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点子正 · 2012-02-02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最新证据:感谢@贾晋京 ,有些网友刚刚提到维基百科中有"方志敏"杀害师达能的证据.好的,请看这些"最新"的证据是谁更新的?又是何时更新的?!有图有真相!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这位IP为"北京民工",充分利用时间,在网友们揭穿其造谣后,迅速在4月6日,进行了"修改",请注意修改的时间.那么,"北京民工"修改了什么呢?!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这位"北京民工"将"那里"改成"在"方志敏的指使"下,将师史两人的"头颅砍掉"将其残酷杀死.

   请问这位"北京民工"何许人也?!如此有"特权"修改美国的维基百科的资料,而且就在4月6日,今天如此迅速,第一时间修改?!

   为防止消毁证据,@点子正第一时间截图!

                                         点子正于4月6日下午十七时!

    点子正清明前注:

    如果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如你在阅读后有所感,请转载!

    如果我们只是网上祭奠先烈成为一种习惯,还不如在网络中为先烈做点实际又实在的辟谣!

    绝不能让先烈成为卑鄙的造谣者卖国的踏脚石!

 

    感谢各位围脖的辛苦查询。

  喜好辟谣的点子正,将各位围脖的有关方志敏烈士的谣言和辟谣情况,一一汇总,以便各位了解围脖谣言的产生过程。

  先看这条这几天围脖开始流传的谣言: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这是一则精心编织的【谣言】:有其英文原本http://t.cn/hB90l3 有其wiki:http://t.cn/hB90lm然而,此时却不可能与方志敏部有关,甚至不可能与红军有关.见:http://t.cn/hB90ln红军12月10日才冲破德兴封锁线,如何在12月7杀师达能于旌德?另见http://t.cn/hB90lu

  @贾晋京《旌德县驻军历史》http://t.cn/hB901A这个材料则从侧面证明,在师达能被杀的前后那段时间,旌德都没有红军到过。

  @贾晋京 我猜此事经历了三次造假,第一次是1934.12.7杀师达能那伙人冒充红军名义(原始信息为师达能本人书信,他称绑架者为红军)。第二次是不良媒体把此事与方志敏部联系起来。第三次是微博造谣者添加了"以绑架罪判方志敏死刑"等佐料。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生小白:首先,请大家点击看大图。侦探游戏开始。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李刚案我就发布过类似的水军截图。这些人围脖内容一模一样,时间都在凌晨。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截图中有7个人都@ng724。大家一定要去参观此围脖。你会发现这个ID实质上是一个马甲。他的关注为0。那些AT他的人也都不是其粉丝。有不有趣?

  为什么水军都在凌晨发谣言?为什么他们都要AT一个不关注的ID。大家很聪明。一些人猜到了。他们AT是在做工作记录。关于方这一谣言去年已出现,有个别人在围脖质问过、但是开始集中转发就在这几天。清明到了,很多人呼吁纪念烈士,于是他们就把旧材料拿出来,还是那套颠覆历史的把戏。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我们来看看如此多的"水军"@ng724 是什么人?!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0关注 17个粉丝,炒作应该做得象一点,如此多的水军@你,只是向你汇报一下"工作量",做一个支付五美分的计算工具罢了,可是你自己为什么不装得象一点呢?!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再看看这位@ng724只有14条围脖中的部分内容吧!

  

  英文原版的谣盐:  

Murder of John and Betty Stam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John Cornelius Stam (January 18, 1907 to December 8, 1934) and Elisabeth Alden Scott Stam, aka, "Betty" (February 22, 1906 to December 8, 1934) were America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to China, with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missionary couple was murdered by Communist Chinese soldiers in 1934.

In 1934, John and Betty Stam were new missionaries to China, with a 3-month-old daughter, working in the small eastern town of Tsingteh, which is today called Jingdezhen. The town's magistrate came to the Stams and warned them that the Communists were coming for them. After John confirmed this, the Stams prepared to leave. However, the Communists caught up to the Stams and when the soldiers did, they demanded all the money the Stams had; and it was handed over. The Communists then arrested John and took him to their headquarters. They left Betty, their baby, Helen, the maid and the cook in the Stams' house. The soldiers later came back an took Betty and Helen. The maid and cook begged to go along, but they were threatened to be shot if they did. Betty and Helen were taken to be with John.

That night, John Stam wrote a letter to CIM authorities, but it was never delivered. The letter was found later bundled up in some of Helen's clothes. It stated that the Stams were being held by the Communists for a ransom of $20,000. John Stam also wrote to the mission authorities of how he and his wife had been captured, then wrote, "Philippians 1:20: 'May Christ be glorified whether by life or death.'"

John, Betty and Helen were then taken to the local prison where some of the prisoners were released to make room for the Stams. In the midst of hustle and bustle, Helen started crying, and a soldier suggested that they kill her, since she was only "in their way". Then one of the prisoners who had just been released asked why they should kill the innocent baby. The soldiers turned to him and asked if he was willing to die for the foreign baby. The man was hacked to pieces for Helen in front of the Stams' eyes. Thus, Helen was allowed to live.

The next morning, the Stams were forced to march 12 miles with the soldiers, to the town of Miaosheo. The group stopped for a night, and Betty was allowed to tend to Helen; but in fact, Betty instead hid her daughter in the room inside a sleeping bag. The very next morning, John and Betty were being marched down the streets of Miaosheo to meet their deaths. Curious onlookers lined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s. A Chinese shopkeeper stepped out of the crowd and talked to the Communists, trying to persuade them not to kill the Stams. The soldiers ordered the man back into the crowd, but he wouldn't step back. The soldiers then invaded his house where they found a Chinese copy of the Holy Bible and a hymnbook. He was then led alongside the Stams to be killed as well, for being a Christian. After marching for a short while longer, John was ordered to kneel, and he was beheaded. Betty and the shopkeeper were killed moments later.

 

  附:方志敏烈士生平:

  

方志敏生平年表
 

 

    1928年(二十九岁)

    1月2日  在弋阳九区窖头村,主持召开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五县党委会议,即“窖头会议”。“这次会议以后,赣东北的农民运动便进入了新的阶段。”会上,成立了“中共五县工作委员会”,决定在没有与上级党取得联系之前,“工委”为五县党组织的领导机构;同时成立了暴动总指挥部,制定了暴动纲领和公约,决定发起五县农民暴动。方志敏被推选为“工委”书记兼暴动总指挥。
    1月上旬  领导参加弋阳暴动的一百余村农民革命团,组成六路纵队,向尚未暴动的周围区域猛烈推进。一个月之内,暴动区域“纵横遍及百余里,参加暴动的农民群众达七八万之多”。“到处红旗漫卷,捷报频传,取得很大胜利!”
    领导弋阳九区进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尝试,决定颁布土地分配法和平债法。
    1月下旬  弋横暴动的胜利,使国民党政府深为惊恐,于是从南昌调集军队,准备向暴动区域进攻。
在横峰境内主持“黄荆庙会议”。
    2月下旬  指挥农民革命团各路纵队会攻葛源失利。“葛源之役,虽然没有获得胜利,但是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是极为有益的,这就是农民军如果没有主力军为核心,而贸然与反革命军队进行正规作战,胜利的把握是不大的。”
创建赣东北第一支正规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十四团一营一连,赣东北红军由此诞生,此后,战略上由发起暴动转入游击战争。
    3月  国民党军向弋、横暴动区域开始发起进攻,方志敏率众转入磨盘山坚持斗争。
    4月  在弋阳九区会见江西省委特派员饶濑石和团省委特派员庞云飞,与上级党组织恢复联系。
    中共弋阳县委成立,任县委书记。
    5月上旬  主持召开弋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创建赣东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弋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苏维埃)政府,任主席。
    颁布《土地分配法》和《平债法》,领导苏区农民开始分田分地。
    国民党军罗英团向磨盘山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局部性“围剿”。方志敏率工农革命军连和五千群众,再次转入磨盘山主峰开展斗争。
    5月中旬  参加横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横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6月25日  在弋、横交界的方胜峰破庙里,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党、团县委联席会议(即方胜峰会议)。会议批驳了庞云飞“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确定了反“围剿”的基本战略。
    6月26日  同邵式平指挥根据地军民在横峰金鸡山大败弋阳靖卫团,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局部性“围剿”。
    7月上旬  工农革命军连改编为红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
    7月下旬  化名徐松柏,到贵溪周坊,与黄道一起秘密创建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武装斗争,以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8月  到鄱阳,参加太极山会议。
    8月下旬  起草《弋阳、横峰工作报告》。向党中央和省委报告根据地的斗争。
    10月  到万年,主持葛茅坞会议,部署万年县的农民暴动。领导弋横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局部“围剿”。
    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五日)领导德兴县18个村子的农民暴动。
    12月 5日  出席在湖口县舜德乡王遂村召开的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委执行委员。代表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提议建立信江特委,获大会通过。会后,回到弋阳组建直属省委的信江特委筹备委员会,任负责人。
    12月  策动兵变成功。国民党军周志群旅下属的九连、十一连部分官兵先后起义。启用国民党军下级军官充任红军指挥员、使红军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一定的加强。
    在弋阳漆工大溪头创办军事教导大队。
    在贵溪周坊开办贵(溪)余(江)万(年)三县党员训练班。

    1929年(三十岁)

    2月 主持召开信江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信江特委,任代理书记,创办特委机关刊物《红旗》。
    协同黄道在周坊建立中共贵溪临时县委。
    3月5日 起草《信江特委给江西省委的报告》,向省委通报信江特委的成立经过。
    4月 江西省委派唐在刚任信江特委书记,方志敏主要负责政府工作。
    4月29日 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成立大会在弋阳九区余家仓村举行。因国民党军第十二连搞假投诚,方志敏险遭谋害。
    4月底 领导苏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局部“围剿”。
    5月9日 江西省委给信江特委发来指示信:同意信江特委的组织人选。
    6月6日 (农历四月二十九日)同黄道一起,领导以周坊村为中心的贵溪暴动,赣东北第二块革命根据地得以开辟。
    7月14日 派出一支36人的武装到铅山活动,与毗邻的闽北革命斗争相配合。
    7月 领导苏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王均部的第四次局部“围剿”。击破砍树运动。
    7月23日 赴万年荷树岭召开党的会议部署万年县的坞头暴动。
    8月31日 彭湃同志在上海壮烈牺牲。方志敏深切悼念自己的战友:“他的名字,是永远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闪耀着。”
    9月 兼任中共贵溪县委书记。
    主持弋阳、横峰、德兴、贵溪四县苏维埃政府代表联席会议。筹备成立信江苏维埃政府。
    10月1日—3日 主持召开信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信江苏维埃政府,任主席团主席。颁布《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使用法》等政策法令。
    10月17日 主持起草《江西信江特委报告》,向省委报告信江苏区的斗争。
    10月26日 创办信江军事政治学校。
    指挥红军独立团首次攻占横峰县城。
    11月 指挥红军独立团攻打贵溪关王殿,收复贵溪暴动中心周坊。
    11月2日 江西省委发来指示信,宣布取消信江特委。信江特委和方志敏立即写报告向省委和党中央申诉。同月28日,江西省委取消原决定,信江特委得以保留。
    11月24日 在万年县发起48个村农民暴动。
    12月 领导贵溪苏区军民反击国民党军的“清乡运动”。

    1930年(三十一岁)

