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不是九一八的时候才撤到关内,而是在之前中原大战的时候就已经入关了。而且,基本上是东北军的精锐主力,都在华北地区。
张学良为什么入关呢?
因为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战局比较胶着,蒋委员长实际上处于下风。万般无奈之下,委员长电请张学良率军入关,从背后夹击,一举迫使冯军瓦解,阎锡山通电下野,晋军退回山西。张学良则几乎是兵不血刃占领平津地区。
之后委员长调中央军主力到江西围剿红军,华北主要靠张学良的东北军弹压冯阎余部。这时候东北就比较空虚了,给了日本发动突然袭击的机会。
所以,九一八发生之后,张学良了解情况之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率军回援东北,而是先给委员长发电报,请示怎么办。
这意思就是,如果我现在回东北,第一,你能不能搞的定华北?第二,我如果跟日本干起来,你能不能给我援助?
委员长继续坚持原来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认为日军占领东北是可以通过国际联盟的国际干涉解决的,不是腹心之患,真正的腹心之患还是军阀割据。
所以,委员长给张学良的指示是,让他忍耐,顾全大局,等待国际干预,先不要意气用事,不要着急回援东北。
为什么呢?
因为委员长很清楚,张学良如果回援东北,整个北方就又要乱套了,冯玉祥和阎锡山等待的机会就来了,不但委员长插手不了,而且会成为反蒋主战场。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委员长就不得不抽调正在江西的部队到北方去,被迫陷入两线作战。这在战略上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所以,张学良最后的决定是不但不回援东北,反而将剩余的东北军主力也撤入关内。
从这个意义上说,委员长和张学良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的整个局面造成的结果,不能说是某一个人就能承担得了这个责任的。
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张学良接到消息后,不管委员长的指示是什么,都丢下华北不管,直接率关内东北军主力回援,是否就一定能击败日军,夺回东北?
回答是未必。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如果东北军不能在短时间内击败并全歼在东北的日军,战争就会延长,日本就有可能提前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全面侵华,这是日本的既定战略,早晚都是要来的。而以当时国内的情况来看,是没有能力战胜日本的,而美国、苏联也未必能给中国什么实质性的支援。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陷入长期战争,那么当时东北的各种资源,日本都是无法利用的。比如说,沈阳当时有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东北军的空军当时在各军阀中也算是最强的,还有东北的钢铁、煤炭资源,最后都等于白白送给日军了。这些对日本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很重要的作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