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92、93问杨继绳:毛、刘有过中南海游泳池的“交锋”吗等两篇
92问杨继绳:毛、刘有过中南海游泳池的“交锋”吗
“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一语,出自《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记述的是毛主席和刘少奇在中南海游泳池一次“交锋”的故事。2008年出版的《墓碑》引进这个故事,此语得以在网上广泛流传,成了刘少奇一生最有影响力的一句“名言”,成了一句“褒刘贬毛”的关键词语,成了一发为“饿死三千万”、“人吃人是普遍现象”造势的重磅炸弹。但是,经辩析,历史上的这次“毛、刘交锋” 应不存在,所以,此语应是一条虚假信息。
《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出版于2000年。网上有帖文(附)指出:1998年的 《中华儿女》第十期发表的《我的父亲刘少奇》并没有“人相食”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其后添加的。
一、毛刘游泳池“交锋”的故事
《墓碑·第28章 大饥荒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二、……》
1962年7月,毛泽东从炎热的南方回到凉爽的北京。陈云立即拜见毛泽东,系统地谈了各位常委都赞成的意见。毛泽东当时只问了几个问题,未置可否。陈云感觉毛不反对这些意见,只是在考虑。毛很快通知刘少奇见面。毛正在游泳。刘少奇赶到游泳池,毛泽东游兴正浓。
刘少奇快步走到池畔,亲热地问候毛。见刘来了,毛就在池子里发出质问:“你急什么?压不住阵脚了?为什么不顶住?”
刘少奇一惊,似乎觉得不便谈话,就在更衣棚里坐下,等毛上岸,坐到跟前,才说:“陈云、田家英是在党内谈意见,不违反组织原则,他们有想法跟你讲,没有错。”
毛泽东说:“不在组织原则,而是谈的内容!他们都找了你,邓子恢吵了那么久,西楼说得一片黑暗,你急什么?”
双方显然都有些动感情。毛长期淤积内心的不满,倾泻而出,刘也要一吐为快:“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毛泽东说:“三面红旗也否了,地也分了,你不顶住?我死了以后怎么办!”
刘少奇冷静地讲了自己的想法,大意是三面红旗不倒,人民公社不散,高指标不搞,公共食堂不办等等。毛泽东,也平静下来,同意经济调整还得继续。
(本节除第一段外,其余均与《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相同。)
二、毛刘“交锋”的政治背景
为了对上节提到的毛、刘交锋进行分析的需要,这里的“政治背景”均依《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所述: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基本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会后,毛主席即去了武汉。
2月21日,刘少奇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通称的“西楼会议”。
讨论时发现当年的预算仍有巨额赤字,5年累计赤字十分惊人;商品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之间的逆差,不是缩小而是更大了;各方都十分吃紧。针对这一情况,刘少奇说:“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他认为国民经济处在“非常时期”,要求大家必须拿出一整套经济、政治方针,“要用非常的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陈云同志在会上作了系统发言。之后,又在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讲话,对严重的困难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克服困难的办法。
3月中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三位政冶局常委,到武汉向毛泽东汇报。毛同意多数常委的意见,也赞成刘提议的由陈云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但认为不能把形势看得“一片黑暗”,还说赤字是假的,要求再议。
5月7日至11日,刘少奇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五月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关于1962年调整计划报告草稿。鉴于前三年经济调整不力,当时一些干部又害怕将困难估计过头而犯错误,刘少奇在讲话中强调:我看对困难估计过分些,危险性不大。我们多年就是因为估计不够,而陷于被动。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应该是充分估计困难,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挺起腰杆前进。
根据“七千人大会”的精神,中央决定,对近几年受过批评和处分的所谓“右倾”党员甄别平反。邓小平发言说:要来个一揽子解决,统统摘帽子。邓子恢谈农村工作时说道:适当扩大自留地,社员会满意的,在分散的地区有一些农户单干也应允许。会上还谈了许多有关工农业生产、内商外贸以及对外政策的问题。
刘少奇赞同这些主张,他有句名言,就是“要退够”。凡是超过现实可能性的都要退,退是为求得平衡。分田单干不好说,包产到户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欣赏“冒进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平衡优于平衡”的毛泽东看来,“退”就是复辟。
事关重大,要请毛泽东作决定。正好毛的秘书田家英调查回来,向刘建议搞包产到户,刘少奇叫他清毛主席回来。田打电话说了一下情况,毛回答:好呀!过几天回京。田十分兴奋地向刘报告:看来主席是同意了。王光美提醒说:“田家英的话不准确,还是要先听听主席的意见。”她说对了,田家英果然领会错了毛主席的意思。
盛夏7月,毛泽东回到北京。陈云同志立即约毛,系统谈了各位常委都赞成的意见。毛当时只问了几个问题,未置可否。陈亦感觉毛不反对,只是仍在考虑。
毛泽东很快即通知刘少奇见面。刘赶到中南海游泳池,就发生了前面叙述的那一幕。
三、毛刘“交锋”缺少导火索
上节提到的交锋政治背景中,杨继绳除对《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的“七千人大会,基本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表示异议,认为“实际上,这次会上,明显地加深了中共高层的裂痕”外,其余所述政治背景基本上都与《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相同。即:
1、刘少奇主持的“西楼会议”所议事项已向在武汉的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同意多数常委的意见,也赞成刘提议的由陈云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但认为不能把形势看得“一片黑暗”,还说赤字是假的,要求再议。
2、由刘少奇主持的讨论《中央财经小组关于1962年调整计划报告草稿》的“五月会议”,并没有作出决定,而是“事关重大,要请毛泽东决定(《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墓碑》中,杨继绳用的是“刘少奇心里没有底,还是要请示毛泽东”。
3、毛主席回到北京后,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陈云汇报是符合程序的,陈云的汇报也很及时。
陈云的汇报虽然是“系统谈了各位常委都赞成的意见”,但并没有形成决议,而是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了毛主席。这也体现了大家对毛主席的尊重。毛主席凭什么发起了无名火,立刻传见刘少奇,劈头盖脑地就是一顿质问?