    1月1日 红军独立团由四个连扩编为六个连,1个月之后,由江西省委派来的周建屏接任独立团团长,李上达任团政委。
    1月3日 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五十三旅戴岳部兵分六路,向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局部“围剿”。数天内,将苏区一些机关尽行焚毁。
    1月5日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评价:“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各项政策“无疑地是正确的”。
    1月下旬 编写革命新剧《年关斗争》,并在贵溪亲自登台演出。
    2月上旬 卸任贵溪县委书记职务。兼任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随后在弋阳芳家墩领导赣东北苏区的首次整顿部队运动,历时两个月,使红军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2月23日 以“围魏救赵”之计,指挥红军部队奇袭上饶城,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局部“围剿”。
    2月 指挥红军打团林,一举歼灭弋阳县黄琮靖卫团。
    3月20日 主持召开信江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信苏二届执委会,任主席。
    3月23日 重新颁布《信江特区苏维埃土地临时使用法》。
    4月 指挥红军攻打乐平鸣山矿务局。
    5月5日 指挥红军攻打乐平县秧畈村,全歼国民党军一个连。
    5月上旬 指挥红军接连攻克乐平东南乡的铁山、众埠街等村镇,建立乐平县苏维埃政府。
    6月6日 信江特委召开执委会,在报告党中央的决议中,建议将信江特委与建在景德镇的(江西)东北特委合并成立新的赣东北特委,但特委机关需设在农村的“割据区域”。
    6月7日 指挥红军攻克赣东北重镇河口。
    6月8日 起草《信江党和红军以及最近之局势》的报告,上报党中央。
    7月1日 起草《信江群众斗争的经过和苏维埃历史》,系统地总结赣东北苏区三年来的斗争情况。
    7月4日 指挥红军独立团开始执行攻打瓷都景德镇的军事行动。在乐平闵口歼灭许英保安团。
    7月6日 指挥红军部队兵分数路,智取瓷都景德镇。
    7月10日 信江、东北两特委联席会议在景德镇召开,唐在刚在会上传达了中央带回的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决议。
    方志敏强烈抵制立三“左”倾冒险主义,他说:“红军去打鄱阳(执行攻打九江的命令),是送红军去死的!这样猛烈的发展要坍台!”
    7月中旬 信江特委与东北特委合并成立赣东北特委,机关设在苏区的弋阳县芳家墩。
    率领红军离开瓷都回师苏区。
    创办红军总医院,聘请高级知识分子邹思孟任总院院长。
    7月21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红十军。次日,方志敏在乐平县界首村主持建军典礼大会。周建屏任红十军军长,吴先民代任军政委。
    7月25日 党中央决定,将闽北苏区划归赣东北苏区。
    红十军第二次攻陷上饶城。
    8月1日 在弋阳芳家墩主持赣东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江西东北革命委员会。这是遵照立三路线指示做的。”方志敏任革命委员会主席。
    8月初 建立赣东北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
    8月5日 指挥红军攻克弋阳县城。大义灭亲,下令镇压已投入反动营垒,参与杀害大伯方高显的五叔方高雨。
    8月15日 指挥红十军攻克余江县城。
    8月20日 指挥红十军攻占乐平县城。下令镇压残杀红军团政委李上达的凶手——反动团总蔡子贻。
    8月21日 中央巡视员丘泮林从福建来到赣东北苏区,进一步推行立三“左”倾冒险主义。
    8月22日至9月15日 开办赣东北特区妇女干部训练班。
    8月31日 原赣东北特委某些同志向党中央写报告,反映方志敏“不执行立三路线”。报告说:“重要领袖之不易说服,实为一时不易纠正之最大原因。我们确是日夕感觉着中央路线在此间不是接受与否的问题,而成为玩弄与试验的牺牲品了。”
    9月初 邵式平从上海回到赣东北,带来了立三路线的《政治决议案》和有关命令。方志敏希望中央改变错误决定的要求未能如愿。
    9月4日 红十军在长江边获江桥大捷,随即回撤。
    9月8日 红十军第二次进占景德镇。数日后,按照立三冒险主义的旨意,红十军所属一、十、十九三个团在浮梁扩编为一、四、七三个旅。
    9月9日—15日 赣东北特委扩大会在万年富林召开,这是一次贯彻立三冒险主义的会议。赣东北苏区的党、团、工会被取消,合并成立赣东北行动委员会。唐在刚任行委书记。方志敏被排斥在行委常委之外,任候补常委。
    9月29日 红十军兵分两路,由乐平出发,第二次出击赣北,此后一个多月,转战在鄱阳、都昌、湖口、彭泽和安徽省的东流,秋浦一带。但没有去攻打九江,切断长江。
    10月上中旬 国民党军趁红军远征、赣东北苏区内部空虚而大举入侵。方志敏果断地调回红军一主力团,保卫赣东北苏区。
    闽北红军第五十五团被调来赣东北苏区,编入红十军教导团。与此同时,方志敏派彭皋、饶功美等一些干部到闽北苏区,加强党的领导力量。
    10月16日 创办“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
    10月中下旬 在赣东北苏区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并扩大苏区的对外贸易,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指挥部分红军和苏区群众攻入河口镇,消灭姜子济靖卫团。
    11月1日 红十军从皖南秋浦县折回,第四次进占景德镇(第三次为10月2日)。随后到鄱阳肖家岭短期休整。
    11月中旬 中央特派员涂振农来到赣东北,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赣东北行委在乐平县湾头李家召开会议,决定停止执行立三路线。方志敏下令即刻调回红十军。
    11月下旬 在乐平众埠街召集十三县雇农大会。成立赣东北特区雇农工会筹委会。
     红十军由鄱阳肖家岭回师苏区。在乐平、万年一带与国民党军第五师胡祖玉部周旋。
    11月 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全国性的反革命“围剿”。
    12月6日 主持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会议。成立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准备委员会,担任准委会五人小组负责人,颁发关于召开赣东北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决议。
    12月9日 指挥红十军第三次攻克上饶城,歼灭城内守敌。
    12月13日 指挥红十军激战河口镇,全歼国民党军新编第十三师李坤团。涂振农在河口镇就任红十军政委。
    12月14日 撤销赣东北行动委员会,重新恢复党、团、工会组织。
    12月中旬 苏区首府芳家墩遭国民党军五十五师袭击。方志敏率红十军撤离河口镇火速回援。12月底指挥红十军攻占弋阳县城。

    1931年(三十二岁)

    1月1日 与苏区党政军各机关人员在弋阳县城过元旦。苏区领导机关自撤离芳家墩之后,相继转移到弋阳黄家源,横峰上坑源等地。
    1月中旬 到万年县王毛坞,看望并安置因国民党军“围剿”而流离失所的数千苏区群众。
    1月25日 赣东北特委主编的《支部生活》创刊发行。
    1月 继上饶、河口大捷后,红十军诱敌深入,在弋阳七星尖歼敌一营。至此,方志敏领导赣东北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
    红十军一、四、七旅缩编为一、二、三团。同时将闽北红军整顿后重新返回闽北苏区,并派肖韶担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邹琦任分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2月5日 颁布《赣东北特委通告(第八号)》,提出,在反“围剿”胜利后的形势下,苏区要“进攻的巩固,巩固的扩大”。
    2月下旬 率领赣东北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迁至横峰县葛源镇。此后四年,葛源成为苏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月 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
    3月6日—8日 在葛源主持赣东北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任主席。
    3月中旬 在二次“围剿”面前,红十军政委涂振农表现惊慌动摇,提出“红十军应该拉到中央苏区去”等奇谈怪论,方志敏对他的这种逃跑主义思想,作了坚决的斗争。
    3月下旬 根据中央决定,按替涂振农任红十军政委。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职务由黄道代理。
    4月1日—7日 整顿红十军,加强政治工作,一扫涂振农在部队中造成的沉闷空气。
    4月8日—10日 指挥红十军在贵溪周坊,余江横山一带作战,三天三战,三战三捷。
    4月中旬 获悉闽北苏区“大为吃紧”的情报。27日,率领红十军一进闽北。30日,指挥红军攻克闽赣交界的国民党军据点长涧源,消灭福建军阀卢兴邦部一个连。5月初,指挥红军攻克闽北重镇赤石街,消灭国民党福建海军陆战队一部。
    5月1日 赣东北特区总工会成立,余汉朝任委员长。
    5月2日 党中央派来的万永诚、倪宝树于四月下旬抵达赣东北。本日,万永诚在葛源主持特委扩大会,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并改组特委,特委书记由中央指定的万永诚担任。
    5月上旬 红十军在闽北坑口休整,方志敏召集全军开追悼大会,追悼李新汉等阵亡将士。方志敏作《追悼歌》一首。调出战斗力强的红十军军部特务营,充实闽北红军独立团,由原特务营营长黄立贵任团长。
    5月8日 率领红十军出武夷山毛竹关,回师赣东北苏区。
方志敏率部首次进闽,连打十一仗,仗仗皆捷。“将闽北苏区从危急中巩固起来,并奠定它以后向前发展的基础。”
    5月9日 中共赣东北特委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在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等方面,初步贯彻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赣东北特区少年先锋队总队部成立。
    5月11日 指挥红十军在弋阳冷水坞歼国民党军交通部队一个营,翌日又在横峰何家坝歼国民党第五师一部。至此,赣东北苏区军民粉碎了第二次“围剿”。
    5月13日 红十军凯旋葛源镇。红十军政委由党中央指定的倪宝树接任。方志敏重新担任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5月15日 赣东北苏区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成立特区妇女生活改善运动委员会。
    5月19日 颁布《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
    5月 批准赣东北贫民银行发行赣东北苏维埃货币。
    6月22日 主持起草《赣东北特委报告》,向党中央报告整个苏区的斗争形势。
    7月16日 由于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师进攻,方志敏和赣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暂时撤离葛源。
    7月17日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的中央派曾洪易以中央代表名义到赣东北,当时因特委机关暂时转移,三天后才晤见方志敏和其他负责人。
    7月22日 曾洪易以中央代表名义主持赣东北特委扩大会,会议强行通过《赣东北特委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从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赣东北苏区进一步推行。
    7月下旬 赣东北特委开办党校。
    7月 在万年葛茅坞召开全特区互济会主任会议。
    8月22日 曾洪易主持通过《赣东北特委反富农斗争决议案》,将莫须有的所谓“富农路线”强加给赣东北苏区。
    9月1日—5日 赣东北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正式成立赣东北省委。省委书记由中央指定的万永诚担任。“中央代表”曾洪易凌驾于省委之上,方志敏一度遭排挤。
    9月 赣东北省委机关刊物《党的生活》创刊。
    10月10日 苏区召开共青团代表大会,成立赣东北团省委。
    10月13日 赣东北省委作出“开辟五大游击区”的决议。
    10月15日 在葛源创办工农业生产技术训练班。
    10月31日 曾洪易主持通过《赣东北省委关于苏维埃工作报告》,对赣东北苏区的工作几乎全盘否定。方志敏等对此作坚决斗争。
    10月 赣东北苏区再次向党中央提供黄金300两。连同此前提供的350两,共达650两。
    11月7日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方志敏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成员。大会还决定授予方志敏勋章一枚。
    11月7日—14日 主持赣东北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正式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当选为省苏政府主席兼财经委员会主席。
    11月15日 曾洪易主持通过《赣东北省委关于十军工作的决议案》,制定了“持久围攻堡垒”的错误路线,致使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在赣东北苏区未能被完全粉碎。

    1932年(三十三岁)

