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嗜书如命的毛泽东

宋文官 · 2014-11-03 · 来源:党史纵横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嗜书如命的毛泽东

  宋文官

  毛泽东的一生是笃志嗜学、嗜书如命的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使他的人生之树常青,宛如开不败的生命之花。这一特质在凡人和伟人的世界中同样鲜明,助推了毛泽东一代天骄的人生高度。

  纵观党的历史乃至中国历史,能够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当首推毛泽东同志。他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创新的意识、高超的领导艺术、博大的胸怀、清廉的品行、卓越的功绩,概源于他自觉从书本上学来的,从实践中得来的。

  毛泽东身体力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古训,视读书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理想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历史使命,把读书作为高雅的情趣养成和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修德、学以明志、学以养廉、学以奋斗,使读书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旋律,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楷模。

  贪婪地拼命地读书

  毛泽东祖居特别闭塞的小山村韶山冲,他的家庭不是书香门第,他的父母更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父亲毛顺生靠种地为生,兼做稻谷、猪牛等小买卖。他对毛泽东的人生打算无非是能认几个字,会计帐,能打官司,最终做一个生财有道的生意人,对毛泽东不断求知基本上持有异议。毛泽东读书生涯发轫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是十分“恶劣”的,但他逆势而为,在几乎没有书卷气的境遇中锐意坚守着读书的乐趣,展现出天生我材必读书的秉性。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即树立起“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的读书宗旨。他曾坦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伟大的理想及对求知求真的认识,促使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

  毛泽东读了6年私塾,接受了《三字经》、《百家姓》以及《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196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座谈时,戏称私塾学习生活为“六年孔夫子”。尽管这为他后来信手拈来的“古为今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坦言,更喜欢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有关反抗不平等的古代小说,尽管这些书常被统治者列为禁书,或被世俗蔑称为杂书。193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表明了这些小说对他的感触和启发:“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左传》等关于许多战争的描述和记载,对于毛泽东后来的军事生活也是大有启发的。他的军事名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战略退却”部分的论述,就引用了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帮助开窍的,一生受益的,乃是《三国演义》、《水浒》、《聊斋志异》这些“杂学”。

  毛泽东并不是循规蹈矩之辈,追求自主人生的秉性,使他十分厌倦呆板的教学方式,毅然离开了私塾。在家里,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并在油灯下读书,直到半夜三更甚至天明。有时实在太困了,就用冷水擦擦脸,坚持读书。在家两年多,毛泽东始终坚持半耕半读,把韶山冲能借到的书都读了,共读了《盛世危言》等100多部小说和几十本时事新书,初步了解了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

  1910年秋,父亲本打算让毛泽东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此时毛泽东得知离韶山50里的湘乡县东山小学堂开设新学课程,求知的欲望愈加迫切,于是遍请了许多亲属做通了父亲的工作。16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走出了韶山冲。在学堂,他的《言志》、《救亡图存篇》、《宋襄公论》等许多文章在学校享有美誉。校长和教师都感叹道:“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材”。毛泽东在这里扩大了眼界,阅读了《新民丛报》、《世界英雄豪杰传》等书刊,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的影响。

  1911年春,东山小学堂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欲带毛泽东到长沙读书。毛泽东乘船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不负众望考入湘乡驻省中学。他广泛阅读了辛亥革命仁人志士编辑出版的书刊,特别是首次阅读了革命派主办的《民立报》,深受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以至于辞学当了半年兵。不久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第一中学的前身)。在校期间,他写了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受到国文老师柳潜的高度赞誉,称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就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所至。”

  因不堪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毛泽东只读了半年就再次退学,寄宿于湘乡会馆,自订了一个详尽的自学计划。他每天一大早就步行3里地来到图书馆,总是成为第一个读者。中午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权作午餐,一直阅读到闭馆。其中收获最大的是广泛阅读了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巨著。毛泽东后来感慨地说,看到图书馆满柜满架都是书,“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我学习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毛泽东当时只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却能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扎入书海之中,足见其超乎寻常的“定力”。

  父亲对儿子这种自学方式极为不满,便以停止费用供给相威胁。1913年春,毛泽东思虑再三,考入了不收学杂费、膳宿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春,四师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师拥有杨昌济等许多名师,也是当时中国名校,堪称培育青年英才的摇篮。

  一师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一师的办学宗旨和教学方式似乎顺应了毛泽东之意,他再也没有退学,并且在此初步打下了人生的学问和思想基础。他曾总结性地回忆道;“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在校5年半的时间里,他连学费在内共花了160元,其中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纸和购买书籍上。他除以优异成绩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文学、史学、哲学、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研读、接受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倡导的新思想新文化,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被同学们誉为“智囊”。据一师校志记载,以敦品、自治、文学、才具、言语、胆识六项为标准,全校400多名学生投票选举毛泽东为最优秀的学生。

