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建立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仁权 · 2014-11-25 ·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我国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这在世界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p.835)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把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列为建党以来的大事。伟大的事业形成的科学理论,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理论智慧的结晶。对第一代领导人领导这一历史伟业中的丰富论述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汇总、整合、梳理,构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理论”,使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体化,以深化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我们的任务。

  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留给新中国的经济遗产很少很落后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指出,中国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后者是落后的,与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2](p.1430)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从多方面分析了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我们所接收的旧中国满目疮痍,是一个破烂摊子。

  “我们的经济遗产落后,发展不平衡,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大多在沿海。我们的文化也是落后的,科学水准、技术水准都很低。”[3](p.108)朱德在八大发言中指出:我们的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我们的国家原来被帝国主义剥削得很穷,“我们是在遗产很少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家业的。”[4](p.337)对此,毛泽东概括道:“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5](pp.43-44)又说:我们的基本情况就是一穷二白。所谓穷就是生活水平低。所谓“白”,就是文盲还没有完全消灭,不但是识字的问题,还有提高科学水平的问题。有很多科学项目,我们还没有着手进行。因此,“我们说我们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6](p.216)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目标

  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就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规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表明国家工业化被确立为行动纲领。陈云在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党中央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大家知道,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而只能建立在大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工业化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立物质基础”。[7](pp.590—591)党的八大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一次重要会议。

  (三)工业化可以有不同标准,实现国家工业化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基本工业化和工业化两个数量指标:什么叫国家基本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百分之五十一,或者达到百分之六十吧!按照苏联的经验,工业的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七十才算工业化,我们现在还差百分之四十二。我国的工业化,工业比重也要达到百分之七十。”[8](p.20)毛泽东在1955年设想: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9](p.390)党的八大上,他又具体分析道:到一九六七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工业产值将占百分之六十几,农业产值将占百分之三十几,这样我国就可以说基本上有了现代工业了,就可以说初步地工业化了。但是我国是一个具有六亿人口的国家,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按照每年增加一千二百万人计算,那时将有七亿几千万人口,“按照每人占有各项主要工业产品的数量来说,我国要进一步工业化,要接近或者赶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那就需要几十年才有可能”。[9](p.390)

  (四)我们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需要一百多年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新中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长远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它一直是党和国家纲领性文献的主题词,实际上也是党的基本纲领中的中心词汇。1953年党中央批准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的标题是“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4年在制定宪法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毛泽东先后把它定位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党的八大党章总纲中规定:“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有三次设想。1954年说: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9](p.329)八大期间的设想是,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光”。[5](p.124)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对比了中外经济的发展史,作出了新的判断: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在发展资本主义了,经过三百多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现在这个样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很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6](p.301)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具体的近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工业化的具体的近期目标是党的八大开始明确的。作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具体任务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首先提出来的,“一五”计划和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表明建立工业体系伟大工程的正式起动。在八大政治报告中,刘少奇把它确立为建设方针:“党中央委员会认为,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我们应当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10](p.224)八大以后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作了具体部署和理论阐发。周恩来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这个方针,把过去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提法具体化了”,[3](p.232)1963年,邓小平明确指出这个方针是工业化的“近期的目标”。[11](p.336)

  (一)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是我们这样的大国具有独立能力的需要

  在党的八大报告中,周恩来深刻阐明了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必要性:我国目前的情况虽然同苏联建国初期在经济上处于孤立无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极有利的条件,但是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较富、需要很大的国家,仍然有必要建立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因为,从国内的要求来说,我们必须迅速改变国民经济长期的落后状态;从国际的要求来说,我国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各国经济的共同高涨,并且可以增强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因此,那种以为不必建立我国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专门靠国际援助的依赖思想,是错误的。又说:“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总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3](p.232)

  关于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同时他还指出:“基本上完整并不是说一切都完全自足。就是大国也不可能什么都有。美国算是一个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大国吧,但是有的东西它也没有,橡胶就没有。苏联也有它没有的东西”。[3](p.232)对此陈云深刻指出:所谓完整的体系,只能是“比较”完整的,不能是完整无缺。“工业经济是一种协作经济,所谓‘万事不求人’的想法,是办不到的。工业要求各方面的协作,全国如此,大区也如此”。[12](p.248)

  (二)立足于全国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刘少奇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指出:这几年工作中发生的主要缺点和错误是“不适当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许多完整的工业体系,权力下放过多,分散主义的倾向有了严重的滋长”。[13](p.460)针对大跃进中一度兴起的以省为单位建立工业体系的作法,陈云明确指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是在全国,其次是在各个协作区。如果每个省都要搞,结果会把材料、设备都分散了,在全国和协作区的建设进度就要放慢。有了全国的工业体系,各大区的工业建设就有了保证;建立了大区的工业体系,各省的工业建设就有了保证。[12](p.248)

