华漫画。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或brk1794,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4 of 17 , Wasp: v. 2, Aug,1877 - July. 1878, Wasp Publishing Company,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1794)  

   

        (12)  

        中国儿童在天使岛接受裸体检查。在海上颠簸数月后,轮船还没有下甲板,移民局检查人员已经到来,他们把乘客分成不同级别。文件齐全的少数幸运者,被批准上岸,其他人被带往天使岛,等候检查和审讯。来到岛上,第一关是检查身体。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这样写:“初到时,我们来到羁留站大楼接受身体检查。医生要我们脱光所有衣服。一丝不挂示众乃奇耻大辱,中国人从不这样在大庭广众中裸露。他们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身体检查之后是每个人单独接受讯问,面对着两名移民检查官,一名翻译员,问答被当场记录下来。为了防止作弊,盘问同个家庭的不同成员时,移民局使用不同翻译员。审问一般进行两三天,移民官提出上百个问题,涉及家庭、住宅、邻居、以及个人的具体情况。同样的问题用来盘问家庭的其他成员,以印证他们是否说谎,一旦发现不吻合的地方,就可能导致长期扣留或遣送回国。  

    华人到岸后,起先移民局将他们集中在太平洋邮轮公司的仓库里,男女分开,隔离审讯。华人在答复移民局问题时,稍有偏差,就会遭遇被遣返的命运。随着被拘留的华人越来越多,美国移民当局便将审讯站迁至天使岛北侧,当华人抵达旧金山时,一律送往天使岛隔离。因为旧金山大地震摧毁了若干官方文件之故,使得一些华人以在美土生华裔公民子女之名入境美国,他们大多经历了在旧金山湾区的天使岛,从数月至数年不等的漫长等待。在从1910年到1940年天使岛移民拘留中心挂牌运作的30年之间,大约有5万华人经此入境。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  

   

        (13)  

    中国妇女和儿童在天使岛移民海关等待检查  

    (选自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收藏,Chinese women and children wait at the 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photo Credit: 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  

   

        (14)  

    旧金山天使岛移民海关检查站  

    (选自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收藏)  

   

        (15)  

        1904年旧金山中国城金山大埠福和南京公司  

    (选自加州清杂志,Chinatown, San Francisco, 1904, Nanking  Fook WHO co. INC. 中国日本绸器物玩物,美国金山大埠福和南京公司)  

   

        (16)  

        20世纪初旧金山中国城Dupont Street  

    (选自加州清杂志,Gettyimages 1885的早期Chinatown)  

   

        (17)  

        20世纪初旧金山中国城杂货店  

    (选自加州清杂志)  

   

        (18)  

      20世纪初旧金山中国城的华人商店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  

   

        (19)  

        20世纪初旧金山中国城的华人旅馆  

    (选自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8 of 47 ,Dining Room, Chinese Restaurant: From San Francisco scenes : photographs from Waters' Nickel series,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3025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Grand Dining Room of the Chinese Restaurant, Washington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1885-ca. 1895,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3061 ;加州清杂志)  

   

        (20)  

    加利福尼亚华人商行Bakersfield联合商贸行的流通券。Stockton的五湖仙洞用于旧金山五湖华人社团的流通代用币。流通券上写道:(Lihe Wo Co. Bakersfield good for in trade ,brass-round  38mm  diameter (Bakersfield, California), (The Chinese characters mean “wo” according to kappen’s California token book) “Five Lakes Cave House”(the Chinese characters mean),brass-round  19mm  diameter (Stockton, California), aluminum-round  38mm  diameter(attributed to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the Chinese characters mean ‘draft’ Wu Yuan Chinese Social Club  

(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摄影博物馆)  

   

        (21)  

    1883年2月美华时报周刊,英文名Chinese  American,为王清福创办,有人称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使用Chinese国American(“华裔美国人”)一词的华人。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DVD)  

   

        (22)  

       1874年12月26日 旧金山唐人新闻报  

  (选自San Francisco China News Vol, 1, No.25)  

   

        (23)  

    1876年加利福尼亚的一份华文报纸  

(选自Chinese Newspapers in 19th Century California as listed in the California Newspaper  Project Online MARC Catalot  “The Oriental”, Chinese San Francisco Newspaper, 1876,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tates that "No first-person memoir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alifornia are known to survive. ..."   

The above catalog listing suggests that few issues of the 19th century California Chinese newspapers have survived, perhaps explaining the lack of an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construction from the Chinese workers' perspective. 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are aware of any other sources for 19th century California Chinese newspapers, or any surviving 19th century Chinese account of the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Library of Congress,A complete 1874 issue of the San Francisco China News is reproduced below the catalog listings  

   

        (24)  

       加州葡萄园的中国工人在收获葡萄准备酿制葡萄酒  

    (选自HARPER'S WEEKLY. Vol. XXII, 1878, Oct. 5, 1878, pp. 792, 793. Chinese Workers."The Vintage in California--At ,Work at the Wine-Presses." Lithograph by P. Frenzeny. See page 790.)  

