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31问杨继绳:甘肃饿死百万以上是怎么来的
在《墓碑·第二章、甘肃不甘·五、全省普遍大饥荒》中,杨继绳认定“甘肃省全省饿死人数在100万以上”。
这个“100万以上”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1960年12月23日,甘肃省委有关部门对“三年”全省人口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墓碑》中的表2-2),同时,对14个重点县市人口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墓碑》中的表2-3)。统计资料现存甘肃省档案馆。
全省人口死亡情况(《墓碑》中的表2-2)
地 区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总人口 死亡人口 死亡率% 总人口 死亡人口 死亡率% 总人口 死亡人口 死亡率%
兰州市 1172840 9166 0.78 1236065 14586 1.18 1261521 7045 0.56
平 凉 2226510 19317 2.20 2248230 42134 1.67 2303158 38856 1.69
天 水 3230337 114331 3.50 3172816 46610 1.47 3033746 81607 2.69
定 西 2480864 26483 1.07 2548531 55993 2.20 2392720 107972 4.51
张 掖 2756347 59707 2.17 2800203 46982 1.68 2787016 73102 2.62
甘 南 340206 377016 6687 1.77 351614 10384 2.95
临 夏 874353 18511 1.55 898359 17384 1.94 882060 28992 3.27
总 计 13081457 272465 2.10 13281225 228385 1.70 13011835 348388 2.68
根据这个统计,甘肃省1300多万人“三年”总共死亡84.9万人。杨继绳用他的计算公式算出的“非正常死亡人口仅有40多万人(41.9万)”。他认为“这个数字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其理由有四:
1、“以临夏为例,表2-2中临夏回族自治州1959年和1960年两年死亡人数为46376人。而据临夏市工作组的总结,仅这个市这两年就死亡41381人。临夏市仅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8个县级单位之一,而临夏市在这八个县中死人不是最多的。例如,据表2-3,和政县死亡人数比临夏市要多。”
2、“又如,1965年揭露的通渭县的死亡率是30%以上,而表2-3中只有18.4%。”
3、“1998年1月7日的《甘肃经济日报》一版上发表的副省长员(上为厶,下为贝)小苏写的《正确认识甘肃粮食问题》一文中披露,在60年代的困难时期,‘甘肃因缺粮饿死上百万人’”。
4、1980年,新华社记者傅上伦、胡国华、戴国强三人到通渭、会宁、定西、宁静、西海固地区采访,他们得知,在三年困难时期,这一带县县都发生过饿死人的现象,饿死人数,最少已近百万。
这些理由,可以说是不堪一驳:
1、以临夏市工作组的总结否定省委有关部门的正式统计数据,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应该是不行的,心须经过充份的论证才行。凭什么工作组的总结就一定是正确、是真理?
2、所谓的“通渭县死亡率30%以上”是“比应有人口少了98251人,相当于应有人口的32.8%”。这里的“应有人口”是杨继绳根据该县县志提供的数据下达的通渭县1960年人口生产计划,“饿死”的人中包括了数以万计的未成人形的卵细胞和外流的人。(见《18问:凭什么将未成人形的卵细胞充饿死人》)
3、以这位副省长1998年对38年前的往事批露否定当时省委的统计数据,就这么简单的一句批露应该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充份的论证才行。凭什么38年后的一个副省长的“批露”就是正确就是真理就可以否定省委的统计数据!
4、新华社的新闻记者扎堆搞起了几十年前的旧闻调查的不正常行为,其动机就值得怀疑,这样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更值得怀疑。难道“这一带县县都发生过饿死人的现象”,就能够与“饿死人数,最少已近百万”划等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