  1963年8月,周恩来说:经过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三年过渡和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五年十年规划,基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14](p.575)刘少奇说:对于我国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二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有一个初步的设想,这个设想的主要目标是:……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13](p.477)

  (三)国防工业步子放慢些,先把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起来

  抗美援朝停战之后,毛泽东估计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因此,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国防不可不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与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30%。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20%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5](p28)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现在把国防工业步子放慢,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把底子打好;另一方面,把原子弹、导弹、遥控装置、远程飞机搞起来,其他的可以少搞,比如炮,有一个厂也行,现在先打底子,将来再发展数量。设想可能有一个和平时期,容许我们把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起来。[3](p236)

  (四)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实行两步走战略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1964年的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1975年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对两步走设想作了明确的时间规定:“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木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3](p.479)

  三、要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一)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走的是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轻工业和农业。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为此,他提出并论述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即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他又说: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但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还指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5](pp.24—25)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5](p.241)

  (二)中国工业化的方针

  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讲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农业。”[5](p.310)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刘少奇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针对十多年发展和工业基础的初步奠定,1959年6月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决定调整发展思路,他说: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要把农、轻、重的关系研究一下。过去搞过十大关系,就是两条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两条腿,现在可以说是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6](p.78)196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提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工业为主导,而以农业为基础。我国有广大的农业,农业现在的生产水平又是很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的发展不能不受农业的限制。只有当农业生产提高以后,我国工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更有利的条件。[3](p.371)

  (三)国家经济要走上计划经济

  1951年7月,刘少奇指出:“今后的建设是有计划的建设。要力求使我们国家经济走上计划经济。”今后应在国家统一领导与计划之下来发展经济。就是说,基本上是自由的发展,但不是完全自由的发展。完全没有国家控制或控制不确实,就是放任自流,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最后破坏人民民主专政,破坏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这是不妥当的,是错误的。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反映到政治上就是自由主义。“经济建设以后大概要走这条路线,初步走上计划经济”。[13](p.203)

  中苏两个国家实行的经济计划有重要区别。早在编制“一五”计划纲要时,陈云就指出了中苏经济计划的差别:“苏联的计划分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他们计划的主要部分是直接计划,间接计划的比重很小。我们则不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都是间接计划。这样就影响到计划的可靠程度”。[7](p.498)还指出:这个计划(即我国的五年计划),有比较准确的部分,即国营经济部分。也有很不准确的部分,如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只能做间接计划(即不是国家直接向企业单位下达计划,而是通过颁布有关的政策法令,利用经济杠杆,使其适应国家计划的要求),“而这些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占很大比重”。[15](p.235)

  制定计划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毛泽东曾分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下经济平衡的不同方式。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的平衡是通过危机达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有这样的计划,也可以有那样的计划;可以有这些人的计划,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计划。不能说这些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6](p.118)还分析道:“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这个当作任务来提,是对的。“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6](p.11)

  有计划按比例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1959年,刘少奇指出,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按比例发展,它是通过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资本家不能认识这个规律,即使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懂得按比例发展规律,……但因为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不可能按客观经济规律来发展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才有可能自觉地掌握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来发展经济。总是有个比例,这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之,不管你是什么所有制,经济运动总得按比例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是经过比例破坏,经济危机(从不平衡到平衡),而后按比例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通过人们的计划,实现按比例发展。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创造了一个条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13](pp.385-386)

  (四)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要搞好综合平衡

  在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全国的平衡还是需要的。有一个同志讲,地方要有独立性,同时还要有全国的平衡,我看这句话很好。有一些事情地方是不享有独立性的,只有国家的统一性;另一些事情地方是享有独立性的,但也需要有全国的平衡,没有全国的平衡,就会搞得天下大乱。“还是要有全国的平衡,没有平衡,没有调剂,我们全国的大工业、全国的工业化就搞不起来”。[5](pp.55—56)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总结道: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说了两条腿走路、并举,实际上还是没有兼顾。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6](p.80)

  1956年冬,陈云提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平衡大体上是个比较紧张的平衡。建设也宽裕,民生也宽裕,我看比较困难。我们的耕地只有这么些,但人口多,吃的、穿的都靠它。如果不搞建设,失业半失业照旧,社会购买力很低,商品供应当然一时可以不紧张,但不搞建设更不行。搞建设,增加就业,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就要多吃、多穿、多用,社会购买力就要提高,商品供应就会紧张。但是,绝不能紧张到使平衡破裂,而应是紧张的平衡。所谓紧张的平衡,就是常常有些东西不够。“这一条应该有精神准备。”[16](p.29)1957年陈云又指出:我们是一方面抓建设,另外一方面抓民生。建设与民生这两项东西看起来,民生很难与建设平衡。“所谓建设与民生的平衡问题,实际上是工业建设与其他建设和农业建设的平衡问题,是工业、交通与农业的平衡问题。建设与民生的关系,大概实质上就是这个问题。”[12](p.202)

