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25周年,也是中国第二次担任APEC会议的东道主。
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20多年来,磋商、协调以及发展始终是APEC的主旋律,但中间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各方利益有异,战略考虑不同,矛盾和斗争在所难免。
最大的分歧主要是坚持“平等的伙伴关系”还是一家或几家说了算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进行了无数次谈判、博弈,为倡导和维护APEC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雅图会议博弈
1993年,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在这场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展望声明,领导人庄严承诺要“深化APEC大家庭精神”。这是在政治上引领APEC的发展方向,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声明的诞生很不容易。
那次会议由美国做东道主,它想搞一个亚太共同体,想把APEC中的C(Cooperation)变成Community,即亚太共同体。当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说,美国媒体把它渲染为克林顿的新太平洋主义,其最基本内容就是要在亚太地区搞美国主导的亚太共同体。
在领导人会议前一周,美方散发了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草案》,明确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构想。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不赞成。
在领导人会议前举行的APEC高官会上,各方陷入激烈争论。美国见势不妙,只好退一步,表示可将Community的大写C改成小写,即把“共同体”概念改为一般 “大家庭”概念。最后,经过各方协商和妥协,大家同意改成小写c,并尽量少提“建立大家庭”的文字。
美国企图主导APEC的设想没能实现。
1993年APEC会议最后一天,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离开码头前往华盛顿州布莱克岛参加会议。
提出“APEC方式”
在西雅图会议上,领导人承诺要深化“大家庭精神”,但其具体内涵当时没来得及探讨。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召开的APEC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了“APEC”方式,实际上就是把“大家庭精神”具体化。
“APEC方式”一共有四条:第一,承认APEC成员的多样性;第二,允许灵活和渐进性,不能一刀切;第三,平等的伙伴关系,遵循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平等互利,包容开放;第四,集体制定战略目标,各成员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达标措施。
这四条能确定下来,也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中国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东道主菲律宾的外交部副部长马卡拉纳斯看后说,这个提议很高级,给中国东道主增光添彩了。
可等到第二次开会的时候,马卡拉纳斯就完全翻脸,说不能搞,因为美国不同意,还有几个发达成员也不赞成。因为中国倡议要实行平等的伙伴关系,美国想主导APEC的目的达不到,所以他们不喜欢。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领导人三次给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拉莫斯写信,但菲方一直没有将“APEC方式”排进议题。
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中国代表团做了决定,再去找菲律宾方面谈,给他们施压,说现有的声明里面有几点中国并不同意或者并不完全同意,但是中国顾全大局,做了妥协,中国不反对。但如果中国不同意,那么苏比克宣言怎么发表?
这就给他们一个非常强硬的信号,这个强硬不是无理取闹的,因为中国的提议是反映APEC基本利益的东西。
第二天,声明就把中国的提议写了进去,并指出“APEC方式”对本地区乃至全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
后来,东盟成员国,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高官过来祝贺中国,说中国提出“APEC方式”是“APEC大家庭精神”的灵魂。
从那时至今,十几、二十几年过去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随着时代变迁,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在发展中成员在APEC中已大面积兴起,因此,各方对贸易自由化、经济合作的诉求也就更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今年会议的东道主,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和APEC广大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的诉求,跟各方共同协商,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定位今年的主题,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网互通建设”定为三大重点议题。
世界对亚亚太充满期待,希望中国利用主场之利,再次为APEC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王嵎生曾于1993年至1998年,任中国APEC高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