    1月2日 《赣东北省委对于永修县组织关系给中央的报告》提出:因路遥不便领导,请中央将方志敏派人建立的中共永修县委拨归湘鄂赣苏区。
    3月8日 苏区四千妇女在葛源举行庆祝“三八”节大会。方志敏到会讲了话。
    3月27日 赣东北省委颁布《肃反宣言》,提出要学习鄂豫皖苏区的所谓“肃反经验”。此后,曾洪易大搞肃反扩大化,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4月初 红十军在横峰杨家门击溃国民党军三个团。赣东北苏区的另一支主力红军——赤色警卫团扩编为赤色警卫师。
    4月16日 红十军攻克浙西重镇华埠镇,开始形成以开化县为中心的浙西苏区。此役初步改变了“持以围攻堡垒”的被动局面,体现了方志敏的正确战略思想。
    5月1日 苏区军民举行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暨军事演习。方志敏接见白区参观团,此后一个月内,接见人数达到1400人。
    5月上旬 号召赣东北苏区群众普遍组织生产冲锋队,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开垦荒地。
    5月中旬 颁发《成年补习夜校具体实施办法》和《指导群众读报条例》。
    5月29日 重新颁布《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优待红军条例》。同时颁布《生产冲锋队组织条例》和苏区《文化教育概况》、《交通概况》。
    5月31日 在葛源召集军民大会。国民党派飞机轰炸葛源,掷弹20余枚,方志敏号召苏区军民大挖防空洞。
    5月 赣东北省苏维埃重新颁布《土地分配法》。
    6月5日 赤色警卫师开赴信江南岸开展游击战争。本月22日,师长祝荫龙在东乡境内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6月 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7月 号召苏区人民普遍组织“地雷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地雷战。
    8月1日 赣东北苏区秋季体育运动大会在葛源举行。方志敏等观看体育表演。
    8月10日 发出《对今年土地税征收法的解释》。
    9月8日 曾洪易批发《赣东北省委为肃反问题致各县委指示信》,强调“苏区的一切工作要以肃反为中心”。
    9月10日 冲破曾洪易的阻挠,再度就任红十军政委,率部第二次进军闽北。13日,在铅山紫溪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具体制定进军闽北的作战计划,翌日全军抵崇安县大安与闽北红军会合。
    9月15日 指挥红十军,兵分两路,同时攻占闽北的赤石、星村两镇,歼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林秉周部一团又一营。在赤石首次缴获无线电台一部。20日,指挥红军强攻浦城,歼敌两个团,缴获第二部无线电台。
余干县警备大队副大队长,中共秘密党员罗英(1924年经方志敏推荐进黄浦军校当学员)率100多名士兵投向苏区。后大多数在“肃反”中被错杀。
    9月22日 省苏颁布《反革命改组派、AB团、取消派自首条例》。
    9月25日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党中央写信给赣东北省委,指出赣东北肃反工作只有“零星的破获”,要“追踪到总的领导机关”,“中央来信”把赣东北苏区的肃反运动推向了最高潮。随后,曾洪易下令逮捕赣东北苏区创始人之一吴先民,一手炮制了所谓以吴先民为首的“改组派省委”的冤案。方志敏对此进行抵制,严正指出:“他过去参加革命斗争很久,不会走到反革命的路上去!”说他是反革命,“难免不是反革命的诬陷”。
    9月29日—10月2日 率领红十军回师赣东北。途中,在武夷山麓的车盘岭一带,与国民党七十九师王锦文部激战三天。红军击溃敌军三个团后主动撤离战斗,打破了敌人以重兵拦截红军归路的军事企图。
    10月4日 红十军凯旋葛源镇。二进闽北历时22天,极大地发展了闽北苏区,并给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以沉重打击。
    方志敏交卸红十军政委职务,重任省苏主席。
    10月23日 曾洪易炮制的《赣东北省委肃反胜利中的经验教训》出笼。方志敏、邵式平等因“吴先民问题”而被点名批评。
    11月19日 颁布《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布告(第三号)》——关于省苏维埃组织变更问题。
    11月30日 为《工农报》撰写社论《加紧一切斗争迎接中央红军》发表。
    12月5日 苏区赤卫队改建为赤卫军。同月26日闽浙赣省赤卫军总指挥部成立。
    12上旬 派出赣东北军事参观团赴中央苏区参观学习。参观团先后受到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的接见。
    主持赣东北省苏维埃第三次主席团会议,决定取消法院,改建裁判部。10日,颁发《关于建立裁判问题》的布告。
    12月11日 经中华苏维埃政府批准,赣东北省改称闽浙赣省。方志敏继任省苏政府主席。
吴先民在葛源含冤被害。
    12月20日 主持闽浙赣省苏第三次全体执委会议,讨论关于召开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问题。
    12月26日 主持各县、区财政部长会议,重点讨论节省经费、整顿税收、开发财源等问题。29日主持全省外贸处主任会议,粮食部长会议。30日主持全省纸厂主任会议。
    12月 党中央决定把皖南党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

    1933年(三十四岁)

    1月1日 闽浙赣省苏维埃国营商店在葛源镇正式开业。
    1月5日 签署《闽浙赣省苏执委会通令——第二十一号》和《闽浙赣省苏执委会通令——关于建立贮粮合作社的问题》。两个通令均在《工农报》颁布。
    1月10日 发布《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广泛征求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为《工农报》撰写的社论《庆祝消灭九林炮台的胜利,要积极准备消灭一切炮台》发表。
    1月12日 在贵溪徐村参加省委常委第七十八次(扩大)会议,讨论改组省委常委会与执委会。
    1月14日 签署《省苏执委会通令——关于扩大红军工作的问题》。通令在《工农报》颁布。
    1月15日 签署《省苏执委会致各县苏的一封信》和《关于全省各级苏维埃改选的决议》。信和决议均在《工农报》上发表。
    1月22日 红十军在贵溪县神前村改编为红十一军。方志敏兼任政治委员,并短时随军活动,布置红十一军南渡信江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工作。随后,将赤色警卫师扩编为(新)红十军,。此时,闽浙赣红军壮大为两个军。
    1月26日 主持全省各区选举委员会主席联席会,说明搞好选举代表的意义。
    1月26日—29日 接见中央苏区参观团,并组织游艺大会以示热烈欢迎。
    1月下旬 彭杨军政学校更名为红军大学第五分校。
    2月5日 签署《省苏第十八号训令——关于苏维埃选举问题》。“训令”在《工农报》颁布。
    2月12日 为《工农报》撰写《为全部实现省苏农业生产计划而斗争》的社论发表。同时部署成立省级机关生产协助委员会。
    2月17日、18日 签署《横峰、弋阳县苏对于选举问题了解的错误与省苏的指正》。此文在《工农报》颁布。
    2月24日 颁布《闽浙赣省苏执委会训令(第25号)》,内容为关于土地等问题,同时部署成立区乡耕种委员会。
    2月26日 颁布《闽浙赣全省总工会组织条例》。
    2月 颁发《致全省工农劳苦群众书》。
    红十一军与中央红军协同作战,开辟了闽浙赣苏区的信(江)抚(河)分区。
    苏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
    3月3日 出席葛源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作《目前政治形势与大会当前的政治任务》报告。
    3月10日 签署《闽浙赣省苏执委会训令(第26号)》,内容为春耕动员。是日,“训令”在《工农报》颁布。
    3月11日 主持各县裁判部长联席会议,颁布有关组建巡回法庭和劳动感化院的决议。
    3月18日 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在葛源召开。方志敏向大会致开幕词。
    主持省苏各机关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大会,欢迎红军无产阶级团(工人团)成立。
    3月19日 代表上一届省苏执委,向大会作《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工作报告》。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给闽浙赣省苏“二大”发来贺电。方志敏起草回电。
    3月22日 提议妇女离婚后应带走全家人口平均分得的田地。这一维护妇女权益的提议获得大会通过。
    同日向大会作《省苏政府财政经济工作报告》。
    3月23日 省苏“二大”一致选举方志敏继任省苏政府主席。方志敏代表新省苏执委会宣誓就职。
    刘畴西宣读中央政府给方志敏的信,并将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授给方志敏。方志敏受勋后致答词。
    省苏“二大”闭幕。
    4月25日 出席闽浙赣省第一次贮粮合作社代表大会。向大会作《目前的政治形势与贮粮合作社的任务》报告。
    4月26日 中央政府决定成立闽赣省。五月,红十一军归属中央红军建制。闽浙赣省苏“二大”关于成立红六军团的决议故而未能实现。
    4月30日 省苏维埃《工农报》发表《贪污分子展览会》,苏区加大反贪污、反腐败的力度。
    4月 万永诚调闽赣省,曾洪易接任闽浙赣省委书记。
    5月28日 起草《怎样做乡苏工作》文件。
    6月24日 颁布第二次县(区)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决议。
    7月1日 在闽浙赣省委机关刊物《突击》创刊号上发表《加紧白区工作来开展大块的新苏区》一文。
    7月 方志敏的胞弟,红军团长方志慧在弋阳琬港桥作战牺牲。
    9月8日 曾洪易主持全省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发起所谓的反“罗明战线”斗争。
    9月17日 红十军攻克浙西开化县城。
    10月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10月4日 党中央给闽浙赣省委来信,批评闽浙赣苏区群众性的地雷战是“单纯防御的保守主义”。
    11月19日 在葛源主持“全省群众武装展览会”,展览了省兵工厂制造的新式枪炮和各地群众自制的枪枝地雷。展览会还进行了地雷演习和武术比赛。
    11月20日 闽浙赣省苏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葛源召开。方志敏致开幕词并作《省苏工作报告》,号召全省军民紧急动员起来,开展反五次“围剿”的斗争。会议成立了省苏维埃国民经济部。
    12月10日 为《工农报》撰写的社论《坚决执行中央政府战争紧急动员命令》发表。
    12月 党中央电调曾洪易出席六届五中全会。方志敏接任省委书记。方志敏接任闽浙赣省委书记后,闽浙赣苏区的各项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转变:
    对曾洪易的一些错误展开了严肃的批评;
    制定“保卫基本苏区,创造新的苏区”的战略方针,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派出重要干部和武装力量,开赴皖南、皖赣边开辟新的苏区;
    开办“白区工作训练班”。计划在四个月内建立党在150个区的秘密工作。
    12月 在葛源主持召开县苏主席联席会议,翌年1月5日,作《各县苏维埃十二月份工作总结》。
    发表《对1934年的展望》。

    1934年(三十五岁)

    1月5日 红军第三十师成立,体现了苏区扩大红军的新成果。
    1月6日 颁布《闽浙赣省委通知》。决定每县赤卫军成立一个脱产的模范连,准备集体加入红军。
    1月中旬 全军体育运动大会在葛源举行。
    1月15日—18日 中共临时中央局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方志敏被增补为中央委员。
    1月24日 闽浙赣省委颁布《关于开展白区工作发展苏区的决议案》。
    1月25日—28日 主持全省中心区域乡苏主席会议,重点讨论扩大红军、扩大苏区工作。会上,有57名乡苏主席带头报名参加红军,有20几名乡苏主席带头报名去白区工作。
    1月22日—2月1日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毛泽东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闽浙赣苏区的财政经济政策。还在大会报告结论中赞扬说:“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
    方志敏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成员。
    2月1日 撰写《在四个月内动员一万新战士到红军中去》。此文在《突击》上发表。
    2月10日 省苏维埃政府颁布《二、三、四、五四个月扩大红军一万人的决议》
    召开全省消费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
    2月中旬 在《突击》上发表《建设我们铁的红军》一文。
    2月18日 主持各县县委书记、军事部长、政治部主任参加的省一级积极分子会议,并作《关于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报告。
    2月24日 省苏维埃政府颁布《区、乡春耕运动委员会组织与工作条例》,规定3月5日前各区乡一律要组织好春耕运动委员会,落实省苏维埃政府今年的农业生产计划。
    3月初 在《突击》上发表《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
    3月20日 主持省级活动分子大会。在会上作《战争紧急总动员》报告。
    3月 组建中共赣北特委,柳真吾任书记。
    4月 再派一批干部开赴皖南,准备发起农民暴动。
    4月24日 中共中央、中央人民委员会号召全国各苏区的战地委员会学习闽浙赣苏区开展地雷战的经验。
    6月1日 颁布《闽浙赣省苏政府命令(第36号)》。号召苏区全体群众进一步开展地雷战。
    6月 发电报请示中央,要求派出武装力量开赴皖南,配合农民暴动,创造皖南苏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推行者以“不能分散保卫苏区的力量”为由,加以阻止。
    7月1日 批准省苏财政部发行十万元决战公债。苏区军民热烈响应“节衣缩食,支援战费”的号召,公债被超额认购。
    7月7日 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奉命从瑞金向闽浙皖赣地域进发。
    7月29日 闽浙赣省委发出给党中央报告:皖赣边新苏区已经建立。
    8月 皖南特委因不慎失密,决定提前暴动,请求省委派出武装力量前往支援。方志敏派宁春生率一批武装力量开赴皖南。但因开辟皖南大块苏区的时机已被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所贻误,未取得积极的效果。
    在边区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逃跑只有死路一条》。
    11月初 红七军团抵达闽浙赣苏区后在德兴重溪与红十军会师。方志敏出席红七军团的政治委员会议,对悲观动摇的曾洪易所散布的右倾逃跑思想展开斗争。
    11月4日 中央军委电令,将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闽浙赣苏区主要领导亦作调整,方志敏任省苏主席兼军区司令员。
    11月中旬 在葛源主持省委会议。决定在赣东北苏区发起批判曾洪易错误的斗争。
    主持全省党的活动分子大会,部署在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后闽浙赣苏区的各项工作。
    11月17日 电告中央军区,提出要将闽浙赣党政军领导机关迁移闽北,将赣东北苏区变为游击分区。
    11月18日 中央军区来电否定了方志敏的战略主张,并决定由方志敏等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随红十军团向皖南行动。红十军团第十九师(由原红七军团组成)在寻淮洲(原七军团军团长)的率领下,先期突破封锁线,向赣浙边进军。
    11月24日 率红十军团主力撤离葛源转移到贵溪、德兴一带。28日,红色省会葛源被敌军第二十一师占领,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入磨盘山区,继续领导苏区军民坚持斗争。
    11月底 方志敏告别赣东北苏区的父老乡亲,和军团长刘畴西、军团参谋长粟裕率红十军团军团部和红二十师从德兴重溪出发,向皖南进军。
    12月10日 率领红军部队冲破德兴封锁线,经开化、婺源、休宁、抵达黄山山麓的汤口,与先期出发的红十九师会合,正式打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
  执行中央电令:在汤口建立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
    12月14日 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黄山山麓的乌泥关至潭家桥一带与国民党王耀武部激战八小时。因部队攻击过早,且力量配置不当,伤亡较多,特别是寻淮洲负重任后牺牲,对先遣队的行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12月20日 率领先遣队抵达皖南苏区。在黟县柯村召集皖南地方党政军干部会议。指示苏区立即转为游击区,并留下军团侦察营、教导营与皖南的地方武装合编成皖南红军独立团。
    12月22日 率领先遣队离开柯村,继续转战在皖浙边。
    12月27日 先遣队与敌军第四十九师在皖南汪满田一带激烈交战。

