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鹤龄:46、47问杨继绳:苏联没逼债吗和毛主席是为争气提前还清债吗

贺合林 · 2017-07-30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为了美化苏联、攻击毛主席,他昧心地选取了我外贸部部长叶季壮在中苏达成贸易协定后的讲话,而隐去了苏联对我国的逼债,大肆宣扬苏联没有向我国逼债,从而落实到是毛主席为了“争一口气”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

  鹤龄:46、47问杨继绳:苏联没逼债吗和毛主席是为争气提前还清债吗  

  46问杨继绳:当年苏联真的没有逼债吗

  一、杨继绳找出的没逼债理由

  《墓碑·第十五章·罪不在天灾 也不在苏联·二、》:沈志华教授认为,传闻中所说的苏联在与中国关系恶化后曾追逼还债,他没有看到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却发现了苏联为缓解中国的饥荒提供的援助的资料。1961年3月为帮助中国解决饥荒问题,苏联提出以贷款方式向中国供应100万吨小麦和50万吨转口古巴蔗糖,但中国不要小麦,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这笔贷款为3.296亿新卢布。

  按协议,这些债务应到1965年全部还清。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50年代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中国还清了所欠苏联的全部债务。

  《墓碑·第十五章·罪不在天灾 也不在苏联·二、》:1961年4月,中国外贸部长叶季壮率政府贸易代表团赴苏联商谈1961年中苏两国贸易问题,签订了中苏两国关于1961年货物交换议定书。这次会谈,还就处理1960年中苏贸易业务上的中国欠账问题达成了完满的协议,同时还商谈和签订了关于苏联借给中国糖的协定。叶季壮在苏联外贸部举行的宴会上讲话说:“由于我国最近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1960年供应苏联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1961年许多商品不能出口或减少出口,给苏联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苏联同志对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谅解。苏联政府同意我们1960年贸易业务中的欠账在今后五年内分期偿还,并且不计利息。还提出不计利息现在借给中国五十万吨糖,以后由中国以同等数量归还。我们认为,这些对于我们克服暂时困难来说,是重大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永远珍视、并且衷心感谢苏联共产党、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给我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援助。”

  据此,杨继绳认定,苏联不但没有逼债,而且“对中国的援助没有完全中断”,还在继续援助我国。

  二、史云看到的苏联逼债文献资料

  沈志华没有看到任何历史文献记载苏联逼债,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云却看到了多个历史文献记载苏联逼债。下面是其《那些年苏联真的逼了债》的摘录:

  于是,10月31日,中国外贸部长叶季壮约见苏联官员,口头提出声明:由于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家给中国造成了经济困难,出口计划必须调整。中方向苏联的订货要重新考虑;对苏联过去的贷款,仍然在1961至1965年还清本息;贸易方面,估计共欠苏方20亿卢布,可能要在5年内还清。(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这本来是一个对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破坏协定的被动反应,是很正常的。苏方既然已经不再履行协定,中方当然要考虑调整。即使这样,中方也没有就确定5年还款时间,只说“可能”。但12月17日苏联外贸部长帕托利切夫针对中方声明,一方面说同意中方建议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又指责中方未协商就把“偿还期限确定为5年”,逼迫中方应在合同有效期满之日起三个月偿清贸易欠款。

  年底,中方再次向苏方发表口头声明,对苏联要求三个月内偿还贸易欠款予以反驳说,根据中苏协定,由于人力不可抗拒原因,合同不能完成时,可以解除对合同没有完成的责任。(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242页)这个说法已经很客气,事实上是赫鲁晓夫首先以“人力”破坏了两国协定。

  这一时期,苏联一些外贸官员的言行,远不是那样心平气和,而是恶劣的“逼债”。 中国官方文件确实没有公开提到这些“逼债”行为,但并不等于没有。举几个例子:

  周恩来的经济秘书顾明回忆说:“有一次,苏联的一个外贸部副部长在人民大会堂和总理谈判,要我们还钱。总理说,我们现在暂时有困难。谈完后,总理送他出来,他看见门口有一块三百多公斤重的大石英石,就对总理说,你们如果没有别的东西,这个就很好。总理顶他说,你要你就拿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8页)

