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86至88问杨继绳:毛主席真认为徐水粮食吃不完吗等三篇
86问杨继绳:毛主席真认为徐水粮食吃不完吗
1958年8月4日,毛主席到徐水视察。人民日报记者康濯写了一篇《毛主席到了徐水》。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毛主席)又让写了写他们的名字,并把每个名字都念了一遍。接着就抬起头来问他们: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主席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支书阎玉如答道:“七百五十四斤”。
毛主席笑着“啊”了一声,赞叹地说:“不少啊!”随后又问大秋作物的预计产量;问了社里的,又问全县的。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主席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十二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两千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三十五万亩。毛主席听过以后,不觉挣大了眼睛,笑嘻嘻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主席显然是想起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本县情况,就伸出又厚又大的坚强的巴掌,算帐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十一亿呀!你们全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大家一时被毛主席问住了。后来,张国忠答道:
“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主席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主席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毛主席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不觉都跟着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
“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主席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
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着:“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主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
毛主席又看了玉米和谷子,看了粪堆形的山药和每条道栽四行秧子、八行秧子以及十二行秧子的几种山药。在每一块不同的地里,都要问每亩栽多少棵秧子,施多少底肥,追肥怎么上,亩产多少斤。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竟计划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着问道:
“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
……
杨继绳在《墓碑·第一章、燕赵悲歌》中将记述毛主席视察徐水的这一小节的标题命名为《徐水闹剧》,并煞有介事地发表议论:
“徐水的粮食真的吃不完吗?实际上,徐水当年粮食亩产最低为200斤,最高为350斤,当时有耕地86万亩,按350斤算,总共可收3亿斤,只有张国忠说的12亿斤的四分之一。”
而我们要问杨继绳的是:毛主席真认为徐水的粮食吃不完吗?
答案是,毛主席根本就不相信徐水的粮食有这样高的产量,哪有可能真认为徐水粮食吃不完!
试想,对大寺各庄合作社这个小范围内小麦平均亩产750斤即发出“不少啊”的赞叹,毛主席能相信徐水全县这个大范围内粮食平均亩产2000斤吗!会相信山药亩产25万斤甚至100万斤吗?
“算帐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十一亿呀!’”这句话明白无误地表示出质疑、不相信。接在这句话后面的本应是一个问号:一季之隔的十几倍粮食产量增长从哪里来?
这是任何一个想到要算账且已算出这笔账的人心里必定要产生的问号!但是,毛主席没有向张国忠直截了当的提出这个问号,而是转了个弯子装起糊涂来,提出了“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并“认认真真”地和群众讨论怎样破解这个问号,又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讨论中最后出了一个“一天吃五顿”的“妙招”!
“粮食吃不完怎么办”之问,只是一句恢谐风趣的笑谈!
可能有人要问了:毛主席为什么不说明白话?为什么要装糊涂?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毛主席到徐水,是来调查了解基层情况的。要是他扳着面孔当场批评大家弄虚造假搞浮夸,浮夸风的真实情况还能在他的面前表露出来吗?譬如,要是毛主席当时一本正经地向张国忠提出这个秋季11亿斤粮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张国忠哑口无言的同时,全场的轻松热烈的气氛马上就会凝固,毛主席也只能打道回府了!
再看《毛主席到了徐水》 :
毛主席到了县委会,头一句话就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这不,当回到县里,面对两个省里干部时,笑语连珠的毛主席就不再笑了。
一句“几千年都是一二百斤、一下子就是成千上万”,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毛主席对这个不可思义的“巨变”的强烈不满吗!
87问杨继绳:为何省略、增添《毛主席到了徐水》的这些内容
毛主席是否相信徐水的粮食高产数量,是否真的认为徐水的粮食吃不完?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不是的!当年报道这件事的人民日报记者康濯和刊出这篇报道的《人民日报》明白不明白,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却可以肯定,杨继绳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毛主席不相信!要不,他在摘引康濯文章时,为什么要省略这些关键的内容呢?
省略一
请看《康濯:毛主席到了徐水》(附一):
(毛主席)接着就抬起头来问他们(大寺各庄的干部):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主席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支书阎玉如答道:“七百五十四斤”。
毛主席笑着“啊”了一声,赞叹地说:“不少啊!”