    1935年(三十六岁)

    1月5日 先遣队与国民党“追剿队”在皖南裔村一带激烈交战。
    1月上旬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锋一度抵达长江边。蒋介石继续增调重兵,对先遣队进行围追堵截。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行动困难,中央电示转向浙西南开展斗争。
    1月9日 方志敏在浙西遂安县茶山地区召集军政干部会议,决定先遣队开赴浙西南之前,先回赣东北苏区作短期休整。
    1月10日 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皖南,向通往赣东北苏区的怀玉山脉进发。方志敏随先头部队行动。
    1月15日 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德兴港首时遭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四个营进攻,被截成两段。方志敏与刘英、粟裕所率领的先头部队八百余人,进入德兴县陈家湾村。
    主力部队由于军团长刘畴西优柔寡断,指挥不力,当日大部队仍停留在浙西开化县凤阳坞一带。
    1月16日 先头部队在陈家湾等待一天,未见主力到来。方志敏见军情紧急,且担心刘畴西优柔寡断,决定回头找主力部队,并下令已负伤的粟裕同刘英等率部队先走。粟、刘奉命率部于当天晚上冲破封锁,进入德兴苏区大小坪,黄石田。
    1月17日 方志敏回头找到主力部队,多次组织突围,这时敌人兵力已集中,并缩小包围圈,因而未能冲破敌人的金竹坑封锁线。此后,北上抗日先遣队辗转于怀玉山区,与敌军展开血战。
    1月下旬 北上抗日先遣队遭七倍于已之敌的重重围困。几经浴血奋战,终于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1月29日 在怀玉山高竹坑的木梓树下,不幸被国民党独立第四十三旅搜捕。当晚八时,在陇首村写下《方志敏自述》。
    1月30日 被敌押至玉山县城的白军旅部。
    1月31日 被押至上饶城的“四省剿匪司令部”。翌日,敌召开所谓“庆祝大会”。
    2月2日 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长俞伯庆“陪送”下,被用铁甲车押往南昌。囚于蒋介石的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
    2月6日 国民党反动派在南昌豫章公园再度召开所谓“庆祝大会”。方志敏大义凛然地站在敌人的铁甲车上,赢得了一切有良心的爱国人们的同情,同时也给蒋介石反动派以沉重的一击。由于群众随即骚动、表示不平,国民党忙将所谓的“庆祝会”草草收场。
    2月 在狱中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使敌人的审讯、诱降均告失败。
    秘密给乔信明等同志传递条子,要他们“要准备坐牢,在监狱里要学习列宁同志的榜样,为党工作,坚持斗争,就是死也是光荣的。”
    3月 为将方志敏和同监战友隔离,敌人将方志敏移至狱中“优待号”。
    3月—7月 在狱中撰写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多篇珍贵手稿,共13万多字。
    4月 上海地下党组织秘派人员潜来南昌营救方志敏,未果。
    7月—8月 先后委托高易鹏、程全昭、胡逸民等人,分别将文稿和信件 秘密带至上海。后通过宋庆龄等转交党中央。
    8月6日 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

 

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粟 裕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三个多月,中央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动,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这次北上行动,经历了两个阶段。1934年7月初,红军第七军团受命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从瑞金出发,先后转战于闽中、闽东、闽北、浙西、浙皖边和皖赣边,10月下旬到达闽浙赣(即赣东北)苏区,这是第一阶段。11月初,红七军团与原在赣东北的红军第十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转战于浙皖边、皖赣边和皖南,这是第二阶段。两个阶段共历时六个月,行程五千六百多里,沿途且战且走,先后进行了樟湖坂、福州、桃源、罗源、庆元、清湖、大陈、分水、旌德和谭家桥等三十余次重要战斗,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对于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长途跋涉,孤军奋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篇雄伟壮烈的人民革命史诗。然而,在蒋介石调集大军不间断地围追堵截下,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这次进军始终难以摆脱被动的处境,最后招致了在怀玉山的失败。

    四十七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使我感怀至深。红军广大指战员那无与伦比的勇敢顽强精神和革命英雄气概,我们应当永远继承和发扬。同时,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恶果,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沉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引为鉴戒。

    抗日先遣队的组成

    三十年代初期,我国国内形势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东北、华北,中国面临亡国之祸,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内阶级关系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但是,蒋介石无视全国人民的愿望,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顽固地坚持对日妥协投降和加紧扩大内战的反革命政策。内忧外患,阴霾笼罩整个中国。

    与此同时,党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着中央。第四次反“围剿”以前,他们就排挤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的领导。1933年,临时中央从白区迁入苏区,到第五次反“围剿”时,左倾的军事指导方针已在红军中取得统治地位。他们完全摒弃了毛泽东同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从军事冒险主义到军事保守主义,实行消极防御方针,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节节失利。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各近千里,缩小到各三百余里,周围敌重兵压境,并不断向我中心区进逼,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成和派出的。

    1934年7月初,红七军团奉命从福建连城地区调回瑞金待命。部队到瑞金后,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几位主要领导人及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接见了军团领导人寻淮洲、乐少华、刘英和我,当面交代任务,宣布由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并规定这次行动的最后到达地域为皖南,因为那个地区有几个县的群众暴动,建立了一小块苏区,要求七军团在一个半月内赶到,支援和发展那里的革命局面。

    宣传抗日和支持皖南是当时赋予七军团的任务。中央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为了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中央公开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文件,印制了“中国能不能抗日”、“一致对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的口号”等大量宣传品,总数达一百六十万份以上,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及时支援皖南群众斗争,中央限令七军团进行三四天休整和准备后,立即出动。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中央派出这支部队的更加直接的目的,是企图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在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我们时,并没有说明这个战略意图。当时中央下发的作战任务训令和政治训令中,虽然表达了要以先遣队的北上行动促使敌人变更战略部署的意图,但在左倾宗派主义控制下,这两份绝密文件未见传达,我是若干年后才看到的,当时对于中央这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并不知晓。

    七军团是中央苏区红军主力中较新的一个军团,较长时间在中央苏区东线——东方军的编成内作战,经过实战锻炼,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英勇顽强、善于野战的部队。当接受抗日先遣队任务时,由于在东线连续作战的消耗,全军团约有四千人。为了执行新任务,突击补充了两千多名新战士,合计六千多人。其中战斗人员四千多人,分编为三个师,实际上各相当于一个大团;非战斗人员约二千人,包括中央派出的一个随军工作团。武器也很不足,全军团仅有长短枪一千二、三百支,一部分轻重机枪和六门迫击炮,许多战士背的是梭镖。但其它物资却不少,中央交付部队随带的宣传品就有三百几十担,连同部队的后勤物资及炊事担子,总共五百多担。这时,部队新成份多,非战斗人员多,武器不足负荷很大,行动笨重,远不如在东线作战时那样精干了。

    更为重要的是军团的领导问题。抗日先遣队仍保持军团体制,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他们三个人组织红七军团军事委员会,决断一切政治和军事问题。刘英为军团政治部主任,我为军团参谋长,都不是军事委员会成员。在军团三人领导核心中,寻淮洲参加过秋收起义,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的青年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但是,军团左倾宗派主义的领导者,对红军中原来的干部是不信任的,寻淮洲虽是军团长,却没有实权,很难有所作为。七军团的领导权实际上由曾洪易、乐少华两人掌握。中央代表曾洪易,曾在闽浙赣苏区任中央代表和省委书记,积极推行左倾错误政策,造成极大危害,到抗日先遣队以后,面对艰险的斗争环境,他一直悲观动摇,后来投敌叛变了。军团政委乐少华,也是左倾错误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曾到莫斯科留学,回国后很快升任七军团政治委员。他既无实际斗争经验,又很蛮横霸道,动辄拍桌子骂娘,以“反政治委员制度”的大帽子来打击压制干部,并滥用所谓“政治委员最后决定权”进行瞎指挥。
抗日先遣队担负着特殊艰巨的任务,然而,当时的中央实行着左倾错误指导方针,军团本身的领导权又掌握在曾洪易、乐少华这样的人手中,就使它的前程更为艰险了。

    从瑞金出发和攻打福州

    1934年7月6日晚,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开始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这一特殊艰巨的任务。我们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打下大田县城,经尤溪以东,进到闽中地区。在罗炳辉同志率领的红九军团掩护和配合下,打下了樟湖坂,从那里渡过闽江,完全进入了白区。按原定计划,我们渡过闽江之后,应由古田、庆元、遂昌直接北上浙西,然后去皖南。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忽然改变计划,电令我们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于是,我们便转兵向东。水口是福州西北闽江边上的一个重要集镇,守敌四个营,慑于我军声威,连夜逃走。8月1日,我军进占水口。同时,我军另一部占领了古田县城。

    占领水口之后,军团部即在该镇召开“八一”纪念大会。这时向部队正式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活动,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在大会上,对北上行动和攻打福州进行了动员,部队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我军在闽中地区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很大震惊。敌人匆忙将部署在闽东宁德、福安、霞浦和泉州等地的第八十七师王敬玖部集中到福州,并向闽江上游堵截我军。同时,又急调在湖北整训的第四十九师伍诚仁部由长江水路日夜兼程东进,经海运驰援福建。“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也急忙从漳州飞到福州“视察”。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算是一个大城市了。它南濒闽江,有高大的城墙,筑有比较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内外驻有国民党第八十七师的一个团和一个宪兵团,还有一些炮兵、工兵和海军陆战队,城郊南台有飞机场。从水口到福州,约七十多公里,沿江的交通干道被敌人控制着,我们是从北面大湖方向绕道开进的。8月2日,部队从水口出发,当天黄昏遇到敌机袭击,因为缺少防空经验,伤亡七、八十人。这时,福州的敌人已加强了戒备。

    攻打福州,带有很大盲目性。8月7日,我军到达福州西北近郊,当时对福州敌军的实力、工事等情况了解很差。但是,部队在中革军委攻打福州的作战命令鼓舞下情绪很高,又听说福州市的地下党组织将进行策应配合,所以当晚即发起进攻。敌人凭借工事扼守,并使用飞机对我阵地轮番轰炸扫射。我军打得十分勇敢,强攻一昼夜,攻占了敌军一些阵地和城北关的主要街道,但因我们还不善于近迫作业,又缺乏攻城手段,也没有地下党组织策应,没有办法打进城。我们估计即使打进城,也不容易解决敌人。于是决定把部队撤至福州以北岭头一带,准备向闽东转移。