  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做到综合平衡。在1957年初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中,陈云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16](p.52)在1962年中央财经小组会议的讲话中,陈云认为:“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要按短“线”搞综合平衡。过去几年,基本上是按长线搞平衡。这样做,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平衡。结果,建设项目长期拖延,工厂半成品大量积压,造成严重浪费。在这方面,这几年的教训已经够多了。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16](p.211)

  (五)必须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多次强调要搞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他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6](p.351)他认为,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6](p.120)

  四、要发展商品生产,实施并坚持统筹兼顾、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多快好省、勤俭建国等方针

  (一)要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党的八大上陈云主张:对一部分商品采取选购和自销,让许多小工厂单独生产,……把许多副业产品归农业合作社社员个人经营,放宽小土产的市场管理,不怕有些商品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暂时上涨,改变对某些部门计划管理的方法。这样做,是否将使我国的市场退回到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呢?陈云认为:“绝不会这样。采取上述措施的结果,在我国出现的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16](p.13)

  (二)我国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阶段

  1958年11月毛泽东曾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商品生产的情况,说: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去年(1957年)我们生产粮食三千七百亿斤,其中三百亿斤作为公粮,五百亿斤作为商品卖给国家,两项合起来商品粮还不到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也很不发达,例如茶、丝、麻、烟都没有恢复到历史上的最高产量。他明确提出:中国“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否则公社发不出工资”。[5](p.436)

  商品生产不能消灭,要运用价值法则发展商品生产。针对人民公社化高潮中,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的作法,1958年11月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有的同志读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时是马克思主义者,一碰到实际问题就要打折扣。这一股风,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至于群众,也有些昏昏沉沉。于是谨慎小心,避开使用还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5](p.437)

  商品生产的性质要由社会制度来判定。1958年11月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5](p.439)他认为斯大林提出的商品生产在一定时期内同样地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而并不引导到资本主义这句话很重要。指出:“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发展社会主义生产。”[5](p.440)

  (三)统筹全局是社会主义的方法

  统筹兼顾的方法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他说:“在城市领导乡村时期,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密切地联结起来。”[17](p.6)1955年陈云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各行各业必须实行全国范围的统筹安排。讲统筹全局是社会主义的办法,不是资本主义的办法,在我们的国家里必须采取这种办法。采取这种办法很好,“统筹是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社会主义的办法,我们必须采取这个办法。”[7](p.664)

  (四)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1958年6月,毛泽东明确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5](p.380)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毛泽东又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帮助民族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经济。对外贸易只能起辅助作用,主要靠国内市场。[18](p.641)

  关于自力更生建设方针的含义。1959年周恩来阐发道:依靠本国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同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还说:“我们所说的自力更生,绝不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14](p.599)

  (五)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5](p.41)1960年,毛泽东回顾了工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大企业是苏联帮助设计、安装的,这样做已经有10年。在这10年中,我们得到一些进步,现在要自力更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是总照抄。在一个时期抄外国的,这是必要的,抄一个时期之后就不要再抄了。“没有一百年到一千年都当学生的道理。我们过去当学生,现在还在当学生,如尖端科学,苏联、美国、英国有,我们没有,这就要向它们学习。”[6](p.158)我们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苏联、美国是我们的先生。1956年4月毛泽东对北欧外宾讲:“我们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如果美国人愿意的话,我们也愿意向他们学习。每个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19](p.234)

  (六)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多快好省的方针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思路之中,早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形成。1955年12月,毛泽东提出:“中国的工业化的规律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20](p.485)1956年1月在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要求: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得又快、又好、又省。《论十大关系》提出调整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投资比例,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5](p.25)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限制了它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切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我们总是要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是反对主观主义的多、快。[21](p.474)

  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朱德在党的八大发言中讲道: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4](p.340)面对着繁重的工业化建设的任务,毛泽东指明:我们必须逐步地建设一批规大的现代化的企业为骨干,没有这个骨干就不能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但是多数企业不应当这样做,应当更多地建立中小型企业,并且应当充分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们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5](p.240)1957年4月,邓小平强调: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这就是说,需要有勤俭建国的本领。因为你穷嘛!如果在贫穷的基础上不懂得勤俭建国,这个国是建不好的。”[11](p.262)

  [参考文献]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陈云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03,(4).

  [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刘少奇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5]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毛泽东修改的七届二中全会新闻稿[J].党的文献,2009,(5).

  [1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9]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81期,摘自2009年第10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南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