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习是“三八炉”女工的必修课
“三八炉”的女子炼钢工们在接受老工人的“传、帮、带”
“三八炉”的经历使她们不在乎任何困难。而提到当年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她们眼中闪动着泪花,却无一不说:“无怨无悔”。
伴随着大寨铁姑娘突击队、大庆女子钻井队、三八女子高空带电作业班等一系列反映中国当代女子“革命加拼命”的时代典型,钢铁战线也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在北满特钢公司(时名齐齐哈尔钢厂,现为东北特钢集团北满基地),在素来被男子汉一统天下的以苦、脏、累、险、难著称的电炉炼钢炉前,走来了一批充满政治热情和青春活力的姑娘。她们果敢地向传统挑战,在全国破天荒擎起了“三八青年炼钢炉”(以下简称“三八炉)的大旗,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炼钢工。时间流逝,岁月荏苒,走入新时代的人们回首这段往事,除去为她们惨重的付出感到费解和无谓,更多的是同情和感动。
当时,扭转中国缺钢少铁的严峻局面,实现毛主席、周总理制订的四化伟业的历史使命,正是饱受动乱之害和落后之苦的中国人民及“三八炉”姑娘们的共识。即使在市场经济充满竞争的今天来看,姑娘们身上所闪烁的勇于拼搏、甘于牺牲、乐于奉献和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以及她们创造的实实在在的业绩,仍是无可指责的。
1976年初,齐齐哈尔钢厂电炉车间配电女工曲桂荣、李砥石向厂党委和全厂女工提交了一份《倡议书》:“为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就要真正改变炼钢作业女人靠不上边的“旧习”。”她们决心以争做第一代女炼钢工的行动,向旧的传统观念宣战,并建议成立一个完全由青年女工组成的“三八青年炼钢炉”。这份充满激情的《倡议书》引起了厂党委重视,尽管有一定争议,但囿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厂党委研究决定在电炉车间成立一个“三八炉”,并号召全厂有志女青年自愿报名。
“争做新中国第一代女炼钢工”,顿时成为一股政治热浪,几天内,申请书、决心书贴满厂内,500多名女青年踊跃报名。厂团委和基层党组织把选拔人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严格条件,精挑细选。第一批38人多为团干部、“纳新对象”、先进骨干。他们毅然舍弃了原来舒适的工作岗位,坚决要求到艰苦环境锻炼自己。鉴于只要未婚青年,有人为此推迟了婚期,两个孩子妈妈、小学教师辛殿芳多次申请,还写了血书,终获党委批准后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三八炉”设在齐钢电炉车间七号炉,是一台前苏联援建的10吨电弧炉,主要冶炼高温合金钢、不锈钢,其中军工材料占一定比例。这台炉生产任务满负荷,在产品的质和量上都有极高的要求,对“三八炉”姑娘们的考验也是实打实的。当时,这些年龄多在18~22岁的女青年,黑天白昼24小时连续生产,38人分成甲、乙、丙三个班,每个班生产2~3炉钢。炉前作业,每天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此外,震耳的噪声、弥漫的粉尘、刺眼的辐射光,时刻损害着姑娘们的健康。不同于今天的6小时工作制四班倒,当年三班运转要干满干好8小时,这一切,一般男性青壮年尚打憷,放在这些生性娇嫩、体质柔弱的姑娘身上更是难上加难。
在炼钢过程中,她们时刻在向女人的弱点和自身极限挑战。面对烈焰喷射、热浪灼人的炉口,她们要冲到近前人工投料、补炉、吹氧、取样,时常被飞溅的钢花烫伤皮肤,烤焦头发。扒渣、清运又热又呛,十米长二十斤重的铁耙子,扒几下就筋疲力尽,不大工夫,汗水和粉尘凝结全身,满脸黑灰,面目全非。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她们在高温中人均投出一吨的原材料。夏季,车间里又闷又热,温度超过五十摄氏度,男工常常赤膊上阵,而女工却不能,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湿透,又被炉火一遍遍烤干。一个班下来,每人要补几十公斤水。到了冬天,北国刺骨的寒风穿透了厂房,“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她们每天数遍经历寒暑两极,环境骤变冷热不均使缺乏保护意识的姑娘们健康受到直接威胁。炉前作业以钢为令,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冷餐冷饭是常事。为了多炼钢,炼好钢,她们没有年节和星期日,即使来了例假,照样顶岗。作为女人,她们比男人忍受着更大的艰辛。
四年来,她们出大力、流大汗,累计生产优质钢近8000炉,近80000吨。初桂芒所在的丙班创造的2小时40分一炉钢的纪录还被载入工厂电炉炼钢史册。她们用行动实现了诺言:“让我们的赤胆忠心为祖国争光,让战斗的丰姿为江山争艳。我们要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
尽管“三八炉”姑娘们不畏艰苦,讲求奉献的精神可嘉,但实事求是地看,电炉炼钢对女人确实勉为其难。不到三年,原本健壮的姑娘在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不少人积劳成疾,患了胃病、风湿症、神经官能症及泌尿系统病症。还有两名已婚女工曾经流产。鉴于女工伤病缺员不断增加,1978年,“三八炉”又调整补充了第二批人员。然而随着女工们年龄增大,婚 恋、生育问题的出现,“三八炉”女工又一类自身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维持“三八炉”的存在,炉上逐渐充实男工,而后男工比例过半,到解体前,“三八炉”已陷入名不副实的窘境。1980年,轰动一时的“三八炉”走下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在北满特钢公司,7号电炉早已荡然无存,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LF精炼炉。如今,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特钢生产线已经投产,从冶炼、连铸、连轧到成材完全自动化。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钢铁生产日益远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女人炼钢不再是一场梦。昔日“三八炉”的女工,面对全新的社会进程,依然保持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她们不仅很快在新岗位挑起重担,还有多人考上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有七名姑娘把爱留在炉前,与炼钢工人永结百年之好。在新时代里,她们或经商办厂,粗具规模;或走出国门,学有所成;或留在北钢尽职尽责,生活平凡却很充实。如今,她们陆续走入退休的人群,然而,回首当年大战炉前奋勇夺钢的情景,她们依然记忆犹新,无比激动。尤为引以自豪的是,几代人共同奋斗凝聚而成的“拼搏、争光、奉献”的北钢精神,也融入了她们的一份光和热。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三八炉”的经历使她们不在乎任何困难。而提到当年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她们眼中闪动着泪花,却无一不说:“无怨无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