全社平均亩产七百五十四斤就赞叹“不少啊”的毛主席,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相信县委书记张国忠的“全县平均亩产两千斤”吗?!会相信“山药亩产25万斤甚至100万斤”吗?!杨继绳深知这个“七百五十四斤”在康濯这篇文章中的“反作用”,所以,就把这个内容省略了。
省略二
再看《康濯:毛主席到了徐水》: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主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网上多有蠢夫拿“一天吃五吨也行嘛”取笑毛主席,然而,杨继绳在引用这段话时,却把它毫不犹豫地删掉了。是几十万字的 《墓碑》多了这八个字就会不堪重负吗?当然不是的!原因没别的,也是他敏感地觉察到了这八个字的“反作用”!因为,只要不是智障白痴,谁都明白,这是一句十分明显的逗趣的玩笑话!因为,只要不是智障白痴,谁都知道,人的食量有限,一日饱食三餐即可满足生理的正常需要,不会随着用餐次数的增多而无限的增加食量。
除了省略康文上述关键内容外,杨继绳还捎带给康文增添重要内容。
杨继绳在引用康濯文“毛主席又嘻嘻笑着,不断点头”的后面添了一句:
“最后,毛泽东向张国忠提出了建立人民公社的建议。”
可是,康濯文中并没有这个内容,只有一句“大寺各庄早已酝酿的公社,也在这天黑夜正式成立。”
这就是说,大寺各庄人民公社的建立,并不是毛主席建议成立的,而是“早已酝酿”后定在毛主席视察这一天成立的。
子虚乌有的“称赞”
《墓碑》:“毛泽东称赞这里的食堂,称赞这里的军事化组织,称赞这里的水利建设,称赞这里的幼儿园。”
其实,这些“称赞”都是子虚乌有。
康濯此文,虽然遣词造句的文学色彩比较浓厚,但是记事还算比较客观,文中的毛主席对于看到问到的情况都没有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正式表态,大都是用“点头”、“微笑”、“微微笑着”和风趣诙谐的笑语应对。即使对小麦亩产754斤发出的 “不少啊”赞叹,也并不表示认同了小麦亩产754斤。所以,康濯理解的“赞叹”应理解为惊叹更加合适。一个月前曾作过“我同意赵紫阳同志的意见,早稻每亩能收300斤已经很好”的批示(81问杨继绳),毛主席不可能对这个未经核实的小麦亩产754斤盲目给以称赞的。而出于了解情况的需要,又不能当面提出质疑,所以,只好用了这个可以理解为“!”和“?”的“不少啊”。
“毛主席又左右环顾地笑着和大家点头,他老人家显然是对社员们的生活感到满意”、“毛主席微微地笑着,看来是对这里战斗化的干劲很感兴趣”。康濯的这两个主观臆想并不能代表毛主席的真实意思。应该说,见人就点头、就微笑,更多的还是出于礼节性,体现出的是毛主席的亲民形象。
“是呀!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办幼儿园……”,并不等于称赞这里食堂和幼儿园。
“这个县是十一万多劳力,抽出了四万多搞水利、打机井、办工业,只有七万多人搞农业啊!”并不等于称赞这里的水利建设。
“他们这里又解放妇女劳力,又搞军事化,全县农业社搞了九十多个团,两百多个营。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并不等于称赞这里的军事化组织。
“他们就是这个办法哩”,并不等于他们这个办法就是好!
上面这几句话说的仅仅是毛主席看到和了解到的徐水县的一些具体情况而已!
综上所述,杨继绳在这里玩弄的是“借刀杀人”计,借康濯的文,通过删、添等手法,把毛主席描成一个任人愚弄的昏庸至极的大傻瓜和浮夸风、共产风的总根子!
88问杨继绳:这不就是“徐水闹剧”的“完美”结局吗
《墓碑·第十一章、燕赵悲歌·一、徐水闹剧》:1958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这是纠正大跃进的偏差的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前,毛泽东就看到了徐水问题的报告。在郑州会议上,毛多次批评徐水。11月10日,郑州会议结束,毛泽东拿起《中办机要室关于在徐水县劳动中所见所闻情况报告》看了又看,最后批给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和书记处书记张承先:“此件是说徐水县情况的,长处短处都有,请你们研究一下,此种情况,可能不止一个社有。”批完后又加了一句:“此件,你们带回去,我不要了。”从此,徐水的报道很快在报刊上销声匿迹。
杨继绳不吝笔墨,大量引用《毛主席到了徐水》的文字,并省略其中的关键句子,同时增添内容,以求得攻击诋毁毛主席的最“佳”效果。可是,现在轮上毛主席批评徐水了,他却惜墨如金,毛主席为什么批评徐水,毛主席怎么批评的竟然一字不提!
《中办机要室关于在徐水县劳动中所见所闻情况报告》这份对于徐水问题至关重要的文件的具体内容,也是只字不提!
