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志愿收集到的论文有关“中国”和“王国”的意思,觉得很新鲜。
2011年第三期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赵永春的论文《从复数“中国”到单个“中国”》,得知,古代的“中国”被很多的少数民族所使用,直到清朝以后才从多个的“中国”变成一个如今的“中国”。
古文中“王国”的意思解释为:在某个自安偷乐的环境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它和现代的意思相同。比如,“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作为一个文学工,最近问津于自然科学……在数学、在解析数论的王国里,探索隐微”。等等。
那么,环保志愿相信,读者读到《前世今生的中国琉球》系列七的时候,对朱元璋钦赐“琉球王国”赠予中山王察度等以下,一定会浮现出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
□□□□□□□□□□□□□□□□□□□□□□□□□□□□□□□□□□
前世今生的中国琉球(系列六)
环保志愿编辑
上一集说到,1373年,泰期等人接旨后,杨载等大臣真诚地送他到城外,经过大明帝国洗礼过的泰期等人回到了琉球,意味着一场从大陆新移居来的人和琉求福建人共同组建的新琉球,预示着新琉球将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大文化运动。
泰期欢天喜地快马加鞭赶到福州。在福州,明朝有部分去参与管理和建设琉球的官吏、文书、汉语教师和技术人员已经等候多时了,他们结伴同性,一起乘船经钓鱼岛群岛顺着琉球海沟回到了琉球。
泰期回到琉球后,立即向察度汇报了赴京以后的各种事,不管是正经事还是不正经事,一股脑全倒了出来。泰期平安回来,还带回了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的在琉球地区至高无上的礼物“中山王”的诏书,等。泰期一脸的喜气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察度,琉球的希望和梦想有朱元璋的真诚提携将前途无量。
泰期带回什么礼物呢?礼物有:钦赐的“琉球”命名为地方政府、宗主国帮助建立一个完整的附属国的琉球(明朝派官吏帮助管理)、中山王头戴的王冠(代表了琉球是一个快乐的地方王国)、中国正统的大统历(表示主权在宗主国)、必要的生产工具若干、各种赏赐的实物若干。
1373年,南方温暖的季节风又吹向大陆一方了,琉球王察度早早准备了很多的谢礼和珍贵的贡品,乘着亚热带的南部暖风,给正在熬冬的明朝官员送来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礼。
古代对待上贡使节的规格很高,待遇也很好,这不,琉球上贡使者到了福州以后,在福州至北京的路上,一路都有各地政府派人,像接力棒那样,一路安全护送了北京。
有了杨载等人的陈述,还有琉球中山王察度的臣服态度,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使得明太祖朱元璋对琉球的中山王察度特别有好感,朱元璋分析了琉球的现状,设计出将来的琉球之宏伟蓝图。
1374年,朱元璋琉球觉得要对中山王察度的支持要更大一些,下放的权力要更大一些,对四分五裂的琉球觉得应该更宽容一些,特别是琉球的中山地方刚刚归属于大明帝国,还有山南和山北还没有正式臣服,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尽管当时只要区区数百人的精锐军队就能摧毁其他的按司所拥有的武装力量,但考虑到这些按司和部落族群基本结构都是大陆去的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代,他们也愿意臣服,只是还没正式臣服而已,因此,今后在琉球开展工作,要做的事情还挺艰难的,于是派出册封使节是刑部侍郎李浩。
李浩一行整装待发,在福州造新船,等待合适的季节风,在有经验的老船工掌舵下,从福州闽江口出海,据(明)慎懋赏《四夷广记·琉球广记》一书载《大明往琉球针位》,途经钓鱼屿、黄尾屿、赤屿、马齿山、琉球那霸港,等等,李浩等人在钓鱼岛群岛的海域上不断核对杨载等人留下的所标注海图。
史书告诉了世界人民,大陆和琉球的航海通道基本上以钓鱼岛群岛的地理标识,顺着琉球海沟穿梭于琉球本岛和福建之间。
当然了,中国的历史书从《隋书·琉求国传》开始就开始有文字记载了中国人首先发现了钓鱼岛群岛,历朝历代的史书也均有一样的描述。比如:《方与胜览》、《郑开阳杂著》、《福建往琉球针路》、《大明往琉球针位》,等等,一直到清朝史书。这些史书在环保志愿编辑的《前世今生的中国琉球》的文章中主要验证了两项,1、钓鱼岛群岛是中国人早发现的。2、琉求或琉球和福州交往皆非常密切,闽人三十六姓在琉求和琉球的发展史上均留下了响当当的历史故事。
