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野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趣味、值得反思的文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彻底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当这种现实出现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本文作了比较翔实的介绍。后来,俄罗斯政府重视起这个问题,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道德建设,希望以东正教的宗教精神和价值观念来填补空缺的意识形态真空,结果又怎么样呢?本文也有评说。
本刊全文转载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能在其中引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道德建设主体的缺失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道德领域的基本状况是放任自流,几乎谈不上自觉的道德建设。在此期间,关心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是一些左派力量。俄罗斯共产党曾经多次在国家杜马提出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议案,均遭否定。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道德建设主体严重缺失:十几年来惟一能够充当道德建设主体的俄罗斯政府和议会不作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第一,多数俄罗斯人反对任何机构、任何组织进行有计划的道德建设。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曾经是苏联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尤其是在1967年苏共中央宣布苏联进入发达社会主义以后,为了培养共产主义新人,道德建设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学校的最重要的工作。苏联解体后,这种做法受到激烈批判。经久不绝的反苏宣传,极大地败坏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斯大林的声誉,国家干预道德建设被等同于斯大林式的思想领域的专制。这种情况集中表现在现行俄罗斯宪法第13条中。宪法的这一条文指出:
1、俄罗斯联邦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2、任何思想体系都不能被确立为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意识形态。
这一条文从根本上制约了俄罗斯的公民道德建设。
第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本身被极大地削弱。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以高度集中为重要特征,国家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中心。叶利钦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仇视对社会进行集中管理的国家。在评价叶利钦的改革时,哲学家梅茹耶夫说:改革所依靠的盖达尔等人是新西化派,而新西化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虚无主义。国家被他们认为是私有制的主要敌人,他们鄙视自己的国家,为了经济自由不惜使它解体。苏联解体后,政治领域出现真空,成为各种思想和政治力量疯狂角逐的战场。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宗教势力以及每一种“主义” 或势力中的众多色彩不同的派别,互相争斗得不可开交。国家无力控制局面,不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不可能成为认真从事建设工作的社会主体。这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社会的政治动荡、经济灾难,都与此有关。公民道德建设主体的缺失,政府的无所作为,只是整个社会建设主体缺失的表现之一。
2000年普京上台执政,大力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局势迅速稳定,经济也开始好转。然而由于实用主义方针的影响以及宪法第13条的约束,因此普京虽然出于政治考虑大力推行爱国主义宣传,但是自觉的道德建设在俄罗斯依然空缺。
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灾难和外交困境,迫使俄罗斯政府竭力寻求实现社会稳定的办法。为此它在十几年间采取了三项措施,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公民道德建设有关。
二、与道德建设相关的三项措施及其效果
这三项措施分别是:复兴并寄厚望于东正教;寻找“俄罗斯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遭到批判与清算。马克思主义被否定,俄罗斯人的精神生活出现真空,整个社会急需一种思想或者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为社会提供凝聚力、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道德水准。政府把希望寄托在东正教身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尽管长期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但几乎所有的东正教教堂都修葺一新,到处可以见到重新贴上金箔后金光闪闪的教堂尖顶。重大的东正教节日,俄罗斯总统亲自参加,东正教大牧首则俨然是全体俄罗斯人精神生活的最高领袖。2002年11月俄罗斯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下发关于教学方法的信件及其附录——“关于东正教文化课的示范内容”,规定中小学各年级都要开设“东正教文化” 课,总计340—544(或374—612)个课时。军队则由神父取代原先的政治委员。一些部队由于经费的原因不能聘用固定的神职人员,则坚持请驻地教堂的神父布道或开展其他宗教活动。
措施之二是寻找俄罗斯思想。1991年的苏联剧变并没有使俄罗斯顺利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而是使它陷入灾难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统叶利钦于1996年向俄罗斯科学院和俄罗斯的学者们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在一年之内研究并确定俄罗斯的“民族思想”,希望建立俄罗斯人在价值目标和民族性格上的共识,净化社会环境,把他们团结起来。
措施之三是大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苏联解体以后真正由俄罗斯政府作出的与公民道德建设有直接关系的决定,是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决议。2001年2月,应俄罗斯国家杜马、俄联邦政府、各联邦组织、俄联邦各主体、社会各界的共同建议,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俄罗斯联邦2001—200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该《纲要》指出:
最近一个时期的事实表明,经济的分散化和社会分离化倾向,各种精神价值的贬值,对国内居民大多数社会集团和年龄层次的人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作为形成爱国主义最重要因素的俄罗斯文化、艺术和教育在对人的培养方面的意义急剧下降。我国社会正在失去传统的俄罗斯爱国主义意识,这已经越来越明显。各种客观的和主观的过程使民族问题变得十分尖锐。在某些地方爱国主义开始演变为民族主义。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国际主义的真实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冷漠无情、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不知羞耻、无端的攻击性行为、对国家和各种社会机构的不尊重,正在社会意识中广为扩散。在军队中和国家事务中为祖国服务越来越得不到人们的尊重。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
在社会思想方面,要保证社会在精神和道德上的统一,减缓思想上的对立,恢复俄罗斯民族真正的精神价值,巩固俄罗斯联邦各民族的统一与友谊。
在社会经济方面,要保证社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降低社会紧张程度,支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
在国防领域,要提高年轻人在军队中服务的热情,做好保卫祖国的准备,保持和发展我国战斗和劳动的光荣传统。
实施本纲要的最终结果应当是社会在经济、精神和文化方面热情的高涨,巩固国家和国家的国防能力,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俄罗斯人的高尚精神境界、公民立场、爱国主义意识将极大地促进克服危机并决定俄罗斯的未来。
2005年,俄罗斯政府又颁布了《俄罗斯联邦2006—2010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新纲要认为,爱国主义为社会团结提供了精神道德基础,是它最重要的前提。
这些措施的初衷并不在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而在于政治稳定,但它们都与道德建设有关。其效果如何?