  苏联阵营东欧国家的一些官员也同样参与了“逼债”。1961年12月26日的外贸部《外贸通报》汇报贸易谈判情况说:东欧各国中“德、捷两国对华态度特别坏。民主德国派其政治局委员马特恩来我国板起面孔向我要债。”(外贸部:《关于1961年对东欧六国贸易谈判和贸易情况的通报及撤销对东欧1962年以后预订货物和成套设备、推迟谈判方案的请示》,1960-12-31——1961-7-11,外交部档案馆109-02992-01)

  三、苏联为何由逼债转向“援助”

  史云研究员看到的不就是苏联逼债的文献记载嘛!不但苏联向我国逼了债,一些东欧国家也向我国逼了债。

  限期三个月还清贸易欠款,还不叫逼债!

  副部长讨债上了门,还不叫逼债!

  人家来的只是一个副部长,我国出面的是国务院周总理。这样的级别悬殊对阵,既说明了国家对这次会谈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这次会谈内容对于我国是非常的棘手。我国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得到苏联的谅解,同意我国暂缓还债。于是便有了周总理的“我们现在暂时有困难”之说。 对方的答复却是冷冰冰的一句话:“没有别的东西,这个就很好” 。“这个”,指的是人民大会堂的大型陈设山石!

  一个外国的副部长在我国总理面前竟然如此趾高气扬傲慢无理地说出了这样的话,既是对周总理人格的侮辱,也是对我国国格的侮辱。这种不留任何商谈余地的讨债,如果还不叫逼债?难道非要人家喊出“你们的天安门就很好”才算是逼债!

  史云研究员看过的这些文献记载,沈志华教授没有看到过,我们可以因为他不是新华社记者不能查阅有关档案材料而原谅他的孤陋寡闻。你杨继绳要说没看过,我们就找不到任何理由原谅你了。因为你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查档条件。你不是自夸查阅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吗,怎么可能连不是新华社记者的史云查到的这些资料也没有看见过?你说得出口吗!

  叶季壮部长在处理这同一事件的前后两次讲话,你肯定都看到了!

  叶部长1960年10月的声明和此后在 1961年4月中苏达成贸易协定后的满是外交辞令的讲话,这是同一个外交事件的过程和结果。皆大欢喜的结果并不能否认此前的苏联向我国逼债。之所以取得了由苏联逼债转换成令我方满意的看似苏联继续对我方援助的结果,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双方都有利用对方的客观需要,这从《中苏贸易会谈公报》中可以看出来:

  “如同往年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1年内将供应苏联有色金属矿砂、锡、水银、铅、生铁、水泥、桐油、化工品、羊毛、生丝、茶叶、呢绒和绸缎、缝制品和针织品,以及其他工业品和手工艺品。

  苏联将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锻压、发电和电工设备,石油设备,金属切削机床、挖土机、泵和压缩机、拖拉机、汽车、石油产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压延材,化工品和其他苏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出口的货物。”

  在上述的实物交换中, 作为已经工业化的苏联,以其富有的工业产品从我国换取工业生产急需的原材料,相比于我国不得已而用宝贵的原材料向苏联换取急需的工业产品,受惠显然更大了。

  2、我国掌握着谈判的主动权。苏联毁约在先,我国完全可以用毁约(贷款合同)对等相报。你给我造成了重大损失,我要求赔偿合理合法,赔不赔由我说了算,反正是我欠你的钱。至于贸易欠交的问题,协议有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可以免责的规定。

  一句话,就苏联方面来说,如果非要把与我国的关系弄到僵死,其工业产品必将失去一个广阔的出口市场,其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必将失去一个重要的进口市场,不合算。这是苏联由向我国逼债转向继续“援助”的根本原因。

  当然,对长期遭受西方封锁制裁的我国来说,如果贸然行事,也必定会失去苏联这个十分重要的重工业产品的进口市场,这个损失也够大的了。

  于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和苏联政府贸易代表团之间本着合作和相互充分谅解的精神进行会谈的结果,商定了相互间的货物供应额,并在本年4月7日签订了1961年中苏货物交换协定书。”(《附一、中苏贸易会谈公报》)

  四、杨继绳卑鄙无耻的又一见证

  《中苏贸易会谈公报》:“在会谈中还讨论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在1960年贸易业务中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苏联的欠帐问题。苏联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暂时困难表示充分谅解,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上述欠帐在五年内分期偿还,不计利息。”