    约8月9日晚,我们进驻北石岭、桃源地区。当夜,敌八十七师的一个团追来,与我警戒部队打响,我们与敌人激战一夜一天,形成对峙状态。敌后续部队赶来增援,我们便撤出战斗。这一仗虽毙伤不少敌军,缴获了一批武器,但我们自己也受到不小的损失,特别是伤亡了几个师、团干部。

    中革军委这次电令攻打福州,给七军团以后的行动带来了很大困难。我们刚过闽江的时候,声势很大,敌人弄不清我们究竟有多大兵力。这一打,暴露了我军只是一支不怎么大的牵制力量。从此,敌人就一直疯狂地追击和堵截我军。

    转战闽东、闽北

    桃源战斗以后,我们继续向闽东地区转移。时值8月中旬,天气十分炎热,伤病员增加到七、八百人。在敌区行动,民伕很不好找,伤病员大部分由干部战士抬着走,部队行动异常艰难,迫切需要一个适当的地区把伤病员安置下来。在经过连江附近的时候,我们和闽东游击区取得了联系。

    闽东游击区主要位于宁德、福安、霞浦三县之间,以赛岐、赤溪一带为中心,领导人是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等同志。我们一进入游击区,在当地党和群众的协助下,先将伤病员进行安置,同时根据闽东同志的意见,为了打通宁德、连江等地几块小游击区之间的联系,军团决定攻打罗源县城。8月14日凌晨,在当地党、群众和游击队的配合支援下我们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一举攻克了罗源县城,全歼敌保安十一团第三营及县警备队共一千余人,活捉了敌县长和营长,群众大为振奋。我们在福州和桃源两次作战,都是采取正规战的打法,猛打硬拼,伤亡很大。这次罗源战斗,事先进行较详细的侦察,采用奇袭方法,因而能够以很小的代价一举全歼守敌。这使我们体会到,孤军深入敌区,在作战指导上应当有相应的改变。

    七军团进入闽东,是红军主力部队第一次到这个地区,当地党和群众十分兴奋和热情。他们为七军团动员补充了一批新战士,我们也把战斗中缴获的几百条枪交给了地方党。留在当地的几百名伤病员,后来大都成了闽东独立师的骨干。

    8月16日,我们奉命离开闽东游击区,沿着闽浙边境,向闽北前进。8月22日,攻克福安县西部的穆阳镇,消灭敌军数百人。8月28日,在浙西南击溃敌一个保安团的拦阻后,又攻克了庆元县城。随后又在竹口打垮了敌浙江省保安纵队两个团的阻截。俘敌两百多人,缴获步枪数百支,轻重机枪十余挺,迫击炮两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打了三个胜仗,我军声威大振。9月初,我们进入了闽北苏区东北的古楼一带游击区。

    闽北苏区以崇安为中心,是闽浙赣苏区的一部分,领导人是有威望的老党员黄道同志。七军团自出动以来,一路上马不停蹄,到达闽北苏区以后,原想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作短暂休整,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以利再战。同时,我军一路上受到敌军的前堵后追,尤其是敌四十九师始终咬住我军不放。为了摆脱这一被动局面,也需要依托闽北苏区寻机给敌人以有力打击,打一两个好仗。但是,中革军委随即来电批评我们“拟于闽北边区休息,这恰合敌人的企图,因敌人企图阻止你们北进”。于是,我们在这里只停留了几天,安置了一批伤病员,就继续向北进发了。

    急于要我们离开闽东、闽北,这是继攻打福州之后中革军委在战略指导上的又一次重大失误。从当时红军斗争的全局来看,既然是要我们这支部队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起战略牵制作用,就不必机械地限定到皖南去。何况当我们出动不久,中央就知道皖南暴动已经失败。如果当时让我们先在闽东、闽北地区活动,帮助地方党扩大武装斗争,打几个好仗,更大规模地发动群众,有依托地向政和,松溪发展,把闽东、闽北连成一片,再同浙南群众条件较好的庆元地区连接起来,创造较大的局面,然后跳跃式地向浙西和皖南发展,倒是可以吸引和调动更多一些敌人的。

    部队自出动以来,不仅外有敌人围追堵截,内部也出现了严重困难,军团主要领导成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首先是乐少华同志一味盲目地执行中革军委的命令,拒绝结合实际的积极建议,而且专横无忌,对寻淮洲同志极不尊重,一开会就吵架,天天如此,几乎造成指挥上的瘫痪。与此同时,曾洪易则愈益暴露出严重的恐慌动摇,在水口遭到敌机袭击时,他吓得脸色发青,嘴唇颤抖,一到闽北就提出要到闽浙赣大苏区去,并直接发电报要闽浙赣军区派部队来接。他的主张受到寻淮洲和大部分同志的反对,中革军委在回电中也对他作了批驳,以后他就更加消极对抗,竟要求离开部队。军团领导中这些极不正常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左倾宗派主义的必然恶果。它给我们这支深入敌区、独立行动的部队,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困难。

    挺进浙西

    我们到闽北苏区时,已是从瑞金出发后的近两个月,超过了中央规定到达皖南的限期,如果继续进军,本应向皖南急进。但中革军委来电指示要我们在浙江执行两项“中心任务”:一、继续对进攻我赣东北红十军及闽北苏区的敌人后方进行彻底地破坏;二、在闽浙赣边境广泛开展游击战,创建新苏区。破坏敌人后方交通,要求首先破坏龙泉、浦城、广丰、玉山间的公路、交通工具及电话线,进而破坏兰溪、衢县、江山、玉山间的铁路、火车站、以及玉山、常山、江山之间的公路。对于原来赋予的去皖南的任务未作任何说明。

    9月9日,我们离开闽北苏区,北上浙西。这时,中革军委又不顾当时实际情况,多次来电批评我们“对保安团畏惧其截击是不对的”,“不须以急行军增加病员与疲劳,每日行二、三十里,”等等。于是,我们一面对付敌人日益加紧的围追堵截,一方面深入敌后进行破袭活动,经江山县之二十八都、仙霞岭、石门,于9月13日攻占清湖镇,消灭了敌浙江保安团的一个营。接着胜利渡过江山河(即江山港),炸桥破路,给了敌人一定的威胁和打击。但是,限于当时的群众条件和装备、技术等条件,要按照中革军委要求在广大地段上破坏铁路、公路是办不到的。

    9月15日,我们进到江(山)常(山)公路的大陈地区。在大陈打垮了敌浙江保安第三、四、六团各一部共七个连的进攻,并一度攻入常山县城,缴获一批物资和现款。其后便经招贤、上方镇继续北上。

    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巢,反革命的社会基础雄厚,保安团较强,保甲制度较严密,交通与通讯捷便,敌人能及时掌握我军行动情况,从各方面调动部队围击我军。我们却只能机械地按照中革军委规定的时间、地点、路线、里程慢慢地走,差不多天天要打掩护仗、遭遇战,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战术性的胜利,但整个处境却越来越被动了。那时候,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没有根据地或游击区作依托,有时即使有了战机,大一些的仗也不敢打。到处是反动统治势力,没有群众基础,一仗打下来,伤员无法安置。抬着伤员行军打仗,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伤员要两个战士抬,还要一个战士替换,长距离抬下去,就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伤病员丢了,那是革命军队所绝对不能允许的。

    正当我们艰苦转战浙西的时候,中革军委9月17日来电命令我们,在执行军委给予的破坏杭江铁路及附近公路的任务前,禁止继续北进。第二天又电令我们“应即向遂安前进,以袭击方法占领该城,并确保于我军手中”,规定我们以遂安为中心,在靠近安徽边境的淳安、寿昌、衢县、开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区,尔后再向浙皖边境之歙县(即徽州)、建德(今梅城)、兰溪、江山、屯溪地域发展。

    中革军委的一系列批评和指示,特别是要求我们以遂安为中心建立苏区的指示,使我们困惑不解,因为它完全脱离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遂安位于新安江上游,距杭州约二百公里。这个地方虽是山区,但处于衢江、兰江、新安江三角地带,江水较深,汽船可以通到建德、兰溪,还有浙赣铁路和公路干线,敌人交通方便,这样的地形,对我军机动十分不利。那里地瘠民贫,居民多以竹木为生,产粮很少,解决部队给养困难。特别是当地没有我们党的工作基础,相反的是赣东北逃往地主聚居之地。不论政治条件和自然条件,以遂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显然是不适宜的。

    就在这时候,敌四十九师、浙江保安第一、二纵队以及新增调来的补充第一旅王耀武部。从几个方向加紧对我追击和“围剿”,企图切断我前进道路,合击我军。面临严重敌情,我军处境危殆。为了避免全军覆灭之祸,我们只得不顾中革军委的一再指责,转向皖赣边行动。

    活动于皖赣边

    9月30日,我们到达皖赣边之段莘(婺源县北)地区,这里距原定最后目的地皖南已经不远。这时我们才知道,皖南几个县的暴动早已失败,有些干部和群众分散活动在山里面坚持斗争。我们在转移的路上,碰到皖赣特委和当地游击队的领导同志。按照他们的意见,我们继续西进到黎痕地区。

    皖赣边和皖南,比我们所经过的浙赣边、浙西的条件要好些。在地形上,皖赣边有凫山、白际山,皖南有黄山,既有大山区,又有丘陵地,河道可以徒涉,便于我军隐蔽和机动;经济上比较富裕,有利于解决部队的粮食供给;文化教育也比较发达,稍大点的村子大都有报纸,便于我们了解形势动向;特别是有党的工作基础和影响,群众条件比较好。这里所处的地位也很重要,向东北可以威胁芜湖、南京,向东可以威胁杭州。我们准备在这个地区停下来,开展游击战争。

    我们先后在查湾、流口、鸦桥、黎痕等地进行了几次战斗,打退了追击和堵截之敌,消灭一部分敌军,缴获一批武器。皖赣苏区给我们补充了五百名新战士。在经历了浙西一段困难之后,这时部队又开始出现了好的转机。

    在此期间,军团领导曾向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建议在皖赣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与当地党和游击队密切配合,争取在休宁、婺源、祁门一带消灭围追之敌,以扩大皖赣苏区,寻找有利时机再入浙行动。根据战斗连队很不充实的状况,建议将部队整编为四个营,精简机关,充实连队,以便机动作战。还向中央和中革军委建议,在敌人严重进攻的情况下,允许我们机动、自主地解决许多问题。军团的这些建议,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情况的,但未获批准。

    10月15日,中革军委来电,令七军团转移到闽浙赣苏区整顿补充。军团研究之后,认为皖赣边有发展条件,而进出闽浙赣苏区要通过几道敌封锁线,因此,17日向中革军委去电请示,如我们今后仍须去皖南,则不如不去闽浙赣苏区,以主力向皖南游击区(石埭、太平、祁门、休宁等县之间,中心区在雷湖、柯村)行动。18日中革军委复电同意。但21日又接中革军委电令,七军团仍要去闽浙赣苏区。我们遵命立即向闽浙赣苏区转移,经浮梁、德兴之间,通过两道敌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之重溪地区。

    七军团自瑞金出发到进入闽浙赣苏区,转战闽、浙、赣、皖四省的几十个县镇,历时近四个月,行程三千二百里。尽管受到王明左倾的错误指导和曾洪易、乐少华的直接干扰,但是,全军团广大指战员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排除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连续行军作战,深入敌人腹心,击退了敌人无数次的截击、追击和“围剿”,打了一些胜仗,粉碎了敌人消灭我军的企图。我们沿途还尽可能地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部队虽然战斗和非战斗减员较大,但沿途陆续给各游击 区留下了一千多名军事骨干力量,到达闽浙赣苏区时还保持了约三千多人。七军团孤军转战敌人后方,是起到了它的积极作用的。广大指战员用血汗写下了这一段战斗历程,是不容抹杀的。

    当时左倾错误的领导者,按照主观主义、冒险主义的战略意图来衡量七军团的北上行动。要求通过这支仅有几千人的部队的作战行动,“促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由于未能实现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的,就指责部队没有完全任务。他们还把曾洪易个人的退却动摇,同寻淮洲同志和广大指战员的光辉战斗业绩混淆起来,给这支部队扣上“染上了机会主义”、“执行了退却逃跑路线”等等荒诞的大帽子。这些显然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是完全错误的。