大力弘扬东正教的实际效果与俄罗斯政府的初衷相去甚远。去教堂的人数增加了,然而相当多自称是教徒的人,事实上越来越不信教。
社会学家杜宾指出:71%的俄罗斯人同意这样的说法,即“许多人自称教徒只是想借此说自己与信仰以及教会有关,真正信教的人很少”;54%的人认为,在俄罗斯,教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道德影响很小;22%的人认为把俄罗斯多数人团结了起来的东正教教会应当在国家中占有特殊地位,拥有特殊的权利,而50%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另有25%的人拒绝回答。杜宾的结论是:东正教标志着俄罗斯国家的、民族的共同性的外在范围。俄罗斯人需要这种共同性,以自我满足,使自己有归属感,但并不认为它在事实上与自己及自己的亲友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实践上的联系。东正教以及俄罗斯的其他宗教,并没有实现政府在思想和社会道德方面寄予它的厚望。
而今天在俄罗斯刻意培养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往往带有民族主义情绪。与任何一种情绪一样,民族主义情绪也是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许多俄罗斯人那里唤醒的是强国梦,或者说是帝国梦。沙皇俄国和苏联以往的强盛,在今天使俄罗斯人产生失落感,产生对昔日的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不满。这种失落感和不满进而演化为排外情绪,尤其是对来自中国等在改革中生活迅速得到改善的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的反感。
调查表明,在今天的俄罗斯,多数人反对外国人移居俄罗斯。持这种观点的,在工人、职员和退休人员中数量达到三分之二。民族主义情绪在青年人中增长很快,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增长尤为迅速,近年来增加一倍,达到总人数的69%。直到20世纪末,民族主义主要存在于共产党等反对党中,进入21世纪后已经为各派别所共有。多年来一直因宣传民族主义而在俄罗斯社会享有巨大影响力的自由民主党,近来提出“我们站在俄罗斯人一边,我们站在穷人一边”的口号。这一动向引起一些俄罗斯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把它与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纳粹即民族社会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的民族屈辱中的兴起联系起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三、俄罗斯公民道德现状
长达74年的苏联历史在俄罗斯人的灵魂深处打上了自己的印记。经过70多年的建设,依靠无处不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共产主义道德曾深入人心,苏联解体以后,它的影响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不可能被彻底清除。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道德还因为与俄罗斯的传统道德在深层相互吻合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苏联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核心是集体主义。十月革命前,大多数俄罗斯人是农民,生活在村社之中,而村社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农民共同掌握和使用土地。由于有这样的基础,集体主义、互助合作是俄罗斯传统思想、传统道德的鲜明特色。显而易见,它们与苏联的共产主义道德是有吻合之处的。这种吻合使共产主义道德很快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有学者认为,苏联时期的许多道德观念至今在俄罗斯仍被很多人所认同,尤其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外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影响较小,与传统道德融为一体的共产主义道德仍然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俄罗斯传统道德还是苏联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在当今的俄罗斯,都正在经受市场经济的有力冲击。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一旦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它必然随之改变。建设市场经济包含了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转变,它意味着俄罗斯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目标和整个人生观必将改变。此外,上述转变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它伴随着来自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这同样要对俄罗斯人的道德观念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因素引发的直接变化是,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成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的主要价值目标。具体表现是,许多俄罗斯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务实”。有学者指出:在改革中,“社会精英形成这样一种道德,其实质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个人在物质上的成功就是一切,谈论别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不道德的好奇心(‘不要看别人的钱包’)。以‘民族’、‘祖国’、‘国家’、‘秩序’、‘公正’等观念看世界的做法,被起着主导作用的社会精英称为‘红棕色意识形态’的表现而抛弃了”。俄罗斯出现了以金钱和物质价值作为评价生活成功惟一尺度的倾向。在改革以前,为人们提供精神营养的剧院、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也为此而深感自豪,今天则门前冷落车马稀。据调查,在俄罗斯25个地区,2004年53.6%的人没有去过电影院,62%的人没有进过博物馆,69.8%的人没有看过展览。这在苏联时期是不可思议的。在俄罗斯,明确把追求物质富裕作为目的的人,1990年为30%,1994年36.2%,1998年48.3%,2002年达到50.8%。