  这就是说,贸易欠款的三个月偿还限期虽然取消改为五年内分期偿还了,但是,尽管周总理曾向苏方提出“暂时有困难”,苏联方面并没有同意其他贷款可以延迟偿还,也就是必须按期偿还。必须按期偿还对于处于困难时期暂里无力按期偿还的我国,客观上就形成了一种逼势,而这种“逼”又是合理合法的行为,是用合同的约束力逼使我国履行约定的义务。这是当时我国的官方文件从不使用“苏联逼债”字眼的根本原因,以免留人口舌,陷入被动。可是,我们拿什么“按期偿还”呢?没有别的,除了矿产品外,主要还是当时极度匮乏的粮油等食品!所以,这种不逼之“逼”,就是要命的了。

  在中共中央1964年2月29日给苏共中央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到1962年底为止,我们向苏联供应的粮油和其他食品值二十一亿新卢布。在同时期内,我们向苏联提供矿产品和五金值十四亿多新卢布……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都是发展尖端科学、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这段话中点明了两个数据:

  1、向苏联供应了价值21亿新卢布的粮油和其他食品;

  2、向苏联提供了价值14亿多新卢布的矿产品和五金。

  两项合计共35亿多新卢布。而根据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我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只有14亿零6百万新卢布,可知这35亿多物资既包括了还苏联的债,也包括了与苏联进行的实物贸易。

  一句话,在那些年,我国还苏联的债、与苏联的贸易,靠的就是这两类物资:食品、矿产品和五金。其中又以粮油等食品为主。为什么不是以矿产品为主?因为我国的采矿业太落后了,像可可托海这样的大矿,选矿靠的还是工人的一双手,运输靠的是马拉的车。这种状况直到1961年才有所改变,在《中苏贸易会谈公报》中,1961年中国供应苏联的物资没有出现粮油等任何食品(除茶叶外)。而还债也加大了矿产品的比重,特别是加大了稀有贵重矿产品的比重,动员矿工们突击生产,确保出口还债。《揭秘可可托海之二:还苏联债务当起顶梁柱》,就是介绍的这个情况(附二)。

  其实,这些情况杨继绳比我们更清楚,可是,为了美化苏联、攻击毛主席,他昧心地选取了我外贸部部长叶季壮在中苏达成贸易协定后的讲话,而隐去了苏联对我国的逼债,大肆宣扬苏联没有向我国逼债,从而落实到是毛主席为了“争一口气”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

  附一、1961年中苏贸易会谈公报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709/show830809c14p1.html

  附二、揭秘可可托海之二:还苏联债务当起顶梁柱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0/082211838322.shtml

  47问杨继绳:毛主席是为争气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吗

  一、杨继绳给出的毛主席为争气提前还清债的依据

  《墓碑·第十五章·罪不在天灾 也不在苏联·二、》:按协议,这些债务应到1965年全部还清。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50年代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中国还清了所欠苏联的全部债务。中国提前还清了的债务,并不是苏联逼债,而是毛泽东为了“争一口气”,主动提前还清的。

  吴冷西在他的书中回忆道:1960年7月16日,苏联以中国不信任苏联专家、不尊重苏联专家建议以及向苏联专家散发反苏文章为由,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毛泽东即于18日在北戴河会议上大谈自力更生问题。虽然苏联照会并未提出还债问题,毛泽东却指示周恩来算一下要多少年还清苏联欠账。周恩来把账算出来,说,按80亿卢布计算,过去我们每年还5亿,照此算需16年才能还清。如果按8亿计算,则要10年才能还清。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延安时期那么困难,我们吃辣椒也不死人,现在比那个时候好多了,要勒紧裤腰带,争取五年内把债务还清。政治局会议讨论后决定,要争取5年还清。于是,各省成立外贸小组,挤出东西来还债。

