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第一时间致函中国外交部,询问中国是否组团参加联大。外交部考虑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建议不组团参加。毛泽东则认为“这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是脱离群众了”。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中国组成代表团赴美参加联大。行前,毛泽东在书房约见了周恩来、乔冠华等人,提出到联合国“要采取阿庆嫂的方针,不卑不亢,不要怕说错,当然要搞调查研究,但不能什么都调查好再说”。毛泽东的话为首次亮相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吃了定心丸打了强心剂,赋予了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大胆说话相机行事的权力和勇气。
那么,“阿庆嫂的方针”是什么意思?在置身当时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来讲,毛泽东所谓的“阿庆嫂的方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毛泽东说这话时的文化语境。1971年9月,正逢“样板戏”电影《沙家浜》在全国公映。这部电影根据革命京剧《沙家浜》拍摄,剧情大致如下:1939年,新四军转战江南,阳澄湖畔的部队奉命转移,留下18个伤员,县委把掩护的任务交给了开春来茶馆的地下党员阿庆嫂。鬼子前来扫荡时,阿庆嫂和乡亲们将伤员隐藏在芦苇荡里。暗中投敌的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受命前来剿灭伤员,阿庆嫂与之斗智斗勇,终于使伤员安全转移,重建江南抗日游击队。后来趁胡司令结婚之际,阿庆嫂引领游击队假扮戏班混入喜堂,围歼敌寇。
在这出剧中最为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由汪曾祺等人执笔的第四场“智斗”。在这场戏中,暗中投敌的刁德一要“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的应对策略则是“察言观色把他防”。围绕着这一“访”一“防”,双方展开了一场互相试探的斗争。当刁德一假惺惺地“赞扬”阿庆嫂“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的时候,实则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套出阿庆嫂的实话,使阿庆嫂承认自己是抗日英雄。因此处在这种情势下的阿庆嫂既不能承认也不好否认,于是就用“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把话题给岔开了。这样一来,阿庆嫂就把自己救人的动机从抗日救国转移到了江湖义气,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刁德一的问话。然后刁德一再以“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这段唱词实际上也是话中有话,是刁德一让阿庆嫂对新四军表态。阿庆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既符合她春来茶馆老板娘的公开身份又让刁德一碰了一个软钉子。最后刁德一不得不承认阿庆嫂说话滴水不漏,虽然对阿庆嫂百般怀疑但是却也无可奈何。
阿庆嫂智斗刁德一
处在危急关头的阿庆嫂用自己的机智和胆略成功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安全地转移了新四军伤员,为抗日根据地的重建继续了力量。毛泽东此时提出的“阿庆嫂的方针”正是要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联合国大会上大胆与美、日等国际反华势力周旋,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代表团之所以不敢参加联大会议,乃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确实处在一个腹背受敌,比较孤立的国际境地。中苏论战使得两党两国关系受到影响,中国从此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异端,也促使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决心走一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然而,这一道路确实在也是困窘、艰难的:一方面中国要努力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落实“革命”的社会理想,同时另一方面还要在错综复杂的冷战格局当中“相机行事”,以各种方式克服国际国内的政治认同危机。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
在这一格局之下,《沙家浜》中的“智斗”和“阿庆嫂”就远远超出了文学形象所单纯具有的审美意涵,从而成了新的“革命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局势的一种隐喻式的呈现。毛泽东在这种时候果断决定派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并且告诫代表团成员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一政治决断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大会上面对美日等西方反华势力的勇气,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由“红色经典”所代表的新中国或曰“革命中国”的文化传统就不仅仅是一场文化革命,更一场旨在改变人们藉以体验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情感结构的革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