“务实” 精神影响俄罗斯人道德生活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现了“为了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观念。社会调查表明:16%—18%的接受访问的年轻姑娘认可把卖淫作为走出贫困的补充手段;32.5%的青年认为参加犯罪团伙也是可以接受的获取金钱的途径;24.5%的居民同意“不论以何种手段获得收入都是可以允许的”(这一比例在富人中为42.2%,在穷人中为23.4%)。道德建设本来就困难重重,当这个国家的人们把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时,道德灾难几乎不可避免。苏联解体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属于全体苏联人民的财产顷刻之间失去保护,成为众多囊虫的掠夺对象,不少人以极不道德的手段一夜暴富。今天在俄语中“寡头” 一词使用率甚高,这是因为俄罗斯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少数人手里。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寡头。他们几乎每人都有一部巧取豪夺、化公为私的犯罪历史,正在监狱服刑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就是代表。这些负面榜样对俄罗斯人的道德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在这些冲突和较量中,苏联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逐渐退出舞台,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让位于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是当前俄罗斯社会道德生活领域的明显趋势。
1999年,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为总结1989年以来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作了一项社会调查,几乎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显示出了上述趋势。调查表明,1989年至1999年十年间,俄罗斯人除了对自己的近亲以外,对国家、集体、他人的事情,关心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个人享乐,过去苏联人曾以“阅读的民族” 而自豪,现在读书的兴趣也明显衰退。曾经让俄罗斯人兴奋不已的对政治权利的向往,与勤劳、节俭、道德、文化教养一道,都让位于对金钱的崇拜了。
俄罗斯人道德观念的以上变化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犯罪率大幅上升。许多俄罗斯学者把当今的俄罗斯社会称为犯罪社会。俄罗斯教育家库德里亚夫采夫院士说:“至于说到当今的俄罗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盗窃、腐败。犯罪率增长、官员不受惩罚的特权、酗酒、吸毒以及社会的精神不健康现象,从来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这些现象使社会陷入危险之中,更准确地说,是灾难之中。”
被杀、自杀和酗酒死亡人数近年来大幅度增加,直观地说明俄罗斯社会的道德状况正在迅速恶化。此外,针对个人财产的诈骗案1986—1996年增加了4倍以上。仅仅在1995年一年,走私案增加 98%,经济犯罪总量增加70.5%,入室抢劫增加18.8%。苏联解体后性生活随便成为中学生中的流行病。不少女中学生把卖淫挣钱视为正当。1996—2000年4年间梅毒患者增加了25倍。仅1994年一年,15—17岁的梅毒患者人数增加了76倍。中学生普遍吸烟。一个8年级的班级,29个人中吸烟者达27人。老师对此不闻不问,还和学生们一起抽烟喝酒。
四、造成俄罗斯公民道德建设上述失误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公民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本原因和俄罗斯改革的特点有关。俄罗斯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叶利钦又想把美国式的制度照搬到俄罗斯来,说到底,他们都想把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强加在俄罗斯头上,以取代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然而由于俄罗斯在长达70多年的苏联时期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资产阶级,因此它又是一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俄罗斯改革的基本特点。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没有了,资本主义还没有建成”,这就是今日俄罗斯的基本现实。当今俄罗斯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均由此而来。
然而为什么俄罗斯会出现这样一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
其中的原因首先与俄罗斯的传统有关。俄罗斯历史上向他国学习经常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表现为当权者要依靠政权的力量把他人的经验强加在俄罗斯身上。俄罗斯自走上文明道路以来,几乎所发生的每一次重要社会转折都是这样完成的。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以这样的方式强迫俄罗斯人的先民接受了东正教;18世纪初彼得大帝又把俄国强行拖上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道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领导进行的“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方法上与上述这些改革有许多深层的相似之处,都是俄罗斯传统的体现。
如果再进一步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本人,通过他的夫人,一位哲学教师,接受了人道主义化了的苏联哲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当了十几年苏联驻加拿大大使并早已彻底西化的雅科夫列夫的思想大加赏识,事实上把他奉为苏联改革的总设计师。叶利钦本人不学无术,但是身边有一批以盖达尔为代表的被西方世界俘虏的知识分子,他直到下台也未能从这些人的控制下走出来。有人这样批评盖达尔:叶利钦之所以选择盖达尔作总理,是因为盖达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插的人,西方保证向他及他的一伙人贷款,盖达尔手中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俄罗斯经济改革方案。盖达尔表达的是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想,这是与俄罗斯强国主义和俄罗斯国家思想论战的产物。盖达尔在自觉地削弱国家。一些毫无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思想宣传的影响后在俄罗斯鼓吹新自由主义,并被政治家所采纳,由此产生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化改革,试图把某种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强加在俄罗斯身上。这就是俄罗斯发生“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也是俄罗斯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道德众多方面不从实际出发开展认真的建设工作,从而使这些领域陷入混乱和危机的真正原因。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12期《国外理论动态》)
注:本文原刊于乌有月刊第32期,2007年1月15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