发火总得有个由头,起码也应该先说出自己的意见,在遭到反对后才有可能动火的!缺少这关键一步而开始的毛、刘“交锋”,导火索在哪里呢?
四、“交锋”过程令人莫名其妙
1、毛就在池子里发出质问:“你急什么?压不住阵脚了?为什么不顶住?”
这是一个令人莫明其妙的“质问”!
毛主席早就从陈云的汇报中得知是“各位常委都赞成的意见”,自然也是刘少奇赞成的意见,可他却把刘少奇当作是站在自己一边替自己压阵的人在提出质问!
2、“刘少奇一惊,……才说:‘陈云、田家英是在党内谈意见,不违反组织原则,他们有想法跟你讲,没有错。’”
刘少奇不答毛主席的问,却替陈云和田家英进行辩解了。
明明知道毛主席对陈云的汇报是“未置可否”(见二小节),更没有对陈云批评指责,没来由的替陈云辩解,令人莫明其妙!
明明知道毛主席对田家英的电话汇报没有批评指责,毛主席的态度甚至令田家英感到毛主席同意了(见二小节)。没来由的替田家英进行辩解,又是一个令人莫名其妙!
3、毛泽东说:“不在组织原则,而是谈的内容! ……”
没批评过陈、田的毛主席竟然承认自己批评过陈云和田家英,与替他们辩解的刘少奇就这个问题较起真来了。令人莫名其妙!
4、 “双方显然都有些动感情。毛长期淤积内心的不满,倾泻而出,刘也要一吐为快……”。
两个领导人的爆炸式碰撞就在这个莫名其妙的过程中发生了。令人莫名其妙!
1962年1月11日—2月7日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开了将近一个月。毛在会上讲了话,刘也在会上讲了话。毛的内心不满应该在会上“倾写”完了、刘要“一吐为快”也早已一吐为快了。
其后,毛主席去了武汉,对于刘少奇在北京召开的西楼会议“所议”,他只提出了“不能把形势看得‘一片黑暗’”的异议。至于“还说赤字是假的,要求再议”应是没有的事,因为“赤字”不是“议”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
刘少奇第二次召开的“五月会议”的“所议”,还处于“事关重大,要请毛泽东作决定”的状态中,没有形成定议。所以,即使毛主席完全反对这个“所议”,也不至于一见面马上就产生要倾泻的不满情绪。换句话说,已经五个多月没有见面的这两位领导人的对立情绪的爆炸式碰撞,不可能发生在他们见面的开始!真要发生了的话,只有可能发生在毛坚决反对“所议”而刘坚决坚持“所议”的交谈“不欢而散”时!
5、“刘少奇冷静地讲了自己的想法,大意是三面红旗不倒,人民公社不散,高指标不搞,公共食堂不办等等。毛泽东,也平静下来,同意经济调整还得继续。”
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尾,更是令人莫名其妙!
刘少奇的这些“想法”其实就是毛主席当时的“想法”,刘少奇的这些“想法”表示着两次会议的“所议”并没有脱离毛、刘两个的共同“想法”。原来,他们打了半天口仗,竟然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五、刘少奇会用如此过分猛烈的“炮火”吗
“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这句话,无异是在教训毛主席:
“你可不能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你知道饿死多少人了吗?大饥荒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这个情况是要载入史书的,历史将要记下我们的罪过呀。”
这句话,无异是在怒斥毛主席:
“饿死这么多人了。到处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这是由于你坚持错误路线的结果。如今你还要一意孤行,置人民的死活于不顾。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历史将会记下你的罪恶。
这句话无异是在胁迫毛主席
它给了毛主席一个下马威以后,接下来安排了一个立竿见影喜剧性的结局:毛泽东终于为少奇的刚直所慑服,他害怕“上书”了,不得不接受了少奇的意见。
这个故事、这句话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是杨继绳将它引进《墓碑》的原因,也是一些人老是把它挂在嘴上百炒不厌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此份量畸重的过头话,刘少奇会不会在毛主席面前一吐为快呢?下面我们从刘少奇个人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
1、关于历史,刘少奇应该知道,毛主席比他研究的多得多,比他懂得的也多得多。“人相食,要上书的”道理,毛主席比他更清楚,用得着他来教训吗?相信他应该有这个自知之明,绝不至于班门弄斧,说出这样的傻话蠢话。
2、刘少奇应该知道:当时(1962年7月),饿死人的现象已经过去了,“要上书”也已经“上”过了,“历史要写上你我”也已经“写”上了,而且,不但你刘少奇对此作了检查,毛主席也作过检查了;它还应该记得:毛主席关于信阳问题的“请刘、周今日即看,下午谈一下处理办法”的批示,那心情的急切,绝对不会逊于他!所以,相信他不会无视这些事实,而在毛主席面前说出这种过头话。
3、如果刘少奇此语是想借过去警示未来,那他更应该明白,这是在以胁迫的口吻警告毛主席、企图强行推行个人的政治经济主张:“你按照我的主张办事就会成功,不按我的办,肯定又会引发新的‘饿死这么多人’的大饥荒!”我们相信他应该不会狂妄到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程度。相信他不会在任何人面前说出这种咄咄逼人的话。更相信他不会在毛主席面前说出这种咄咄逼人的话!