  1918年8月,从一师毕业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与社会名流进行了广泛交流,接受了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党的一大,深感李汉俊、刘仁静、李达等代表精通外文,饱读马列,谈吐不凡。1921年8月中旬,他回到长沙养病,如饥似渴学习马列,同时自修英语。他在给学友萧子升的信中说:“把英文作为主课,每天多少必读几句,诚已晓得非读不可。”

  在中央苏区创建时期,因受国民党反动政府封锁,要读点想读的书十分困难。为此,每次红军打下一个县城,毛泽东都要嘱咐战士们除了收集档案文件、报纸杂志外,还要设法收集图书,尤其是收集马列著作。许多战士都热衷为毛泽东寻找“战利品”,有时还想方设法“虎口抢书”、“向土豪借书”。尽管如此,毛泽东常常闹书荒,不得已经常请同志们帮助购书、寄书。1929年11月28日,他在给中央的信中写道:“除请中央将党内出版物(布报,《红旗》,《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我们一点都未得到)寄来外,另请购书一批(价约百元,书名另寄来),请垫付……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同日,他在致李立三书信中也表明:“我知识饥荒到十分,请你时常寄书报给我,能抽暇写信指导尤幸。”可见,毛泽东渴望读书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当时频繁的战事,使毛泽东骑马行军的时间相对多起来,于是马背上成为流动的学习之所。1964年3月,他在接见外宾时说,我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

  长征途中,尽管他患病身体虚弱,但仍躺在担架上坚持看书。据当年同毛泽东一起行军的张闻天夫人刘英回忆:“毛主席在长征路上读马列书很起劲。看书的时候,别人不能打扰他,他不说话,专心阅读,还不停地在书上打杠杠,有时通宵地读。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有《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等。有一次,主席对我说:‘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毛主席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一生集中读书比较多的高峰期。埃德加•斯诺到访后,一接触毛泽东便惊异地发现,这位共产党领袖“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为了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创新党的理论,毛泽东发愤攻读马列主义等书刊。为了广泛阅读,他常常开出书目,请党内同志从西安、上海、香港、广州及海外搜购有关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毛泽东的书逐渐多起来了,便办起了著名的“毛泽东图书馆”。

  其间,为推动全党的学习,“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毛泽东领导创办了中国军政抗日大学等20多所学校,大力培养各类人才。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党内大力倡导:“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之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毛泽东还组织办起了流动图书馆,同中央其他同志一起读书,并以延安整风的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中共党史学习活动,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他根据中国革命的需要,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名论著,形成了全党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

  1947年转战陕北时,别的东西丢下了很多,但是毛泽东的书除一部分在当地埋藏外,大部分书经过千辛万苦运到了北京。当时,中央机关撤离枣林沟,追兵的枪声都听到了。毛泽东却刚骑上马,又跳下马,始终不放心他的宝贝书籍。他走到警卫员马汉荣身边说:“我个人有点儿事情求你帮忙……”过了一天,马汉荣返回队伍向毛泽东报告:“书已经藏到家中一个有暗口小窖里,土匪找不到,国民党兵更找不到!”毛泽东这才有了笑容,连说了三声谢谢。毛泽东爱书如命,由此可见一斑。董必武曾高度评价毛泽东藏书、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毛泽东的这个习惯,为全党全国人民保护了大量财富。我党我军在战争年代的大量宝贵资料,都是毛泽东个人保存下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开国领袖毛泽东身负党和国家的重任,但比以往更有条件地遨游书的海洋。他的寓所里没有任何豪华的摆设,唯独书架林立,共有藏书近10万册。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回忆:“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毛泽东的藏书已经很多了,还经常安排工作人员到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处借书。据北京各图书馆初步统计,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9月,毛泽东先后从北京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等单位借用各种图书达2000余种、5000余册。

  毛泽东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一切时间,很多大部头的书籍就是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读完的。一次。因工作特别繁忙,已经连续多天没有好好睡觉,也不按时吃饭,实在困饿之极,就坐在躺椅上一边看书,一边吃芋头,困意袭来,嘴里含着芋头,膝盖放着书,睡着了。卫士发现后担心芋头噎着他,就蹑手蹑脚地把芋头取下来,却惊醒了他,他又开始继续读书。外出视察时,除了携带几大箱甚至十几大箱书外,还要在外地借书看。杭州、上海等地图书馆至今还保留着毛泽东借书的记录。即使在颠簸的列车上,他也阅读不辍。

  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毛泽东读书领域开始广泛涉猎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并对生命科学、天文学、土壤学等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1958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瀛台参观一机部的机床展览,回到住所就让人找《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两本书研读。9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在行进的列车中,看到毛泽东正在看冶金工业方面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一枚宇宙火箭。他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

  活到老学到老

  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了,但读书兴趣不减。他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他的大床除了躺下一个人的位置外,其余的地方全放着书,需要看书时可以触手可及。为方便躺着看书,工作人员为他配制了两副眼镜,一副缺右腿、一副缺左腿,便于右卧、左卧看书时使用。有一次,毛泽东发烧到了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才高兴地笑了。某年夏天,毛泽东来武汉。当时天气十分闷热,但他仍秉灯夜读,汗水顺着他脸颊往下淌,工作人员急忙送上毛巾。他边擦汗边幽默地说:“看来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学到了知识!”