  二、杨继绳所述吴冷西的“回忆”难信实

  杨继绳咬定毛主席“争气还债”的理由,就是吴冷西的这段回忆。不过,我们稍作分析,便会发现,吴冷西这段“回忆”很难叫人信实。

  1、最明显的疑点是周总理说的“过去我们每年还5亿”。

  我国借苏联的债不止一笔。每笔借款都有协定。每个借贷协定都有关于还贷的条款,每笔借款的偿还必须按约定的条款执行。不可能由我国自行将多笔借款汇总每年正好还五亿。

  1950年的借款协定中还贷是这样规定的(附一):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付还第一条所指的贷款及其利息。原料与茶的价格、数量及交付期限将以特别协定规定之,其价格将根据世界商场的价格来决定。贷款的付还以十年为期,每年付还同等数目即所收贷款总数的十分之一,于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实施之。第一期的付还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实施之,而最后一次的付还,于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实施之。贷款的利息系以使用贷款的实数并自其使用之日起实行计算,每半年交付一次。”

  从这个条款来看,即使我国只借苏联这一笔债,虽然每年还本3000万美元相同,但所付的利息也是不等的。

  2、《墓碑》有“按协议,这些债务应到1965年全部还清”,而周总理1960年说的“过去我们每年还5亿,照此算需16年才能还清”,把全部还清的时间推迟到了1976年,由此可知,过去每年还5亿是不可能的事。不得到苏联的许可,不可能由我国自行计划把1965年必须还清的债拖长时间到1976年。

  3、毛主席1960年7月18日说的“争取五年内把债还清”,即争取“1965年全部还清”。这“争取”二字,显示出毛主席连按期还清也没有把握也没有肯定,哪来什么为了“争一口气”提前还清债!

  4、苏联通知中国撤回专家的照会“并未提出还债问题”应是一句外行话。撤回专家是苏联毁约,苏联政府不事先照会中国政府就不可能顺利撤回。而欠交商品则是中国违约,作为债权国,苏联有权随时讨要,根本无需照会中国政府。

  、吴冷西的回忆原来是这样的

  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就在接到苏联撤走专家照会后的第三天(1960年7月1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不管怎样,过去我们答应买武器弹药按半价的,现在我们还是按半价还债,一个钱也不赖。经济建设的设备也是一个钱不赖,欠多少还多少。因为这是苏联人民的钱,我们要对得起苏联人民,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他们帮助了我们。现在他们领导这么反华,但是钱是苏联人民的钱,还是全部还清。各地方、各部门要下决心把东西挤出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原来,所谓毛泽东争气提前还债是杨继绳借吴冷西之口造的又一个谣言!

  毛主席在会上说的这番话,表意非常明白,说的是要不要还苏联的债!他只是坚持按照约定全部还清苏联的债,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还债的时间,更没有丝毫提前还清债的意思!毛主席之所以要说这番话,分析起来应该还有个前提,很可能是有人提出了用不还债(赖账)来报复苏联的毁约。毛主席应该是在做这部份人的工作,否则,他的这番话就没有针对的对象,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多余的话。

  从毛主席说的“这是苏联人民的钱,我们要对得起苏联人民”来看,主张以赖账对毁约的呼声还比较高,而按约还债的阻力还比较大,要不,毛主席就没必要说这样的话。

  “欠多少还多少,一个钱也不赖”。毛主席的这番话,错了吗?可以肯定,只要不是无赖之徒,谁都会作出这样的回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呀!

  欠债还钱。作为个人,这是起码的人格;作为国家,这是起码的国格。

  所以,除无赖外,天底下恐怕只有一个杨继绳会作出这样的回答:毛泽东的这些话,错啦。

  四、旧债未清欠新债

  虽说“一个也不赖”,但是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客观存在着。所以,1960年贸易欠交又欠了苏联20万卢布的新债,1961年又接受了苏联50万吨白糖借了一笔新债。旧债没还清又向人家借新债,这为了“争一口气”提前还清债,从何而来!

  《墓碑》:1961年3月为帮助中国解决饥荒问题,苏联提出以贷款方式向中国供应100万吨小麦和50万吨转口古巴蔗糖,但中国不要小麦,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这笔贷款为3.296亿新卢布。

  “中国不要小麦”。杨继绳如获至宝,搬出来当作毛主席要“争一口气”的证据,谁知却狠狠地抽了自己的嘴巴:不要100万吨小麦却要了50万吨蔗糖,这能叫争气吗?要多要少都是要,要这不要那终究还是要了!真要“争一口气”只有一点都不要!