不过,从文件的标题来看,这是中办机要室的干部在徐水参加劳动时的所见所闻,向毛主席报告的都是他们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那么,是谁派他们去徐水边劳动边调查的呢?从“此件,你们带回去,我不要了”进行分析,结论只能是毛主席!因为,如果是中共中央派出的调查组向中央呈送的报告,毛主席无权作出“我不要了的”处理(杨继绳如认为我的分析结论错误,请将此事予以详细说明)。
这样一来,杨继绳称之为“徐水闹剧”的所谓闹剧,基本脉胳就非常清晰了:1958年8月4日,毛主席来到徐水进行调查,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与接受访问的干部群众直接交流,取得了徐水浮夸风的第一手资料。他感到仅有自己走马观花的调查还不够,回京以后,又派中办机要室工作人员到徐水深入到群众中作进一步的调查。 在取得翔实材料后,徐水便理所当然的成了浮夸风的典型,在三个月后的纠正大跃进偏差的郑州会议上,受到了毛主席的多次批评。
毛主席在纠偏会上对徐水的多次批评,这就是杨继绳所嘲弄的“徐水闹剧”的“完美”结局!说明它不是什么“闹剧”,而是一部正剧。当年,它是毛主席亲自主演的纠正大跃进偏差的严肃的正剧!今天,它成了一部反映毛主席当年纠正大跃进偏差的真实历史剧!
附:人民日报《毛主席到了徐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22/11/58063_261722303.shtml
《墓碑》所引的《毛主席到了徐水》
毛主席到了徐水
徐水的创造吸引了毛泽东。1958年8月4日,他亲自到徐水视察。人民日报记者康濯是这样描述的:“人们兴奋得跳起来,兴奋得心神无主地南北跑动,人们欢呼领袖,向领袖伸过手来”。毛主席“不时地站住,不停地呵呵笑着,他那集中了上下古今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眼睛看着大家,他那大山般魁伟的身躯和海洋般宽阔的额头,发出万道光彩,照射到每一个徐水人的火焰熊熊的心上。”康濯写的报道至8月11日才发出,其所以晚发一个星期,是因为送中央审定耽误了时间。报道还说:
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主席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下十二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两千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夏山药三十五万亩。毛主席听了以后,不觉睁大了眼睛,笑嘻嘻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
“要收那么多粮食呀!”这时候,毛主席显然是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本县情况,就伸出又厚又大的坚强的巴掌,算账一般地说:“你们夏收才拿到九千多万斤粮食呢!秋收十一亿斤呀!你们全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时被毛主席问住了。后来,张国忠答道:“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主席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都想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主席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么多酒精啊!”
毛主席呵呵笑着,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不觉都跟着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
“我们只是光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主席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呢!”
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地说着:“毛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
“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主席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
……
主席听到那些山药都是亩产二十五万斤,有的计划为亩产一百万斤,不禁又笑问道:
“你们这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闹文化娱乐,办大中小学,你们看好么?”
大家都说好,都听得高兴。有人告诉主席,说这个社已经办起了共产主义红专大学;主席惊喜地“啊”了一声,笑着直点头。
......
毛主席到了县委会,头一句话就同省委解书记和张副省长说:
“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毛主席又问了问河北省其它地区庄稼情况,又了解了一下徐水去冬今春实现水利化和今年抗旱的情况。最后,指示徐水县委要早抓明年粮食规划,要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说:“小麦地一定要深翻,翻到一尺以上;以后人民就主要吃小麦,玉米和山药喂牲口,喂猪;猪喂多了,人民就多吃肉。
徐水的粮食真的吃不完吗?实际上,徐水当年粮食亩产最低为200斤,最高为350斤,当时有耕地86万亩,按350斤算,总共可收3亿斤,只有张国忠说的12亿斤的四分之一。
毛泽东称赞这里的食堂,称赞这里的军事化组织,称赞这里的水利建设,称赞这里的幼儿园。这一切使他十分兴奋。他情不自禁地说:
“下边真好啊!出的东西真多啊!”又笑着对大家说:“北京就出不了什么东西。你们说,北京出什么呀?”
“北京出政治领导,”张国忠说,“出党的总路线!”
毛主席又嘻嘻笑着,不断点头。
最后,毛泽东向张国忠提出了建立人民公社的建议。据辛平考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向一般领导干部提出人民公社。但是,毛泽东向高级干部讲人民公社就是几个月以前的事了。
晚上7点半,毛泽东的车队刚离开徐水,县委马上召开了全县电话会议。“乡乡都在电话会议上向毛主席宣誓,保证今年粮食亩产平均超过两千斤,保证工业的百花也要在全县处处争奇斗艳,保证整风和思想也一定要丰收,保证各个战线上都有无数卫星发射上天,要把天上的星星都遮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