  晚年的毛泽东还经常利用刚刚起床、在入睡之前、在饭前饭后、在爬山和散步中间休息、游泳之后晒太阳时学英语。1957年11月,抵达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也不忘抽时间学英语。每天天还未亮,他就让秘书兼英语老师林克到他房间领读。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后,他就开始阅读英译本。1976年1月1日,戴维•艾森豪威尔夫妇拜见毛泽东时,他竟然用一口纯正的美国口音朗读他们带来的尼克松总统的信。他曾风趣地对林克说:“活一天,就要学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将来见马克思时,他听不懂我的韶山语,不能用英语和他交谈,岂不遗憾?”

  1974年,毛泽东患了白内障,几乎失明,就让工作人员给他读书读报。手术后,毛泽东似乎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每天看书十几小时。1976年9月7日,毛泽东生命垂危,不断陷入昏迷状态,每当他清醒过来时还要看书。9月8日,毛泽东病情进一步恶化,但看文件、看书仍达11次之多,共两小时50分钟。尤其是这天下午4时37分,在危在旦夕的情况下,经医生抢救后阅读长达30分钟。之后进入昏迷状态,8个小时后,毛泽东永远合上了双眼,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志愿。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毛泽东不但酷爱读书,而且还不断探索读书之道,深悟读书方法之要,学用结合,讲求读书实效,从而形成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读书方法论,从中折射出读书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毛泽东常常引用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教诲,读书中注重深入研究,独立思考,反对迷信权威,善于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不断创新思想。毛泽东常说: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他特别强调读书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平平淡淡,更不能人云亦云。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评价是比较好的,但在建议各级干部学习这本书时,要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哪些是自己也不甚清楚的。毛泽东主张读书要“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强调读书“要三复四温”。毛泽东读书领域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马列、中国历史典籍、古典文学等反复研读,广泛求证,不断探究真理性的认识。据毛泽东回忆,许多珍贵的藏书都看了三四遍以上,《共产党宣言》读了不下百遍,《红楼梦》至少读了五遍。《鲁迅全集》的不同版本,多年来他始终带在身边,多次阅读。

  他还身体力行徐特立先生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至理名言,勤于动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每次阅读一本书都要用一种颜色的笔在重要的地方划上许多符号,并写下批语或书评。《伦理学原理》》(德国泡尔生著、蔡元培译)一书只有10万多字,他写的批注却达1.2万多字。艾思奇著的《思想方法论》再版,毛泽东阅后写了3000多字的《艾著(哲学与生活)摘录》。

  毛泽东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注重在专而精上下功夫。持之以恒的学习生活,为毛泽东不断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他及时学习相关的学科,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做到博而专。他曾自我解剖道:在一师求学时,“想专修社会科学,我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1921年新民学会在长沙召开新年大会,在讨论会友个人的计划时,毛泽东说:“自身决定三十以内只求普通知识,因缺乏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的基础科学的知识,想设法补足。”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恶补自然科学,钻研经济学和各门技术学科。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偏爱中国历史,熟读中国历史。他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

  毛泽东读的书很多,又能坚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他喜读史书,善于从中吸取其中的闪光点,益于修身立志,更助于汲取治国安邦之道。他读马列著作的根本方法,就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他留给我们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有时把读报看得比读书更重要,因为报纸能及时反映形势和现实问题。他曾强调:“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延安时期,毛泽东订阅的报刊有20多份。全国解放后,他每年订阅的报刊都在百种以上。他对于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预见性和敏锐性,同他不间断地阅报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非常重视运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他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都是在辩论、交流中产生的。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其主要活动就是对学术、现实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他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在“组织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毛泽东书信选集》有数百封与党内高级干部、基层干部和友人、亲属的通信,其中有相当的篇幅讲读书、切磋学问、讨论国家大事。1959年底,毛泽东还专门组织读书小组在杭州、上海和广州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了两个月,议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

  毛泽东读书最大的特点是,既读有字书,更读无字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赞成活读书,勇于实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读无字的书,即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去,大搞调查研究,从中获得真知。他一生注重实践,把社会看作一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学校,为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以直接间接方式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创造性地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堪称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之人。一个人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名家已经相当伟大,而毛泽东则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大师、演说大师、诗人、书法家等等。这与他倾毕生之力孜孜不倦地求知求真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一生潜心学习,勇于实践,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成为一位充满书香气息的人,成为一位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位造福于民族的“大写的中国人”。

  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独领风骚的一生;读书,切切实实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