   

        (25)  

        1882年加州圣他克鲁斯县Loma Prieta建筑工地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chs794,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 of 26 ,ca1882,CALL NUMBER,GS Social Groups: Chinese I: 32820,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DIGITAL ID,cubcic chs794)  

   

        (26)  

        中国华工在农场劳动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27)  

    中国华工在制鞋厂劳动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1)DVD)  

   

        (28)  

    19世纪90年代旧金山湾区的华人菜贩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或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7 of 26,BANC PIC 1979.034:02--ALB,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1016  

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29)  

        19世纪晚期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国补鞋匠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30)  

    华人请唐人街算命先生代写寄往中国的家书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http://www.cotel.org/-loniding/part2.html, Ancestors in the Americans: Part 2, Chinese in the Frontier West  “People always say, well, the Chinese always cling to they never assimilated, they really learned about America…..but in terms of resisting discrimination”)  

   

        (31)  

    孤独的华工准备寄往中国的家书  

    (选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32)  

        华人街上的算命先生为企盼过上好日子的华工算命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或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HARPER'S WEEKLY. Vol. XXII, 1878. Dec. 28, 1878, p. 1041."A Chinese Fortune-Teller." See page 1038. Drawn by Vierge  brk5425,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30 of 149 CALL NUMBER,MTP/HW: Vol. 22: 1041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coming An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wtween Two World, DVD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5-12/15/content_3920345.htm  

http://www.huanghenews.com.cn/jctt/lzp/256234_1.shtml(黄河新闻网),Chinese Fortuneteller and Letter writer: Chinatown, San Francisco, Cal. )  

   

        (33)  

         1906年4月18日 加州旧金山大地震中华人损失惨重  

        (选自http://image.baidu.com; The Bancroft Library1906centennial.org;  

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tween Two World)  

   

        (34)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华人艺术家黄柳霜(Anna May Wong)跻身好莱坞影视明星。  

她的一双纤手,在好莱坞被公认为“第一美手”。原籍广东台山的黄柳霜(ANNA MAY WONG),是1905年生在加州洛杉矶的第三代华裔,家中靠经营洗衣店为生。1919年,踏入星光之路,在她40余载的电影生涯中,黄柳霜共拍了50余部电影,她也是第一位进入好莱坞闯荡的华裔。她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有《怒海狂涛》、《小飞侠》、《巴格达之盗》、《皮卡迪礼大街》等。当时黄柳霜的动态,不时地出现在北美、欧洲、澳洲、南美,及东南亚、中国、日本的电影杂志上。1936年春,她在中国停留9个月。1961年2月的一个下午,黄柳霜因突发心脏病,而猝逝寓所,享年56岁。死后葬于洛杉矶母亲墓旁,在那光溜溜的花岗岩墓石上,没刻上一个字。这位本土华裔影星,从默片时代崛起,历经了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对华人歧视和歪曲的岁月里,黄柳霜还能独自冲刺力争上游,心系母国,令人钦佩。  

    (选自http://chinaqw.com.cn//news/2006/0323/68/21508.shtml(中国侨网 2006年3月23日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  

   

        (35)  

      被誉为华人中的马丁·路德·金的王清福  

    (选自http://www.xyren.cn/bbs/dispbbs.asp?boardID=45&ID=3110)  

       (36)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白宫  

(选自http://www.rooseveltchina.com/cn_page_6_1_.html

   

        (37)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签署法令  

(选自http://www.rooseveltchina.com/cn_page_6_1_.html)  

   

        (38)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选自http://www.rooseveltchina.com/cn_page_6_1_.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13/content_2823221.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1065/htm;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specialreports/mzt/apre/200404250298.htm(南方网); www.people.com.cn/24/20011130/615967.html;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xperience (3),DVD)  

   

        (39)  

    华工遗骨在波特兰郎花墓地被发现  

(选自http://www.guxiang.com/haiwai/youzi/tianya/200504/200504060016.htm或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hwhr/11027615/20050315/12170441.html)  

   

        (40)  

    20世纪初旧金山中国城Dupont Street  

    (选自加州清杂志)  

   

        (41)  

    1885的早期Chinatown  

(选自Gettyimages )  

   

        (42)  

    1890年唐人街  

(选自gettyimages)  

   

        (43)  

    1920唐人街小学集体照  

(选自gettyimages)  

   

        (44)  

    美国国家历史绘画档案,表现华人在修建太平洋铁路时自己洗涤物品的生活往事。  

    (选自中新社图片)  

   

        (45)  

美国国家珍藏的历史绘画,显示华人在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中,业余时间在街头算命的往事。  

    (选自中新社图片)  

   

        (46)  

美国纽约珍藏的历史绘画档案,表现华人参与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开发造富了西部的艰苦岁月。  

    (选自中新社图片)  

   

    (原稿写于2006年6月,博客上发布时所有补充和调整)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点击查看下一张

这是最后一张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8.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9.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10.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