    到达闽浙赣和组成红十军团

    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同志领导创建的著名的老苏区,胜利地粉碎过敌人的多次“围剿”,红旗一直在这里高高飘扬。我们到达苏区时,方志敏同志亲自到驻地看望。他是那样的亲切恳挚,平易近人,第一次会见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苏区的革命群众都以极大的热情迎接我们,用尽可能筹集到物资慰劳我们。群众称我们这支历经风霜的子弟兵为“老十军”(1933年1月,闽浙赣苏区随后又成立了新的红十军)。在党和人民的亲切慰问下,四个月来的艰辛劳累,顿时一扫而光,部队情绪迅速振奋起来。

    接着,部队进行整编。根据中革军委11月4日命令,红七军团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分编为第二十师和第二十一师,领导干部也作了调整,任命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刘畴西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委,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刘英任师政治部主任。同时,闽浙赣军区的领导干部也作了调整,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兼军区司令员,曾洪易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我被调任军区参谋长。当时中央和中革军委已率中央红军主力转移,中央苏区成立了以项英同志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所以军委在电令中还指出,红十军团和闽浙赣军区今后接受中央军区的指挥。

    军团整编以后的任务是:第十九师仍出动到浙皖赣边,打击“追剿”之敌,发展新苏区;第二十、二十一师仍留闽浙赣苏区,打击“围剿”之敌,保卫老苏区。

    11月18日,第十九师在寻淮洲同志率领下,从怀玉山和德兴东北通过敌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十九师的突然出动,出乎敌人意料。敌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两个团尾追,受到我军坚决回击,蒋志英负伤败退常山,我缴获颇多。接着,十九师经上方镇,渡新安江,向分水县(今武盛)前进,并逼近昌化、于潜(今潜阳)和临安,震动了杭州。随后又转向皖南行动,经歙县、绩溪附近,一举攻克旌德县城,并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这一时期,寻淮洲同志率领十九师独立行动,摆脱了曾、乐的干扰,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在广大地区内机动作战,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就在十九师活动很有成效的时候,中央军区发来指示:根据敌人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日趋严重的形势,命令十军团部立即率二十、二十一师转到外线,同十九师会合,在开化、遂安、衢县、常山之间集结兵力,争取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造浙皖赣边新苏区。为了统一领导十军团与创造新苏区的行动,中央军区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和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以方志敏为主席,随十军团行动。调我任军团参谋长、刘英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在当时形势下,组成红十军团,并把长于打游击的红十军团地方武装集中起来,进行大兵团活动,企图打大仗,这是战略指导上的又一个重大失误,为后来红十军团的挫折和失败埋下了祸根。

    谭家桥战斗

    11月下旬,在方志敏、刘畴西同志率领下,红十军团部和第二十、二十一两师,经婺源、开化之间和休宁以南,北上皖南。12月10日与十九师会合于黄山东南之汤口地区。此时,敌人调集重兵分成多路对我实施尾追堵击,企图围歼我军,为粉碎敌人阴谋,我军必须选其一路给予打击。13日,我们沿屯溪至青阳公路向北转移,经乌泥关进到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这时获悉,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唯尾随我军之敌补充第一旅已抵达汤口,正继续向我追击前进中,显得孤立突出。该敌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共三个团,装备比较好。我十军团三个师,兵力和敌人差不多,装备不如敌人,但地形对我十分有利,乌泥关是一个山隘口,东侧有一个制高点,向北一路小山坡。军团首长决心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争取歼灭该敌大部。

    军团的作战部署是:由乌泥关起,沿公路两侧自南而北,按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的顺序设伏。十九师是军团战斗力较强的一个师,配置在上峰,除以一个连兵力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该师主要兵力部署在乌泥关以北,与二十、二十一师阵地依次衔接,二十一师以一个营构筑工事坚守谭家桥正面。待敌补充第一旅通过乌泥关,进入我设伏地域以后,即行封锁乌泥关口,断敌退路,阻击敌可能之增援;二十、二十一师会同十九师部分兵力对敌拦腰出击,并排打下去,将其大部歼灭于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上。

    12月14日上午九点多钟,敌补充第一旅进入设伏地区后,我突然发起攻击,敌顿时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担任前卫之敌第二团,在我军猛力冲击下呈现动摇,敌团长被我打伤。开始时战场形势是很好的。但我十九师除以一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未能将主力配置于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去了。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敌人调整部署后,集中力量进攻我战斗力较弱之二十、二十一师,两师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十九师又增援不及,以致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乌泥关制高点也被敌人夺去了。寻淮洲同志亲自带队夺取制高点,一个猛攻,制高点是夺回来了,可是,他却负了重伤,抢救下来,在转移途中牺牲了,时年仅二十二岁。寻淮洲同志不幸牺牲,是我们一个重大损失。此时,整个战斗我败局已定,于是决定撤出。在组织掩护的战斗中,刘英、乐少华同志又先后负伤。我们把队伍撤了下来,到黄昏时候向北转移。此时,敌军也打得精疲力竭,伤亡很大,无力对我们追击了。

    谭家桥之战是十军团全部转向外线作战后的第一个战斗,初战失利,我军愈加陷入被动。

    怀玉山失败

    谭家桥战斗之后,敌人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第二十一旅及一些地方部队,一共近二十个团的兵力,蜂拥而来追赶我们。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2月下旬到1935年1月上旬,我们在皖南和皖浙赣边的泾县、太平(今仙源)、青阳、石埭(今广阳)、黟县、休宁、祁门、屯溪、歙县、绩溪、婺源、开化等十余县地区往返转移,进行了大小十余次战斗,大都是消耗战,虽然给予敌人以相当的杀伤,但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我军处境日趋险恶。从当时的形势看,采取正规军打运动战的办法,已越来越不利,要坚持长期斗争,关键是将正规军转变为游击队,从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为了较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打一两个好仗,以扭转谭家桥战斗失利带来的严重被动局面。但是当时领导上还没有向游击战转变的认识,又缺乏积极寻机打歼灭战的思想,因而未能摆脱被动局面。
鉴于实际的教训,一部分同志前已提出过适当分兵问题,谭家桥战斗以后,又建议分兵活动,以适应当时斗争的需要。但是,军团领导对分兵顾虑很大,决定全军团继续南下,经化(开化)婺(源)德(兴)苏区返回闽浙赣大苏区去。

    化婺德苏区,是闽浙赣大苏区北面的一个外围小苏区,直径约三十里,周围约一百里。1月12日晨,军团到达化婺德苏区东北边缘的杨林(属浙江开化县)。这时方志敏同志和我正随先头部队行动。所谓先头部队主要是军团机关人员、伤病员(包括乐少华、刘英同志在内)、后勤人员,以及缺乏弹药的追击炮连和重机枪连等,共八百余人。我们经过杨林时没有停留,翻过一个山头,就到达了化婺德苏区,并前进到靠近闽浙赣大苏区的港头,才停下来休息。刘畴西同志率领的军团主力到达杨林之后,顾虑部队疲劳,就在当地宿营,第二天(13日)下午才继续前进。这时敌浙江保安第二纵队第五团从星口连夜急进七十里,超越我主力部队赶到化婺德苏区东部边缘的王坂、徐家村,占领了堵截我军前进的阵地。我军团主力进到徐家村受阻,与敌发生激战,只好以一部兵力掩护,大部队折经南华山、王山村,进入化婺德苏区,掩护战斗一直持续到14日下午。15日主力部队才大部进入化婺德苏区。

    16日,方志敏同志和我商定,因敌情紧急,部队应立即行动,先头部队先走,同时通知刘畴西同志率领军团主力迅速跟上,当日夜晚全部通过敌陇首地段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下午六时,我们正要整队出发,刘畴西同志派人来通知部队虽已到齐,但人员疲劳,当晚不能再走。这时我建议,情况这样紧,决不能迟延了,今天晚上必须一律通过敌封锁线。方志敏同志完全同意我的意见,他担心刘畴西同志犹豫迟疑,便决定留下来同主力部队一起行动,要我率先头部队立即前进。

    这时,敌人虽已加强了化婺德苏区与闽浙赣苏区之间的封锁线,但兵力不足。当我先头部队通过时,山上碉堡里的敌人打抢,我们派出两个战斗班去佯攻,吸引敌之火力,敌人没有敢从碉堡里出来。这样,我们就加快步伐,上半夜全部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安全到达了闽浙赣苏区的大小坪、黄石田(均属德兴县)地区。到达之后,我们一面同省委、军区联系,一面等待主力部队。可是,等到下半夜没有见大部队到来。第二天也没有来。第三天、第四天还没有来。我们到达闽浙赣苏区以后,随即派出大批干部组织便衣队前去联络和接应,均未能联系上,心情十分焦急。开始隐隐听到那边有炮声,以后就沉寂了。大约经过一个星期,闽浙赣省委告诉我们,从截获敌人无线电通讯中得知:先是搜山的敌军报告“清剿”已基本结束,要求撤出休整;以后蒋介石下令,说方志敏、刘畴西等仍在山上,在搜到以前,凡要求撤出休整的“杀勿赦”。不久,方志敏、刘畴西同志即被捕了。

    在这期间,有少数同志陆续从怀玉山突围到了闽浙赣苏区。从他们谈话中了解到我军被合围后坚持战斗和遭到失败的一些情况。16日晚,刘畴西同志因顾虑部队疲劳,坚持就地休息,军团主力没有过来。以后在通过封锁线时,因为敌人打抢拦阻,就折回去改换方向。这样接连改换了几次方向,延误了几天时间,追击的敌军都走赶上来了,我军遂陷于重重包围之中。我军经过长途行军作战,本已十分疲劳,陷入重围之后,弹尽粮绝,伤亡不断增加,又遇到天气骤变,雨雪交加,许多指战员几天粒米未进,以草根树皮充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顽强战斗,不断杀伤敌人。我十九、二十两师在怀玉山东南的山地和北部的冷水坑、玉峰、马山等地,二十一师在王龙山北部,同敌军反复血战。敌军向怀玉山围攻时,我军占据山顶制高点,坚决抗击敌人。在敌军不停顿地“搜剿”和围攻下,我军被分割,被冲散,但仍然坚持各自为战,表现了革命战士无比坚定、无限忠诚和誓死与敌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敌人极端野蛮残忍,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把能搜出来的粮食全部烧掉。因为山高林密,不便搜索,敌人就放火烧山,我军走不动的伤病员,有些就被烧死了。被围的部队只有少数同志跑回闽浙赣苏区。另有一小部分同志向北突围到皖南去了。军团主要领导人刘畴西、方志敏同志隐蔽在陇首封锁线附近的山里,至1月27日先后不幸被敌军搜捕。此后,方志敏等同志在狱中坚贞不屈,同敌人作了坚决的斗争。1935年7、8月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同志和其他几位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

    历史的教训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关头,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劲旅,在蒋介石反动派以数倍于我之兵力的疯狂追堵和围攻下,不幸失败了。这次失败的原因,在客观上,是敌人力量的暂时强大,主观上的也是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它给我们以极其深刻而沉痛的教训,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和记取。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教训有下列几点:

    一、派出抗日先遣队的战略意图,赋予抗日先遣队的战略任务,是要以它的北上行动“促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这个要求过高了,没有实现的客观基础,因而是主观主义的,它导致了在作战指导上的盲目冒险。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1934年7月初从瑞金出发,到1935年1月在怀玉山失败,全部过程处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时期。1979年底,我曾向叶剑英同志请问:抗日先遣队是否是在王明左倾错误指导下派出的?剑英同志说:“五次反‘围剿’初期,毛主席主张过把红军主力挺进到苏浙皖赣地区,以打破蒋介石的‘围剿’,当时毛主席不在位,中央没有采纳。后来派出先遣队,主力红军已经要作战略转移,那时毛主席处于无权地位。”那么,当时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1973年12月,朱德同志在回答军事科学院的请问时,曾指出:“是准备退却,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指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西南部转移)。”朱德、叶剑英两位领导同志的谈话,向我们指明了北上抗日先遣队派出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图,这对于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至关重要。