第五节毛刘“交锋”没有可信证据
“毛、刘交锋”的故事,是一个“褒刘贬毛”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述说,一个忧国忧民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的国家主席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而在这个形象之下,反衬出来的却是一个漠视人民生命、高高在上的毛主席!它,极大地抬高了刘少奇,而又极大的贬损了毛主席。
“毛、刘交锋”中的“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这句从国家主席嘴里“说”出的话,其份量之重,无法估量。这是一句极大的贬损那个时代的话。它为“饿死几千万”论者、为“人食人是普遍现象”论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一个“铁证”。国家主席都这样说了,还能假得了吗?他们可以用这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回击每一个“饿死三千万”的反对者。
正因为这个故事具有的重大社会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辩析它的真假!
这是一个发生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环境中的故事。任何一个局外人都不能作为它的见证,特别是与它有利害关系的人更不能作为它的见证。因此,这个故事又是一个缺乏可靠证据的故事。仅凭这一条理由,我们即可以认定,它只能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1998年《中华儿女》第10期刘源发表了我的父亲刘少奇。……这篇文章里没有写“人相食” 的字词,但是,在署名“刘源”的以后的文章里却是在此文的基础之上添加了“人相食”等的字眼。
93问杨继绳:毛主席拍桌子为哪般
《墓碑·第二十一章、庐山之变》:过去经济工作由陈云主管。1958年,毛泽东和谭震林、田家英一起谈话,谈到经济形势和有关问题时,毛泽东突然说起,还拍了桌子:“只有陈云能管经济,我就不能管?”1958年毛泽东走到前台直接管经济,结果碰了大钉子,捅了大漏子。1959年他对吴冷西说:“搞经济,我们这些人恐怕不行了。”还说;“去年是打了一次败仗。”又说:“沉重的心情直到5月后才开始好转”。
这话进入我的眼里,立即产生了怀疑:毛主席拍桌子为哪般?
一般而言,人在盛怒之下拍桌子,都是受所怒对象当面的过分剌激言语引起的。即使常人,也不会无端地对并没冒犯自己的人拍桌子,也不会对曾经冒犯过自己但并不在面前的人大发雷霆拍桌子,何况伟人毛主席!
文中看不出田家英和谭震林有任何冒犯毛主席的地方,拍桌子显然不是冲着他俩的。那么,拍的对象是谁?是冲着说“只有陈云能管经济”那个人吗?可那个人并不存在,至少是没有在面前。所以,即使你拍破桌子,拍烂手心 ,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可以断言,毛主席绝不会突然说出这句没来由的话,更不会没来由的拍桌子发无名火!于是,寻找此说的出处。原来,出自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李锐,就是那个造谣毛主席自写“毛主席万岁”口号的反毛急先锋!其原话是这样说的:
在专列上,我同胡乔木、田家英有过闲谈,主要是交换各自的看法,对1958年的大跃进,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也同吴冷西有过一次闲谈。吴说,不久前在毛主席处谈话,主席这样谈到:搞经济,我们这些人恐怕是不行了;还说,去年是打了一次败仗;又说,沉重心情5月后才开始好转.……
这使我想起田家英1958年同我的一次闲谈,谈到他有次和谭震林一起在主席处谈话,谈到经济形势和有关问题时,主席突然说起,还拍了桌子:"只有陈云能管经济,我就不能管?"因此在火车上,我们四人的交谈中有一共同观点:1958年毛泽东亲自到前台来直接管经济,来发号施令,结果碰了这么一个大钉子.这时,他自己也感觉到,应当如何来转弯了.
毛主席早已作古,田家英早已作古,谭震林也早已作古。所以,李锐这张谣诼大嘴,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想怎么喷就怎么喷!反正,都是死无对证。
原来,号称“信史”的《墓碑》,杨继绳就是捡拾了这些垃圾杂碎!
附、http://www.lishengshao.cn/_d275752616.htm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