李浩带上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书,立即传令中山王察度、山北按司怕尼芝和山南按司承察度均到天使馆接旨。李浩洗手更衣,在中山王察度行三叩九拜之礼,呼喊“吾皇万岁万万岁”之后,宣读了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赐中山王察度镀金的银印一封,明朝皇帝下属的亲王的冠和服装各一,及币帛七十二匹。
钦差大臣李浩又赐山北按司怕尼芝为“北山王”,山南按司承察度为“南山王”,币帛各七十二匹。待遇和中山王察度是一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赏赐中山王察度一块镀金的银印,该银印与明朝亲王相同,表示中山王在琉球王国行使政治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的合法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赠予的。赏赐中山王察度的王冠一副,该王冠与明朝下属的亲王一样,表示中山王察度可享受和明朝亲王一样的待遇。赏赐中山王的官服一套,该官服为明朝武官使用的大将军服装,在服饰的中央绣有一只小龙,这种官服表示“既是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任命的琉球中山王,又是御赐的大明帝国镇守边疆的大将军”。
又是钦赐王印、王冠和武将官服,中山王察度看得出来,大明帝国朱元璋对自己有偏爱,而且器重有加,对已有知遇之恩,一时抑不住内心的感动,做为一个大男人又是一方领袖的他,顿时在李浩面前嚎啕大哭,其欣喜溢于言表,不知如何表示心中想说的话。他当即宣誓永远效忠于中华帝国,宣誓一定为大明帝国做好镇守边疆的历史使命,宣誓琉球的政治外交权和军事调动权绝对服从于明朝的统一管理。
李浩等人把明朝宫廷好玩的礼品赠送他们一些,当然了,李浩等人得到了更多。
已经被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中山王的察度,主动要求增加上贡的次数。他年年上贡的目的非常的单纯,他表示出对天朝的感激之情和臣服恭顺。那时候,上贡品称为“朝贡物”,朝贡物大多是琉球盛产的物品,比如:刀剑、有色矿产、芭蕉布、扇子、脱胎漆器和香料等。而,天朝对琉球的上贡都有回礼,回礼称为“赐予”,赐予物品大多是丝绸、陶瓷制品、铁器和硬通币等,就这样,琉球国年复一年的上贡,历代新“国王”就位均要跪求中华帝国的册封和认可是必须的。
据《明史·琉球传》中描述的,明初琉球派遣贡使并无限制,常是“一岁再贡三贡,天朝虽厌其繁,不能却也。”说明了,察度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特殊照顾从内心深处充满了感激之情,而明朝中央集权常面对这种事。朱子学是明朝官方哲学的基本道德观,所推崇的处事待人上讲究要相互施礼,相互礼让,对察度的“过度”热情,心里面虽觉得太过频繁了,但对于琉球中山王的感恩之情只能不断笑纳。
李浩等人很清闲,想回大陆吧,却经不住察度的软磨硬泡,不得不继续在琉球享受优哉游哉,1376年才回到天朝报告了琉球王国的情况。
朝廷中央集权把琉球按照地方政府看待,而琉球视明朝中央集权叫天朝。在古代,天朝可不是随便乱叫的,天朝代表着繁荣,天朝代表着皇恩浩荡下人民幸福安康,天朝代表着天威而不可貌视,天朝代表着世间均为皇土。
大明帝国权威背景之下的势力扩张,以及琉球的中山地区被察度等闽人三十六姓的管理得井井有条,中山地区出现了琉球人民的向心力之地。随后,明朝正在考察如何整合琉球的各方势力,在这种背景之下,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怕民心散失,也相继向明朝俯首称臣和进贡,从此,尽管琉球各地方部落还在不断争权夺利,但,这为琉球即将被明太祖朱元璋培养为实实在在的一个地方性政府的藩属国(附属国)创造了条件。
曾经也是附属国的朝鲜、越南和缅甸和这个琉球附属国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琉球的前世今生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的,或者说是朱元璋一手制造出来的。
正如,福建一位老伯谈及此事时,反问道:“如果说琉球不是中国领土,那么,福建也不是中国领土的了”。老伯的话中含义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世人,琉球和福建生生不息,琉球就是中国领土。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琉球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被贪官出卖过。
(未完待续)
父母都是琉球人,祖先的姓名都是汉族一样的写法,后被日本外来政权强迫改了姓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一位历史系教授西里喜行先生,经他考证过,“明清朝代均对琉球行使了绝对的主权”。 下集有专门解读,请读者耐心等待。笑脸。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