    为着全局的需要,当时派出一支部队到敌人深远后方去活动,争取在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时对敌人起一定的牵制作用,这从战略指导上说,是可以的。然而,中央赋予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却远远超出了上述要求。据我后来看到的中央下达的作战任务的训令和政治训令,赋予抗日先遣队的任务是:深入到敌人深远后方闽浙赣皖诸省,最高度地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一直到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最高度地开展反日运动,把群众的反日斗争发展到武装民众的民族战争的高点;通过在敌人深远后方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及土地革命的发展,促使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上述任务的确定,显然是一厢情愿。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的时候,蒋介石绝对不会由于我党北上抗日号召的提出和一支较小部队的出动,就抽调走大量兵力,放松对我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围剿”。再者,在当时整个红军作战严重失利的情况下,中央苏区老根据地八万主力红军都呆不住了,却要求七军团这支六千人的部队(其中还有一半新战士,仅仅一千多条枪),深入到蒋介石国民党的闽浙赣皖腹心地区去“最高度地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臆想。

    在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围剿”的初期,毛泽东同志曾经主张趁着福建事变的时机,将中央红军主力突进到苏、浙、皖、赣国民党政治的腹心地区去,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迫使敌人回援,以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围攻。可惜中央拒不采用此计。七个月以后,形势已经大变,这时候派出这样一支先遣部队,不论从背景、从意图、从规模上看,和毛泽东同志原先提出的向北突进的主张,显然是根本不相同的。

    从政治上看,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救亡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红军北上抗日的口号,举起红军北上抗日的旗子,是正确的,对于揭露蒋介石的卖国、内战政策,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当时闽浙赣皖地区尚无直接对日作战的形势,推动抗日运动的关键,是要实行政策和策略上的调整和转变,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的中央所未能解决的。抗日先遣队进军途中,在土地政策、工商业政策等方面仍然执行着左倾的一套,不利于争取团结社会各阶层,对于我们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损害很大。

    二、当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未能及时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由正规军向游击队的军事战略转变,这是使抗日先遣队遭受挫折和失败的主要原因。

    抗日先遣队派出时,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已接近尾声,革命形势逐渐转入暂时低潮。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以后,南方数省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军更是面临极端不利的态势。因此,抗日先遣队亟须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由正规军向游击队的战略转变。但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下的中央,未能领导实行这一战略转变。中央虽然原则上向我们提出过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但在实际作战指导上仍然是要求搞大兵团作战。这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七军团阶级。军团的有些领导同志,尽管当时对军事战略转变问题也缺乏认识,但是,在经过一段行军作战实战以后,结合过去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参加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军事斗争的体验,已经逐步感觉到,部队孤军深入白区,远离后方,面对优势敌军的堵追,必须在军事行动的指导方针上有所改变。例如:在北上进军途中,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作为依托。同当地党和游击武装密切配合,一方面支援和发展那里的游击战争,一方面休整补充部队,安置伤病员,减少无后方作战带来的困难,尔后相机继续作跳跃式前进;在强大敌军“追剿”下,应适当分散兵力,形成几个目标,同敌人盘旋兜圈子,多打游击战,以吸引、迷惑和打击敌人;在适当时机,集中兵力,打游击性的运动战,歼敌一部,以改变不利态势,争取战场主动权;既要积极打击敌人,又不盲目地打硬仗、拼消耗,等等。但是,由于军团领导权掌握在曾洪易、乐少华手中,同志们的这些正确意见得不到重视和采纳。七军团整编为十九师后,摆脱了曾洪易、乐少华的干扰,在寻淮洲同志领导下出动浙皖赣边,那一段仗就打得比较活,形势出现了转机,这有力地说明了在敌人深远后方活动,必须相应地改变作战指导方针。当然,在红七军团阶段,我们也还没有预见到要实行由正规军向游击队的转变,中央没有给我们这样的任务,我们也不敢设想把一个大的军团改为游击队。

    抗日先遣队后期的整编,更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当时既然估计到在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敌人会加紧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形势将会日益严重,但仍不采取分散游击的方针,却把长于打游击的红十军和地方武装同长于运动战的红七军团合编,组成新的大兵团,集中在一起打运动战。1973年12月,朱德同志在关于战史问题的谈话中评价这次合编时就曾指出:“编成一个军团,不编不垮,一编正规战打不成,游击战也打不成。经验还是要把正规军变成游击队。”朱德同志的谈话,指明了左倾冒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所犯错误的要害。

    三、在作战指导上实行绝对集中的指挥,必然容易脱离实际,使部队作战行动陷于被动、危害极大。

    当时,抗日先遣队的全部战略行动甚至战术行动,都由中央和中革军委直接指挥。本来,派出这样一个军团,深入敌人后方去独立执行任务,敌情那样复杂多变,环境那样困难险恶,中央和中革军委除了规定它的战略行动方向和基本任务外,理当给予较大的机动权。然而当时的中央和中革军委却使抗日先遣队的一切行动都严格受其控制,实行绝对集中的指挥,使军团陷于极其被动的境地,给军团制造了严重的困难。

    说到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毛泽东同志作为军事统帅的优良作风。他总是既通观和掌握战争全局,又处处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他十分重视战场指挥员的意见,给予应有的机动权和自主权,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能动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于许多重要战役的指导,就是这样做的。打豫东战役时,中央来电中特别交代“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打济南战役时,主要是明确规定了“攻济打援”的方针和假设了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使下面心中有数,力争好的情况,同时预计到并有办法对付可能出现的僵局。总之,主要是对作战方针和战役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及时明确的指导,至于其它具体作战部署和战场处置,就由战役指挥员依据战场上千变万化着的实际情况去作出决定。这种英明的统帅方法和作风,同左倾错误统治时期的那一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抗日先遣队北上行动过程中,在七军团阶段,上有左倾错误指导,军事指挥实行绝对的集中主义,军团内部又有曾洪易、乐少华这样的干部只知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事情就更加不好办了。其实,你越是机械地执行,就越是被动,越被动就越打不好仗,也就越挨批评。不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灵活地执行上级指示,即使是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也是应当加以反对的。毛泽东同志早在1930年所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尖锐批评过这种对待上级指示的错误态度,更何况当时是在远离中央、深入白区的环境中进行孤军活动呢?至于红十军团组建以后,则主要由于战场指挥方面的失误,谭家桥等几个关键性的仗都没有打好,从而加速了先遣队失败的到来。当然,如果尔后不实行军事战略转变,这支部队的失败仍将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几个关键的仗打好了,赢得了时间,夺得哪怕是暂时的战场主动权,就有可能通过以后的作战实践,逐步认识到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必要性并付诸行动,而不至于遭受那么大的损失,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这些又都说明了战役指挥员,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尤其重要。

    四、左倾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军团的领导,这是导致抗日先遣队失败的组织上的原因。

    七军团的领导核心,是按照宗派主义干部政策配备起来的。少数左倾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掌握着领导权,包括军事指挥最后决定权。他们的无知与专横给七军团带来的灾难,我在前面已经略作叙述,教训确实太深刻了。
组成红十军团时,领导干部的配备,仍然受着左倾宗派主义的影响。保留了乐少华的军团政委职务,反而把军团长寻淮洲降职为师长,并把他排除在军政委员会之外。这不仅是对寻淮洲个人实行宗派主义的打击,同时也是无视七军团从瑞金出动后转战数省以流血牺牲换取来的宝贵经验。新任军团长刘畴西是一位较老的军事指挥员,在南昌起义时就担任营长,经历了革命战争的锻炼,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他在作战指挥上表现优柔寡断,也缺乏在白区同敌人机动作战的经验。左倾错误的干部政策,同抗日先遣队的失败是密切关联的。在战争中间,主要军事指挥员的配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我们讴歌它也好,批判它也好,最重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斗争历史,首先是一部惊天动地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英雄史;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严重危害的一个侧面,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些血的教训有力地证明:违背了毛泽东思想,革命事业就要遭受挫折。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进军虽然失败了,然而由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广大指战员和烈士们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已成为红军斗争史中英勇悲壮的一页,将永垂青史!

    蒋介石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并没有也绝不可能扼杀掉先烈们为之舍身奋斗的革命大业。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保存下来的力量,随即高举革命火把,又继续战斗了。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历史再次有力地表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在暴风雨般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我们的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终克服和纠正各种错误思潮及倾向。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遵照中央的电示,我们随即以胜利突围的部队为基础,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我被任命为师长,刘英同志为政治委员,率部向浙江南部进军。我们根据形势的重大变化,吸取过去斗争失败的教训,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和采取新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终于实现了从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经过同蒋介石几十个团的反革命“围剿”的反复斗争,我们在浙西南和闽浙边迅速打开了新的局面,创建了新的游击根据地,高举抗日反蒋的革命旗帜,战斗在敌人的腹心地区。我们同南方其他各兄弟红色区域一道,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时,我们这支部队编入了新四军第二支队,重新北上,转战于大江南北,肩负起当年先烈们的未竟事业,投入了整个抗日斗争的洪流。

    (摘自《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P237)

  

  旌德县驻军历史

 
  

  唐宝应元年(762)至宝应二年二月,江淮招讨使太子左庶子袁率部驻旌,镇压王万敌农民起义军。
  宋宣和三年(1121)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七日,方腊义军北路军八大王部驻旌德县城。
  景炎元年(1276),元兵驻旌德。
  元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将领李文忠率部驻旌。至正二十七年,“红巾军”锺富二部自徽入旌,驻十九都,扎寨小岭山。
  明崇祯五年至清顺治初年(1632~1644),徽宁兵备道驻旌德,道府官兵2000余人。清顺治三年至康熙六年(1646~1667),徽宁道复驻旌德。
  清咸丰十年正月二十九日至闰三月十三日(1860年2月20日~5月3日),太平军匡王赖文鸿部驻旌德县城。
  同年闰三月十三日,清军总兵江长贵、游击黄朝生部驻旌。
  同年五月初至六月十四日,太平军襄王刘官芳部驻旌。
  同年九月初九至同治元年四月初一(1860年10月22日~1862年4月29日),太平军匡王赖文鸿部再次驻旌。
  同治元年四月初一,清廷浙江臬司张运兰占驻旌德。不久,湘军总兵朱品隆部驻旌。
  同年十二月初六,朱品隆部离旌赴青阳县,太平军奉王古隆贤部驻旌。
  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七日(1863年11月8日),古隆贤部向清廷投降,清军将领易开俊带兵进驻旌德。
  民国期间,战争频繁,本县南来北往、过境驻防各路军人难以数计,仅据现有资料略记如下:
  民国16年(1927)3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萧劲光部一个连,在连长谢一环率领下在县城驻留数日,帮助旌德县成立国民革命政府,委派中共党员谭梓生出任旌德县长。同年,国民革命军第九混成旅第一、二、三团路经旌德,在县城驻兵3天。
  民国23~24年,浙江省保安司令俞济时部驻扎三溪,企图阻止方志敏部队北上抗日。同时第十一路军某团驻防旌阳镇。民国24年3~4月,国民党陆军第78师第463团第3营驻防县城。