  事实上,1961年中国曾向苏联提出进口粮食的要求,但没能如愿。苏联主动提出供应我国100万吨小麦是以借用的方式。我国并不是不要,而是留作备用的。后来因为顺利地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进口(通过法国转口购买)了粮食,苏联的这一百万吨小麦就没有再借了(附二)。

  客观地说:100万吨没有要,但20万吨还是要了。一九六一年,经周恩来提议,中国向苏联提出,就近向苏联的远东借二十万吨粮食,用以解东北的燃眉之急。尽管两国交恶,苏联还是如数借给了中国,“使东北粮食困境及时得到缓解。”(中央文献出版社《不尽的思念》第232页。)

  五、“提前还债应该打引号

  《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已经按期偿还了十三亿八千九百万新卢布,剩下的尾数一千七百万新卢布,我们已经向苏方提出,用今年对苏贸易的顺差额中的一部分来提前全部还清(附三)。

  杨继绳在《墓碑》中也引用了这段话,以说明毛主席为“争一口气”提前还债。但周总理的这个报告是作于1964年12月21日,它明确告诉我们,此前的还债是“按期偿还” 。提前偿还的只是这余剩的一部分,而且并不是刻意要提前偿还,是用1964年对苏贸易顺差额中一部份抵消的。我们欠了苏联的钱,如今苏联和我们做生意,年终结算还要付钱给我们。我国政府拿其中的一部份归还了欠苏联的钱。

  就这么回事。难道这样做还不应该吗!?

  事实上,我国政府并没有用1964年对苏贸易顺差全部还清欠苏联的债!还有1960年的贸易欠款和1961年借的50万吨白糖是在1965年10月以前还清的。

  按协定,贸易欠款是“在五年内分期偿还”。如果以1961年4月签约为起始期,这笔债应于1966年4月还清。到1965年10月,这笔欠款已经还得所剩无几了,10月全部还清这“所剩无几”,仅仅提前了六个月。

  按协定,50万吨糖是“在1964-1967年期间归还”。这个归还时间的约定与贸易欠款“在五年内分期偿还”的约定有明显区别,应是指的在1964-1967年这四年时间内,由我国根据经济好转情况自主选择归还时间,哪一年归还都算按期归还,只有在1964年以前归还才叫提前归还。我国在1965年归还,谈不上提前归还。

  六、“提前还债”不是为了“争一口气”

  我国在1961年“以感激的心情”借了苏联50万吨蔗糖救急。由于当时预计不到何时解困,故与苏联商定,将归还期灵活的订在1964—1967年期间。到了1964年,形势已经好转,国家已经走出困境,根据自己的偿还能力,在1965年予以归还。即使是提前归还也是很正常的事。提前还债的情况,民间借贷多的是。如果非要说是为了“争一口气”,为什么就不能争这个气!

  事实上,“提前还债”并不是为争什么气!

  对于欠债,人们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一种人信奉“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这种人不怕欠债,最怕的就是借不到债。一天到晚,绞尽脑汁想的就是怎样向人借债借到债。对于借到的债,从不考虑还债,一门心思想的是拖时间还债怎样赖债。

  另一种人信奉的是“无债一身轻,有债愁死人”。这种人最怕的就是欠债,不是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开口借债。一旦债务上身,一天到晚打的算盘就是怎样挣钱、省钱还债还清债。他们认为,没有欠债的日子,才过得安稳实在。

  毛主席那一代国家领导大都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第一国”而自豪,像今天的一些人以“GDP世界第二”而自豪一样。当年中国“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就是源于大家的这种心态,与“争一口气”毫不相关!

  如果非要说“提前”还清欠苏联的债是要在苏联人面前争一口气,那么,还清内债怎么解释?你杨继绳也拿出个说词来看看!总不可能是要在自己人民面前也“争一口气”罢!

  由此看来,杨继绳说的“毛主席为了争一口气提前还苏联的债”,纯系无事生非,造谣扯淡!

  附一、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affb500102wh60.html

  附二、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秘密进口粮食内幕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221/c372327-24425908.html

  附三、百问杨继绳·前言与目录

  //m.drhuete.com/Article/lishi/2017/06/380363.html

  已发帖:

  //m.drhuete.com/e/DoInfo/m_listInfo.php?mid=9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4.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5.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6.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7.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8.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9. 司马南:黄金万两——一项美国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错?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当心,他们要对孩子下手了!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记忆:流浪汉张来娃儿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