  (均无红军驻扎纪录)
  民国27年1~2月,国民党陆军第67师驻扎三溪。
  民国30年1~2月,国民党陆军第40师师长方日英部驻扎三溪。同时,第十集团军第62师驻防三溪、兴仁乡,陆军第79师驻防兴仁乡,陆军第148师驻防分庶乡,均系奉命参与“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民国31年至34年,国民党陆军第52师某连驻新桥村和文科村守卫粮库,某排驻三溪守卫粮库。
  民国32年11月至翌年2月,“忠义救国军”新编补充第2团团长周永清率部驻三溪招募新兵。
  民国33年至35年2月,国民党“第二挺进队”(师级)驻防旌阳、乔亭、朱旺、华坦、三溪等地。
  民国34年,国民党陆军第52师、第192师,第三战区苏皖边区绥靖第一纵队、第三纵队之1、2两营,安徽省保安第3、5、6团,贵徽师管区“忠义救国军”及“第二挺进队”各一部,驻防本县旌阳、三溪等地,遍设哨卡,架设军用电话,构筑碉堡,“清剿”中共游击队,捕杀革命群众。
  民国35年9~10月,国民党陆军整编第44师第105团第2营之4、6两连驻防县城。
  民国36年1月,安徽省保安第四总队第一大队驻防县城。
  民国37年6月,国民党陆军第148旅第16团第2营第6连驻防县城。同年10月,陆军整编第88师驻防县城。
  民国38年1月,国民党陆军第40师、第79师驻防三溪乡,第148师驻防分庶乡。同年3月,安徽省保安第5旅第15团团长宋配儒部驻防县城。4月24日拂晓,该团随保五旅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部队独立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本县驻军较少。
  1967年9月至1968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某排排长刘烦付率部驻县城,负责全县“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工作。
  1968年3月至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营驻县城,负责全县“三支两军”工作。1970年12月至1986年6月,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代表办事处上海“小三线”第5军事代表室(正团级)驻碧云乡上海“小三线”井冈山厂。
  1975年4月至198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3455部队第113团分驻本县旌阳、桥埠、云乐三乡,负责“9·11”工程建设。
  1975年9月至1983年4月,南京军区王家港管理所(连级)驻蔡家桥乡,参加“9·11”工程施工。
  1984年2月至10月,南京军区通讯团第2分队驻本县三溪乡和蔡家桥乡。
  1984年5月至7月,南京军区通讯团工兵连驻蔡家桥乡。
  1984年5月至1987年12月,南京军区通讯团第35分队驻旌阳乡。

 

  

 

   最后,让我们共同温习一下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的名句吧: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鼓励人们继续战斗: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到那时,所有的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我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纯无伪。现在我是一个待决之囚呀!我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今日写这封信,是我用文字来作一次为垂危的中国的呼喊。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五月二日写于囚室

 《可爱的中国》节选改编后被选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三单元第一课。

 《清贫》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一课,冀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二十三课和长春版的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七课。

  

  再一次感谢@贾晋京 @生小白 等各位围脖辛苦的查询.

  点子正点道为止,点到为止.

                    (点子正)

 

 

  附:方志敏烈士各个时期的照片.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我这次最感痛苦的,就是失去了努力为党工作的机会。你们要认识:你们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

  ——方志敏

  在方志敏的遗言中,我们感受到他对党、对祖国无限忠诚。

  “我爱中国之热诚犹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真诚无伪,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那样真诚入迷。”

  ——方志敏

  在《可爱的中国》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方志敏拳拳的爱国之心。

  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祖国:“这位母亲蛮可爱的。”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意趣的表达。这更是一个共产党人“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过清贫、朴素、洁白的生活。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方志敏

  在横峰葛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我们感受到了方志敏的创造奇迹。

                  (摘自百度百科)

 PS1:有网友指出方志敏是否经过旌德之事,事实是经过旌德的是十九师长寻淮洲。从方志敏日志可以知道是:11月底 方志敏告别赣东北苏区的父老乡亲,和军团长刘畴西、军团参谋长粟裕率红十军团军团部和红二十师从德兴重溪出发,向皖南进军。12月10日 率领红军部队冲破德兴封锁线,经开化、婺源、休宁、抵达黄山山麓的汤口,与先期出发的红十九师会合,正式打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

  而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在粟裕回忆录中:11月18日,第十九师在寻淮洲同志率领下,从怀玉山和德兴东北通过敌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十九师的突然出动,出乎敌人意料。敌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两个团尾追,受到我军坚决回击,蒋志英负伤败退常山,我缴获颇多。接着,十九师经上方镇,渡新安江,向分水县(今武盛)前进,并逼近昌化、于潜(今潜阳)和临安,震动了杭州。随后又转向皖南行动,经歙县、绩溪附近,一举攻克旌德县城,并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这一时期,寻淮洲同志率领十九师独立行动,摆脱了曾、乐的干扰,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在广大地区内机动作战,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某些人错将寻淮洲当成方志敏,事实是寻淮洲是十九师师长。而且也不能证实如何“绑架”。而且也不能证实司是如何“绑架”洋人的。即使真有"绑架",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洋人在一些人眼中相当于妖魔..我们可以惋惜,但不能因此而抵毁为革命而献身的先烈!

  PS2:见宣城新闻网。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5e6dd1c801017em1

  旌德洋川有座红军坟

宣城新闻网讯 在旌德西乡白地镇洋川村有一个偏僻的地方,叫“屯兵仟”。相传方腊在此屯兵,因而得名。此处位于洋川和洪川两个行政村交界处,两村山场以一条小溪和山岗为界。小溪边有一座破旧的泥土墙房子,是为护林人修建的。现已多年弃之不用。


护林人的土墙屋

  在这座不起眼的土墙屋背后有一座红军坟,五个无名的红军烈士就长眠在这寂静的青山绿水间。
  1934年12月6日,寻淮洲师长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第19师4000余人攻克旌德县城,释放了68名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无辜的群众。7日到达庙首,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9日经白地、下洋到达洪川。10日翻过雀岭,经谭家桥在汤口与闽浙赣苏区军区司令员、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20师、第21师会合。全军团立即大造声势,执行打土豪、分浮财的政策,积极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救国主张。

  


寻淮洲

 

生小白 他给的这个链接实质是篇新闻,不能算正规史料。根据粟裕写的资料:十九师经歙县、绩溪附近,一举攻克旌德县城,并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如果6号克旌德7,8号都在庙首。那么想要10号到汤口就必须一路南下。庙首在旌德西南。这样根本没时间去北上威胁芜湖。时间表对不上。

生小白 而且这篇报道还说10日与方会合后,全军团立即大造声势,执行打土豪、分浮财的政策,积极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救国主张。这就有点扯淡了。19师往回撤是因为围剿形势严重。10会合13日就沿屯溪至青阳公路向北转移。哪有时间精力去打土豪啊。

 

 PS3:@生小白:这些人故意将寻淮洲当成方志敏,就是想混淆是非,以达到抹黑目的.另:你那两条揭皮围脖被删的问题,已经截图,转给@谭超 @老沉 相信应该会有个说法的.有关@ng724 俺也同时截图.见一个扒一个,来二个,揭一双!握手! //@生小白:必须要说,传教士可不是什么圣人。多少传教士打着传教旗号过来做间谍。

 回复@生小白:你说得对!如果说成寻淮洲,还得普及常识.相反却为寻淮洲做了公益广告.说成方志敏更关键的目的,是因为方写了那本著名的书--<<可爱的中国>>! //@生小白:这些人为何不说是寻淮洲杀的,因为他几天后就牺牲了。牺牲在旌德县百里之外的谭家桥。而且他不如方知名。更没被国民党逮捕。

 

PS4:驴打滚-醉里挑灯看贱他们先在一个马甲上发布,其他马甲复制过去而不是转发(没有@),这样第一个马甲删掉之后,其他马甲上的照样保留·,但他们可以狡辩说源头不是他们。昨天搜索ng724,好几个这样复制的,今天全没了!

 

PS5:@贾晋京:有人说粟裕提到"11月18日,第19师在寻淮洲同志率领下,从怀玉山和德兴东北通过敌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攻克旌德县城,并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说明】1.方志敏所部12月10日才突破德兴封锁线,而师达能12月7或8日被杀,与方志敏无关;2.师达能被杀地点在旌德西南庙首镇,而寻淮洲运动方向是往北.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旌德县地图http://t.cn/hBpvdq 庙首镇位于旌德县城西偏南,而寻淮洲部运动方向是"由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明显与庙首镇位置不符.

   @贾晋京:另值得说明:那个师达能所属的"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 CIM. 1964后称"海外基督使团"-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绝非善类-是东印度公司衰败后英帝国搞的专门对东亚传教的殖民教团.其官网说使命是让不信耶稣的人开始信教http://t.cn/hBpVtC @点子正

  

PS6:有关方志敏的谣言更加出神入化,绘声绘色。不过,在事实面前,非常可笑。

请看最新版本:

1934年12月6日,方志敏部绑架美国宣教士师达能和史文明夫妇,要求他们付出巨额赎金二万元,被他们拒绝。8日早晨,他们被押到一座坟墓前面,命令师达能跪下,砍下他的头。几分钟后,又砍下妻子史文明的头。方志敏因谋杀师达能夫妇被民国政府判处死刑,同年8月6日于南昌下沙窝行刑。

 

PS7:@贾晋京造谣者技巧很纯熟:误导人们被注意力焦点放在师达能这件事上,而且说师达能被杀时,说的是"方志敏部".却在最后放一句关键性的纯造谣:"方志敏因绑架杀人被判死刑",这句起到了说"方志敏杀人"的作用,却故意让人们不当作注意中心.事实是,方志敏是被秘密杀害的,没有审判,哪来"罪名"?

  

PS8:点子正:回复 @生小白:反正截图留证了,转发大家转载收藏挂起来!速度! //@生小白:新情况,ng724销号了。新浪干的还是水军毁灭证据?不管谁干的,这是个水军内部人员应该无疑问了

PS9: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近日流传关于#方志敏#谣言,造谣者误导极强:在讲师达能被杀时用词是"方志敏部"(注意"部"字),把受众注意力吸引到师达能事件上.而在谣言末尾加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纯谎言:"因谋杀师达能夫妇被民国政府判处死刑",起到强烈暗示作用.然而事实是方是被秘密杀害,哪来罪名?http://t.cn/hBWxKF

 

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发掘和安葬
2010年02月25日 11:16:09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清明节水军如何抹黑方志敏烈士的?!有图有真相!
 
  

    1935年8月6日,共产党人方志敏被秘密处决。烈士的遗体散落何处?历史留下谜团。建国后,党中央作出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22年后,烈士遗骨终于找到。然而,十年动乱,遗骨再遭浩劫……直到42年之后,人们才迎来一个迟到而又隆重的葬礼。

    新中国诞生伊始,毛泽东曾向子女以及身边的工作同志多次提及一位烈士的名字——方志敏。1953年4月,毛泽东在浙江登莫干山时,在山顶向赣东北方向远眺,对身边的汪东兴说,“再过去一点就是你和方志敏的家乡了吧!”接着赞叹道:“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土地革命时期著名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他创建的根据地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后又因根据地的辉煌业绩,被中华苏维埃政府称之为红色苏区的“模范省”。1934年11月,方志敏执行中央指令,率抗日先遣队向浙西、皖南进军,两个月后不幸被俘入狱,给后人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名著。1935年8月,蒋介石亲手下令秘密杀害了方志敏。20年过去了,烈士的忠骨在哪儿?他连座坟墓都没有啊!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在刘少奇同志的直接指示下,江西省成立了以方志纯(方志敏的堂弟,省委、省政府领导人之一)等领导组成的方志敏遗骨调查小组。

    昔日刑场 何处葬英魂

    方志敏烈士的遗体埋在何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团。这项工作从何入手?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注视到历史那惨痛的一页。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

    由于方志敏属秘密杀害,能知道掩埋烈士遗体准确位置的人极少。方志敏遗骨寻找小组向社会发出通告,号召人民群众积极提供线索。

    有人提出,方志敏赴刑留下了刑场照片,摄影师应该知道的。费了一番周折,调查小组终于打听到了被国民党当局指派到刑场拍照的是“真真”照相馆的一名摄影师。可调查小组将这位摄影师带到下沙窝的区域时,他却一筹莫展,无法辨认准确位置。

 

PS10:@生小白:比如加上了民国政府以谋杀达能夫妇的罪名判处方死刑以向国人证明这是件被审判的罪恶。非常可笑。实际上蒋介石为了诱降方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他转入优待所。方能在最后的日子写下数十万文稿就是因为身处优待所。蒋介石甚至亲自到看守所劝降。蒋不知道多希望劝降他,所以说再脆弱的谣言也会

@生小白:今天,我又读了更多关于方志敏烈士的史料和关于传教士师达能夫妇的文章。我更加确信方志敏杀害传教士夫妇是一个大谎言。我看了中英5个版本的师达能的故事,每一个版本的细节都是对不上的。所有版本的细节都有明显漏洞。这个谎言的最初来自基督教的宣传,然后被有心人进行加工。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8.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9.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10.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10.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